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床研究经费预算

临床研究经费预算范文精选

临床研究经费预算

临床研究经费预算范文第1篇

名中医工作馆的建设,旨在加强名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与创新。以继承、创新、提高、发展为主题,彰显中医地位和特色,发挥中医药“简、验、便、廉”的优势,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二、组织架构

成立*市名中医工作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

市卫生局中医处),由*市卫生局党委委员、中医处处长廖利平同志负责统筹协调。

组长:

成员:

各名中医工作馆建设单位要成立名中医工作馆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制定发展规划和计划、实施办法和管理规定以及名中医的坐诊、带教管理和考核等工作。

三、建设“名中医工作馆”的单位

经研究决定,分别在*市中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筹)、罗湖区中医院、福田区中医院、宝安区中医院建设“名中医工作馆”;同时,征求市委组织部的意见,同意在*市保健委员会办公室门诊部、*市麒麟山疗养院、*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宝安区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建设“名中医工作馆”。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名中医更难的问题。*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宝安区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应向所在区卫生局申请内部医务室的执业登记注册后,方进行“名中医工作馆”的建设。

四、工作目标与任务

名中医工作馆的工作分为二部份:第一部份,建立名中医工作馆,下设立名中医诊室若干间,名中医挂牌坐诊,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特别是找名医看病更难的问题。第二部份,开展名中医的师承工作,指导相关单位开展中医药工作。通过整理、总结、继承、发扬和创新我市名中医的学术经验,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和新一代名中医,促进*市中医药事业发展。

五、经费管理

1、名中医工作馆建设单位,由市、福田区、罗湖区、宝安区卫生局纳入财政预算计划,*市保健委员会办公室门诊部、*市麒麟山疗养院、*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宝安区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由市委组织部统筹协调,一并纳入财政预算计划,每年拨出适当的经费,作为专项补助经费。名中医工作馆建设单位每年也要拨出适当的配套经费,用于师承工作,实行专款专用。

2、经费主要用于指导老师的带教津贴、继承教学和继承工作管理。由教学单位根据指导老师带教考核情况和继承教学业绩和鼓励离退休的名老中医发挥余热,积极带教,应给予适当的补助。

六、名中医工作馆建设要求

(一)名中医工作馆的设置

被确立建立名中医工作馆的单位,作为一级科室设置。名中医工作馆应设置1个办公室,不少于2个“名中医诊室”和1个候诊区。

(二)名中医工作馆的设施

1、医院应为名中医工作馆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和用品,如电脑、打印机、医学刊物等。

2、每个名中医诊室面积不少于25平方米,候诊区不少于50平方米。

3、装修风格要体现中医药文化内涵,可参考四川成都社区名中医馆装修风格(可在*市卫生局网站下载)。

(三)名中医工作馆的工作内容

1、各名中医工作馆配备专人负责,负责名中医坐诊、学员跟师带教的安排和考勤等日常工作;

2、各名中医工作馆要制定建设目标、工作制度和考核要求;

3、各名中医工作馆要建立门诊日志、学术研讨或讲座记录本;

4、名中医挂点“名中医工作馆”工作,采取双向选择的原则,名中医工作馆建设单位可自行选择名中医或名中医自行选择建设单位,双方同意后到该名中医诊室定期坐诊,或是由*市卫生局协助安排,并报*市卫生局备案;

5、名中医要定期坐诊和病房查房,指导该医院中医药工作;

6、参与临床疑难病例的中医诊断与治疗,逐步形成特

色鲜明、疗效确切的相关病种的中医诊疗常规或体系;

7、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提高中医治疗水平,促进

该院中医专科(专病)做强做大。

七、开展师承工作的要求

(一)指导老师和继承人的遴选条件

1、指导老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作为指导老师的遴选对象。

(1)被评为我市名中医,身体健康,能够坚持临床或专业实践,完成继承带教任务的。

(2)已离退休的名中医,由名中医工作馆建设单位聘用或被继承人所在单位聘任后,方可作为指导老师的遴选对象。

(3)从事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25年以上(截止至*年12月31日),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本专业副主任医师以上技术职称的在编人员,有丰富、独到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医德高尚,在群众中享有盛誉。

2、继承人具备的条件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在中医、中西医结合、综合医院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工作,受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满2年。

(2)取得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者可优先遴选。

(3)年龄45岁及以下。

(4)爱岗敬业,品学兼优,有志于研究和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

(5)与指导老师所从事的专业基本对口。

(6)参加*市中医“四大经典”知识竞赛优胜者,可优先遴选。

(二)遴选程序

1、指导老师的遴选程序:经符合条件的专家本人同意,由所在单位负责申报,由*市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评议、审核。

2、继承人的遴选程序:在个人申请、导师同意、所在单位推荐的基础上,由*市卫生局组织专家对其资格进行审核并进行相关的考核。

3、继承人的遴选,原则上每名指导老师选配1至2名继承人。

(三)教学管理

1、继承工作的实施,应在指导老师与继承人共同签定继承教学协议后实施,并制定继承教学计划。继承教学协议的主要内容是:继承教学基本目标、时间、内容和方法,并明确指导老师和继承人各自职责。

2、继承教学培养工作周期3年。实施第一批继承工作的统一时间为*年9月至2011年9月。统一结业时间不得迟于2011年12月30日。

3、继承人在3年跟师学习期间,所在单位原则上不再安排继承人从事与继承学习无关的学习和工作,确保继承人专心致志地学习。

4、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得少于2个半天,独立从事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得少于2天。

5、继承人自进岗学习期间,原则上不得中断。对确有特殊原因,中断时间在6个月内的,经*市卫生局批准,可继续学习,并补足其缺少的教学、实践时间;中断时间超过6个月的,协议自行终止,停止学习。

6、因指导老师原因不能继续带教情况的处理:

(1)继承人进岗学习时间超过2年半并学有成效者,报*市卫生局批准后,可自行整理、学习和研究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继续完成继承学习任务。

(2)继承人进岗学习时间超过1年者,经本单位同意,报*市卫生局批准后,可转跟其他相应专业的指导老师学习,并重新签定继承教学协议,学习时间须延长半年。

(3)继承人进岗学习时间不满1年者,应终止学习。

(四)教学方式和要求

1、教学方式

(1)继承工作的教学方式以跟师临床(实践)为主,同时也可采取其它多种形式进行施教。如组织集中培训,学习和补充现代相关学科知识;参加国家或省级中医药相关专业继续教育项目学习,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前沿学术动态与技术进展;按照临床科研要求,对指导老师某一专科(专病)的临床经验和疗效进行临床研究等,使继承人在全面继承指导老师学术经验的同时,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同一指导老师的两名继承人发表的整理或总结指导老师经验和专长的论文不得为同一专题。

2、继承人通过学习必须同时达到下列要求:

(1)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水平。

(2)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

(3)学习期间发表2篇以上继承、总结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的论文,其中必须有1篇刊登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具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上。

(4)结业时应提交由本人独立完成的、能反映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和专长的本专科正规门诊或住院病历100份。

(5)结业时须提交2万字的结业论文和2000字的论文摘要。其内容既要体现指导老师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学术思想,又要有继承人自己的创新观点,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践)意义。

(五)考核

1、平时考核由指导老师进行。继承人应认真做好跟师学习笔记,平均每月要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学习心得、临床体会或指导老师的临床(实践)经验整理,交指导老师批阅。

2、所在单位每半年对继承人进行一次阶段考核,按照统一印制的《阶段考核表》规定的内容和要求,逐项检查和考核。考核时必须以原始材料为依据。《阶段考核表》由教学单位填写并归档,报市卫生局备案。

3、继承人学习3年期满,由市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结业考核。

4、经考核、验收合格的继承人,由卫生局颁发出师证书。

5、结业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出师。

(六)待遇

指导老师待遇:

1、由政府纳入财政预算,给予津贴补助。

2、给指导老师颁发荣誉证书。

继承人待遇:

1、对取得出师证书的继承人可作为名优中医评选的优

临床研究经费预算范文第2篇

中医药事业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特色医学科学,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陕政发〔〕3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以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为主线,以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为重点,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积极推动继承与科学创新,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着力提高中医医疗服务水平和可及性。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鼓励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中医中药并重、突出中医特色,促进中医药事业协调发展;坚持继承与创新统一,利用现代科技推动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

(三)主要目标。从年起,集中力量建设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扩大中医药服务城乡覆盖面,推动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实施名医、名科、名院“三名”战略,全面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做好中医药继承创新工作,加快培养中医药人才,大力提高中医药创新能力;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进一步繁荣中医药文化;健全管理体制,形成以市级临床研究、教学和中西医结合基地为龙头,标准化县级中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室)为基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养生功能齐全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中医药强市战略目标。

二、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一)大力推进中医院标准化建设

1、充分发挥中医学院和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学科优势及辐射作用,以三原县中医院为基础组建市中医院,加快规划、选址、建设工作。按照国家市级重点中医医院建设标准,五年内市中医院达到省内先进中医院标准,成为我市中医医疗技术指导和基层人才培养中心。

2、按照国家《中医院建设指导意见》,推进县级中医院标准化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及发改、财政、卫生、食药监、科技、人社等相关部门要以项目引导、专科支持等多种形式支持乾县、泾阳、彬县等县级中医院建设中医药区域副中心,在全市形成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中心,东有泾阳三原、西有彬县乾县,一体两翼、共同发展的中医院格局。

(二)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

各县市区政府、市级各相关部门要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和中药房规范化建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村卫生室应有1名中医或兼会中西医的乡村医生。各县市区政府要充分发挥县级中医院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优势,开展中医药诊疗技术挖掘整理和适宜技术推广,加强对乡村医务人员中医药培训及业务指导,实现县乡两级双向转诊。

(三)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各县市区政府、市级各相关部门要在新增中医医疗资源中优先考虑社会资本,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医疗机构或中医诊所。要扶持基层符合条件的中医师带徒人员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实行中医师带徒从医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准入规范和标准。要对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

三、提升中医药发展水平

(一)实施“三名”战略,走名医带名科、名科促名院的中医特色发展之路

要培养一批名医,完善名老中医评选制度,开展市级名老中医评选活动,建立激励机制,强化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优化继承人队伍结构。要建成一批市级中医名科,加快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步伐,形成中医药优势明显的专科群。市级中医院建成3-5个特色优势专科,县级中医院建成1—2个特色优势专科。5年内,全市要建成部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1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5个、乡村中医特色专科(专病)15个。要创办一批名院,以创建示范中医医院工作为抓手,在抓好三原县中医院省级示范中医院建设的基础上,选择条件成熟的中医院开展示范建设,建成一批社会广泛认同、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知名中医院。

(二)加强中医药研究

1、以市中医院、县级中医院为基础,以重点学科建设和名老中医工作室为依托,搭建现代化的临床教学平台,开展临床教学路径和学科研究。

2、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加强中医药科研攻关,力争在常见多发病、地方病、重大疑难疾病等方面有新的研究突破。要加强与中药企业交流合作,积极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增强技术辐射能力,引领全市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

3、实施中医药人才培训计划,总结并推广临床教学、师承培训经验,有效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实施市级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项目,在全市各中医院中选择3家,每所中医院选择2—3个优势病种,以提高诊疗水平为核心,建立相应的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开展临床研究,着力推进优势学科、专科建设,促进全市医疗水平不断提升。

(三)强化中西医结合工作

要充分发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有条件的综合医院走中西医结合发展的路子,推进全市中西医结合经验交流和推广、提升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能力,形成一批特色突出、区域优势明显的中西医结合专科名院。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按照国家标准设置中医科、中药房,中医床位数不低于总床位数的5%,促进全市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不断提高。

(四)提升中医药服务管理水平

1、卫生、食药监部门要加强各级中医院诊疗、出入院、用药、临床、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规范管理,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

2、卫生部门要促进中医药机构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加大重大疾病预防、亚健康干预、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研究力度,扩大“治未病”试点范围,探索中医药“治未病”健康服务模式。各县级中医医疗机构要设立中医预防保健科室、配备专业人员,逐步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完善机构准入和人员技能鉴定制度,规范中医药预防保健行业及从业人员的行为。在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中鼓励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

3、食药监、科技部门要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加强对中药材、中药饮片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监管。强化对中医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饮片和配制中药制剂管理,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研制、应用特色中药制剂,院内制剂按有关规定在对口支援单位之间调剂使用。

4、卫生、人社部门要建立以中医药临床实践水平为核心,以德、能、绩、识为主要指标的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评价体系,并作为中医药类职称晋升和各项评优的重要评价依据。完善基层中医药人员资格准入、职称评聘和相关保障制度,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待遇,将农村具有一技之长的中医药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启动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

5、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强辖内中医管理机构建设,健全中医药行政管理体系,强化中医药基层管理职责。巩固和加强中医药专业学会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健全中医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制度。要创建中医医院信息化示范单位,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全市二级甲等以上的中医院均要建立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化系统和医生工作站。

四、加快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

(一)加强中医药传承

实施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建设项目,开展中医药古籍和民间医籍的普查登记工作,建立全市中医药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系统整理历代秦地医家医案,研究总结前人学术思想、技术方法、诊疗经验。建设名老中医工作室、研究室,系统研究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支持名老中医著书立说、传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经验,制定中药相关制药技术规范和标准,挖掘、整理、利用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

(二)促进中医药创新

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力争建设省级重点中医药学科1个。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治疗标准和疗效评价研究,加快研制中医特色诊疗仪器、设备,加强中医药机构及其他科研机构的联合攻关,加大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研究力度,推进中医原创思维、中药方剂和针灸经络基础的研究。鼓励创制中药新药、开发院内特色中药制剂,研究中药炮制工艺,并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在课题立项时充分考虑中医药特点,在申报数量、资助经费、成果评审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在中医药专业职称评审、科研成果评定、技术鉴定方面,实行专家同行评议制度。

(三)发展现代中药产业

1、积极保护开发中药资源,设立中草药资源保护区,建设市中草药种质资源库,建立资源监测体系和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工作,选育优质高产中药材新品系和新品种,开发优质中药材。

2、大力推进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和中药饮片生产企业GMP建设,建立现代中药产业制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创建知名中药品牌。

3、发挥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优势,出台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打造部级重点中药科技产业示范园区,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企业,加大对中药行业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

(四)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

各县市区政府要把中医药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建立健全中医药文化发展平台,结合旅游开发和文化发展,打造我市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文化品牌。要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的保护。开展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编制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数据库,确定一批市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要加强中医药文化交流与传播,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活动,推进中医药知识进教材、进课堂,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普遍认同,营造中医药文化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院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加大中医人员在援外医疗队中的比重。

五、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

(一)强化中医药师承与继续教育。深入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执行国家师承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政策,扩大继承人选拔范围,培养一批基层优秀继承人,构建后备人才梯队,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无学历人员、西医人员通过师承和集中培训学习中医。建设一批中医药技能实训基地、继续教育基地和农村人才培训基地,健全继续教育网络,实行中医药继续教育规范化管理。

(二)大力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实施面向基层的中医药人才招聘计划和农村免费培养定向人才计划,招聘20名中医执业医师,培养50名中医药定向生。为每个县中医院培养3-5名临床技术骨干,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培养1—2名临床技术实用人才,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鼓励各县乡医疗机构打破现有管理体制,以人事、同工同酬为核心,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招聘和储备中医药人才。

六、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经过长期生活实践检验的特色医学科学。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不仅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组成,更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健康的德政,具有现实意义和发展潜力。各县市区政府、市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给予中医药事业应有的重视,将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民生工程来抓,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挖掘,大力扶持和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二)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市卫生局要编制我市中医药中长期发展规划,发改、财政、食药监、科技、人社等相关部门要给予支持,形成整体合力,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卫生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难点、焦点和重点问题,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共同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临床研究经费预算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类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特点;建议

我国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程度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体制,但概括起来讲,主要有分类管理和分级管理这两种类型。在2008年以前,国内设立集中统一资产管理归口部门的高校比较少,一般采取分类管理方式,根据资产类别的不同设立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如房屋资产由后勤处的房管科进行管理,仪器设备由设备科进行管理,图书资料则由图书馆管理等。由于管理的职责和权力分散,再加上制度建设上的不健全,使得资产管理工作出现管理缺位和不规范的现象。近年来,各高校逐步建立了统一管理学校国有资产的机构,明确了国有资产的采购、价值管理、实物管理、实物使用的相应部门,规范其权利和义务,大体上有:“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等管理机制,形成“校级一级管理部门—院系二级管理部门—教研室(实验室)三级管理部门”的三级化管理方式,已逐步改变了以往管理不规范的现象。

一、医学类院校资产管理的特点和现状

随着我国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了进一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高等医学教育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另外国家为了加强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适应人民群众健康保障需要的医师队伍,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建立相应的直属或非直属附属医院以保证其临床教学质量。医学类院校与一般高校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一些医学类院校还包括直属与非直属附属医院。其中,直属附属医院与医学院校的关系是隶属关系,医学院校的管理部门对直属附属医院进行垂直管理,直属附属医院同时也是临床医学院,要求全面参与、承担学校分配的相应临床教学工作。根据相关要求,医院的人事任命由高校决定,医疗业务、资金、财物管理仍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财政资金的划拨和资源的分配仍由同级财政部门划拨到卫生部门,再划拨到医院,资产变动、处置由医院报卫生部门审批或备案。非直属附属医院是大学通过协议的方式,建立与医院的合作共建关系,医学院校需要非直属附属医院承担部分临床教学任务,非直属附属医院通过与医学院校的合作提高其临床教学、科研、医疗水平,在原有管理体制不变、隶属关系不变等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医学院校根据合作协议对附属医院进行某些方面的管理。医学类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在管理体制、预算级次上较为复杂。虽然它们都是独立法人单位,实行独立的成本核算,但是它们同时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另一方面,附属医院又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多采用双重管理格局,既承担医疗卫生救治任务,又承担教学科研任务,附属医院在一定程度上也隶属于医学院校的行政管理。因此,在医学类院校及其附属医院之间实行管理共治、教学资源共享是必然的,医学类院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呈现出特殊性与复杂性。医学类院校国有资产既可用于基础教学,也可用于临床教学,还可用于科学研究,其特点主要有专业性强、种类繁多、价格高、使用过程的安全性要求高等。现实情况表明,高校仍然存在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脱节,资产购置缺乏论证、使用缺乏共享、管理缺乏评价等诸多问题。鉴于医学类院校国有资产的以上特点,为了适应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预算管理体制的转轨转型以及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的新形势,探讨医学类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医学类院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队伍的设置与培养问题

由于目前高校采用的资产管理体制多数为分类分级管理模式,资产分类管理各部门的责权利并不十分清晰,致使责任制度不到位,资产分类归口管理流于形式。在单位内部缺乏统一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有些虽然制定了相关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没有发挥出制度该有的作用。具体表现在部分单位负责人对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对固定资产的登记、建账、盘点等管理流于形式,存在“家底”不清的问题,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目前多数医学类院校的二级部门的资产管理员为兼职人员,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各个资产管理员平日大部分精力不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只能见缝插针,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求其盘查资产时才会进行盘查,有些部门甚至未指定固定资产管理员,等到资产清查时会暴露出账实不符、责任不清等问题。各职能部门大多数只关注自身业务,对本部门的内控有严格的规定,但不一定与整个学校或实际情况相容。部分院校的内控部门设在财务处,但财务人员又对其他部门的内控工作了解不足,容易造成信息脱节和执行过程中的失误等问题。

(二)学校与附属医院管理融合问题

医学类院校具有非生产性的特点,不以盈利为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但下设的各附属医院具有生产性的特点,资金来源渠道众多,作为公立医院在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服务群众健康,不仅要承担临床医疗任务,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附属医院不断地发展、扩大,这就对医学类院校的医院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医学类院校在学校、附属医院管理融合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医学类院校既要遵守行政事业管理单位的管理要求,又需要结合医学类院校自身的特点,对各附属医院的国有资产管理做出合法合规且又切合实际的管理措施。学校、附属医院国有资产管理融合制度尚未健全,管理流程不够畅通,管理信息平台有待搭建共享与使用。

(三)医用免税设备申请、采购及监管问题

根据海关总署的有关规定,对于以科教用品名义进口的医疗设备,其产权应归属科研机构和学校,其使用应限于本单位科研或教学;医科大学与医院是否属于附属关系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定,一般应由省级卫生部门出具相关批复予以认定;根据相关规定,对于学校免税进口的科教用品可以在主管部门认可的教学点(包括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做教学使用。申请购置医用免税设备,对降低医学教学、科研成本,保障医学类院校及附属医院良性循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医用免税设备的购置与使用的政策性极强,当前部分单位对海关及有关政策理解不准确不透彻,一些免税申请材料不合格,延误了医用免税设备的申请办理,甚至使设备在使用上存在法律风险。在监管上,医学类院校对附属医院采购医用免税设备的制度要求没有细化、规范管理不到位;医用免税设备档案缺乏完整性,医用免税设备的放置地点与使用范围时有不符合监管规定的现象。

(四)共享平台不完善问题

长期以来,医学类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共享平台不完善,总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无法实现实时管理,缺乏对资产使用、维护等历史信息的追溯,资产信息流通困难,使用效率低下,无法共享共用。具体现象可以通过几个例子进一步描述说明:一是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数据无法和财务系统对接,报账时财务部门无法确认该资产是否已经入库成功,是否该给其报账,一旦疏漏就会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二是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无法对接图书管理系统,仍然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极易出现疏漏,管理缺乏制度化、信息化;三是多数医学高校还没有建立与附属医院的资源共享平台,附属医院还不能很好发挥临床教学的功能,基础和临床研究未能很好结合。

(五)多校区管理与资源分配问题

由于校区分散、空间距离远及基础条件不同等因素导致多校区医学类院校的资产管理相对比较混乱,普遍存在多校区国有资产分配不均,监督力度不足等现象,从而造成了资产流失和运营效率低下。有的医学院校存在与其他院校进行合并,但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并未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主体存在缺位的现象。

三、加强医学类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树立资产管理观念

充分认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从资产配置到资产处置各环节均需重视起来,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资产使用部门都有管理的责任。院校应根据新时期发展目标,从合理利用资源、着眼高校长远发展为出发点制定具体的资产管理规划。

(二)统一资产管理机构,发挥协同效应

根据统一的资产管理制度框架体系,进一步确立责任体系,资产管理的上级要对下级进行指导和监督,要把责任进行分解落实,任务落实到位,不出现管理缺失的现象。打破单一静态的资产管理模式,构建资产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发挥协同效应,强化资产管理意识,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建立科学的医学类院校管理体系

1.确立明确的资产管理目标。资产的管理目标应该坚持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合理地进行配置和有效的利用,保障院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从源头上进行资源整合,减少资产重复购置、闲置浪费等现象。对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强调“保值”,对于经营性国有资产强调“增值”,同时完善非转经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程序。促进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进一步发挥资产管理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选择合适的医学类院校资产管理模式。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医学类院校的附属医院多没有建立良好的资产管理制度,即使建立了相应的资产管理的制度,也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健全的问题,如何选择适合医学类院校的资产管理模式,其中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院校和医院的制度进行融合,资产管理模式的切入,尤其是医院教学科研人员以院校财政拨款的项目涉及的国有资产的管理。3.完善医学类院校的资产管理机制。资产管理要完善全流程的,这个全流程包括框架的全流程,细节的全流程。在建立全流程的基础上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形成完备的资产内控管理机制。

(四)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医学类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考核

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建设,编制加强内控建设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手册》。内容包括部门简介、工作流程图以及信息化系统操作指南说明等。定期实行仪器设备和家具类资产清查工作,可有针对性地开展抽查工作,核实、补充和完善仪器设备资产的各类信息。在公房使用上,推动公房使用改革,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指标定额核算,推进建立“优化配置、定额管理、有偿使用”的公房管理制度。针对大型仪器开发共享,与校内大型仪器使用部门协作,逐步推进共享的实施,探索共享效益、激励机制及管理考核机制等。根据资产管理机构职责的设置,推行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加强资产的动态管理。考核采取方式可灵活多样,如资产清查、使用系统对设备进行使用情况统计、现场随机抽查、查看使用记录等方式,发挥实际的效益。对公用房的管理,制定相应的配置标准、尚不具备制定标准条件的,加强对公用房使用率的检查,对超额和闲置的情况进行有偿使用和处罚等。可从资产的使用完整性、利用有效性等方面建立奖惩制度。通过考核结果分析在资产管理中还存在的具体问题,进一步促进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

(五)发挥信息平台作用,改变旧的管理模式

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发或引进使用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资产管理网络信息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规范流程、提高效率为目的,建立国有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全生命周期网络化、流程化、协同化管理平台,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从资产登记、变动、核查、处置、账目、数据上报、查询统计等功能为出发点,达到及时了解掌握资产使用增减变动和分布情况,通过信息化管理整合高校内部资产,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为决策提供支持。

(六)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素质

临床研究经费预算范文第4篇

全省科教工作会议今天开幕了。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教兴医战略思想,回顾总结*年科教工作,研究部署*年全省的科教工作,使科教工作更好地为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服务,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服务。

一、*年我省科教工作的回顾

*年,是极不平常的一年。在这一年里,SARS曾肆虐中国大地,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的危害。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与SARS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不仅取得了抗击SARS的伟大胜利,而且全面完成了年初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

(一)坚持以农村为重点,加强了农村卫生队伍建设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中国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全面加强我省的农村卫生工作,全省各级科教部门紧紧围绕全省农村卫生这个中心,服从和服务于全省农村卫生工作的大局,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在加强农村卫生人员培训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制定了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去年2月,我厅会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农村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的意见》;去年8月,我厅有制定下发了《关于城市医疗卫生单位帮助培训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和城市义务人员到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定期服务的意见》。这两个文件提出了我省到2010年农村卫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政策措施,为开展农村卫生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是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了农村卫生人员培训。根据农村卫生事业的需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重点放在B超、心电图、检验、影像以及妇产科、内外科急诊抢救人员上,以提高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水平和急诊抢救能力,提高农村乡镇卫生院的整体防治功能。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厅压缩其他方面的支出,集中面上全部科教经费用于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同时,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同意的教学大纲,全省统一教学内容、教材,采取理论学习3至6个月,临床实习半年的方法,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全省共培训农村乡镇卫生院B超、心电图、检验、影像人员1150人。在这次培训中,大多数地方都组织得比较好,其实比较突出的有怀化、郴州、衡阳等地市。怀化市不仅承担了本市的培训任务,而且还承担了自治州、张家界市的培训任务。郴州、衡阳2市四类人员的培训已基本结束。在搞好这四类人员培训的同时,各地还对其他乡村卫生人员进行了短期培训,据统计,全省共培训乡村卫生人员5*多人,其中培训人数比较多的有郴州、衡阳、长沙、邵阳、常德、自治州等市州。此外,还举办了农村中心卫生院妇产科急症、内科急症、外科急症抢救培训班,其中省厅免费培训了320人,受到基层卫生人员的欢迎。

(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进一步推进了继续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工作的开展

继续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提高在职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素质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为了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我厅各有关处室积极配合,使继续医学教育与职称晋升挂钩的政策得到逐步落实,有力地促进了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继续教育覆盖率有利大幅度提高。去年,全省共举办继续教育班438期,有21000多人参加了继教短期培训;有5299人送上级医疗卫生单位进修学习,有2494人攻读在职研究生学位。湘西自治州卫生局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他们主动与上海市卫生系统联系,去年送上海进修达55人,送省内医院进修317人。另据去年我厅对厅直单位年终考核情况统计,省儿童医院、省肿瘤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省疾控中心等单位继教覆盖率达到100%。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非典”防治知识,我省将防治“非典”培训列入了继续教育项目,层层开展了培训。其中省厅免费下发《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培训参考资料》500套计3500张VCD光盘。怀化市科教部门在去年“非典”防治培训中,发放宣传资料一万份,培训卫生工作人员近万人。去年下半年,我省又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开展了“非典”防治知识应急培训,全省有8000多名医务人员参加了培训,为开展“非典”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面,全省有3009人参加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12672人次的住院医师进行了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程的理论考试,并从中选送了146名考试合格的住院医生进入临床研究生课程班继续深造。

(三)突出重点,医学科研工作得到加强

在科教兴国、科教兴医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广大医务人员的科研意识正在加强。去年,我厅收到科研课题352项,比*年增加72项,增长20.5%。我厅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经过专家评审,共立项184项,其中重点课题7项,一般课题151项,指导课题26项。同时,向省科技厅申报的课题数也明显增多,去年达330项。厅直单位过去的科研工作一直是薄弱环节,近年来,科技意识正在逐步增强,申报科研课题数增多,去年立题比较多的有省血防所、省肿瘤医院、省人民医院、省疾控中心、省脑科医院。省血防所远离省城,但他们的科技意识很强,去年该所向国内外申报课题17项,有9项获得立项资助,其中争取到英国一个重大血防研究课题,获得资助经费1300万元。各地市医疗卫生单位在当地科技部门立项的课题也明显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在市级科技部门立项的课题达150多项,立项比较多的有郴州、湘潭、娄底、常德。为了加强“非典”防治工作的研究,我厅与省科技厅一道,组织省内有关专家开展了SARS防治的研究,井获得省政府、省科技厅200万元科研经费的资助。

经过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去年,我省开展了首届“湖南医学科技奖”的评审工作,有46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22项。此外,还有5项获中华医学科技奖;3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项;有71项成果获市级科技进步奖。获奖较多的有怀化、湘潭、常德、岳阳等地市。加强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去年,我厅制定下达了全省第十二批科技术成果推广计划,其中3项已分别举办推广培训班,培训技术骨干150余人。经卫生部评审,益阳市中心血站的“改良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无痛性消化道内镜术”两项成果,被列入卫生部今年的“十年百项”推广计划。

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从*年起,省卫生厅开展了重点专科建设,经过评审,确定厅直属医疗单位10个专科作为重点专科,并每年给予经费上的支持,使这些重点专科有了新的发展。湘潭市卫生局十分重视重点学科建设,从*年起,他们计划连续五年,拿出500万元用于重点学科建设,*年经过评审,确定5个重点学科;去年又确定4个重点学科,已投入140万元。他们通过重点学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竞争力,赢得了群众的信懒,该市的血液内科、心血管内科、肝胆外科、内分泌代谢、肿瘤等学科,都达到了全省同级医疗单位的领先水平。为贯彻落实国家科技部等七部局下发的《关于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及我省实施细则,组织开展了省直有关单位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及动物实验室设施的改建,同时开展了有关人员的上岗培训,培训上岗人员80余名,进一步规范了医学实验动物的管理。一批医学动物实验室已经建成,省疾控中心的医学动物实验室通过了省级评审验收。

(四)以改草促发展,医学教育事业迈出了新的步伐

我省认真贯彻“优化结构,深化政草,稳步发展,提高质量”的方针,不断优化医学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高等医学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郴州医专与郴州师专合并升为湘南学院,去年开始招收护理本科生。岳阳、常德卫校与其他学校联合升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省中医药学校、邵阳卫校申办医专已接受教育部的评审;娄底、益阳卫校也在积极创造条件申办医专。同时,我省还加强了教学基地和教材的建设,在全省开展了医学院校教学墓地现状调查,基本摸清了教学基地的底子,为进一步规范教学基地的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为解决卫生高职教材,我厅组织上百名专家、教授,编写了卫生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材23本,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需要。

*年,我省各级卫生科教部门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省科教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如有的地方和单位科教意识不强,科教投入不足,科研成果不多,学术风气不浓,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不高,住院医师培训不规范,医学教育秩序比较乱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同心同德,努力做好*年的科教工作

*年,我省科教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决定精神和科教兴国战略思想,以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为重点,全面加强卫生队伍在职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临床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和“有所为、有所不为”万的原则,重点加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病、遗传病、血吸虫病、肿瘤的研究,狠抓科技成果的推广,力争有所突破。

(一)集中人力、财力,重点抓好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工作

农村卫生工作既是卫生工作的重点,也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建设,去年以来,己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农村卫生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决定要增加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在“十五”期间,要完成80所县级预防保健机构、500所农村中心卫生院和贫困地区的乡镇卫生院的配套建设。做好农村卫生工作,关键是要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队伍。各级科教部门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服从于服务于农村卫生工作的大局,把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作为重点,切实抓紧抓好。今年,我们要认真抓好以下四件事:

一是切实抓好农村卫生人员进修培训墓地的建设。城市医疗卫生单位帮助培训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和城市医务人员到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定期服务,是省卫生厅党组加强农村卫生人员培养的一个重大举措。目前,厅直医疗单位到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定期服务的工作已经启动,但城市医疗卫生单位接受农村卫生人员进修培训的工作只做了一些前期工作,尚未完全到位。要求今年上半年,省、市、县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墓地要全面启动农村卫生人员进修培训计划。今年省级进修培训基地接受进修培训的重点对象是部级、省级贫困县和少数民族县的技术骨干。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搞好综合协调,加强督促检查,使进修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各级进修培训基地要顾全大局,科学安排,尽可能地多接受农村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

二是要继续完成农村乡镇卫生院B超、心电图、检验、影像人员的培训。这项工作,大部分地方已基本完成,并且普遍反映好。少数地方没有完成且人数比较多的,可考虑按原计划继续完成。如果一个市的人数不够举办一个班的,可考虑几个市州人员集中在一个市举办。

三是开始实施农村乡镇卫生院从事内、外、妇科急症医学和预防保健医学人员的培训计划。为了提高乡镇卫生院急症抢救、产科和处理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使之与乡镇卫生院承担的功能相适应,我厅制定了全省农村乡镇卫生院内、外、妇急症医学和预防保健医学人员的培训计划,计划用2至3午的时间,对乡镇卫生院从事内、外、妇科急症及预防保健工作的人员进行1-3个月的培训。培训经费采取省厅补助一点,市、县卫生局资助一点,选送单位出一点的办法解决。各地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年科教工作的重点工作来抓,切实加强领导,按照省厅制定的培训计划,紧密结合木地的实际,认真组织实施,保证计划落实到位。

四是搞好在职乡村医生的培训。去年,国务院颁布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对乡村医生的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条例》规定:对不符合乡村医生条件和执业考试不合格的持有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证书的在职乡村医生,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有关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基本知识的培训,培训、考试应当在《条例》施行后6个月内完成。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乡村医生培训规划,保证乡村医生至少每2年接受一次培训。并规定:对承担国家规定的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其培训所需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对边远贫困地区,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经费支持。最近,卫生部又制定下发了《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基本要求》。根据《条例》和卫生部的要求,我厅制定了全省乡村医生培训计划,今年重点对无资格注册和资格考试不及格的在职乡村医生进行2个月左右的培训。乡村医生处于农村卫生的最前沿,是农村卫生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各级卫生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但由于缺少经费,培训的难度也比较大。各地要借贯彻《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的强大东风,因势利导,精心安排,把这项工作切实抓好。

(二)认真落实有关政策,进一步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不坚持学习,固步自封吃老本,就会被时代所淘汰。继续医学教育是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教育,是使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一种很好的教育形式。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毫不动摇、持之以恒地把这项工作抓好。目前,我省有关继续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政策措施都有了,现在的关键是要抓落实。要坚决执行继续医学教育与职称晋升、职务聘任、评先评优、执业再注册挂钩的政策,进一步推动继续医学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是继续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新毕业医学生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措施。为了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我省准备学习外省的经验,对新分配到单位从事临床工作的本科毕业生,其档案放在人才交流中心,待进行3年的住院医师轮科培训合格后,才正式聘任为单位的正式职工,并继续完成余后2年的专业培训。今年,我厅准备在省人民医院、省儿童医院等厅直单位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行。各地市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试点。

根据卫生部的部署,今年要在全省开展传染性疾病的强化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各级各类在职卫生人员对传染性疾病防治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全面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传染性疾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做到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学习的重点应放在SARS、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知识上。由于学习的人员数量大、传染病种类多,学习的方式要灵活多样。有的传染病可以办短训班,集中面授,但大量的要靠医务人员自学。远程医学教育覆盖面广,可解决工学矛盾,为广大医务人员的自学提供了一个好平台。各地可充分利用经卫生部批准的远程医学教育网站开展培训。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我省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我厅与美国自愿者组织合作,开展了远程医学教育项目,目前美国自愿者组织已组织类国国内著名的医学专家录制了四套DAD光盘寄给我省,今后还将继续提供有关光盘。今年,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将这个项目列入省级继教项目,广泛组织医务人员观看,不断扩大受教育面。希望各地、特别是市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切实把这项工作作好。

(三)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大医学科研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人类在这100年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和创造的物质财富超出了以往时代的总和。信息、生物、材料科学等方面层出不穷的重大突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21世纪,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大潮涌动,科学技术发展无论在内容和方式上,都将呈现出一系列革命性变化。今日之科学和技术已成为左右人类俞运的重要力量。医疗卫生事业是科学技术密集性行业。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要有懒于医药卫生科技的突破。目前,在医疗卫生领域,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有许多疾病需要攻克。去年SARS的暴发流行,今年的禽流感,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大家都更加关注医药卫生科技的发展。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观念,全面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医战咯,遵循科技发展规律,把握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瞄准国家中长期战略目标,选择我省有相对优势的领域,积极开展科技前沿的创新研究,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取得一批代表我省知识创新能力的科研成果,使我省齐身全国医药卫生科技的先进行列。

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集中有限的人力和财力,加强严重危害我省人民健康疾病防治的研究。今年,我厅医药卫生科研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即将开始,希望各地各单位耍组织好科研人员认真做好科研选题。科研选题应以应用研究为主,加强原始性创新,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积极鼓励多学科协作攻关。同时,要加强科研课题的管理,对重大课题实行追踪督查制度,每年都耍检查进展情况,促进科研课题的落实。

要加强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实践证明,要想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必须有强大的技术、设备的支撑,有科学研究的平台。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就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前进的发动机。现在大中型企业都有自己的研究实验室。我们一些大型的医疗卫生单位都应该明确自己的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并建立实验室,积极地开展医学科学研究,不断推动医学学科的发展。为了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我厅决定制定省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的建设标准,组织重点学科、重点专科评审,对评审合格的予以挂牌,努力打造一批省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

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积极推广新技术、新项目。对于广大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其重要任务是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新项目,拿别人的成果为我所用。过去,我省的科技成果的推广是有成效的,如农药中毒抢救技术、烧伤湿润膏的推广应用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是实施卫生部第二轮“十年百项”推广计划的第二年,要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今年我省将从卫生部第二轮“十年百项”推广项目和本省的一些成果中磷选一些适宜技术项目予以推广。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早的提高和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急性心肌梗塞和慢性心力衰竭已经成为多发病。但据调查,很多医疗单位特别是基层单位仍然采用老的治疗方法,耽误了病人的治疗时机,给预后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厅决定将慢性心力衰竭规范治疗技术和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技术作为今年推广的重点项目,并于今年三月中旬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知名教授来我省传授该技术,希望各地各单位组织有关人员涌跃参加学习,在全省普遍推广这项技术。

(四)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抓好医学教育改革,进一步规范医学教育秩序

临床研究经费预算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精神卫生工作方针,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精神卫生工作机制和以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医疗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康复及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积极开展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完善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监护网络;将防控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康复”,有效预防和控制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全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普及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群众精神卫生知识水平;开展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干预,遏止精神疾病患病率上升趋势。宣传精神疾病系统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治疗率。

(二)属地管理、联防联控。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市政府对本市的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防控工作负总责,有关部门、单位和团体在职责范围内制定和落实各项预防和控制措施,各镇(街)、村委会(社区)、单位分级负责辖区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加强社区监护,单位和个人发现精神疾病患者有危害或者严重威胁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可以制止并应当及时向*机关报告,*机关可以将其送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治疗。

(三)依法管理、依靠科学。实施科学防控,加强科研技术指导,实现防控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严格执行有关精神疾病管理的法律法规,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报告、康复和治疗工作实行依法管理。

三、组织管理

建立*市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全市精神卫生工作的重大问题,制定全市精神卫生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联席会议由市卫生局、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局、市教育局、市*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保障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法制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市老龄办等单位组成。市卫生局为牵头单位,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市卫生局分管副局长担任,联席会议成员为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立市卫生局,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落实联席会议议定事项,承办联席会议交办的有关事项。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

卫生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科技、财政等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全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协调和指导实施;负责组织精神疾病信息监测与管理,制订有关技术标准,组织对精神病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价和技术指导;承担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救治任务,做好对社区重性精神病人监管的康复技术指导与培训;负责精神卫生专业机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对医疗卫生人员及其各类从事精神病防治科研、宣传教育和管理人员精神卫生知识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有关科学研究和卫生宣传教育工作;积极推进医院-社区一体建设,积极探索“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疾病治疗康复模式,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心理干预工作;配合*、民政部门做好街头流浪的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工作;承担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常工作。

宣传部门要参与研究制定全市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有关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协调、指导有关宣传、新闻机构,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督促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将精神卫生知识内容列入日常宣传工作计划,并进行检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健康水平,消除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

发展改革部门要参与制定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并负责将其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教育部门负责在全市各类学校开展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并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病患者未成年子女给予减免学杂费。

*部门要将精神卫生知识纳入对社区民警的岗位培训内容;重点掌握辖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落实日常监管和控制措施;依法做好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送工作。对街头流浪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实行属地管理制,由案发地派出所强制送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治疗。

民政部门负责对因精神病致贫、符合社会救济条件的精神病患者给予生活救济。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病患者未成年子女给予生活救助。在推进社区建设过程中应支持协助做好精神病的防治工作,会同市教育局共同落实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病患者未成年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对*部门强制收送的符合救助条件的街头流浪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救助。

司法部门要协调、指导精神疾病鉴定机构规范开展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法医鉴定工作。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司法援助。会同卫生部门制定和完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政策。

财政部门要根据精神病防治工作需要和财力状况,将精神病防治经费列入卫生部门预算,明确经费投入,加强资金监管,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经费使用绩效评估工作;配合发展改革、卫生等有关部门制定全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精神病防治工作人员奖惩政策。落实无经济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和街头流浪肇事肇祸的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治费用。

人事部门要检查和指导卫生、劳动、民政等部门执行国家制定的心理治疗与咨询、社会工作者专业职称资格管理,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扩大队伍规模。

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有关规定,负责为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精神患者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对有劳动能力且病情稳定的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就业服务,帮助其实现就业。

法制部门要负责对部门制定有关精神卫生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做好精神药物的监督管理和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会同*、卫生部门严厉打击非法售卖精神药物行为。

总工会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职工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计划,配合有关部门在职工中组织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疏导和缓解职工因工作、竞争、失业、家庭生活等压力,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

团市委要积极配合学校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心理健康课堂活动,开设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热线,预防不良事件发生。

妇联要做好对弱势妇女的心理问题预防和疏导,开展妇女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妇女危机干预网络和危机救助系统。

老龄办要在中老年人群及其家庭成员中开展老年精神心理卫生宣传和咨询服务,普及老年性痴呆、抑郁等老年期精神疾病和常见心理问题知识。

残联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宣传发动和服务工作,组织精神疾病患者治疗后的康复训练,组织建立精神病防治康复网络,完善精神疾病患者社区监护组织。协助卫生、民政、财政等部门,将贫困精神疾病患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逐步完善相关保障制度,形成制度化救助机制。帮助精神疾病康复者解决就业问题,维护精神残疾人合法权益。

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研究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有关问题,积极参加联席会议,认真落实联席会议布置的工作任务。要互通信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

四、技术指导

成立*市精神卫生工作技术指导小组(设在*市慢性病防治站),由慢病站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成员由精神科、心理科医生组成,负责全市精神卫生技术指导工作。

各镇(街)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辖区精神病防治技术指导工作。

村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本地段精神疾病防治技术工作,指导社区家属督促精神疾病患者服药治疗。

五、预防控制

(一)精神健康促进与精神疾病预防。

1.市政府将重大灾害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列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业务培训。

2.各镇(街)及有关部门在重大灾害处理过程中,应当组织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降低重大灾害发生后精神疾病的发病率。

3.各级健康教育机构要组织开展精神健康教育工作,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公民的精神健康水平,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4.卫生部门要加强对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对医疗机构中非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识别精神疾病的能力。要为*、司法行政、民政、教育等行政部门以及相关社会团体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供技术支持。

5.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教师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其促进学生精神健康的能力。学校要为教师接受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供必要条件。

学校要将精神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开展精神健康教育、咨询、辅导,创造有利于学生精神健康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应当配备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6.*部门要创造条件,加强对社区民警等工作人员精神卫生知识的培训。

7.科技部门要加强经费投入,鼓励和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精神卫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提高精神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科学技术水平。

8.各镇(街)要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指导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组织居民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营造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的生活环境。

9.医疗机构要向就医者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社会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和服务提供技术指导。

10.残联、妇联、团市委、老龄办等社会团体要针对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人群的特点,开展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11.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要向公众开展精神卫生知识的公益性宣传。

12.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要关心干部职工的精神健康,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创造有利于干部职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提高职工的精神健康水平。

(二)精神疾病信息报告。

1.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以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医疗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2.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精神疾病信息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时限和方式将确诊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情况,向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对信息进行核实,并向*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档案,并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通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各镇(街)派出所。各镇(街)派出所要及时了解掌握本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情况,并与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患者信息沟通机制。

(三)社区监护。

1.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由当地居(村)委会组织家庭成员、社区民警、居(村)委会干部、社区精防康复医生(村医)和义工成立监护小组,督促患者服药,进行心理疏导以及家庭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帮助其参与社会生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