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族地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

民族地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

【提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岗位需要、工学结合、任务导向、强化能力的办学模式,遵循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和职业成长及学生认知规律的高等卫生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对《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在修订教学大纲、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期为少数民族地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积累经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掌握学科重点,密切联系临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护理;教育改革;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改革目标必须结合当地医学教育实情,通过岗位需要、工学结合、任务导向、强化能力的办学模式,构建具有高职特点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适用于基层卫生的应用型人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作为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课程,是有效连接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知识的纽带,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深远影响。如何使该课程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满足临床护理岗位需要,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作者对该课程定位、修订教学大纲、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以期为民族地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积累经验,现报道如下。

1依据课程建设思路,明确课程定位和目标

课程定位和课程理念是课程建设的灵魂和前提条件[1]。《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要紧紧围绕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走访调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人员后将该课程定位为专业必修核心课程。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护理岗位工作需要,应面向基层,在面向一线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特点和防治原则,强化医院内感染、消毒灭菌理念,建立无菌观念。此外了解现代免疫的概念及人体免疫系统的构成,熟悉正常及异常免疫应答的概念、一般规律、应答产物、免疫学防治原则等知识目标,具备能够将知识应用到消毒、隔离、预防感染、预防接种等实际护理工作的能力,树立“遵循培养目标、服从岗位需要、突出能力培养、注重人文教育”的课程理念。

2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和人体寄生虫学,内容相对较完整和独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民族地区学生生源质量较低,需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剖析难点,突出实用、彰显护理专业特点。教学改革后总学时为45学时,实训10学时。教学中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予以强化,而部分内容予以弱化,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细菌总论是教学重点,特别是消毒灭菌、细菌的致病性、医院内感染等与临床关系密切的知识点,可强化学生今后临床护理操作质量,为提高无菌技术、口腔护理、穿脱隔离衣、静脉滴注技术、吸痰术及注射法等临床护理规范操作奠定基础;细菌学与病毒学各论仅介绍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与防治原则,但对重要的病原微生物———结核分枝杆菌、乙型肝炎病毒等应重点讲解;而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与护理工作联系不是很密切者应略讲。免疫学基础部分讲授要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深浅得当,结合护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重点介绍抗原、抗体、超敏反应等基本概念,熟悉免疫学诊断与防治原则等。近年来,学科领域发展较快,与公共卫生问题关系密切,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以课外讲座的形式适当介绍禽流感、细菌耐药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学科前沿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实验教学是《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互成系统,又相对独立。实验教学目的是验证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让学生做中学,教师在学生做中教。为开启学生思维,实验课改变以往主要依靠教师讲解、指导的方式,要求学生根据任课教师要求,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实验,实验完成后各小组相互讲解、提问,教师进行指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动手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取得良好效果。为构建系统化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突出实用性,主要开设了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细菌的人工培养、药敏试验等更加贴近工作岗位实际需求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做到一丝不苟、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及生物安全意识[2],对实验结果观察时细致入微,报告书写精益求精,既强化技能训练,又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大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力度,突出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及参加执业资格考试的应试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生的共性是一般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刚接触医学基础课程,还未真正掌握学习方法。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已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直观法与启发式教学方法相结合,尝试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3]可收到很好的效果。由于学生来源不同,基础和个性差异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安排的学习任务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由学生自主选择;另一方面因实际情况而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图片、视频、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将一些复杂的过程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记忆深刻,如抗体的生物学作用、病毒复制周期等。在讲述临床常见疾病时往往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4]和案例式教学法[5]。案例式教学法需要教师的精心筹划和指导,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典型案例加以利用,让学生在情景的创设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如Ⅰ型超敏反应、破伤风、乙型肝炎等,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大幅提高。同时在有限时间内为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亲身体验实际工作场景,通过与临床接轨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见识,检验自己所学的东西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带领部分学生全程参与地方病(如都匀亚洲带绦虫病)检查和治疗过程,采用情景教学法[6]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完善评价体系

考核与评价方式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课程实行统一闭卷考试,由教研室统一命题、组卷、阅卷,教研室教师统一标准,统一批阅,实行教考分离。为改变以往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采用了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质量评价模式,成绩评定由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3个部分组成。实验成绩占20%,主要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生物安全知识;平时成绩占10%,考核学生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精神,期末考试成绩占70%。通过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职业能力考核可以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课程改革成果

通过重新修订和完善护理三年制大专的课程教学大纲,增加考试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后,为全面了解本次教改成果选取本校2013级护理大三、大四班为对照组(290名),大五、大六班为观察组(351名),分别执行教改前后教学大纲,实行教考分离,期末采用统一试卷及评价体系。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考试成绩(72.5分)优于对照组(64.3分)。表明本次教学改革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科重点,密切联系临床,适宜在民族地区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推广应用。今后还需不断建设和更新学校网络资源,引入微课、幕课、翻转课堂等,真正达到借精品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7]。

参考文献

[1]杨朝晔.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1):72-73.

[2]李秀平,李争鸣,周秀萍,等.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中生物安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9):78-80.

[3]刘雪梅,唐正宇,王碧玉.《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探索[J].当代医学,2013,19(7):162-164.

[4]史俊岩,王斯,王美莲,等.PBL在病原生物学理论教学中的开展与体会[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3(11):873-875.

[5]马建辉,黄亚玲,崔舜,等.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教师培训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1-2.

[6]陈文标,李妮,陈淑增,等.情景教学法在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教育,2014,13(4):10-11.

[7]潘凤兰,孔军伶,邵长玲.以获批精品课程更新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质量[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5):2387-2388.

作者:姚文琴 吴蓉 单位: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