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题设计

课题设计范文精选

课题设计

课题设计范文第1篇

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

2.项目(活动)类:

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后者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指南)

☆由于研究型课程以对问题的研究为主要特征,而“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根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研究的定义:“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研究计划、根据实践数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还包括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研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可以看出,“研究”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依据不同的标准,研究型课程有不同的类型划分。在此,我们仅从研究型课程的内容及所涉及的学科范围两个方面探讨研究型课程的类型。

一.按照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研究型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和以批判性反思为主要特征的知识论课程等类型。

1.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文献研究等。课题研究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学校的研究课题一般涉及反映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民族、国家、世界等方面的问题。如老鼠的决策能力研究、空调滴水问题解决方案、对考试书店的研究、现代人的休闲观念调查、“死”的价值等。……在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课题研究本身的新颖性——要么取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要么采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要么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当然课题研究更为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甘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造的精神,并不期待学生有惊天动地的发明创造。

2.项目设计。

项目(活动)设计是要求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它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艺术类项目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三种类型。社会类项目的设计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采访活动的设计等;艺术类项目的设计如设计一个雕塑方案、班级形象宣传画、设计一套校服等;科技类项目的设计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项目设计的内容同样是多种多样的。“新型校徽的研究与制作、二合一牙刷的制作、新型课桌椅的设计、太阳能的利用可行性方案设计、研制声控延时过道灯”等课题都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开发的极具创造性的项目。这些项目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创造的技法、技巧等有独特的作用。

3.知识论课程。

知识论课程应该说是一种带有学术性、注重思辩性的研究型课程。其理论性较强,以批判性的哲学思维和逻辑推理为主要特征。和其他课程相比,其主要目的不是学习什么新的知识,而是促使学生对学校内外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探讨这些知识经验的可靠性和合理性,鼓励学生通过概念、论点及价值判断的基础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对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他人的知识、经验及判断有一种批判意识,并进而认识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局限性,从而打通各种知识之间的藩篱,获得一种贯通感。这种批判性反思,也包括一种跨文化反思,使学生意识到所属文化的局限和偏见,从而摒弃一种本民族中心主义。总之,知识论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批判性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并认识到各科知识的联系和界限。知识论课程一般以呈现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如,“自然科学意味着什么?它是唯一的科学吗?”“人文科学是科学吗?”“美都是主观的、不真实的吗?”等等。

二.按照所涉及的学科范围,研究型课程可以分为单科性的研究型课程和跨学科的研究型课程两大类。

1.学科的研究型课程。

与跨学科的综合式的研究型课程不同,单科性的研究型课程主要是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把某一学科和领域的学习推向深入,例如“从部分植物中提取香料及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离子效应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机器人的研究与制作”、“计算机应用”等课题都是某一学科知识的延伸。这些单科性研究型课程的开设为那些在某些领域和单科学习方面有特长、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一种研究乐趣,也影响了他们进一步深造的方向性的选择。而且由于单科性的课题有专门的学科教师进行指导,因此便于将研究型课程引向深入,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2.跨学科的研究型课程。

知识本身在不断走向综合和统一,而现实问题的解决越来越需要一种综合和统一的思维,这种趋势使得研究型课程的内容更多地采取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方式。如“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温室中的信息技术”、“水与健康”、“灾害与人类”等主题的研究都需要作出跨学科的努力。跨学科探究体验对学生步入社会、面对真实的生活方面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跨学科问题与现实生活更为接近和贴切。不过跨学科研究型课程的开设对教师的指导能力提出了挑战。传统的以学科划分培养出来的教师恐难以胜任对学生的综合指导,因此必须通过建立指导小组,由多学科教师联合指导或寻求外援、选聘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担任指导教师才能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和帮助。(应俊峰:《研究型课程》)

要健康、科学、规范地开发研究型课程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一定的要求来选择与组织研究型课程的内容。这些原则是:

1.自主性。

研究型课程开发的自主性主要指尊重学生对研究课题或项目的自由选择,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所熟悉的社会生活中去选择课题或项目的内容并作出最后的决定。只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的内容,才能使学生倾注全部热情,认真地进行学习,研究型课程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并非不要教师的指导,如果在尊重自主性的名义下,忽略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内容选择往往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而缺乏规范和提升。在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采取提供课题指南的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

2.开放性。

开放性指研究型课程打破在学科知识的序列中寻找课程学习内容的藩篱,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件、现象和情境中寻找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学生在选取课题或项目时不设限制条件和具体指向。从来源说,学生可以到社会上做调查,可以外出到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访问请教,也可以在学校中查阅资料、上网、观看各种音像资料、和老师同学讨论问题等。从性质上看,可以是综合性课题,也可以是单科性的课题;从形式上看,可以是实践性课题,也可以是思辩性课题;从指向上看,可以是社会现实性课题,也可以是前瞻性课题;从研究意义上看,可以是目前有结论的课题,也可以是目前暂时还没有结论的课题;此外还可以选择上述各种角度的交叉与综合的课题。

3.可研究性。

内容的可研究性恐怕是研究型课程“名副其实”的前提。课程开发的“可研究性”原则包含下列几种含义:首先,课题与项目本身要具有可供研究价值,也就是课题的确立到解决之间存在着可供研究的空间。第二,课题或项目适合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基础;也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即具有学生参与研究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其三,课题或项目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积极体验。其四,课题或项目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4.实践性。

实践性原则即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研究型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精神、态度、行为和习惯。要达到这些目标,靠教师传授间接经验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直接经验是个人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所获得的知识,直接经验主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学生必须参与实践,在获得某种体验的基础上,内化成个人的心理特质。因此研究型课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来达到这些目标。

5.层次差异性。

层次差异性原则一方面指研究型课程的内容开发在不同学习阶段要各有侧重,使之不断提高,不断深化,螺旋上升,形成研究型课程的内容体系。层次的差异性可以在不同学习阶段通过对研究的知识、方法、过程和实践等要素的不同强调来实现。另一方面,层次差异性原则更应体现在同一学习阶段(甚至是同一年级的不同学期)研究型课程的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构建上。……

课题设计范文第2篇

彩归纳写生是在写实色彩的基础上,面对一组物象以归纳为表现手段,对色彩进行概括、提炼的实践过程,化繁琐为简约,化杂乱为条理,化立体为平面,强调结构化、平面化、秩序化、条理化的表现。色彩归纳写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色彩深层次的认知,同时加深学生对色彩装饰性的理解,使学生对画面色彩的处理由三维向二维的转化,由绘画表现方式向设计表现方式的转化,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平面设计专业的色彩归纳写生练习主要有客观平面归纳与主观平面归纳两种方式。前者要求在对画面和形象平面化处理的同时,构图上仍保持物象原有的空间状态,不做过多的变形、变色,达到较为写实的平面化效果;后者则采取移位、游动的观察方法,根据作者的主观需要改变客观物象的自然状态,形体处理上可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强调主观色,并强调人为秩序和形式构成的完整与新颖。

色彩的变调练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客观物象提供的视觉材料,根据主观需要对色调进行改变,以达到自我设定的画面色彩表现效果。色彩的变调练习带有色彩设计的理念,是更高层次的理性思维与表现形式。通过这一课题的练习,可改变学生对物象色彩的依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创造性,使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与理解达到一个新的台阶,积累色彩的素养,启迪色彩的创造能力。色彩变调的常见练习形式主要有定形变调与定色变调等。定形变调是在保持形象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变化形象的色彩达到改变色调倾向的目的。定色变调则是在保持色彩不变的前提下,对色彩的面积、形态、位置、肌理等因素进行变化从而改变总体色调的倾向。

色彩的采集与重构,是在对自然形态色彩与人工形态色彩进行观察分析的前提下,进行分解、概括与重构,以求得理想化的、有形式美感和设计意图的色彩图形。色彩的采集与重构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色彩的采集与重构练习,能使学生在整合色彩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剖色彩的能力,丰富和锤炼学生进行色彩设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是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色彩的有效途径。色彩的采集主要包括对自然形态色彩的采集和对人工形态色彩的采集两个方面。自然形态色彩的采集对象是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大自然色彩。而人工形态色彩的采集对象则主要包括传统艺术色彩、民间色彩以及现代图片色彩等。色彩重构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整体色重构、部分色重构和色彩情调的重构等。整体色重构,即在对物象的色彩完整采集基础上,将原物象的色彩关系运用到新的画面中;部分色重构是指从采集到的色彩中选择某个局部色调或抽取部分色彩进行重构;色彩情调的重构是根据原物象的色彩情感、色彩风格做“神似”的重构,尽量保持原色彩的意境。

色彩主题性创作色彩主题性创作,是在探索感情色彩的表现力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色彩练习,通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色彩的联想,去唤醒色彩的内在精神与意义,为将来进行创造性的色彩设计打下基础。色彩的主题性创作练习应选择学生熟悉的题材,在联想的作用下,根据已学的色彩知识和掌握的色彩规律,运用恰当的色彩表现手段,去把握、运用色彩,强调色彩的象征性与抒情性,用色彩的音符组成动人的旋律,谱写感情的乐章。

课题设置的意义

课题设计范文第3篇

艺术设计相邻专业的分类:字体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装祯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工业设计、招贴设计、标志设计、花卉设计、游戏设计、界面设计等。通过针对装饰艺术设计的课题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实现具备明确的教学目的,以及融合性的培养方案,用艺术设计领域前沿课题把不同艺术设计专业贯穿起来,整合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将绿色化设计观念输入设计者的血脉,使学生的设计创作紧密联系社会,朝着人——设计——社会——人的优化方向发展,在社会环境中建立艺术设计绿色生态圈。

二、装饰艺术设计课题式教学模式的建设

目前关于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侧重于各艺术设计形态及其创作技术的本体性研究居多,而对于整体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建设及其必要性进行探求性的研究则很少。国内各高校在结合自己的特色,制定了一系列的艺术设计教学的方针和政策,资料显示:中央美术学院是兼有设计与艺术创作并且二者互为学科支撑;清华美院则以信息设计服务为自己的办学特色;中国美院是以数码艺术创作为主要创作团队;浙江大学主要依托“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数字技术支持与艺术表现的结合上进行办学模式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则更多从教育体系的研究出发,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以及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这些高校是国内艺术设计院校及专业的典型代表,是国内艺术设计教学研究领域的领军者,具备一定的权威性。课题式教学模式的建设对于提高和加强各专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知识共享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已建成版画工作室、漆画工作室、纤维工作室、雕塑工作室、摄影工作室。各工作室拥有较完备的教学设施。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多而杂的特点,学院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各专业具备的基础技能、创意能力、项目实现能力等一系列核心技能。形成了以专业负责人或课程负责人主持领衔的工作室制模式的课程体系。装饰艺术课程体系已逐步将“创新、技艺、技能、生产”融为一体,具有系统性,关联性、互为促进性、知识生长性与均衡发展性等特点。“工作室制”的成立,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高校一线艺术设计专业中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改善高校艺术设计课教学状况,提高中青年教师的艺术设计业务能力及学术水平,都有极大的提高。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是实践,“工作室制”是以在工作室中进行实践为教学的模式,课题式教学模式的建设是关键。课题式教学模式”以在工作室中进行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课题式教学模式为核心,注重传承与创新,以在工作室实习为平台,模拟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形成以应用为主,注重工艺制作和思维创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装饰艺术设计中漆画艺术为例,在研究漆画课题式教学模式研究中,漆画工作室积极向其它艺术学科汲取养分。综合绘画、雕塑艺术、视觉传达等专业的视觉理念和特殊材料的运用,都为漆画带来新的思路。同时学院积极举办各种研讨会,探索与运用“产学研”的教学改革与课程运行模式。在装饰艺术课题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中,佳木斯大学漆画艺术收获颇丰。2003年在学校和美术学院大力支持下,漆画艺术工作室成立。2003年首届漆画展到今天的2010年第十一届国展,佳木斯大学漆画艺术从无到有业已走过几个春秋,学校以黑土文化为底蕴,继承创新,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省展不计,全国美展入选获奖34幅。其中单项展最高奖“凤凰奖”一次,优秀奖3次,五年一次全国美展提名奖一次。改革传统装饰艺术课程模式。漆画创作依托创作基地为平台,教学、培训、研创融为一体,使教学、社会经济、艺术价值同步得到了提升。

三、总结

课题设计范文第4篇

一、国内造型艺术教育课程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专业课程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造型艺术”一词最早源自德国,原义表示“模写”或“制作似像”。造型艺术教育主要是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如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设计、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的教育教学。现今,国内造型艺术教学中课程总体安排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尤其欠缺课程理论的指导。比如: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准确的定性定量,不够严谨和科学;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由于在理解方面存在着偏差而具有明显缺陷;课题贫乏无味、简单重复、缺乏联系和创意,较少具备主动进行课题设计的意识;课程的编排无序,没有实行具有跨越意义的专业基础课程及内容建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想当然教学的问题比较严重。在造型艺术教育中除了一般绘画技法理论及构成的部分研究成果外,对于形式理论、色彩心理理论、图形构成理论这些关于形式规律方面的和视觉艺术思维理论、现当代艺术理论、艺术观念等关乎综合素养方面缺乏深入研究,不能形成针对专业课程需要的、具有探索意义的开发性研究,使课程的研制不能从根本上获得原创机制,对于新思路和新方法形成还缺少有效的途径。

(二)重技术轻创造力的培养

如上所述,我国的艺术教育自从宗白华先生在东南大学开设艺术学课程以来,已经过了大半个世纪。虽然对课程外在结构稍作调整,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始终没有多少根本性的改变,多数学校的艺术教育基本还是侧重艺术技法。学生的创意能力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强化和提高。长期以来,造型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实施,过分注重技术的训练,忽视将创造力这一重要能力贯穿在整个艺术素质培养的阶段。在课程训练中普遍重视技艺传承,强调准确性,偏重于写生性写实描绘。课程设置仍是欧洲已经绝迹的欧洲方式的教学架构,很少对近现代艺术进行介绍。重视作业的完整性,用“形”准不准或色彩关系好不好作为衡量学生作业的唯一标准,而对学生作品背后体现的创意表达、艺术观念、创作草图评价不高。对再现之外的要素关注不够,尤其是文化修养课的薄弱,对于艺术观念探索的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得到平衡发展,对时代课题不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学生探索的领域过分狭隘,创作出的作品常表现出思想苍白,缺少充实的、新鲜的文化内涵。教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我们是否创造了一个富有知识的、想象力的、高效型的、创造型的社会。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如果不能开启,创造力也就无从谈起,可能在文化方面就是残障人。

二、研究型课程类型的选择

在造型艺术教学中,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是首要问题。艺术教育应该重视的是学生具有独立的艺术嗅觉,对艺术表现的大胆的、个性的尝试,检视其作品背后所涉及的社会性和人文思想的深度,并且在毕业之后仍然能按照自己的观点去创作和思考,这样的人符合新世纪人才的要求,能灵活的对待新的问题。此外,指导性学习与自我学习在教育史上常常被人们区分开来。二者相比,思考与自我发现的学习更有关联,因为离开了教导来自我研究时,就必须立足于自然和世界去思考,还必须运用感觉和想象力,这是非常正确的道理。因此,在造型艺术教育中引入以研究为导向的课程类型,全面加强学术训练,是一种新的选择。当代造型艺术教育应该借鉴多种艺术门类,吸取多种学科理论,拓展多种表现技法的体现,寻求风格的多元多变;建构以多学科共同的、以现代艺术理论与实践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教学课程类型。这既不能忽视对传统基本技法的学习,又需要注重对时代观念和理论思想的学习,力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均衡和全面的发展。

三、系列课题设计构想与训练

艺术学科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艺术概念性原理需要通过学习过程被学生逐步掌握和理解。如何去设计巧妙的实践方式及方法,进行更为直接的知识掌握,这就是课题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价值与作用。简而言之,课程内容需要通过课题设计去实现,一系列原创而又独特的课题充实了艺术专业课程。课题设计的资源是多元、多样化的,相近学科和各种类型教育的课程是获取课题设计灵感的源泉,又或者可以从景观物象、传统民族艺术、主观意象、形式语言等作为课题发展的线索。笔者在长期的艺术教学工作中,对课题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自己的构想:

(一)课题设计以形式要素为主

使学生能将视觉因素(光、明暗、线条、色彩、空间、负空间、肌理、材质、图底关系、四维空间等)随意的组织和创造性的安排。如在《景点写生》课程中,很多同学由于受到长期素描造型手法的影响,不能区分景物的速写与素描表现手法,表达得啰嗦,痛苦不堪,艺术效果不理想。为了能够准确表达对皖南生活的独特感受,提高线条表现力,设计了辅助性课题“头发线条构成”。要求观察其他同学的头发生长,表现出头发的生长特点和独特审美感受。每位同学都可以看到自己熟悉的人的头发的线条形式特征,学会在生活中观察。这一课题激发了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对线条的审美特征形成了非常直观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训练,学生明白了由于线条的长与短、粗与细、方向排列、曲与直等不同的形式特点所产生的不同韵律的美感,对素描不太适宜短期景物表现有了深刻的体会,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又如形态与形式解构分析的课题:选择较为复杂的器物(自行车、乐器等),记录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面貌迥异的形态特征,按照形式规律重新整理成具有美感的抽象绘画。另外,发展一系列以观察自然物(蔬菜、植物、瓜果、贝壳等)为基础的构成课题,了解物体形状、大小、肌理,按照形的单纯和形式化方法,进行点、线、面、线面结合,肌理和图形任意组合的练习,使学生加强了自然的观察与分析能力、视觉形式的把握能力。

(二)对于现当代艺术思潮与流派的认识

对它们作品的视觉分析与变体、创作和讨论。目前许多高校和作为艺术思想、学术前沿的位置不太符合,本应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一种学术上的多样性,却往往缺失了这一点。艺术高校的学生对于艺术理论的知识相当贫乏,尤其是对现当代艺术的理解更是显得“力不从心”。作为当今社会未来的主人,大学生认真思考所处时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状况是非常必要的。牛津大学的现代史教授马蒂亚斯•夏尔曼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负责精神的人而非听话温顺的绵羊,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今后瞬息万变的形势下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课题设计训练方面有名画分析、形式或形态结构分析,教师可以任意选择现当代大师、名家作品,让学生对于画作进行黑白关系、色彩关系、正负形转换、线条变化及综合归纳分析。除了归纳、分析、研究古典名作中的形式构成关系,还可以分析现代艺术运动中的某些经验,探讨艺术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跨学科教学的试验,利用大学浓厚的人文环境从学校各学科请来老师授课,开阔学生们的思维和眼界,通过课堂讲解当代文化、哲学和科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在练习中碰到的理论概念。课程进行中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根据创作表述自己的艺术见解和创作过程;还可以在课程结束时一起讨论这门课程的收获与体会。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个性化的方式,透过作品来表达对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妇女地位、性等问题的看法,他们的社会参与感和责任意识增强,成为自我观念表达的主体。学生搜集相关素材,和老师讨论心得体会以及对其进行评价,深化对所学专业知识理解,启迪了创造性思维,学会了对知识进行评价和批评的方法,学生自学、触类旁通、全面发展等能力显著增强。教师的角色在其中发生了变化,从指导者转变成为对话者、倾诉目标。整个课程中教学目的是在训练独立的思想,而不是技法。

(三)从科学技术、人文科学和其他艺术学科中以综合性的方式实现突破

艺术与世界的联系是多元的,艺术教育应该放在更广阔的空间之中,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艺术的知识技能。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兼备专业基础的同时具有宽阔知识视野和创新艺术的完整“艺”人,所以,使学生接触活生生而又完整的艺术,体会它的无限魅力尤为重要。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一书中从形式、韵律、情理、引力场能方面对音乐与美术及舞蹈做出类比,寻找不同艺术形态之间共同的秩序感。J•巴赞认为虽然不同的艺术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合法的类似也变得多样化了。像在音乐中出现了“色调”,在绘画中出现了“节奏”,在建筑中出现了“不谐和音”,在诗和散文中出现了“词语音乐”,在绘画中充满了造型感觉。如通过分析中国书法字体的演变去寻找线条与空间布局表现魅力。在点画与空间组合中,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则的变化,形象的表现世间万物,又必须做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而这和形式美法则中对立统一的基本原理相契合。训练时引导学生体会赵无极作品,其抒情抽象的符号充分的体现出书法的自由流泻,将中国的古典传统和西方绘画如何恰当的联系在一起。“他所描绘的景色并不按其轮廓来描绘,而是用柳枝似得笔画,使景色在远端凝聚成生命。”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的哲学家们认为,音乐在质的方面的差异存在于声音的长短、高低和轻重方面的比例,并因此提出用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假使音乐始终是一样高低或没有任何规律的忽高忽低,就谈不上造成和谐的乐曲。这种观点应用在色彩课程表现方面,让学生对于色彩理论学习理解起来更加深刻。音乐的音的高低就好比色彩丰富的色相,长短节奏的变化就像色彩面积的大小变化,轻重又好比色彩的明度差别,把对于音乐的感受用色彩表达出来,印象会更加鲜明。作业是课题在实施中的具体呈现,课题与训练之间应该是多样化、综合性的关系。作业完成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课堂讨论、文案与文本写作、调研考察、制作、展示与总结等,改变那种以单纯的“画”或“制作”的线性方式。课题展开与进行由理论讲授、作品分析、资料文献阅读、课外作业等完成。在课题训练中采用多种实施方法:如课堂讨论,对话在作品的创作者与观看者之间进行,艺术作品被置于文化视角之中,对其存在的各类美学问题加以讨论,如作品的概念、形式分析,其所受的影响以及在现有艺术中的上下文关系,提出其他的可能性和改进的建议,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根据布置课题设计草图,可以有多个方案,尝试用多种表现手法完成课题要求,必要时可以加大草图需要完成的数量,使学生养成运用“发散”思维方式的习惯;鼓励学生制作课题的文本,从资料的收集到视觉的笔记,对课题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思索,老师根据习作给予建议,同学对于作品的想法,在作业勾画草稿阶段的痕迹和最终完成的作品,采用这一方法,可以将整个创作作品的过程记录的细致周密,提高了理论素质,并为个人的艺术创作研究累积了宝贵的资料。

四、结语

课题设计范文第5篇

通过该课程设计,我们初步了解了硬件设计的一般流程,课题分析---verilogHDL编程---调试程序---仿真波形---综合生成器件。

二、学会对简单系统进行分析

刚拿到题目时,感觉非常盲目,没有思路,无从下手。但我们多方收集资料,力求先对同步FIFO有个初步认识,进而去理解同步FIFO的工作原理,最后产生自己的设计方案。当所以准备工作搞定后,我们顺利设计了输入端口时钟信号clk,复位信号rst,读控制rq,写信号wq以及数据输入端口data,输出端口满状态full,空状态empty以及数据输出端口。但是对同步缓冲器的存储单元的表述方法不是很清晰,开始想到可以直接调用现成的双口RAM器件,但是考虑到由于数据缓冲器存储读取并不是随机写入读取,而是按照顺序进行的,所以最后讨论用二维寄存器(8*16)来组成FIFO的存储单元。

三、自学了verilogHDL编程

因为verilogHDL语言语法和以前学过的C语言比较相近,所以在看了些相关书籍和程序范例后,就入手编写verilogHDL代码,开始时候没有遇到太大问题。但是毕竟verilogHDL和C许多还是有差别的,如case的用法等。但是经过我们一起的努力,顺利的完成了verilogHDL代码的编写工作。

四、学会使用Modelsim,LeonardoSpectrum软件

学会了常用的IC仿真生成器件的软件Modelsim,LeonardoSpectrum的使用方法。在Modelsim环境中,经过简单的修改调试,(本文由范文之家搜集整理)运行,但是得到的仿真波形始终不能满意。仿真波形显示控制电路,包括读写信号,满空状态都很正常,不过却出现输出波形为高阻态,进一步验证数据未写入存储寄存器。经过答疑老师的帮助,我们编辑推荐:/data/2008/1018/special_68.html发现由于开始地址指针指向不明造成此问题,初始化后即解决了此问题。用LeonardoSpectrum综合生成器件也遇到很多类似的问题,不过在耐心老师指导,我们共同探讨研究下最终都得以解决。

五、加深了对许多课程的理解

IC课程设计联系到很多门课,是对很多理论课的一次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例如在讨论同步FIFO的存储单元方案时候,我们通过查资料对微机原理学的存储器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另外,整个verilogHDL编写过程都是按照C语言要求的结构化,模块化,加上注释的详细清晰,所以也使我们的程序可读行强。

六、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