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课题立项科研公共管理论文

课题立项科研公共管理论文

1当前学生实践现状分析

1.1师生对课题立项认识不足师生对课题立项活动的足够重视,是促进学生科研活动和科研能力发展的重要依据.在调查中发现,只有近28.8%的学生表示愿意主动参与科研立项活动,而有超过41%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科研立项活动或者需要强行规定才会参加.

1.1.1教师对学生参与课题认知不足目前教师对学生参与课题的意义及作用认知不足.首先,教师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培养的目标认知不足,还没有从填鸭式教育走向个性化教育,教师还没有从行动上认识上教育的不可复制性;其次,指导学生科研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件耗费时间和精力而收益甚微的事.学校缺少对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有效合理利益补偿,高校教师对学生科研的指导工作不够热心,不够到位,有的甚至采用敷衍态度;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能力缺乏相对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指导教师大多忙于教学和科研等活动而无暇顾及学生,仅仅感性地认为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尚且不够完善,科研能力不足,不能很好的胜任科研工作.

1.1.2学生对课题认识不足,缺少兴趣学生对课题立项的认识还比较缺乏,参与科研活动的整体水平还较低.首先,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机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具有普遍的跟风现象,而不是从自身的实际需求,以及对自己的培养规划出发的,从而无法长期保持对课题研究的热情;其次,科研的前期准备不足,选题缺乏科学论证,并无法得到正确的引导,存在着太多的感性因素,难以取得预期的科研效果;最后,学生未能正确处理科研课题立项活动与学习和其他工作的关系,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调查中发现,许多同学不参与科研立项是因为他们觉得科研立项花费过多的课余时间,因学习、工作等原因无法完成相应的科研工作.

1.2科研活动缺乏创新,流于形式目前,大部分学校仅有学生自主申报这一种参与模式,学生大都凭一时的兴趣去选项目,缺少一种理性思维,更多的只是感性参与.老师与学校没有进行较好的引导,学生主体性没有体现.缺乏专业方向和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结合,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项目同现实相适应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表现出来.

1.2.1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有效体现在教学方法上,长期以来,大班制、集体制的教学模式造成了课堂上只强调教师的“教”,并没有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缺乏理论依据.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对实践环节的处理方式各自为政,有的实践环节还常常被压缩被省略,这便造成了学生实践能力普遍偏低,专业实验室和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同时,指导教师大忙于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很好的将先进的思想传授于学生,使学生科研项目缺乏正确的指导.

1.2.2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有效体现大多数学生对科研活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而未参与科技立项申请.不少学生认为,科技创新活动离自己还非常遥远,自己尚不具备参与的能力.同时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将来不论是考研还是在工作当中,科研能力都是必需的.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参加科研的兴趣,没有能积极主动地参加科研活动.

1.2.3重开始、轻过程和结果现象突出学校组织开展各类科研活动,要求院级单位完成一定的申报数目,导致申报的质量下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跟踪监管,忽视项目实践过程.在结题阶段,强调获得的成果,项目结题质量难以保障.

1.3制度、资金保障存在缺陷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在高校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大多数的高校也尚未建立专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以及科学的监管评价制度来对大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规范,这造成了科研质量得不到保证,极大程度上阻碍学生科研活动在高校深入开展.在调查中发现,只有8.2%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科研经费能保证科研活动.

1.3.1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学生科研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对于学生自主科研的日常管理工作缺少专门的指导和管理的机构.科研处人手缺乏,无法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全程化管理.高校自身的教学观念还未发生改变,学术权力依附于行政权力,即学术权力不独立,由此而造成整个高校科研氛围不浓厚,进而影响学生自主科研活动的开展

1.3.2资金保障力度不够学校发展资金相对困难,科研经费无保障,学校对学生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学生科研经费申请困难,核报程序复杂.现阶段学校对学生科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学生科研的积极性有一定负面影响.

1.3.3缺少科学的评价认定体系科研评价认定只局限在传统体系上,缺乏以现实生活为依托的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在科研评价上,仍然以单一的成果作为最终的评定标准的现状,造成了学生的关注点不得不聚焦在科研表面的成果,缺乏学术延伸,极大打击老师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课题立项的作用及意义

2.1促进学生融合,拓宽知识面学生课题立项一般是不同年级组合、不同专业知识结合的过程.通过成员搭配,合理运用团队资源,团队成员间分工合作发挥各成员的特长,共同完成工作,达成共同目标.通过科研立项研究过程,结合课题实践,弥补专业知识不足等劣势,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使项目能更好的实施.学生课题作为一种社会事业,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后果.尤其是现代全球化复杂的背景之下,不可避免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仅靠片面的理论知识是无法胜任的.而课题立项恰恰可以将不同知识进行融合,并对这些能力有积极促进作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此同时,大学生专业实践是大学中必修的一门课程,但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具有盲目性,难以实现专业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局限于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以及“走马观花”的参观实习,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也仅局限于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两种实践过程都缺乏目标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处于割裂、无沟通状态.专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体化就是学校实践活动涉及的各类资源的最大效用,将灵活性和统一性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一体化既可以是实现过程,也可以是计划目标,它是专业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互补和联动机制的构建.这可以极大程度的促进公共管理教学的改革.通过课题立项可以较好的规范实践的管理,对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2促进自主学习,提升科研能力随着全球格局的加速发展与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承受力面临着更苛刻的挑战,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及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面临着社会现实问题与个人价值实现的深层矛盾,这种矛盾和困惑所造成的浮躁心态使大学生难以静下心来扎实学习自身切实所需的知识技能.传统“以教师为绝对中心”的教学模式学习,大学生自学的支持服务系统不健全,课程资源不配套等问题,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受到了压抑.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层次分明的思维方式是成功开展科研活动的前提与基础.科研立项,在平等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课题,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运用学生对科研的求知欲,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学生团队的自我督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运用学生与团队内外合理施压,使得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2.3促进全面发展,提升就业能力公共管理类专业是培养以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为目标.通过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确立有意义的项目课题,进行深入有价值的科研活动,以促进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将来的就业增添砝码.

2.3.1通过科研立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对项目课题的研究过程就是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灵活利用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另外,科研立项作为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基本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造型个性品质的开发.创造型个性的发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而追求学生具有创造性的自由发展正是科研立项的最高价值目标.

2.3.2通过科研立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加强培养学生自身科研能力,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科研立项活动或直接加入教师的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共同完成较大的研究项目.以共同科研实践来充分调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加快、加强学生科研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2.3.3通过科研立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学生科研立项一般是由学生团队完成.通过团体合作,在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同时,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加强促进学生团体协作的理念,塑造学生蚁巢协作的观念,在体现个人能力的同时,与团队其他成员形成科研成果的互利互惠,通过彼此学习、坦诚交流,达到共同提高,在团队协作与督促下不断发觉自身潜能.

2.4促进教学相长、服务社会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将自己的成果、经历和科学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将指导学生科研所产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带进课堂,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丰富了课堂教学,这不仅使教学更贴近学生需要,也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质量.另外,作为在校学生,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缺乏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但通过科研立项活动促进我们充分使用现有的资源,去实现自身的价值.科研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形式,大学生在科研实践活动中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充分了解国情,促进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培养锻炼才干、增强社会责任和服务意识、促进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3学生课题立项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用人单位到高校挑选毕业生早已不是停留在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等日益重视.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对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日益重视.但长期以来,基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更偏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相对缺乏创新意识,这难以体现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的优势所在.我国的一些高校也对学生科研工作做出了探索的尝试,比如中国科技大学与1999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计划”;复旦大学李政道教授设立的专项学生科研基金;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开展的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每年投入经费20-50万元,每年立项1000项左右;北京大学设有两项学生科研的专项基金,由教务部试验班办公室管理,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加入到教室研究工作中,也支持学生的自主科研项目;教育部从2007年启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2007-2010年共资助15000项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本文选取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同年级的170个人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中显示,约57.9%的学生认为由于学校经费资助不足、开展形式单一等原因而不愿意参加科研立项.由此可见,通过课题立项,建立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给予配套经费的支持,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保障项目的实施,促进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以上的数据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学生课题立项的实证研究可行性.本文依据笔者学生辅导员的实践经验进行验证.

3.1增加科研立项方式,发挥学生自主性在高校内部本身可以在原有学生自主科研立项的方式基础之上,适当的增加申报方式.真正体现出培养学生学习和参与科研实践的主动意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模式.同时我们可以采用把学生科研项目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大学生参与科研积极性的问题.例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科技协会组织同学参加院级课题立项,采用教师立项学生选择参与,教师学生共同立项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自主性.在院级立项中,学生积极组队立项,覆盖面达72%.

3.2加强项目化管理,采取激励机制加强大学生科研立项多边化管理,合理运用激励手段,提高学生对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合理、层次化运用奖励机制,分级别,逐级递增奖励额度,激发学生的荣誉感,激励学生对先进美好事物的追求欲.同时,各项奖励可以通过奖学金,三好学生评定及毕业评定等方式,物质层次与精神层次相结合.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成绩作为学生个人能力的一项评定标准,进入学生的档案.这样学生申报积极性将更高,项目结题率将会改善,结题效果也会更好.例如,针对学校相关活动,科协开展院级课题立项,对项目进行全程跟踪,随时监控项目的实施情况,针对项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对于优秀项目实施追加经费支持,并在年度评定上进行政策倾斜.

3.3完善教师指导制度,建立教师激励体系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选择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较强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教师,促进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机制的完善,做到切实为学生解疑答惑,开阔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质性提升.同时也可以尝试建立类似于导师制的一种教师辅导制度,加强教师和学生双向了解和沟通.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学校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将指导学生科研记入教师的工作量,并给予相应奖励,以激发教师的指导力度,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关心学生科研项目的进展程度.

4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科研立项正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举措.当前形势下,我们应当不断提高学生自主科研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学生科研立项这一有效形式,在学生群体中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提供充足的科研实践机会和场所,搭建高质高效的学生科研平台,为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而不懈努力.

作者:赵宏伟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