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民职业教育

农民职业教育范文精选

农民职业教育

农民职业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民职业教育;制度障碍;制度创新

当前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制度障碍,它们不仅存在于农民职业教育领域内,也存在于农民职业教育领域之外。这些障碍的存在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抑制了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体制:农民职业教育领域内障碍

首先,农民职业教育单一的办学制度限制了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农民职业教育基本上仍属由国家投资的纯公共物品。这势必导致两个不利后果:其一,农民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单一且投入不足,提供的教育服务十分有限。我国是有着九亿农民群体的农业大国,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过大。尽管国家在《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但缺乏具体的办法保证社会力量利益的实现。其二,国家对农民职业教育的投资渠道不合理。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投放基本上走的是部门渠道,这种资金流向部门内消耗过大,农民职业教育经费到达办学单位时已显不足。再加上办学单位的提取,经费真正用于农民的所剩无几。

教育是国家的一项公共物品,长期以来教育只能由国家来办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结构化观念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深刻和长期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教育的公共物品性质应当有一个重新的审视。公共物品有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之分。教育应属于准公共物品,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人口众多的国家,教育机构的服务范围不可能覆盖所有的人群。因此,当国家提供的教育服务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时,让社会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介入教育领域是合乎国家、办学机构、受教育者三方面利益的。职业教育由于有着较强的经济效益指向,其公共性程度要更低一些。

其次,农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合理。农民职业教育作为一项社会事业,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资源动员与配置。然而条块分割式的教育管理体制使得教育资源的动员与配置均无法达到优化,从而使资源动员有限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并存。就农民职业教育而言,政府的有效管理需要多个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协作,并要在部门利益实现与农民职业教育取得实效之间找到一个最好的结合点,这就需要政府在教育管理体制上进行制度创新。

二、户籍制度:农民职业教育领域外障碍

城乡分立的二元结构是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的大背景,其核心制度支撑就是户籍制度。

首先,就供给来说,户籍制度反映在分配上就是城市偏向的分配制度。农民职业教育能够获得的国家财政投入明显不及城市,资源动员的范围也十分有限,限制了农民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

其次,就需求而言,户籍制度极大地束缚了农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很显然,在当代中国,农民更多的是身份概念,而不是职业概念。户籍制度在社会分层上带给农民的结果,就是农民无法平等地享受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在经济分配中处于劣势。农民的这种经济社会状况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社会的结构性歧视使然。农民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职业素质,然而社会的现实状况是农民作为一个职业缺乏广泛的认同感,这必然降低农民职业教育的实效。

农民对于户籍制度的反应,就是尽量脱离农业,脱离农村。因此,农民中素质较高的群体不满足于耕种责任田而纷纷外出;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往往立足于农业的简单再生产,缺乏进行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可以说,户籍制度的继续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民的职业教育需求,农民对从事农业生产职业评价偏低。

三、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创新

(一)废除户籍制度,消除城乡分立的二元结构

废除户籍制度,可以加快“由身份向契约”的转变过程,它是“农民”从身份概念转变为职业概念而迈出的实质性一步,对于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是长远的。只有这样,农民才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重新看到在农业中所蕴涵的巨大经济利益,自觉地把自己的发展与农民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产生进行职业教育持续的内在需求。我们在河北、湖南等省进行调研时曾注意到这种现象:一些相当成功的农民种养殖大户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继续从事农业,因为“农民即使有钱了仍然被人瞧不起”。对很多农民而言,选择其他职业并不完全出于经济考虑,而是出于一种“户口情结”。而一旦摒弃了户口意识,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热情会空前高涨,农民职业教育的职业前提才会完全获得。

另外,户籍制度的废除,城乡的融合,可以使农民职业教育获得与城市职业教育平等的地位和投入,使农民职业教育在国家范围内进行资源动员和提取,创造出更多的农民职业教育供给主体。

(二)改革单一的办学制度,把农民职业教育推向市场,实行市场化办学

农民职业教育是准公共物品,有着经济效益指向,因此改变国家包办农民职业教育的局面,实行市场化运作是可行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旦其他利益群体进入农民职业教育市场,目前投入不足和需求脱节的窘境将大有改观。首先,市场可以大量吸引投资,解决资金来源有限的问题,大批的农民职业教育机构就可以建立起来,可以更多地满足农民的教育需求。其次,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以往条件下,国家是供给者,农民是接受者,两者是一种非市场关系,农民无法对国家的供给行为作出要求。进入市场后,利益群体取代国家成为主要供给者,与农民之间产生了经济关系,农民可以要求更好的服务,农民职业教育的质量也会随之提高。国家成为监督和协调者,保证正常的教育秩序和各方利益的实现。

(三)完善职业教育立法,改革农民职业教育投资体制和农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目前,专门的农民职业教育立法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国家应当明确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将它置于与普教平等的地位;明确国家、职业教育供给者、农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除供求双方的矛盾,保证农民职业教育在稳定中发展。

农民职业教育范文第2篇

一、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切生产和发展要素中,人是根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力。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农村职业教育不发达、农民缺乏培训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农村劳动力的作用和价值,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村繁荣就成为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根据*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年我国总计有乡村从业人员50387.3万人,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6.87%,小学程度占27.23%,初中程度占52.22%,高中程度占10.25%,中专程度占2.37%,大专及大专以上占1.06%。高中(中专)及以上劳动力合计只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68%,而有86.32%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都在初中及以下。此外,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约占70%。可见,我国没有受过职业教育或培训的低素质农村劳动力还比较多。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是适应经济结构转变、促进充分就业的迫切需要,对工业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富民强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在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结构加快转变的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及农民培训与解决“三农”问题、工业化及城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密切联系在一起。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及农民技术培训,是提高我国广大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客观需要。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长期相对落后,培训缺乏,导致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大量农民没有接受适当的职业技术教育,缺乏“一技之长”。全国每年有八、九百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未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而直接面临就业。让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提高他们劳动技能和素质的重要性已日益显现。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有利于培育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业发展的实践者。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都需要新型农民来推动。而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就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最主要手段。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专业化的增强都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已不能简单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需要更新知识和技能,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同时,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已发生了重大转变,农村中经济内涵的增强和生产活动的丰富更对农民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都需要依托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民来进行。

搞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有利于我国二三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对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及企业的国内外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目前我国二三产业就业人口中,农民工占半壁江山,在制造业中约占60%,在建筑业中占80%。发达地区非农产业包括外资企业员工中,农民工占2/3。在乡镇企业里就业的几乎都是农民工。农村职业教育及农民工培训的状况,关系整个国家工业化的水平、后劲和在国际上的地位。欧美发达国家、日本、韩国等,其发展的共同经验是重视教育、劳动力培训、职业教育。我国二三产业的发展和优化升级迫切需要我国广大农村劳动力能普遍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年以来我国由沿海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发端并向内地及中小城市逐渐蔓延的“技工荒”和“民工荒”,已经反映了我国农民工劳动素质与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的不相适应。搞好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在促进我国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务工就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二、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我国已出台一系列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政策,并陆续开展了一些教育培训项目。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涉及教育、农业、劳动、财政、科技、扶贫等部门,在这些部门的主导和推动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开始逐步得到重视、增强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农村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农民培训形式、内容也日渐丰富。但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村职业教育及农民培训发展滞后

从*年到*年,农村成人文化学校数从49.64万所下降到16.66万所,农民教育和培训的教职工数从41.35万人下降到25.07万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规模也逐年缩小,从*年的年培训8732.31万人次下降到*年的4793.18万人次,不少地方农村成人教育出现发展缓慢甚至弱化的趋势,农民培训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中农村学生占7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面镜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态势不稳定,从1994到*年12年间呈波浪式发展。其中,*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处于该时期最低水平,为395.22万人,在校生人数1170.34万人。此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才开始逐年扩大。中等教育学校数量则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年为14466所,比最高年份1997年少7763所,而普通高中数量则稳步增长。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比重无论是从招生数还是从在校学生数方面都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比重分别从1994年的65.20%、62.61%减少到*年的42.43%、39.08%,降低幅度较大,分别为22.77%和23.53%。体现了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现象比较明显,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二)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历史欠账不少

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没有受到政府和社会真正重视,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方面的历史欠账不少。近年来,中央政府及教育、劳动、农业等主管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已日益重视,但需要指出的是,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仍然普遍更加重视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而忽视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由于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资金不足、生源缺乏、社会和企业认可度低。近年中央在扭转忽视职业教育与培训“重城轻乡”的局面,但从全社会看,忽视农民教育培训的问题尚未解决。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战略眼光,工作中往往热衷于投资项目和硬件建设,而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重视不够、投入不够;培训工作还没有摆在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缺少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缺少对培训单位、对用工单位、对农民的配套激励政策。这些都相应地造成我国人才结构也很不合理,一边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另一边是技能型人才较为紧缺。以深圳为例,据*年《深圳市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问题调研报告》分析,深圳真正存在的不是“民工荒”,而是“技工荒”,深圳技能人才缺口达5万多人。报告描述深圳现在是三个岗位“抢”一个中级技工,五个岗位“抢”一个高级技工。据其预测2008年深圳技术岗位从业人员将达到180万人,比较现有技能人才存量的142万人,缺口高达38万人。*年广东全省技能人才657万人,与实际需求量相比,缺口高达130万人,而整个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仅30万。技能型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制约瓶颈。

(三)农村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和农民培训支持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资金投入不足。总体上我国对教育的投入本身就相对偏低,其中用于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就更少,这些教育资金向农村的配置则更少。以技能型人才需求大省的广东为例,虽然职业教育的投入从*年的38.9亿元增加到*年的52亿元,但职业技术教育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却从*年的10.5%逐年下降为*年的6.7%。国家和地方财政近年虽然对农民培训投入有了一定提高,但与广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需求不相适应。

近几年,国家财政对农民教育培训有了一些专门的教育项目和培训工程支持,但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投入还缺乏制度保障和相对稳定的收入渠道。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投入呈现不稳定性,一些培训项目还需要地方申请、部门审批,对地方而言,这种项目的随机性比较强,实施效果也会打折扣。而且多数地方在教育经费中也不安排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经费,缺乏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支持。这些都显示了农村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和农民培训支持体系还不完善。

(四)农村职业教育及农民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衔接不紧密

虽然从统计数据看,我国农村中接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民数量大大增加,但实际上农民技能素质还是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从劳动力市场看,技工供求矛盾依然存在,许多企业面临技工缺乏的困难,同时一些农民工却不能满足其要求。造成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劳动力市场衔接欠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条件不足、水平落后,教育培训与市场需求不适应。职业教育和培训不仅需要理论课程的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往往面临培训条件落后、实践设备器材缺乏且陈旧、培训方式跟不上技术更新等问题。同时农村职业教育及培训还存在专业和项目与市场不相适应的情况。职业学校在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方面滞后,一些培训项目跟不上形势需要,从而培养或培训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条件。二是一些培训内容比较简单,且只重形式和数量,没有注重实际效果。由于受经费和条件限制,多数培训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培训项目,这直接限制了农民接受培训的选择范围和能力的提升。还有一些部门和培训机构没有以提高农民劳动力素质为真正出发点,没有把培训的内容和质量作为重点,使一些培训项目流于形式。相应地受训农民的劳动技能也就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五)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中社会化办学、市场化培训的机制还有待建立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还主要是靠政府部门和机构来进行,社会化办学、市场化培训的机制还没有建立,社会参与力量不足。如我国民办职业教育只占全部中等职业学校的10%,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市场需求的办学机制还未能真正建立,行业参与性差。政府对于社会办学和市场化培训的扶持政策和财政补贴方式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对于带有公共品性质的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活动,政府的投入和支持必不可少,而如何将政府投入和社会化、市场化教育培训结合起来尤为重要。而在这些方面,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都相对缺乏具体的操作措施和办法。

(六)农科教资源、政府资源与产业和企业资源的协调性不强

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需要各个部门的参与和各种资源的整合。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比较分散,主要分布于教育、农业、劳动、科技等部门。如农业部门在全国有农业职业中专和农民中专3000多所,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3000多所,农机学校*多所,各类农民技术培训学校44.1万个。劳动部门在全国有技工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各3000余个,并分管社会力量办的职业培训机构19139个。教育部门有成人高等学校48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4466所,职业初中和成人初中共2665所。各个部门都有自己支配的教育和培训资源,但这些教育和培训资源还都是相对独立运行,在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方面的合作性不强,缺乏资源共享机制。部门之间由于职责不清和利益关系,也往往存在工作合作和资源整合的困难。而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专业力量的介入才能顺利完成。资源的分割和缺乏协作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实力和效率。

此外,政府资源与产业、企业资源之间的协调性也不强,政府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活动与企业培训之间的互动性不强。政府部门的教育和培训资源还没有被企业很好利用,而企业的培训资源也多数仅局限于本企业,没有发挥最大的价值。

(七)劳动力流入地与流出地间农民职业教育及培训相脱节

劳动力流入地与流出地间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尤其是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存在明显的地区分割现象。一方面是流出地政府认为,教育和培训的农民主要不在当地就业而服务于其他地区而不愿对这些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投资,另一方面流入地政府认为这些农民不是当地人,不愿对他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造成了输入地政府和输出地政府对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两不管”境地。而且流出地在教育和培训的项目、专业等方面也与流入地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以致影响了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具备专业素质农村劳动力的供给。

三、推进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的政策建议

当前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的政策环境良好,更加上经济发展及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农民劳动力的强劲需求,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中还有一些有待加强和完善的方面。

(一)进一步增强政府和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总理在*年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大发展。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教育体制改革、人事制度变革、企业用人机制转变等做铺垫,才可以形成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重视技能型人才、注重培养和合理使用的良好氛围。

对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更多地是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发展对于地方实用技能型劳动力的培养、从而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地方政府部门更应当高瞻远瞩地意识到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重要性,将促进本地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发展作为执政要务,从政策、资金和办学环境等方面积极给予扶持。

(二)稳步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财政投入,将教育经费更多向农村和农民倾斜

农村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同普通教育一样,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外部性,政府财政应对职业教育进行积极支持,尤其是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发展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政府更应从财力上加大支持力度。我国政府已经提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大体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水平,同时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需要更多的资金,这就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艰巨,也需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资金投入。根据《*-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要求,我国从*-2010年,要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据农业部门推算,仅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前5000万人的引导性培训和3000万人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看,按照开展引导性培训人均100元、职业技能培训人均600元计算,共需资金230亿元左右。这都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将农民工培训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预算支出。

(三)引导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

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事业只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还远远不够,必须借助社会、企业和农民力量来进行。政府应采取激励政策、建立激励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一方面,要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农村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支持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企业和个人,在审批、税收、财政补贴、信贷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措施。政府通过购买培训成果等方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也是值得借鉴的一个思路。应充分利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实用技术性强、与企业具有天然紧密的合作关系特点,将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和企业资本有机结合,创新和发展多种形式、灵活有效的办学模式,不仅可以拓展职业教育投资渠道,还可以为学生实践和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各类企业选用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宣传和引导用人单位加强对企业职工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对培训工作的意识。对农村劳动力也要进行宣传和引导,使农村劳动力认识到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好处和利益,使农民能自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最终形成政府部门、社会资本、企业和农民都积极投入、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充分运用农业、教育、劳动、科技、扶贫等部门资源,形成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合力

综合运用政府部门资源、协调利用社会资源是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中呈现多部门管理、实施的格局,农业、教育、劳动、科技、扶贫等不同部门都掌握一定数量的政府资源。如何打破部门局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就成为推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进程中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亟需创新体制,综合利用农村各类教育资源、培训资源、科技资源、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同时要协调使用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中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尊重市场需要、尊重农民需要、不搞强迫命令。政府主管部门一定要树立让社会资源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意识,实行管理和教育培训相分离的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化培训资源配置,充分调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政府和社会资源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形成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合力。

(五)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管理体制,创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管理模式

国务院已经成立了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7部委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农业部等六部门也联合进行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管理的综合协调能力得到加强。但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和改善,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任务也应当进一步明确。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还需要坚持市场化方向,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借鉴国外“教育券”等管理制度。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还应增强自身管理能力,不断创新办学和培训理念,以市场需求确定办学方向和思路,合理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努力加强学校管理,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六)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农民培训与务工就业、劳动力转移相挂钩的公共服务体制和就业机制

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手段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进而促进其务工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因而,就需要建立农村职业教育及农民培训与劳动力务工就业和转移的公共服务体制和就业机制。以教育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务工就业和转移,以劳动力就业和转移带动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其中,应强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政府部门和劳动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构筑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信息平台。不仅在农村,而且在城市都应建立面向农村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劳务输出、职业介绍、市场招聘、亲友介绍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民工就业和转移。从而更好地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最终目的,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并提高其收入水平。

(七)增强输出地与输入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中的分工协作机制

我国有1亿之多的外出就业农民工,对于这些农民工的培训和就业工作,输入地和输出地之间在资金投入、合作办学、就业介绍、劳务输出输入方面应密切配合。输出地不仅要开展当地需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项目,而且还要从有助于农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角度出发,开展适应输入地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及引导性培训。而劳动力输入地政府也应树立大局观念,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资金上支持外来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上创造有利条件接纳农民工及其子女成为当地的一份子。不仅要让外来农民工留在当地服务企业和经济发展,而且还要让他们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苏州市职业教育系统已经实行了与西部一些地区进行联合办学培养技能人才的模式,劳动力输入地和输出地之间优势互补,实现劳动力输入地与输出地、企业与农民工的多赢局面。

农民职业教育范文第3篇

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农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如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性技术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无疑为职业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赋予了职业教育以神圣的使命。在2005年11月7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上,总理强调:“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大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03年4月21日和2004年4月5日,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张学忠等领导两次视察射洪职中,并欣然题词:“农训基地、致富摇篮”。对我县的职业教育寄予了厚望。

射洪地处川中偏北的丘陵地区,幅员面积14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亩,人均不足0.6亩。总人口103.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9.8万,农民人口83.73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0.82%;劳动力资源58.64万个,其中城镇劳动力9.1万个,农村劳动力49.54万个,占全县总劳动力数89.76%,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山区农业大县。作为四川省丘陵地区经济发展试点县,人多地少,如何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不当农民和让农民当好农民,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此,县政府确立了“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指导思想,成立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出台了有关办学政策和就业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射洪县职业中专学校又名射洪县职业技术学校,简称射洪县职中。其前身是大榆中学,1983年改制为大榆职中,后经一次更名,两次资源整合,现由职高校区、成人教育校区、农民工培训校区、综合高中和初中五个校区组成,占地400亩,生产实习基地100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教职工460人,在校生8500多人,年短期培训农民工5000人次,是四川省规模最大的职业学校。1996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部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经劳动部批准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科教兴农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劳务开发先进培训基地”、“四川省劳务扶贫工程先进单位”、“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先进单位”,是香港华夏基金会项目捐资学校,是国家重点建设50所示范职业学校之一,是科技部确定的“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

办学20多年来,通过政府统筹,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农村、服务农民、就业导向、助农致富”的办学方向,在改革办学机制、创新办学模式,服务“三农”,走校企合作之路,做强骨干示范专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有效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将传统的种养“老手”变为种养“高手”,让农民当好农民

一是学校成立了花卉苗圃协会、果树协会、养猪协会、养兔协会、种植协会等10个农业技术协会,通过第二课堂学习实践,培训学生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

二是开展村、社干部培训。根据县委县府的要求,由我校承担全县村社干部培训任务,主要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知识培训,目的在于让村社干部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提高他们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学到一技之长,成为发家致富、振兴本村经济的带头人。一年多来,我们学校派教师到全县30个乡镇培训村社干部10期,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是充分发挥校内基地作用,把校内基地建成当地“三高”农业示范基地。在县委、县府的重视关心支持下,在县城东区建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是集休闲、观光、生产于一体的蔬菜—果—鱼—花卉生产基地。学校与当地政府一道采取“业主经营、科技承包、学生实践、为农示范”的模式运作,实行“专业承包,师生共管”,走“结合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强专业”的路子,该项目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园区内已建好鱼池4口,面积10亩,无公害蔬菜大棚20亩,养殖场10亩,优质水果40亩,花卉苗圃20亩。去年已开展养猪、水稻制种培训280人次。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是学校建立了蚕业技术承包、服务中心。由我校蚕业技术教师承包全县7个乡镇,97个村的蚕桑养殖技术。三年来,共举办专题讲座571期,培训养蚕员41112人次,指导养蚕15284张,节约劳动力8.1万个,节约蚕药款8.2万元,助农增收223.5万元。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2004年我校承担了“阳光工程”和“劳务扶贫工程”培训任务,我校采取一系列的有力措施,确保培训效果。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改造建设,确保培训需要。我校先后投资300多万元,改建农民工教室10间、实训室16间,学员餐厅1间;新购课桌凳500套,铁床500张;购进电动缝纫机50台、电焊机30台、计算机100台,新购数控室、电子室、管工室、电工室、钳工室、食品加工室、餐饮室、钢筋工、抹灰工设备各一套;改善了校园文化建设设施,新添制了教师办公设施。

二是完善了组织领导机构,强化有效管理。我校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视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校长范文明亲自任组长,分管副校长陈征安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按照统一内设机构模式,成立了“一室四部”,即办公室、招生部、教学实践部、就业安置部、跟踪服务部。严格执行阳光工程项目公示制度,及时公示每期开设专业、培训人数、收费标准、就业去向等。

三是切实开展农民工培训,提高培训质量。我们实行“常年招生、免费培训、分期入学、定向就业”的原则。根据用工需求制订了农民工培训计划,在培训中,实行“封闭式”管理培训,征对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各工种需要制订了教学计划,组织教师编写了各工种培训的实用教材(其中抹灰工、焊工、管工即将作为全国农民工培训教材),培训中严把“五关”,即报名审批关、教师关、教案关、培训学时关和考核考试关。在培训中,我们突出技能操作实践的关键环节,做到一边学习,一边巩固,及时考核,确保人人技能过关。我们还特别注重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开设了普通话、公民道德、城市文明、务工常识、宪法、劳动法和合同法相关知识等公共课程,强化非农技能培训,使之掌握求职本领。根据用工需要有时还进行了军训。每期结业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培训合格证书》。通过短期培训的农民工,不仅每人掌握了一技之长,还更新了观念,提高了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

四是狠抓了农民工的就业工作和跟踪服务。农民工培训的难点是就业安置工作。我们充分利用职业中专学校招生就业办遍布全国的就业信息资源,安排就业部负责人深入到成都、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江苏等大中城市考察联系就业单位,收集用工信息,与北京好利来、北京市政总公司、南京金陵造船厂、福建双喜制衣公司、江苏威豪服装、成都滨江建筑公司、四川工业设备安装公司等25家企业达成了用工协议。每期培训开班后,就业部及时与用工单位联系,邀请用工单位到培训基地现场指导培训、选聘学员;培训结束后,就业部派专人把确定好的学员护送学员到用工单位就业。学员就业后,跟踪服务部及时了解学员在单位的工作、生活情况,如有不适应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学校及时与用工单位联系协商解决,如确因工作不适应返回的学员,就业部再次为其推荐安置工作。

农民职业教育范文第4篇

要害词:农村居民;职业教导;调查

农村居民对农村职业教导的需求是农村职业教导发展最为能动的因素。不把握农村居民的职业教导需求,就不可能提供有效的农村职业教导服务。河北省教导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职业教导改革和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编号是200910009)课题组就此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以农户为基本单位,抽样范围包括河北省藁城市、鹿泉市、玉田县、滦县4个县(县级市)及唐山市丰润和丰南两个区。共发放问卷2009份,回收1650份,回收率为82.50%,其中有效问卷1496份,有效率为90.67%。

一、被调查农户家庭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目前河北省的农户类型仍以纯农业户为主(50.07%),以下依次是农兼户(23.26%)、兼农户(18.98%)、非农业户(7.69%);年人均收入水平主要集中于“少于1000元”和“1000-1500元”,两者所占比例为53.21%;户主文化程度主要集中于初中和高中学历,其中,初中学历农户所占比例为50.07%,高中学历农户为32.69%(详见表1)。另外14.91%的农户家庭有异地外出打工人员。

二、有关项目的调查结果

(一)农村居民对家庭致富限制因素和最想从事的职业的回答

在对家庭致富限制因素的回答中,选择“缺乏资金”的为40.31%,居第一位,第二是选择“缺乏技术”的占27.47%,以下依次是:“其他”(11.77%)、“缺少信息”(8.16%)、“缺少好的政策”(7.15%)和“缺少劳动力”(5.14%)。

把对“假如有机会选择,最想从事哪种职业”的7种回答按选择率由高到低排序,分别是经商(26.40%)、从事特色农业(23.06%)、办厂(15.78%)、其他(14.51%)、做个手艺人(12.57%)、规规矩矩务农(6.28%)、进城打工(1.40%)。看来农村居民从事传统农业和进城务工的愿望并不强烈。

(二)农村居民职业教导需求状况

在1496个样本农户中,接受过职业教导的有512户,占34.23%,其中有466户选择将来也计划接受职业教导。在目前没有接受过职业教导的984户中,有512户选择将来计划接受职业教导,潜在需求强劲。在978个将来计划接受职业教导的农户中,其学习目的和内容选择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点(如表2所示)。

目的方面,“改善经济条件”占了全部选项的一半以上(55.22%),说明农村居民改善经济条件的诉求,是对职业教导产生爱好的最为直接、最为强劲的动力;选择“实现自我价值”的农户有38.65%,说明当今农村居民已经有了较高层次的社会追求。

内容方面,农户对非农技能的爱好很高,有46.32%的农户选择了“非农技能”,表明农村职业学校涉农类专业的学历教导招生难以为继。选择“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占26.89%,反映了农村居民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渴望。因此,农村职业教导必须关注为农业和非农业服务的双重性特点。

(三)抑制农村居民职业教导需求的主要因素

调查表明,农村居民信息渠道不畅、消费承受力低、现实生产技术含量不高和培训服务不周是抑制潜在需求向现实转化的主要障碍。从对518户选择“将来不计划接受职业教导”的原因看,依次分别是:“没有提供培训的机构”(17.37%);“培训费用太高”(15.25%);“所从事工作不需要非凡的技能”(14.29%);“时间冲突”和“文化程度限制”(各占9%强)。其中选择“没有提供培训的机构”,主要问题是信息渠道不畅,而“时间冲突”和“文化程度限制”则反映了现有职业教导和培训服务项目还不切合农村居民实际。

(四)农户非农化的程度和农户的文化程度、年人均收入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随着农户文化程度的提高和年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非农业户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涉农农户(包括纯农业户、农兼户和兼农户)所占比例呈减小趋势,而且在涉农农户中随着农户文化程度的提高和年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农兼户和兼农户的比例逐渐增加,纯农业户的比例逐渐减小(如表3、表4所示)。可见农户非农化的程度和农户的文化程度、年人均收入水平有直接的关系,非农业户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涉农农户的文化程度,非农业户的年人均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

三、对策和建议

(一)农村居民对职业教导的潜在需求很大,但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

农村居民需要职业教导,但农村居民对职业教导的现状需求和潜在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导还远没有发挥其潜在价值,给农村居民带来的实效价值实属有限。农村居民对职业教导的潜在需求向现实的转化,受到经济的和政治的、制度的和观念的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将来不计划接受职业教导的518户农户中,有1737%的农户选择“没有提供培训的机构”,说明针对农村居民职业教导的宣传力度不够强。这就需要农村职业教导实施者改变被动等待的状况,主动走出校门,走向农村,加强职业教导的宣传力度。通过有效改善农村职业教导的供给,促进农村居民职业教导需求由潜在向现实的转化。

(二)要关注农村职业教导同时为农业和非农业服务的双重性特点

从农村居民的需要看,农村职业教导应具有同时为农业和非农业服务的双重性特点。一方面,要以现代大农业观为指导,调节农、林、牧、渔业以及他们各自的内部关系,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农村职业教导的“非农性”特点,调节非农技术教导和农业技术培训之间的不平衡,要加强非农产业类职业技术的培训与教导,以适应农村城镇化、经济结构调动和农村居民职业分化的现实。非凡需要指出的是,农村职业教导虽然是一个地域概念,但它不是与城镇职业教导相对立的,应注重充分利用城市的优质职业教导资源为农村的职业教导提供服务。

(三)“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是推进农村职业教导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任何培训都不只是指的“培训”本身,要使培训工作真正有实效,就要拓展新的服务功能,主要包括示范功能、信息服务功能和中介服务功能,建造好培训、示范、服务三大体系,确保农村职业教导新格局的有效性。这单靠教导或某一个部门是无法完成的。现在实际的农村职业教导主要侧重于提供前期的技术指导、项目投入等环节,后期技术保障、产品营销以及项目的经营治理等环节明显不足。现在,农村居民在学习了一项技能后,有24.55%的农户担心“实施过程中缺少技术指导”,18.86%的农户担心“产品销售不出去”。要使农村职业教导有实效,就必须实行“农科教结合”,完善服务网络,建造好培训、示范、服务三大体系,为农村居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要非凡注重克服农村职业教导中的“制度化倾向”,为农村在不同产业就业的一般从业人员、剩余劳动力、异地外出打工人员、辍学子女和中学毕业返乡学生形成的新增劳动力,以及非凡的农村妇女和老人,提供多样化的教导服务。

农民职业教育范文第5篇

(一)农村居民对家庭致富限制因素和最想从事的职业的回答

在对家庭致富限制因素的回答中,选择“缺乏资金”的为40.31%,居第一位,第二是选择“缺乏技术”的占27.47%,以下依次是:“其他”(11.77%)、“缺少信息”(8.16%)、“缺少好的政策”(7.15%)和“缺少劳动力”(5.14%)。

把对“如果有机会选择,最想从事哪种职业”的7种回答按选择率由高到低排序,分别是经商(26.40%)、从事特色农业(23.06%)、办厂(15.78%)、其他(14.51%)、做个手艺人(12.57%)、规规矩矩务农(6.28%)、进城打工(1.40%)。看来农村居民从事传统农业和进城务工的愿望并不强烈。

(二)农村居民职业教育需求状况

在1496个样本农户中,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有512户,占34.23%,其中有466户选择将来也计划接受职业教育。在目前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984户中,有512户选择将来计划接受职业教育,潜在需求强劲。在978个将来计划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户中,其学习目的和内容选择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点(如表2所示)。

目的方面,“改善经济条件”占了全部选项的一半以上(55.22%),说明农村居民改善经济条件的诉求,是对职业教育产生兴趣的最为直接、最为强劲的动力;选择“实现自我价值”的农户有38.65%,说明当今农村居民已经有了较高层次的社会追求。

内容方面,农户对非农技能的兴趣很高,有46.32%的农户选择了“非农技能”,表明农村职业学校涉农类专业的学历教育招生难以为继。选择“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占26.89%,反映了农村居民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渴望。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关注为农业和非农业服务的双重性特点。

(三)抑制农村居民职业教育需求的主要因素

调查表明,农村居民信息渠道不畅、消费承受力低、现实生产技术含量不高和培训服务不周是抑制潜在需求向现实转化的主要障碍。从对518户选择“将来不计划接受职业教育”的原因看,依次分别是:“没有提供培训的机构”(17.37%);“培训费用太高”(15.25%);“所从事工作不需要特别的技能”(14.29%);“时间冲突”和“文化程度限制”(各占9%强)。其中选择“没有提供培训的机构”,主要问题是信息渠道不畅,而“时间冲突”和“文化程度限制”则反映了现有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项目还不切合农村居民实际。

(四)农户非农化的程度和农户的文化程度、年人均收入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随着农户文化程度的提高和年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非农业户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涉农农户(包括纯农业户、农兼户和兼农户)所占比例呈减小趋势,而且在涉农农户中随着农户文化程度的提高和年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农兼户和兼农户的比例逐渐增加,纯农业户的比例逐渐减小(如表3、表4所示)。可见农户非农化的程度和农户的文化程度、年人均收入水平有直接的关系,非农业户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涉农农户的文化程度,非农业户的年人均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

二、被调查农户家庭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目前河北省的农户类型仍以纯农业户为主(50.07%),以下依次是农兼户(23.26%)、兼农户(18.98%)、非农业户(7.69%);年人均收入水平主要集中于“少于1000元”和“1000-1500元”,两者所占比例为53.21%;户主文化程度主要集中于初中和高中学历,其中,初中学历农户所占比例为50.07%,高中学历农户为32.69%(详见表1)。另外14.91%的农户家庭有异地外出打工人员。

三、对策和建议

(一)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很大,但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

农村居民需要职业教育,但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的现状需求和潜在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还远没有发挥其潜在价值,给农村居民带来的实效价值实属有限。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向现实的转化,受到经济的和政治的、制度的和观念的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将来不计划接受职业教育的518户农户中,有1737%的农户选择“没有提供培训的机构”,说明针对农村居民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强。这就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实施者改变被动等待的状况,主动走出校门,走向农村,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有效改善农村职业教育的供给,促进农村居民职业教育需求由潜在向现实的转化。

(二)要关注农村职业教育同时为农业和非农业服务的双重性特点

从农村居民的需要看,农村职业教育应具有同时为农业和非农业服务的双重性特点。一方面,要以现代大农业观为指导,调节农、林、牧、渔业以及他们各自的内部关系,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农村职业教育的“非农性”特点,调节非农技术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之间的不平衡,要加强非农产业类职业技术的培训与教育,以适应农村城镇化、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居民职业分化的现实。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农村职业教育虽然是一个地域概念,但它不是与城镇职业教育相对立的,应注意充分利用城市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为农村的职业教育提供服务。

(三)“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是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任何培训都不只是指的“培训”本身,要使培训工作真正有实效,就要拓展新的服务功能,主要包括示范功能、信息服务功能和中介服务功能,建设好培训、示范、服务三大体系,确保农村职业教育新格局的有效性。这单靠教育或某一个部门是无法完成的。现在实际的农村职业教育主要侧重于提供前期的技术指导、项目投入等环节,后期技术保障、产品营销以及项目的经营管理等环节明显不足。现在,农村居民在学习了一项技能后,有24.55%的农户担心“实施过程中缺少技术指导”,18.86%的农户担心“产品销售不出去”。要使农村职业教育有实效,就必须实行“农科教结合”,完善服务网络,建设好培训、示范、服务三大体系,为农村居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要特别注意克服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制度化倾向”,为农村在不同产业就业的一般从业人员、剩余劳动力、异地外出打工人员、辍学子女和中学毕业返乡学生形成的新增劳动力,以及特殊的农村妇女和老人,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四)农村职业教育需要特殊的政策扶持

农村职业教育作为面向农村广大居民的公益性事业,必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筹资制度。数据显示,53.21%的样本农户处于低收入水平。如果没有政府的投入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将无法维持。目前主要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县乡两级财政投入不足,无力主动扩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二是中央和省、市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扶持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偏少,且通常是通过“条条”下去,不能形成合力,制约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必须在打大转移支付的同时,加大地方政府对各项转移资金的统筹权,在专款专用的基础上,按规定提取相关项目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办法,也要由“人头费”转向“项目费”,以提高投资收益;有条件的地方应按乡村人均标准设立“农村社区职业教育专项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