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探究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探究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一)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发展定位,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高等”标明了其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差别,即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必须有高标准、高要求;“职业”标明了其与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区别,即学生的学习侧重点不在学术科研方面,而是重视学生职业实战技能的提高。所以,科学的发展定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

1.科学把握人才培定位

高等职业院校一是要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二是要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学校开设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应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一个地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制约甚至引领了这个地区行业的发展。因此学校的办学定位必须为区域经济办学,培养现代服务业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适应产业需要,引领产业发展。

2.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学校的人才培养应以企业、市场为依托,与政府相关部门、行业联盟(协会)等形成多元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致力于服务当地第三产业,适应并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1)项目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模式是将一些相互独立的、通过职业能力贯穿的项目构成一个组,这些项目为同一个培养目标服务,它们将教学计划中所有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学历教育的三年成为不断参与实际项目的三年。推行项目教学模式,能让学生积累一定的项目经验,成为企业所需人才,同时也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学分制的支撑下,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工学交替教学运行方式并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滚动式”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即把全年工学交替教学实习学生分为若干个批次,每批学生实习周期为若干周,实现每批学生之间的无缝对接,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和相应的人才支撑。“滚动式”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工学交替中学生实训结束后,相应岗位由谁代替的瓶颈问题,也可为学校带来最鲜活的行业信息,为专业建设指明方向,提供生动的实战案例。

(3)职业资格教学模式

“职业资格教学模式”就是专任教师具备行业从业或考评资格,并具有较长时间的从业经历,且在教学中能够适时参与行业实践。同时,行业专家或业务骨干能够以一种常态方式,参与专业改革、课程建设等,并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因此,这是一种校企双向的、互动的态势,是一种全面的嵌入,实现校企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课堂。

(4)订单培养教学模式

该模式就是学校在培养计划当中,从相关专业中选择一部分学生以企业冠名组班,在这个专门化方向培养过程中,其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包括实习、实训的场所,都是根据订单企业的要求量身打造,且企业专家或业务骨干坚持定期到校授课。这种培养方式让学生能够一进冠名班就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既缩短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期,又能使学生更快掌握企业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于高职院来说,冠名订单教育避免了遗忘教学的盲目性、封闭性和高成本,也提高了就业率、稳定率,而企业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根据自身的需要吸收优秀人才。

(5)实训基地共建模式

积极引进企业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的时间和质量。

(6)顶岗实习教学模式

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就是与多家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职位需求及选择标准,安排6~12个月的就业岗位实训。企业负责提供岗位实训计划,安排指导教师,按照企业标准进行考核,实习结束后,企业择优录用。

(二)多渠道塑造学生德育精神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重视管理制度建设,确保德育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

学校的管理制度应突出两个字:一个是“严”字,一个是“实”字。一方面,要规范和完善管理制度,做到事事有制度,执行制度有力度,真正体现制度管人,制度育人,做到纪律严明、奖罚分明。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体现人文关怀,用制度塑造人,用机制发展人,用感情凝聚人,让广大师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2.探索高职院校德育模式,形成优秀的德育精神文化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应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在学生常规德育管理产生实效的基础上,学校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格调高雅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制度制定,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使他们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他们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要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通过暑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工学交替等机会与社会接触,引导他们端正服务社会的态度,规范行为、树立价值观,形成优秀的高职学生德育精神文化。

3.精心策划德育工作,开展具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活动

精心策划德育工作,增加精神文化的含量,用优秀精神文化熏陶学生,感化学生,形成学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质、儒雅的气质、独特的风格和追求卓越的个性。如:高职院校的校园报刊、文学社、读书会、记者团、校园新闻、校园文学、人文讲座、辩论赛、校园素质拓展、技能大赛、校园艺术节等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4.狠抓学生德性养成与诚信教育,塑造高职学生高尚的人格

高职学生德性养成内容复杂,成分繁多,其内容有生活习性的养成、学习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的养成,等等。如教室、宿舍是学生德性养成的重要场所,创建优秀的教室、宿舍精神文化,是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诚信是德性养成的基本条件,在高职学生的诚信教育中,让学生明白在强化社会规则意识的今天,在少数个别人认为诚信危机的时候,还必须永远牢记诚信至上、诚信是金的理念。因此,学生的诚信教育必须天天讲,全方位地讲,从道德操守着眼,从一早一晚训着手,这样才能塑造新世纪高职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

5.树立以“实”字为先的校风,形成优秀的高职院校精神文化

具有特色和优秀精神文化的高职院校中,从院长到员工的作风都应强调一个“实”字。校长应具有硬实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老实的科研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扎实的工作精神,实心对待自己的员工,讲实话,办实事,说实理,迈实步,走实路,求实效,立实功;教师的行为应做到处世诚实、朴实,工作态度扎实、踏实,说话实在,工作实在;学生应踏实学习,诚信做人,实实在在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素养,强化专业能力。

(三)营造高职院校育人氛围,优化高职人才培养环境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在育人中发挥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高职校园环境

校园人文环境是学校办学的基础条件,也是一所学校精神面貌的载体。高职校园必须尽量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打造具有精神文化氛围的高职院校环境,如楼与路的命名等都可以体现本校的精神风貌;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校园环境还必须具有职业特色,我们应将学校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历史、成绩等通过宣传栏、文化广场等途径展现出来,让学校的每一堵墙都会说话,让校园每一个角落时刻都能默默地发挥精神育人的作用。

2.引入企业文化,创建浓郁的职业环境

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高等职业院校应以安全、健康、环保、真实的理念装饰布置各实训室:安全方面应设置各类安全警示和逃生指示标志,张贴安全生产的宣传图片、安全生产守则和突发事件处理办法示意图等,配备急救箱和消防设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健康方面应将以人为本理念引入实训室的建设与装饰,强调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强调相关行业职业病的预防,设置通风设施,确保实训室内无空气污染等;环保方面应设置“三废”回收装置、注重环保节能,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仿真实验应在校内实训中心建设与企业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一致,同时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如选择一些企业常用的宣传标语,实训室地坪采用现代化工厂常用的分区方式,划分出生产区与安全区等,营造现代职场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3.重视职业技能大赛,营建良好的职业技能示范环境

高职院校必须经常组织各个专业的技能大赛,并邀请低年级的学生观摩学习,以高超的技能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志向。

(四)加强宣传工作,建设高职校园精神文化阵地

高职院校应重视宣传阵地的建设,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学生宿舍及校园网络等搭建高职校园精神文化传播与创新的平台。

1.抓好学生社团工作,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党委、团委应对学生社团给予高度重视,明确“以共青团为核心,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为两翼”的学生第二课堂组织格局。从经费上、人员配置上、机构设置上大力支持社团工作,使社团活动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质量高、水平高,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有一个展示才华、提高职业能力和素养的舞台。

2.规范学生宿舍的管理,建好高职院校宿舍阵地

学生宿舍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场所,是育人的重要阵地,高职学院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宿舍成为职业教育的新阵地,如在每栋学生宿舍楼入口处建会客厅、摆放报纸杂志等,特别是有关职业、行业情况介绍方面的书刊供学生阅读。建立“学生党员示范寝室”、“学生党员示范床位”,让党员的示范作用得以发挥。

3.重视校园网络建设,丰富校园网络精神文化

21世纪是属于互联网的世纪,网络已渗透到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文化已成为影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因素。高职学院需通过引导和规范学生健康上网、吸引学生上校园网,营造利于学生发展的网络环境。学校要定期对网络通信员、BBS版主进行培训,有意识地培养一批版主,进行网上引导。

作者:邱兴萍单位: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