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题研究理论

课题研究理论范文精选

课题研究理论

课题研究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管理对策

1、精神科安全隐患分析

1.1病人自身

1.1.1病人精神症状导致的安全隐患。有些病人在病态思维的支配下,如被害妄想、难以消失的幻听、罪恶感、被控制感而出现的自杀、逃跑、伤人、毁物等行为;有些病人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住院治疗,逃跑不成后,采用极端手段寻求解脱;有些病人情绪不稳,易激惹,因小事就出现冲动,伤人毁物行为。

1.1.2精神病人思想顾虑的安全隐患。一些康复期的病人,常思念亲人,惦念家务或工作,怕误了晋级调资,怕家人不来接出院等顾虑,不安心住院,极力讨好护理人员,乘工娱疗或外出之机逃跑,或产生严重的自卑感而出现自杀现象。

1.1.3精神病人自身躯体方面的安全隐患。有些病人有发烧、疼痛、吞咽困难等疾病不能向医务人员正常反映,得不到及时治疗,导致病情加重;有些病人年老体弱、机体功能衰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失去自我安全防范能力,容易产生病人摔倒受伤。

1.2病人家属

1.2.1病人家属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导致的安全隐患。有的家属将病人骗到医院门诊就疏于看管,出现病人冲动、伤人毁物和逃跑的现象;有的家属陪护病人时间长,不能理解病人的病态行为,缺乏耐心出现打骂病人;有的家属,接病人出院后不能长时间监管,让病人自己保管药物,导到病人不能及时服药或超量服药。

1.2.2病人家属的不遵医行为导致的安全隐患。由于病人家属缺乏精神疾病知识,对护理人员的告知不重视、不遵守,刚住院几天就强行办理出院,或不负责任对病人承诺出院时间,承认无法兑现时,病人容易冲动和暴力;借探视之机私自带严禁危险品交予病人等。

1.3护理人员

1.3.1工作责任心不强,执行规章制度不严。由于精神病人失去理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时常出现拒绝治疗和护理的行为。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若观察病情粗心大意,病人出现异常先兆不能及时发现;或机械地执行医嘱,疴隋记录不详细;或擅离职守,岗上睡觉;或不严格执行各项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均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3.2缺乏法制观念,轻视护理文书书写。有些护士法制观念淡薄,不能准确的记录相关的治疗和护理变化,甚至凭感觉记录,以致与医嘱及医生的病程记录不一致,或者记录千篇一律,不能反映病人的特有表现,使记录失去了意义。

1.4医护配合

1.4.1有的医生对病情了解不够深入。不能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调整护理级别和“三防”的重点内容,使护士在作“三防”观察时缺乏重点,疏于监管,病人容易伤人毁物。

1.4.2有的医生对护士反映情况不够重视。对护士反映精神病人的情况重视不够,凭感觉用抗精神病药,药量过大或增量过快,极易造成猝死事件的发生;用药不准确或药量不够,极易造成某些病人精神症状迟迟不能控制,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机会。

1.5医院设施

1.5.1设施方面的安全隐患。门窗设施不牢固,或年久破旧,病人寻机破坏是容易发生逃跑事故的隐患。有关配套设施不合理,如厕所、浴室台阶高,地面滑缺乏扶手,室内有裸露的电线,未设专用的躁动房间,心脑电图,B超室离病房较远,并位于开放式的楼层建筑,给看护病人带来困难,也易造成事故的发生。

1.5.2工娱疗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工娱疗环境的设置要利于精神病人的管理,开展的工娱疗项目要适合精神病人的特点,而且没有危险陛。目前条件有限,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1.6管理体制

1.6.1缺乏对新上任人员的培训。精神病人由于受病态、思维支配,经常出现伤人、毁物、逃跑、自伤、自杀等行为。在护理过程中,不仅需要当班人员在岗在位,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经验.观察能力及应急能力不足,无疑是一种不利因素。

1.6.2护理人员压力大。由于精神专科工作性质特殊,使护士心理压力过大,风险过多;夜班频繁、待遇较低,加上社会“重医轻护”思想的影响,导致护士离开精神专科护理队伍,而护士在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执行医嘱时造成张冠李戴,顾头不顾尾等。

1.6.3封闭式的管理模式。精神病专科医院采取的仍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这种形式给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的病人得到更系统的观察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保障,使家庭和社会得以安全。但这种管理模式常使病人感到生活单调、无所事事,乏味无聊并想及早脱离医院环境,从而易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

2、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2.1提高整体素质

2.1.1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尤其对新上岗人员要加强培训,精神科护士除了掌握“三基”和“三严”外,还要具备精神科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便于临床工作中运用自如,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和行为准则。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医德,慎独精神,敏锐的观察力和心理护理能力,尊重病人,遵守规章制度等,故应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和培养。

2.1.2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使之重视护理文书的书写,真正理解护理文书的举证作用和维护护患双方合法权益的意义。

2.1.3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增强责任心。制定一套完善、系统、有效、科学的规章制度,如岗位责任制,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和探视制度等,并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体系。坚持用制度管人,使护理人员能够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增强工作责任心。

2.2加强管理,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

2.2.1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护士不良心理因素是诱发各种护理差错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护士情绪波动大,注意力不集中,对病人态度粗暴,无端发脾气,可给病人身心带来不安全的结果或不安全感,以致发生护患纠纷。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高风险性给护理人员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加上没有男护士,极易形成工作时心理上的紧张状态。所以,作为管理者,应随时了解护士的心理状态,消除或减轻不利于身心的压力源,培养开朗、乐观、果断、耐心、公正、大度的品质,同时尽可能创造一个好的、平静的、宽松的工作环境。精神科护士要克服工作中的弱点,克服不利于工作的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

2.2.2改革排班模式,合理安排人力资源。排班模式的改革是以适应病人需要为目的,护理管理者任务就是搞好各种协调,创造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组织成员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预期目标。由于精神科工作性质的特殊,所以要根据各个护士的工作能力和实际情况,机动地调整人员结构,灵活安排班次,做到岗岗有人,人尽其才。要注意避免因工作时间长带来的身心疲劳。注意节假日,星期天适当增加人力,保证工作的持续性、安全性。

2.3制定具体的针对性防范措施。

2.3.1制定送接诊的工作流程。门诊护士将兴奋、躁动、抵抗的病人送入病房时,要做好病人的安全交接,做到了解病人病情;了解病人身上所带物品;动员家属将病人身上的危险物品交出;组织好家属及门诊其它工作人员,或救助于“110”警员,将病人强制送人病区、或根据病人特点,采用诱导法,让病人步行人病区;预先通知病区、做好接诊准备。病区护士接诊时,一要准备安全环境;二要准备好约束带;三要组织医护人员及康复期病人协助制服好病人,但不得出手欧打病人;四要做好病人身上物品的安全检查。

2.3.2加强病房管理,消除安全隐患。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密切配合,共同保持病房的安静、整洁、舒适与安全。病人在服药、就餐、洗澡,做检查时需要护理人员同心协力把这些工作做好,确保病人及工作人员安全。做好定期安全检查,发现门窗、水电等设施损坏及时维修。严格交接物品,发现丢失及时寻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立专门的躁动房间,并实行分级护理。病人外出活动,工娱疗或探视后,注意检查有无危险物品带回病房。病人服药要严格查对,防止积存后顿服。急救药品器械完好备用。辅助房间加锁保管。超级秘书网

2.3.3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病人及家属的遵医行为。护士要以热情诚恳的态度接待病人及家属(门诊、收病人时、探视时、出院时)详细介绍住院环境,规章制度,作息制度,生活条件,收费睛况等。宣传精神卫生知识,告知注意事项。主动与其沟通,了解其心态和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护理,出院时发书面材料,加于宣传,提高遵医行为,促进机体康复。

课题研究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国家宣扬主流意识形态和表达精神意志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在如今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各种新话语带来的严峻挑战。因此,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一项亟需解决的战略任务,在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的基础上,推动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发展。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体系结构及要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指的是一个以追求和获取话语权为标志的复杂体系,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主要工具,该体系主要包含了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效果等基本要素。对于基本要素的内容,笔者将对其进行认知和解读。

1.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内容在整个话语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建设体系这个宏伟桥梁中必不可少的一砖一瓦。

它主要是依据课程要求的教材决定,体现的是一种社会价值和意识形态的显性化。在谈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这个问题中,不可忽略的是话语议题这一中心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议题应当是符合时代进步发展的潮流,要彰显和体现社会性和现实性,应包括时事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以及上升到敏感问题。总的说来,话语议题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的核心骨架,话语议题的准确选择和设置,正是教育主导者拥有话语权的有力保障。

1.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方式主要包括话语技巧、话语特征、话语形式

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除了要结合当下时代问题着重做好对话语内容的选择和提炼工作之外,也要做好增强话语内容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工作。针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存在晦涩生硬、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而且教育主导者的教学话语过度偏向政治性和政策性,只注重单一方向的理论灌输,师生之间缺乏思想和情感上的对话交流,这一现实状况容易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课程的学科性和科学性。所以,话语方式的创新工作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

1.3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效果是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话语质量水平的一种衡量标准,是以追求话语权的获得为目标。

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效果主要取决于以下几项内容:第一,具有现实性和吸引力的话语内容;第二,彰显逻辑力量的话语形式;第三,平易亲切、情理交融的话语表达;第四,具备学科性和科学性的话语叙事;第五,对话平等,思想共享的话语交往。综合来看,决定话语效果的因素复杂多样,高校应当选择合理有效的路径去获取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主导权。

2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面临的问题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发展方面取得了可观的进步,基本上满足了课程教学和实践的需要,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

2.1教师使用的传统教学话语落后于课程实际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话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口头话语,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对教材话语的再解读和创造,可以说是一种更贴近生活、更生动有趣,为学生乐于认知和接受的话语形式。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话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其一,过分依赖于教材,教学完全按照教材设置的体系进行,对教材话语不加以转化和提炼直接复述给学生,甚至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其二,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教学话语对世界观、人生观还未成熟的大学生缺乏原则性地刻意逢迎。教学话语一方面虽然符合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却脱离了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求和教学目的。其三,教师使用的教学话语甚至跟学科不着边际,仅仅是教师自我教学经历的专业话语或者是个人情感和意志的宣泄。另外,有的教学话语陈旧过时、轻率随意,社会上“盛传”的低俗话语或者断章取义、真假难辨的流言式话语也搬到了三尺讲台。这些话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早已失去了深刻的内涵和价值,已经不能定义为话语。

2.2独话式教学的话语方式严重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发展需要

西方思想家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指出“沟通是人类语言的终极目的”,沟通是建构彼此间情感倾诉、经验交流的桥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为话语主导者的教师一直霸占话语权的中心地位,采用独话式的话语方式进行教学,师生之间往往缺乏细致深入的沟通,在知识、情感、思想等方面难以产生一定的共振与共鸣。久而久之,学生在封闭僵化的教学环境中渐渐脱离了与教师可以进行平等对话的关系,甚至处于话语权的边缘地位,沦为一个沉默被动的失语者。这样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反而造就了教学实践发展的矛盾与障碍。2.3现代社会多样化思潮话语带来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在如今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国内外的多样化思潮话语迅速在大学生的生活领域中扩散和流行。无论是通过言论话语还是书本文字、新闻微博多媒体等话语路径,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话语已经“润物细无声”般悄然声息地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扎根发芽,潜移默化地占领和拓展高校的意识形态主阵地。大学生作为第一时间接触和感知多样化思潮话语的群体,在社会思潮涌现的滚滚洪流中容易迷失自我,失去对价值理性的追求,困于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思想精髓转化为自己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准则。所以,面对错综复杂、形式多样的社会思潮话语,笔者认为不可忽视其带来的现实困境,高校要热切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现状,努力提升话语效果。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的建构路径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工程,高校要在结合现代性境遇的背景下,针对其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详细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建构路径。

3.1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

要讲现代话在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伴随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找寻到社会进步印刻的烙印。要讲现代话,指的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要顺应时展潮流,话语要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时俱进。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和知识结构定型的影响,思政课教师往往难以捕捉到最前沿、最新鲜的话语议题和信息,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性和求知欲也大大减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应该牢牢把握社会发展的最新态势,理清时代脉络,在不断整合最新资源的基础上创新话语体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魅力。

3.2转换话语方式

要讲生活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像复印文件似的工具性话语显得过于严肃刻板、空洞乏味,这种脱离了个体真实生活世界、“不食人间烟火”的话语方式难以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和认可,无法贴近生活、感知生活的话语方式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张力和活力。因此,话语方式的转换应该要从与生活世界的契合为出发点,来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增强对生活世界的认知和叙事能力。要讲生活话,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2.1善于提炼生活话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话语必须要从以前工具性话语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在书本理论话语的基础上再构建生活话语发展的空间。走进大学生具体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善于去感受生活细节的点点滴滴,帮助学生解读社会现实的时事热点、焦点问题,并提炼为更融于生活、通俗易懂的生活性话语,同时营造一个生活话语熟练运用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内化,从而实现工具性话语转换为生活话语一个质的过渡和提升。

3.2.2全面尊重受教育者在生活世界中的多元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

一方面要尊重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其多元化的个体需求,针对受教育者个体不同的思想状况、情感所需来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要给予受教育者适当的情感投入,采取这种具有情感沟通模式、以情动人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更能与学生形成感情上的共鸣,而且能够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3.3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经验教训

要讲国际话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国外许多国家同样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美国“意识”主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色彩较为浓厚,话语内容的中心围绕国家制度和阶级民主的维护;英国到目前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却以隐形教育的方式重点在学校和家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国外灵活多样、百花齐放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内容在吸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精髓之外,也需要有选择性地借鉴和结合国外积极向上的,富于现实意义的,紧密联系和符合中国国情及政策制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例如:社会意识形态话语、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公民道德法规话语等。同时,我们也要时刻关注和警惕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发展状况,严厉杜绝一些大肆宣扬自由、暴力等消极的话语内容引入到课本和讲堂。要讲国际话,讲的就是学会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在发挥优势、消除弊端的基础上实现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和融合,共同增强和改进教育效果。

4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创新是重新构建课堂教育教学话语权的一种实践和探索,应当重点把握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的选择。话语内容要与时俱进、丰富新颖,话语方式要实现从独话到对话的有力转变。教师一方面要创设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另一方面也要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信任温馨的师生关系,从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拥有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激励学生通过话语平台能够与教师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话语交往,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侯勇.权力话语与话语权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与转型[J].理论与改革,2016(3):133-137.

[2]吴海江.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4(1):60-64.

[3]吴宏亮.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三个转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76-78.

[4]郭凤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83-86.

[5]邹绍清.论意识形态主导话语权的变革———科学发展观统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方法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3):130-137.

[6]李辽宁.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传承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30-32.

[7]敖成兵.实效性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2-14.

[8]倪鹏飞,田建国.创新思想教育话语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J].思想教育研究,2013(8):54-56.

[9]张国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课题研究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关系教学;行政管理专业;意义;现状;解决方案

公共关系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应该说,在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公共关系学本身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管理学。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况,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很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它的学科地位还不够高,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制约发展的因素太多,直接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根据对此现象的分析,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一是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毕竟,如果只谈意义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未免过于抽象,研究成果也会流于形式,缺乏价值。二是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公共关系学本身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充分地了解现实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方案。三是如果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本文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之最终目的。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

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高校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2]。

当然,高校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3]。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

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高校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超级秘书网

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争取突破。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理论教学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特别是要结合中国行政管理的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配套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公共关系学的示范教材,鼓励教材多样化,不仅采用书本教材,还要采用影音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还要充分注意到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将说教式教育转变成实践式教育[4],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开展案例讨论,举办学生模拟创业大赛、商务洽谈策划、新闻会等情景模拟[5]。这需要公共关系学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挖掘学科潜力,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多设计、安排课堂技能训练,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重视公共关系学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性成果。国家和学校应对公共关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争取我国的公共关系学研究与国际上接轨和对话。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发挥优势。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中国特色非常强的学科,相对应的公共关系学自然也不例外,公共关系学理论的发展,必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1]杨晓峰。把“公共关系学”课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2]张克非。对当前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1994(4)。

[3]肖丽萌。改进高校公关教学之我见[J].公关世界。1996(1)。

课题研究理论范文第4篇

(一)对思政课教学实效进行评估,是推进高校“两课”课改的实际需要。

2005年,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简称“05方案”)。这一方案将之前高校开设的“两课”调整为“思政课”,并就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编写、教学研究等问题做了具体规定。截至目前,有些问题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那就是,“05方案”已实施10年之久,其实施效果究竟怎样?存在哪些问题?又有哪些经验?因此,对思政课教学实效进行评估是贯彻落实“05方案”的客观需要,也契合社会实际与教育界的普遍呼声。

(二)加强思政课教学实效评估,是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大学四年的必修课,贯穿大学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这将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素质,使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理论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此,思政课教学要从备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比如,教学内容是否得到及时更新;备课是否认真、充分,是否贴近学生、贴近教材;教学手段与方法是否现代化,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与实际效果,等等,以此来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接受度、认可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动态,学会关心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整体上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思政课教学实效评估,是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的必然选择。

对于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而言,思政课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当前,绝大多数的思政课教师能够担负起教书育人这一神圣职责,但是,有的思政课教师还存在政治立场不坚定、道德品质不过关、知识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不能满足教学实际的需要;有的思政课教师自身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很有限,导致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足。为此,亟待对思政课教学实效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师坚定政治立场、锤炼自身道德品质,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评估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思政课教学实效评估没有引起各高校的足够重视。

导致思政课教学实效评估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各高校对思政课教学评估的重视不足。暂行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从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标,但是对教学实效没有具体的评估指标,也没有做具体的要求。很多高校在思政课教学实效的评估过程中,都比较关注实际教学工作量的完成情况(专职教师每学年完成的课时量),对于教学内容讲授的深度和更新度,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教学成果向课堂教学转化等重视不够,导致教学和科研相脱节,重科研而轻教学。

(二)思政课教学实效评估主体构成不尽合理。

思政课教学实效的评估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教学评估主体的构成情况是影响其评估结果是否公正、客观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国内的很多高校都采取以部门评估和专家评估为主,以同行评价、学生评教、自我评价和社会反响等为辅的评估方法。在部门评估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人情分和走过场的情况。不以评估课程为主,而是看部门负责人是否主讲某一门课程,评估时有所倾斜,缺乏公正性。还有就是部门缺少针对不同思政课程教学实效的评估机制、评估标准等,存在不认真、不细致、应付了事的情况。在专家评估过程中,有的专家是科班出身,对每门思政课程都比较熟悉和了解,可以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但有些专家是理工科出身,本身缺乏对思政课的比较科学、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评估时不能对思政课教学实效进行准确评估。

(三)思政课教学实效评估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

科学的标准是科学评估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很多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评估还没有确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导致在评估过程中往往“重结果,轻过程”,走马观花,应付了事。有的高校以定性评估为主,缺少定量的分析与评价,有的高校只是依据一些简单的宏观标准给思政课教师打分,随意性较大,并且每学期只进行一次教学评估,时间固定,多集中在每学期期末进行,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教学评估,评估结果很难做到科学、准确和公正。

三、完善思政课教学实效评估的具体策略

(一)确立科学的、现代的思政课教学实效评估理念。

对思政课教学实效进行评估需要确立科学的教学评估理念,这种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要以学生为本。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本位”的思潮日益成为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根本特征。思政课教学实效评价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营造平等、民主、公正的教学实效评估氛围。第二,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着力构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思政课教学实效评估体系,推进教学实效评估内容、手段、方法的创新。

(二)明确思政课教学实效评估的目标和作用。

我们之所以要对思政课教学实效进行科学评估,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通过对思政课教学实效进行有效评估,一方面,可以及时把握思政课教学动态;另一方面,可以对思政课专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进行测评,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同时,要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彻底地改变以往“讲好讲坏一个样”和“想讲什么就讲什么”等的错误观念,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将思政课教学实效评估的结果与教学业绩津贴的发放挂钩,以此来增强广大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视。

(三)构建科学的思政课教学实效评估指标体系。

课题研究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标学困生转化

一、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但新课标实施以来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相应地被提到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日常事务中来。笔者根据自己在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工作所取得的经验,结合初中物理新课标的特点,对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内部成因和转化策略进行阐述。

一个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总体上说有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事实上,在形成学业不良的过程中有些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交互作用。大多数学生的学业不良是由于各种不良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1]在这些因素中,由于学生个人的内部因素造成的成分也比较复杂。笔者现主要从初中物理学困生(学业不良的学生)形成的个人因素特点出发,谈谈初中物理学因生的内部成因:

(一)畏惧困难

根据笔者与所结对的初中物理学困生共同分析寻找学业不良形成的原因和时间时发现,许多初三的学困生是在刚入初二时对初中物理畏惧困难的情绪造成的。从初中物理新课标安排顺序来看,虽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是在原有教材基础上的一大飞跃性的大进步(首先体现出来的是合科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初中分科教学的很多弊端,减少学科界限),但是因为学科的特点而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从教材的编排上看,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所学习的是介绍性的有关物质结构的内容。这些内容一般仅要求学生对所教内容的认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都结合自然界中的实物(或模型)进行学习,以学生的形象思维作载体进行学习;进入初中三年级后,学生首先学习的是具体较高抽象思维的物理学抽象概念的内容,如密度、功、能、压强等。一向习惯于利用形象思维方式的初中学生,突然要求其具有抽象思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学生对这一转变过程的畏难情绪。

由于学习内容的改变,必然造成学习方法、策略的改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很顺利地得以转变。学习方法、策略一般容易转变的人是很容易适应不同学习环境和方法的人。在我们的学生当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做不到这一点的学生,容易成为学困生。

(二)不喜欢动手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喜欢具有一定思辩的问题,有些学生则喜欢动手做实验。虽然说并不是所有的初中物理学困生都不喜欢做实验,但确实存在一部分学困生与不喜欢动手做实验有关。这些学生往往在上实验课时是旁观者,只看同组的其他同学动手做实验,而自己则对动手实验毫无兴趣。

学好初中物理,学会观察和实验是最关键和最基础的技能,这里的实验不但是教师在探究课上要求学生动手完成的实验,而且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怎样懂得发现问题、用实验解决问题。这就是科学实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独立学习能力差

我在教学就有遇到这样的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作业。这样的学生一般对自己不自信。初中物理的学困生一般就是这一类学生。独立完成一项作业,独立完成一个问题的思考、独立完成一个实验、独立回答一个完整的问题。这些对于一名学困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学困生缺少的就是这些方面的能力,他们在学习上总想有所依靠,完成作业时必须与同学坐在一起;即使偶尔能解决一个问题,但总是不自信,寻找答案或与别人核对答案后才放心;有一个问题时不敢单独提出来,原因是怕教师和同学笑话他

(四)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对于一名初中物理的学困生来说,由于长期的得不到在学习上的成功的体验,学困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

(1)缺乏思维的毅力。

思维的品质中表明思维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在思考一个初中物理的问题时,思维的持久性品质对解决这一问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困生面对初中物理的一些问题普遍存在缺乏思维毅力的倾向,遇到一些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认真仔细地去思考的问题时,学困生往往显得很不耐烦。这样,很多学困生在面对一些稍难的题目或作业时,不是选择怎样去面对困难迎面而上,而是选择了逃避,有些学生为了应付教师的作业检查而去抄袭其他学生的作业。

(2)缺乏注意的稳定性。

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具有一定限度的注意的稳定性,但是不同的人注意稳定性的强度是不同的,注意的稳定性也并不是一个人的先天性功能,它是一个人后天在学习生活中"锻炼"的结果与产物。由于学困生在对待初中物理的一些问题时显得明显的不足,学困生对待一些问题总是"心不在焉"。

(3)学习态度差。

由于学生在学习时遇到一些问题,并然会引起一系列的学习不良反应:学生面对一些问题觉得无所谓、解题时马虎、书写潦草、作业完成后不检查等毛病。

(五)缺少好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学习需要一定的方法与策略。它是追求学习效率的学习者在特定的学习情景中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所运用的学习方法技能,以及对整个学习活动及其有关因素进行监控的方法技能。[2]显然初中物理的学困生普遍缺乏的是无认知的能力、即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能力。比如说面对初中物理的整个学习过程,学困生对学习计划、学习过程的监视、学习过程的调节等很缺乏。

另外,由于初二学生所学习的初中物理的学习内容是物质的基本性质等的介绍性内容,一般的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学习由于没有很好的学习方法作指导,学习过程中只重视对一些物理的概念、名称的"死记硬背",并把这种"死记硬背"带到以后的学习中来。针对初二学生来说,生物理学上的一个个概念与名称仅是文字上的抽象概念,没有实际上的现实意义。故此,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这些内容,当然记忆的长久性就无从谈起了。

二、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针对上述对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内部成因的分析,笔者采用了如下的转化策略:

(一)形象开路,抽象渐入:

从初中学生生理上的发展特点分析,初中学生已经逐渐地从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了,这种转化对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但是在转化初中物理的学困生时,我们要重视形象思维的训练,并作为学生学习初中物理概念、规律的基础,而抽象思维可在形象思维基础之上得以培训与提高。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规律时,学生对"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的理解时,学生对于这一规律的理解是非常表面化的、是对文字面上的一种感性认识,根本不能够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是,若教师引导学生以形象化的思维理解这一规律,则这一规律显得简单:如可以做实验,不管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还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在水的这个角(不管是入射角还是折射角)总是小于空气中的角。通过实验后,让学生形成固定的有关这一实验概念的"表象",则学生在以后应用到这一问题时自然而然地会想起这一表象。再比如,当学生在学习"物体的沉浮条件时,对于物体的上浮、下沉还是漂浮是液体与物体(实心)密度的大小比较有关",学生很容易混淆这一关系。所以,对于这问题,单纯从文字或公式的理解是很难的,学生不容易记忆。但当我们从形象的具体例子出发,从类比的方法出发,这一问题就可得以解决:如我们可以举例子进行类比,把木块浸没于水中,木块上浮,(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可类推)其他同理。从上述的举例分析可以看出,以形象的思维去表达抽象的概念规律,是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培养抽象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二)勤奋作基,方法作径:

一类初中物理学困生是因为学生本身不努力、不勤奋造成的,而有些学困生很勤奋地学习,但是缺乏必要的方法而使自己成为了学困生。要想学好初中物理这门学科,勤奋与方法这两者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对于勤奋,不管是从一些伟人的事迹中还是从学生身边的例子中都能说明问题,这里勿需多言。但是一般的学困生都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下面简述之:

1.加强学习的计划性。

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可以促使学习目标的实现,可以磨练学习意志,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可以提高时间利用率。[3]指导学生制定一个科学的学习计划是非常必要的。

2.加强预习、复习活动。

3.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元认知能力。

不管是对整个学习过程还是解决某一个简单问题的,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元认知能力。简而言之,元认知即是对认知的认知和监控。也就是说,人可以跳出一个系统来观察这个系统并且控制这一系统,通过元认知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4]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若懂得怎样去反思、总结前一段时间的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打算或吸取教训,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效率和水平将会有所提高。同样,解决了一道初中物理的一个问题后,学生若懂得怎样去反思、回顾这个问题的解法、思路及自己解题时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这样,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将不断提高。

4.加强学困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般说来,解决初中物理的问题有如下的步骤与方法:

(1)全面理清问题,通过较快速地浏览整个问题的整体框架大致了解问题的状况,但一定要明确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提出的目的性是什么。

(2)以问题为思维的中心,以问题中已知各数量关系为主线,理清已知问题中的各数量关系与问题存在的关系是什么。

(3)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类型,大致以什么方式回答。

(4)初中物理的问题一般很注重思维过程。面对一个问题,我们首先通过明确问题的目的性,通过逆向推理的方法进行解题。如下题的解题思路:

题目:一金属块挂在弹簧秤的下端,弹簧秤的读数是0.89牛;若把金属块全部浸入水中,弹簧秤读数是0.79牛,求金属块的密度。

解题思路:

①解决什么问题:求金属块的密度ρ金;

②逆向思维:求金属块的密度,只要求金属块的质量与体积;求金属块的质量,只要知道金属块受到的重力(已知在空气中金属块的重量);求金属块的体积,则只要求金属块浸没于水中排开水的体积;求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则只要求金属块浸没于水中受到的浮力(浮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的两次示数差表示)。

(5)克服思维定势。从总体上说,初中物理中哪一部分问题应用哪一知识去解答,在学生的思维中已经有一定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对于一般的解题是有好处的,它可以减少学生思维的时间;但是思维定势也往往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了解题的"死胡同",故在解决一些问题时,有时要充分地利用思维定势的优势,有时则要克服。如上题中,求体积时并不能利用密度与质量的关系进行求解,则需要打破思维定势,利用浮力的知识。

(6)选择多种方法进行解题。每一个题目的解题都有一定的方法,且思路不同,这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形成这样的一种习惯:当以自己的方法完成解题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另外的解题方法。

(7)解决一定问题之后,培养学生总结问题,反思问题的能力。

(三)化整为零,化零为整

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就是"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过程。当学困生面对初中物理内容时,要把整体上的知识体系各个击破,从细处学习知识内容。但是,毕竟初中物理是一门有系统性的学科,这一学科中各知识点间存在必然的联系,通过理顺这一关系,学生对知识形成网络化。

(四)重视解疑,更重激疑

对于初中物理的学困生,学生的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是进行学困生转化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平时的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我们发现学困生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一般的学困生很难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确实,对于初中物理的学困生,平时的他(她)们很少把时间投入到思考一些初中物理的学习问题上来,即使有些学生平时有思考学科上的一些问题,但由于其在思考的过程中,他(她)们所获得的失败的消极体验机会比积极体验机会多得多,所以这给他(她)们下一次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形成一定的障碍,教师在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有问题的学生往往是对某一个方面经过认真思考的。通过点拨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并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

(五)倾情投入,师生共感: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教育系统工程,转化过程是一长期的过程。这过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转化一名学困生,笔者认为教师在情感的投入方面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取得学困生的信任与支持。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并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指导工作,更是对学生心理上支持、理解、信任工作。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长等的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是对学业优秀生比较重视,而对学困生则忽视了。长期受到这一意识的影响,学困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心理鸿沟。学困生的心理相对教师来说是封闭的。这时要转化这名学困生,首先教师的一切行为必须取得学困生的信任与支持。

2.相信学困生具有可发展的潜力。

笔者认为,"真诚地相信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这一点是转化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工作的基础。从人的发展与学困生的形成原因等角度分析,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超级秘书网

3.与学困生建立类似于"互惠互利"的"平等关系"。

转化学困生时,教师不要以高姿态对待学困生,不要以为对学困生学业上的帮扶工作是对学困生的"施舍"。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来,使学困生感觉到教师与学困生的关系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平等关系":教师可以从学困生身上学到很多知识,同理,学困生也达到了被转化的目的。

4.教师是学困生学业上的指导者,又是精神上的支持者。

任何一个学困生,其总是回避着自己在学业上的后进,总是以自我封闭的形态出现在教师的面前。其实学困生在班集体中的心理压力是无形的,也是非常大的。教师在这里的角色并不仅仅是对学困生进行学业上的指导工作,更重要的是给学困生以精神上的支持,使学困生走出"自卑、自闭"的心理。

总之,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艰巨而富有挑战意义的工作,它需要更多的教师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这项工作来。笔者相信,一名好教师不但能使优秀生更加优秀,同样能使后进生不再后进了。

参与文献:

[1]刘晓明傅贵芳编著中学生学业不良的评价与干预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