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企业质量成本管理问题及对策

企业质量成本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间全球化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质量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要素,制造企业的发展已逐渐从市场价格竞争开始转向质量竞争,加强质量成本管理迫在眉睫。只有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才能够降低成本,并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加强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首先阐述了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在制造企业的重要性,对目前质量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如何加强制造业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并提出完善质量成本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质量成本管理;考核机制;成本意识

质量成本的概念最早是1945年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A.V.Feigenbaum)首次提出,质量成本管理是将质量与成本结合起来,考虑了质量预防成本、鉴定成本与产品质量不合格所引起的故障成本。质量成本是为保证产品质量而发生的支出,有效的控制质量成本,是企业增强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质量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对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成本,系统性、组织性、周密性、制度性地进行计划、预测、反映、决策、分析、控制、考核等过程,从而形成的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体系。国际著名质量专家朱兰(J.M.Juran)把它比作一座“矿中黄金”,把企业消除或减少不合格品损失比喻挖掘一座尚待开发的金矿。在全球化经济竞争模式下,企业有了更多发展机会,对于企业来说是否能够抓住机遇,更长久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质量成本管理就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如何在企业内部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不断挖掘质量成本潜力,使质量控制与成本管理有机结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传统的制造性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制造业质量成本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

(一)夯实企业管理基础,提升管理新水平

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性的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的每个部门,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是生产经营全过程管理。因此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可以直接提高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质量成本管理应随着环境的变化、技术的发展以及产品的升级换代而不断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通过不断加强质量成本的有效控制,才能提升产品的价值,才能保证企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突出的核心竞争力。

(三)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服务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并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是质量成本管理的最终目标。质量成本不仅可以对企业的质量成本支出进行及时、有效地反映,而且对质量投入与由此产生的收益之间的关系也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从而为企业的质量管理决策提供全面的数据分析。所以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可以实现质量成本与质量收益之间的最佳结构,平衡企业发展与顾客需求,从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二、目前制造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成本管理意识缺乏

很多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只重视技术层面指标而忽略经济效益指标,技术人员缺乏市场观念与成本观念,从心理上没有成本管理意识,企业没有将技术指标、成本指标、企业战略指标及个人绩效指标相结合。据了解,当前国内很多企业,在质量管理工作方面,总是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即产品的使用价值上,而对可能发生的质量成本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有效控制,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产品的价格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给企业直接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二)质量管理考核机制不健全

利润不是财务人核算出来的,是全员创造出来的。要将质量成本上升到管理高度,要从企业发展方向进行顶层架构设计与搭建,从管理上高度关注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健全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并形成制度性文件予以落实和考核。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制造企业因为各种因素并没有建立健全完整的质量成本管理考核制度,从而不能监督和激励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推进与执行。

(三)质量成本核算体系不完善

很多企业质量成本目前只停留在数据的统计与报表上,现行成本核算方法无法提供全面的质量成本数据,因此对质量管理的效果不能很好地体现。主要原因是质量成本内容定义不够明确,导致企业的质量状况在成本科目核算中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如果质量成本管理没有建立相应的核算流程和体系,当数据发生异常时,就不能责任到具体主体。

(四)单纯重视财务指标忽略了过程要素

传统的理论认为质量是严格检验的结果,产品合格率是工作质量决定的,很多企业单纯重视财务指标,降低内部损失,适当提升预防成本、鉴定成本,而忽略了过程控制中的隐性成本,由于质量改进没有从根本上控制,也就导致传统质量成本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

三、加强制造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全员成本意识观念

质量成本管理与每个部门和每位员工息息相关,是全员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管控。第一,应该用货币将质量问题进行量化,通过数据来体现质量成本管理现状,让公司高层及全员更直观的看到数据中的问题,使管理层很快能看到过程中的问题,使质量管理要求更加明晰化。第二,让质量管理渗入到产品的每道工序,进行全员知识技能、质量素养管理教育,增强全员质量成本意识。同时让全员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与企业经济利益是如何挂钩的,让全员参与到质量成本管理中,真正明白哪些工作是不能带来附加值,是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从而不断去主动寻求问题改善点。

(二)建立健全质量成本考核机制

首先,以“战略定位”和“价值链分析”为质量成本管理的导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制度上进行管控,建立科学的岗位责任制与完善的考核机制,将财务指标与质量管理指标融合在考核体系中。其次,责任到岗,持续改进。将指标量化逐层分解、分级考核到部门、车间、班组、工序。个人要明确在岗位中质量责任与质量指标,建立指标偏离奖罚制度。从根本上加强全员意识,改变观念,解决执行力问题,从制度上进行全局性、长期性的指导。最后,建立预防机制。从绩效上进行激励,充分调动一线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主动从流程上进行控制和把关,建立事前预防、持续改善机制。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将内部责任制、奖罚制度及个人经济利益有效结合起来,从真正意义上进行质量管理工作推进与落实。

(三)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和机制

第一,构建成本核算体系。将质量成本全面纳入成本核算体系中,科学设置质量成本项目与会计核算科目,通过信息自动关联,降低会计核算与质量成本核算工作中的重复劳作,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企业运行效率的提升,并能通过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与防范。比如进行科目设置时,可以设置一级科目:质量成本,二级科目:预防费用、鉴定费用、内部损失、外部损失等;还可以包括一些二级科目所能展开的三级科目。第二,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成本核算控制体系。将质量成本计划按目标进行部门分解,分阶段制定目标并进行定时监控、对比与整改,对于指标偏高的,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计划。由技术、工艺、品质等部门相关人员根据生产工艺流程中预防成本和损失成本细化到具体生产环节与生产过程中,让质量成本同过程控制相结合。第三,统一质量成本核算口径。成立质量、技术、生产、采购、预算、行政、财务等跨部门质量成本委员会,制定相应的质量成本统计流程和统计规则,如:对费用明细项定义数据的取数规则,报送相关部门进行费用核定,确保数据的及时、真实、有效。

(四)用数据洞察问题,加强过程管控

质量成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质量损失和外部质量损失,各质量成本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管理者要多关注统计数据中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隐性质量成本,如存货积压、交货过时、返工损失、过多再作业、产能损失等,企业应该加强隐性质量成本的控制和防范,挖掘潜在因质量改进而带来的机会与效益。质量成本的数据可以真实反映企业产品的质量缺陷和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所以要加强全面质量成本管理,对生产环节进行全面监控。根据质量分析结果制定质量成本控制、预防、跟踪措施,用激励措施推进和加强过程管控,促进企业进行持续改进。

四、结语

在数据化时代,企业应该从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着眼,协同各部门,打造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利用信息智能手段,根据数据及时发现质量成本控制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优化企业价值链,强化质量成本管理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黄近宣,华国亮.制造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7).

[2]曾德志.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探索[J].价值工程,2011,30(8).

[3]张树红.机械制造企业质量成本管理问题及对策[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8,541(6).

作者:高欢 单位:苏州协鑫智慧财务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