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25 8:13:23 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一直采取的是终结性评价,而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难以适应当前“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医学教育模式。通过分析在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意义和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方案,从而为在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构建合理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保障形成性评价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医学教育;临床医学课程;形成性评价
1形成性评价的内涵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FA)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斯克里文1967年论及课程改革时第一次提出的,他指出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诊断教育活动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信息反馈,以提高活动质量的评价[1]。另一位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通过形成性练习方式进行,注重对研究过程的测试,以使学生在不断的测评、反馈、修正或改进过程中趋于完善,属于“前瞻式”评价。它更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较总结性评价而言,其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合理、科学、全面[2]。近些年来,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引入我国,有不少高等院校正逐步引入这种评价方式并付诸于实施。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以后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3]。形成性评价的目标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了解活动进行的状况,以便能及时对活动进行调整,进而提高活动质量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旨在为改进活动而了解活动的得失,而不是判断优劣、评定成绩。
2当前医学教育的评价体系分析
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人们简单地认为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方法改进了,教学质量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了,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就高了。但是却忽略了对评价人才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的改革,依然采取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众所周知,终结性评价因其客观性较强,简单直接,易操作,在大型考试特别是升学考试中较为公平,一直倍受我国教育界的青睐。但是,现代医学教育更注重能力的培养,“一考定终身”的教育评价机制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依赖终结性评价的缺点日益凸显,已经不能满足医学教育的需要。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工作者也开始倡导并着手实施形成性评价,力求解决以往教育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指标体系的不科学性、评价标准的机械性、评价目的的局限性等诸多问题,并在远程教学和函授教学中首先应用了形成性评价方法,应用中也多数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4]。在医学教育评价方面,以往主要着眼于终结性评价,仅以一次考试来评定学生,而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那么这些因素就会对其学习效果造成影响,所以终结性评价往往不能准确地评价学习结果[5],也没有真实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医学生未来职业中更应注重的是综合素质,而不是某一次考试的一个分数。当前不少学者已经在着手探索、研究形成性评价体系在医学教育中的运用情况。王跃群[6]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使学生考核的优良率明显提高;熊阳等[7]在药剂学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邓卫红等[8]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不仅提高了实习教学质量、规范了实习教学管理,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临床带教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近几年,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形成性评价在总体趋势上来说还没有深入研究,更没有广泛应用。
3在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所面临的问题
3.1医学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认知不足
纵观国内各医学院校的教师,基本毕业于医学类专业,而医学院校的教育只注重学生医学知识的掌握,缺乏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医学类教师上岗前除了短期岗前培训,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专业训练,在教育教学评价方面的知识更是缺乏。对于很多医学院校的教师而言,他们还局限于终结性评价,直接将分数作为判断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标准,没有深入探讨这种评价方式的局限性。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众多医学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研究较少,认知不足。另外,医学院校教师把主要精力放于临床而非教学,这样又缺乏对形成性评价体系研究的直接动力。
3.2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
在当前医学教学模式转变的大环境下,不少高校在推进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在推进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但是这些评价体系改革更多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并没有真正付诸于实践。终结性评价在人们头脑中扎根已久,而接受形成性评价并付诸于实施需要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很多高校中较为普遍。在当前的职称晋升制度的影响下,很多教师为了晋升职称,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写作和发表上,更愿意在理论上研究,而对形成性评价的实际实施重视不够[9]。
3.3受缚于教学管理模式
虽然各院校都在进行不同的教学改革,但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真正体现在评价体系上,也就是说,没有质量监控体系为教学改革保驾护航。形成性评价相比于终结性评价的实施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当前在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尤其是临床医学专科课程提倡医生教医生,而非教师教医生。这样医生要忙于临床医疗又要兼顾教学任务,同时医学授课班级多而且大,授课任务本身就比较重,对于真正实施形成性评价缺乏足够的精力和动力。此外,近几年对大学教师科研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得同事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缺乏合作,不能资源共享,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使得前期研究的新的评价模式很难推广。
4解决方案
4.1深入研究、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
通过大量搜集、研读文献资料,了解当前国内外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理念、趋势与走向,比较各类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缺点,分析高职医学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等。通过相关文献分析,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反复探讨验证,将其作为构建本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根据临床医学课程和现代高职医学教育的特点,制订一套既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又能推进教学改革的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建立“质”和“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将注重把量化的评价与质性的评价相结合起来,建立“多元性”的评价体系[10]。
4.2冲破束缚,使教学改革与评价改革同步
纵观既往教学改革历程,往往更多的是注重单向性的教学改革,而这种单向性改革模式束缚了评价改革的发展,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也限制了新的评价模式的有效实施。为此笔者认为评价改革要有突破,必须冲破既往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模式的束缚,确保教学改革和评价改革同步进行。用形成性评价来指导教学改革,组织专家反复进行论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评价诊断—反馈信息—修正问题—提高质量”等阶段,逐步推进形成性评价的实施。
4.3转变观念,因材施评
首先,形成性评价相对终结性评价教师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要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形成性评价是一种新的评价体系,教师要帮助和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充分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弥补等。其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选用教材不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侧重点也不同,我们在推进形成性评价的同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不能“一刀切”。再次,要顺利推进形成性评价体系建设,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能力、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在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认真学习教育学知识。
4.4信息化处理,科学化评价
形成性评价体系相对于终结性评价是复杂的,我们要不断收集反馈信息,进行论证分析再指导评价过程。在当前信息化社会,靠原始的信息处理方式很难顺利完成各个细节,所以信息的处理必须科学化、合理化,这样的结果才具有真实性、准确性。
5讨论
现在医学教育已经进入了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阶段,临床医学课程多具有逻辑性强、知识抽象、涉及学科范围广的特点,如何合理评价现代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适应当前“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医学教育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1]。笔者认为,推进形成性评价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通过在高职医学教育中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并逐渐论证实施、优化完善,改变传统的以一次终结性操作考试作为唯一依据的评价方式,强调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以适应当前“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医学教育模式。通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改革医学教育模式和考核方式,以培养出更能满足未来职业需求的医学人才,为推动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曲波,张阳,孙宝志.形成性评价在教师反思性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8-10.
[2]BlackP,HarrisonC,LeeC,etal.Assessmentforlearning:Puttingitintopractice[M].BerkshireEngland:Openunicersitypress,2003.
[3]杨治国.形成性评价在眼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8):10-12.
[4]徐亚君.完善形成性考核的几点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04(2):41-43.
[5]郭丽双,李凯军,王和仁,等.形成性评价对医学生能力培养的促进[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7):822-824.
[6]王跃群.形成性评价在护理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5):70-71.
[7]熊阳,来平凡.形成性评价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09,25(6):31-34.
[8]邓卫红,战海燕,刘斌娜,等.医学院校毕业实习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考核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51-53.
[9]梅人朗.临床教学的进展[J].复旦教育论坛,2004,2(2):85-88.[10]王晓红.形成性评价实施的障碍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1(28):205.
[11]方家选,刘冰,阮耀,等.以能力为导向的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3):9-11.
作者:周毕军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文秘指导服务编辑一对一跟踪服务,不成功不收费
中药学论文 护理学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 特种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论文 医学教育论文
医学哲学论文 口腔医学论文
护理实习论文 骨科护理论文
急救护理论文 内科护理论文
老年护理论文 产科护理论文
儿科护理论文 药学毕业论文
医学心理学论文 手术室护理论文
精神科护理论文 新生儿护理论文
脑血管诊疗论文 神经科研究论文
肿瘤临床论文 康复医护论文
眼科医学论文 医疗服务论文
护理专业论文 护理论文
农村合作医疗论文 临床试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