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分析

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向城镇转移是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重要任务。在“互联网+”背景下,档案工作也呈现出信息化发展的趋勢。新形势下如何规范建立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逐步实现农民工档案信息的统计,使其在农民工资源开发利用、权益保障等方面产生切实的效用,本文对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进行探析。

一、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1.信息统计困难。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和其非城市户口的限制,大多数农民工并没有被纳入流动地区的公共服务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加上求职场所不固定,管理分散,政府对其监管、调查难度较大。同时大部分农民工对档案信息化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制约了此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农民工档案信息收集统计十分困难。实际操作中只能根据数据的抽样结果进行推算,大大降低了信息化档案的实用性与有效性,统计数据质量不高。农民工的流动性和其无法及时流转的档案资料,使得其权益时常被排除在社会保障范围之外。

2.数据无法共享。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其他档案还有所不同。在档案的内容标准、数据格式等方面缺乏专门的管理办法,政策支持还不够完善,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功能上实行分地区、分权限的管理模式,这种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造成了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目前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造成了数据共享难度大,不便于检索和查找。农民工工资拖欠、工伤认定、职业病防治、无法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春运、农民工子女留守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农民工档案无法数据共享有关,这些因素制约着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范围、程度及利用效率,直接影响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步伐。

3.重视程度不足。现阶段的农民工档案管理人员大部分不是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对数字化档案的收集、整理、录入、检索以及保存等多方面的工作流程还不能够熟练掌握,不会使用计算机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对网络信息安全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这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普遍存在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思想,对档案信息化管理持观望态度,认为信息化建设繁琐,还没有充分了解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4.管理技术落后。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硬件配备要求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涉及的数据共享和安全方面的问题对现有的网络设备和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政策支持还不完善,资金跟进还不到位,管理中所使用的软件、硬件等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目前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影响了农民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对大范围实现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产生了极大的限制。

二、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缺乏整合。网络化时代,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已经有了初步模型,但是农民工流动往往是跨区域的,管理上涉及多个地区和部门,各职能部门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为农民工办理业务时产生了各种类型的档案,造成了已有的系统数据库不统一、信息不共享、功能不完善,网络平台间无法形成有利用价值的信息集合。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普遍存在自成体系、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共性问题,信息孤岛、数据壁垒成为农民工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束缚。

2.缺乏管理的规范和标准。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是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我国虽然在农民工档案管理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是大部分涉及的是纸质档案。一些地区和部门自行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对农民工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但并不利于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整体运作,导致统计信息分散凌乱,标准参差不齐。现有的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系统入口不统一,信息采集没有统一的录入格式,缺乏统一的标准来对农民工档案进行整合。因此,急需建立标准化的技术和管理办法,促进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信息化时代下,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民工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需要工作人员能够对新设备、新技术熟练掌握,安全操作计算机和使用档案管理系统,还需要懂得档案信息化管理规范。但是,在日常档案管理中,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信息化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工作人员计算机安全操作意识不强,信息化管理工作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不能满足下一步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要大力克服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过低对推动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造成的影响。

4.基础设施薄弱。在前期的农民工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由于一些部门信息化水平不高,存在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盲目投资,导致一些场所建设不够规范,设备的利用率偏低。随着近些年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不少前期购置的设备已经存在需要更新换代的问题,加上目前政策的跟进还不到位,相关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经费紧张的现象。与此同时,后期档案信息的安全维护也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此项工作的前期建设远不能满足后期发展的需要,存在很多问题与弊端,后期的开发与完善还需要相关的政策推动与资金支持,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也将成为束缚农民工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1.搭建“互联网+农民工档案”大数据平台。近年来,全国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在“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影响下,总理提出要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打破“信息孤岛”,提高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农民工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构建一个完善的网络信息共享模式,合理应用各种网络技术手段,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整合基础平台,优化业务支撑,完善技术保障,跟进监管考核,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完善,做好地方平台、部门专网、独立信息系统的整合对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逐步实现农民工人员数量及信息档案的统计录入,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开放共享、信息联网查询和业务一网通,解决好就业援助、大病医疗、子女入学、工资支付、欠薪保障等与农民工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形成信息流畅、流程完善的管理新格局。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以及管理模式的创新与融合,有效推动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快速发展,使农民工在为城市付出辛勤汗水的同时能够像普通市民一样更好地享受城市提供的服务与保障。

2.建立管理的标准化体系。在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国家应加强对农民工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梳理整合现有标准,查漏补缺,减少不必要的流程和环节。制定统一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标准,从管理标准化、业务标准化、数据标准化三个方面支撑业务的运行,形成有章可循、分工合作、逐级落实、综合推进的农民工档案管理工作氛围。推进审查事项、办事流程、数据采集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形成执行统一、环节可控的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体系,以保障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科学有序推进。

3.提升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伴随着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改变档案管理人员的传统观念,接受新的技术,优化知识结构,更好地投入到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去,是发展的客观要求。为尽快实现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向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变,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系统规范的选人用人标准,相关部门应有计划地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业务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软件使用水平、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农民工档案管理系统初始化配置环境、系统操作规范和流程,而且要掌握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安全防护知识,以确保信息化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从而实现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更高层次的开发和利用。

4.优化管理体制,完善基础建设。农民工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管理过程中,因信息化档案覆盖范围广、信息储存量大的特点,为避免用户信息流失,必须加强档案管理的安全措施,加大对抵御和防范网络安全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优化大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和加强大数据安全技术研发,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完善数据库的建设,加强对管理数据的控制能力,以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来强化用户安全保障。此外,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做好指导工作,制定相关问责机制,对运行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管和风控。同时对相关政策不断进行调整完善,高效利用资金,健全必备的基础设施、设备,推动农民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保障用于农民工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经费能达到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作者:张娟 单位:郑州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