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闻评论困局及发展方向

新闻评论困局及发展方向

电视新闻评论的核心价值

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海湾战争中CNN的现场直播树立了典范。CNN的快速成长,说明纯粹的新闻报道有一个巨大的受众群体支持,他们特别关注新闻报道,就像关心烹饪、体育的观众一样,都是为了满足自己某方面的兴趣或实际需要。那么,如果这些新闻对于某些观众没有实际价值,又该怎么办呢?很明显,这种情况下电视新闻就应当变身为故事化的电视新闻评论了。进一步问,电视新闻评论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观众对新闻背后的事实真相真的那么关心吗?未必。举例来说,观众喜欢《百家讲坛》中易中天、于丹这些中国学术主流之外的边缘学者,并不是为这些学者的渊博学识所倾倒,而是源于这些学者所讲的东西都是能够听懂的,是一场被学术外衣包装起来的故事会。观众坐在电视机前,而不是坐在图书馆,本身就说明了获取知识并不是观看新闻的第一需要,休息与娱乐才是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第一动力。我们还应注意一个事实,即电视出现之初是被定义为一种小型化的电影,其功能也与电影一样,是娱乐而非新闻报道。这说明,电视新闻评论的主题应当故事化,而不应把其他价值标准凌驾于其故事性的本质之上,这一点常常为国内新闻评论制作者所忽视。对于一般民众而言,平面媒体新闻报道中的故事性是首要的,由此类推,电视新闻也是这样,由电视新闻衍生的电视新闻评论更应当如此。故事能吸引人,首先就是这个故事能让人听懂。说故事、讲故事、评故事,最成功的是江西电视台的“金飞说故事”,靠着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主持人画龙点睛的点评,这个节目成为江西台的台柱,不过,把故事讲得完整是一回事,把故事讲得动人却是另一回事,入情入理的评论是非常必要的,金飞作为新闻评论人的价值也就在于此。电视新闻评论存在的心理基础是值得探讨的。看电视的人大多数并不是为了获取新的资讯,多数是为了获得娱乐,更多的是为了打发时间,大多数电视观众并不愿意费尽心思去思考一个新闻背后的意义,就像看电视购物节目一样,观众更愿意有人给他们提供电视新闻评论,以供其作价值判断,或者作价值认同,而不是作独立思考。因此,新闻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必需的,但却不是最急需的,休息与娱乐成为第一需要,因此,电视新闻评论对于他们来说有新的意义,即新闻报道提供了资讯,新闻评论提供了故事性的娱乐。

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方向

与此相对,直到1999年,针对“焦点访谈”这样的谈话类新闻评论节目,许多专家学者仍认为“电视批评真正的力量不在于主持人说了什么样评论的话,而在于新闻报道展示了什么样的事和以怎样的方式展示事实。”[2]事实是,国内还在坚持这种观点时,美国三大电视网早就意识到新闻报道应当具备更多的娱乐性。关键的问题是,电视新闻报导与电视新闻评论合则两害、分则两利,深入挖掘两者各自的优势,对于这两者都有好处。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僵局呢?受众的需求是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保持长盛不衰,除了要坚持栏目特色以外,还要不断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并在此基础上与观众达成一种心理默契,不断加以调整改进,既有相对稳定的节目样式,又能突出自己的节目特点。以平面媒体为例,有的读者喜欢温情脉脉风格,于是有了畅销数十年的《读者》,有的喜欢尖锐的批评风格,于是敢于直言的《南方周末》长盛不衰。可见,媒体是否能根据自身的资源,选择适当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微妙而休戚相关的问题。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说,由于资源占有上的劣势,无法提供全国资讯及评论,采取了三个策略:一是关注民生,加强新闻的故事性,如福州的“新闻110”等等。二是采用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地方语言播报,凸显地域特色,如杭州的“阿六头说新闻”等等。三是如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那样采取电视读报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吸收平面媒体的新闻讯息。应当注意到,一个富有深度的电视新闻报道或评论,记者和新闻评论人的角色应当是分开的,记者负责新闻报导,评论人负责新闻评论。当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专业化程度不高时,这两者时分时合,导致了新闻评论切题不够准确。现有评论体制上最大的弊端在于新闻评论人不够专业,也缺乏幽默搞笑的风格。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员既不参与新闻选题工作,也不管选题是否属于评论员的知识范围,都勉强而为,结果是赶鸭子上架,敷衍塞责而已。最后,尽快实现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技术融合,实现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与电视新闻评论同步,也应是新闻评论应有的效果。出于节约制作成本的原因,“画面+解说”的传统电视新闻报道方法,很久以来都没有什么改变,就像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模式一样。但3G的三网合一的出现,实现了画面与声音实时传送,也必将带来电视新闻采访和评论模式的重大转变。

本文作者:赵伯益作者单位:贵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