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心理学本土化进程研讨

心理学本土化进程研讨

历史视域下心理学的本土化进程

从心理学本土化的时间维度上看,其进程并不是单维的、直线的;而是多维的、曲折的。例如,有的国家的心理学直接接受了欧洲心理学的影响,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有的国家的心理学先接受了欧洲心理学的影响,转而又开始学习美国心理学。有的国家则相继从欧洲、苏联、美国接受了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

(一)二战结束前的心理学本土化进程19世纪末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心理学存在多个中心,如柏林、莱比锡、剑桥、芝加哥等。这些地方独特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源,标志着这里是产生一种心理特征的地方。这些中心的每一个地方都有该中心的科学方法被边缘地区复制的经历。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全面展开。美国心理学本土化开始于输入德国文化情境下的实验心理学,目的是为美国情境下的本土心理学提供技术支持。虽然当时很少有美国心理学者意识到本土化的概念,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却都投入到了美国心理学本土化进程之中。20世纪初,中国心理学本土化进程则处于第一次大的复制与跟随时期。许多中国人留学海外学习西方的科学心理学,主要的学习对象是莱比锡和芝加哥。对于印度,模仿的中心主要是剑桥,用得最多的是对巴特莱特的实验室研究的复制。[9][10]这意味着,在二战结束前,心理学存在多个中心,这一时期世界各国的心理学本土化内涵是多维的,并不仅仅是对美国心理学的本土化。

(二)二战后的心理学本土化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优势地位的确立,为心理科学提供了在美国发展的资源,而世界其他地方的心理学却没有得到这些资源。[11]这种影响使美国成为战后心理学以及其他科学的主要中心,美国作为主要的心理学中心,与边缘地区的沟通成为单维的。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技术等,从美国心理学家那里输出到边缘地区,但美国心理学家很少想获得或者接受来自这些边缘地区的信息。这一时期,美国期刊作为主要的心理学出版物,美国的方法和模式日益成为心理学规范,美国也成为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进行心理学教育和专业训练的首选目的地。在此背景下,美国心理学成为常态,所以当提及“心理学”这个词时,在默认情况下,就意味着美国心理学。值得注意的是,当一个词或短语变得规范化,它传递出的信息是人们不再批判性地审视和反思它。因此,这一时期的心理学本土化实质上是心理学的美国化,大多数情况停留在了对美国心理学理论、概念、方法进行本土适用性修订的层面上。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冷战时期,苏联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心理学输出国,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经历了一个心理学苏联化的时期。而后,由于苏联的解体,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的减弱,这些国家又转向了美国心理学。

(三)20世纪80年代后的心理学本土化进程20世纪中后期,全球化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由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不同国家对全球化进程的作用也是不均衡的。在全球化对每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影响后,边缘的国家的文化就会面临着被忽视的危险。很明显,心理学也是如此,在经历了传统的心理学中心的心理学理论、方法、技术全球输出和推广之后,非中心国家心理学的声音变得更微弱。20世纪80年代后,包括传统心理学中心国家的一些学者在内,世界各地的心理学家都发出了心理学本土化的呼声。本土化有多种形式,如纳入西方的规范重构本土的内容,或者是排斥西方的方法而使用本土文化中的方法和研究主题。本土心理学重要性在于许多本土心理学中潜藏着重大的自由和革命精神。[12]现在看来,21世纪很明显不可能成为另一个美国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正在积极致力于发展在本土情境下的本土心理学。[13]在这个时期,本土心理学家致力于发展彻底根植于本土语言、历史以及他们自己的社会文化取向的心理学。这一时期又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保守的阶段,二是激进的阶段。[14](P42~46)在保守阶段,心理学家开始逐渐尝试在论题、概念和理论、方法、学科制度等方面分别进行本土化努力[15](P129~169),例如,在课题本土化方面:加拿大心理学家Berry大力提倡针对加拿大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多民族主义、移民的适应、土著民的问题、第二语言习得或加拿大人身份认同问题;在概念本土化方面:中国心理学家对人情、面子、关系、孝道、缘分等概念的研究。[16](P3~6)在激进阶段,心理学开始尝试本土心理学理论创新。例如,中国心理学家葛鲁嘉已经开始建构包括心理学观、研究内容、方法、资源在内的宏大的内生本土心理学理论体系。[17](P77~97)总的来说,发展本土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拒绝西方心理学的霸权,认为美国心理学也应该是一种没有超过自己的特权地位的本土心理学。

历史视域下的心理学本土化例证

心理学本土化不但有不同的时间起点,还有不同的发展进程,这种区别在美国和中国的本土心理学例证中表现非常突出。

(一)美国心理学本土化例证美国心理学的模式,起源于在德国实验室中的实验研究、法国医学研究,以及从英国的高尔顿和皮尔逊在群体差异的统计指标的工作。[3]但是,美国心理学也增加了道德哲学、逻辑学、颅相学、宗教的影响。所有这一切都融合在科学的规则下。也许,这就是美国心理学的天赋,能够以某种充满想象的方式将这么多不同的元素融合成美国独特的东西。虽然“熔炉”作为一个人类学概念而存在,但对于描述美国心理学却是非常形象的。美国人都是实用主义者,这种气质也反映在心理学之中。从一开始,美国人关注的就是心理学的用处。正如詹姆斯(W.James)所说:每个教育工作者、看守,每个医生、牧师、收容所长都坚持心理学的应用原则。他们关注改善特定的个体的思想、性格、行为,而心理现象的哲学的终极原因却很少有人关心。心理学在美国建立后,其真正的增长是由于应用程序。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陆军中170万新兵进行了心理测试。[18](P274~28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心理服务的迅速扩张是美国心理学本土化的“自然”力量。虽然,这并不是主流心理学历史所接受的观点,但是,不可否认,应用心理学压倒实验心理学是二战期间美国心理学非常现实的威胁。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美国的实验心理学其利益是狭隘的,其影响是很小的。[19](P279~299)据历史学家JohnO''''Donnell的看法,波林1929年写作《实验心理学史》的主要原因是,他担心应用心理学的快速增长将压倒实验心理学。[20](P289~295)简单来说,心理学应用到各种领域和行业的实践是美国心理学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心理学本土化在美国完成的标志。

(二)中国心理学本土化例证中国的心理学本土化历程表现出与美国心理学模式完全不同的特点:首先,中国现代科学心理学是民国初期从欧美传入的,中国心理学者很早就意识到了本土化的问题,但是心理学本土化真正开始却很晚。1920年,社会学者杨开道就已指出中国社会科学只用外国材料,而不用本国材料的毛病,1939年潘淑提出学术中国化,1983年正式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的概念。在整个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初之间,虽然有学者意识到本土化问题,但真正的本土化尝试却从未发生过。20世纪80年代初,以中国人的心理行为为研究内容,以中国的社会文化为研究背景的本土心理学探索才逐渐展开,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研究内容涵盖了诸如面子、孝道、民族性格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后,中国心理学本土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研究者力图彻底摆脱西方心理学,进行本土心理学理论的原始性理论创新。整个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可概括为两个时期和四个阶段。一是西方化时期:一是引进和模仿西方心理学阶段;二是反思和批判西方心理学阶段。二是本土化时期:一是保守的阶段,试图转换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把研究被试从西方人转换成中国人,把心理行为的背景从西方文化转换成中国文化;二是激进的阶段,开始突破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寻求和尝试多样化的思想理论和研究方法。[21](P4)其次,中国心理学本土化先后受到苏联和美国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的唯物主义心理学成为中国模仿的对象,包括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维列鲁学派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等。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又开始重新引入美国心理学的活动,美国心理学又一次成为学习的榜样。中国心理学曲折发展道路的极大地推迟了心理学本土化的深入发展,因此直到90年代后中国才开始有基于本土文化资源的心理学理论创新产生。最后,中国心理学本土化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本土理论建构的问题。由于美国与欧洲的文化具有同源性,因此其引入心理学理论本土契合性较高,所以美国心理学本土化一开始面对的就是心理学的应用问题,其本土化的完成以应用心理学的充分发展为标志。而中国则不同,美国心理学理论与中国心理文化传统存在对立的倾向,出现了严重水土不服,因此中国心理学本土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在中国心理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建立适合中国的本土心理学理论。

历史的视域对心理学本土化的启示

在历史视域下,各国的心理学本土化都有着不同的起点和发展进程,都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资源,因此也应该具有不同的心理学历史。但是,心理学的现状却表明“本土人民反对西方历史观的同时,却被西方的历史观同化了。我们的历史是被告知的,当我们听到我们的历史被重述的时候,我们已成了局外人”。[22](P33)因此,真正的心理学本土化需要多中心、多形式的本土心理学历史为依托,本土心理学历史与本土心理学的连续性也可以成为检验心理学本土化程度的一个标准。

(一)多中心的心理学史与心理学本土化心理学本土化以反对文化霸权为起点,却在朝着建立本土心理学模式、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方向而努力着。80年代以后,各国都相继出现了一些内生性的本土心理学理论和对本国特有的心理现象的专题研究,但是,这些理论和专题研究之间却很难交流,基本上是自说自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但是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各种不同的本土心理学理论依据了不同的心理学历史资源。历史,不可避免地与文化发生联系,又必然在构成个人和集体身份时发挥决定作用。然而,大多数国家仍是以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作为本国心理学的历史依据,即使有一些国家的心理学者已经开始意识到本土心理学历史资源的重要性,但是还没有开始构建本土心理学历史的尝试。因此,每种本土心理学例证的兴起,都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本土心理学历史。这种本土心理学历史不但可以成为各种不同本土心理学理论进行交流的依据,也可以成为心理学是否具有本土性的判断依据。一种合理的本土心理学理论应该是本土心理学历史的延续和发展,一个完善的本土心理学也应该由本土心理学历史和与之对应的本土心理学共同组成。总之,本土心理学是多样化的,与此相对,心理学的历史也应该是多中心的。在建立本国心理学的同时,各国心理学者也应该开始着手构建本国的心理学史。

(二)多形式的心理学史与心理学本土化多中心的心理学历史也应该是多种形式的。心理学的历史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心理学史家托马斯•黎黑曾区分了“旧心理学历史和新心理学历史”。[23]旧心理学史主要涉及大人物和大事件。新心理学史实际上是描述“时代精神”的历史。斯托金(Stoking)区分了“厚古说和厚今说”两种不同的心理学史研究方法,“厚古说”是为了过去而研究过去,“厚今说”是要试图说明过去与现在的关系。不同形式的心理学史又有不同的功能,有的可以划分心理学的学科界限,有的是为了综合不同的心理学理论,有的是为了批判心理学的过去,有的却是为了寻找心理学发展的内在线索。因此,各个不同国家的心理学历史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从不同视角丰富对本土心理学的理解。也就说,对于不同国家的本土心理学我们既需要知道其心理学历史中的大人物,以及这些大人物思想的演变;也需要知道本土心理学如何按照时代的要求去发展。既需要知道本土心理学的历史是什么,也需要明确本土心理学与其历史的内在关联。多种形式的心理学历史,服务于多重目的,又都成为本土心理学不可缺少的历史资源。

(三)本土心理学历史作为心理学本土化的判断标准随着心理学本土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各国本土心理学者开始尝试“内发性本土心理学”的研究。但是研究的结果相当繁杂,大家好像自说自话,看不出彼此有什么关联及头绪,也看不出本土心理学研究与非本土心理学研究有什么差别。而本土心理学历史则可以成为这个判断标准。也就说,一种本土心理学理论或者技术如果是传统心理学历史的很好延续,并有所发展,则可以说这种心理学是该文化情境的本土心理学,如心性心理学与新心性心理学、禅定和森田疗法之关系。另一方面,如果一种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起源于外来的心理学历史,那么它一定不是本土心理学,如“易学心理学”和“周易人格模型”、“阴阳五行说”和“五行人格说”之关系。因此,本土心理学的历史可以成为判断本土心理学的一个有效标准。结语通过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一个历史的视角可以为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提供许多帮助,可以使人对心理学本土化的起点、进程、原因等内涵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此外,历史的视域也要求心理学应该建立一个多中心的心理学历史,以对应新兴的多元的本土心理学例证,并挑战和打击所谓的文化中心的霸权行为。心理学需要一个多中心的心理学历史,多中心的心理学历史更需要多样化的形式。正如丹齐格所说:“一个现代心理学的历史,实际上有助于心理知识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解庆福葛鲁嘉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