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探索传播学教学的理念问题

探索传播学教学的理念问题

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将媒介融合归纳为: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五种类型。有学者追溯媒介融合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演进,阐释不同传播语境下该词所表达的五种不同涵义: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术性联合;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新闻采访技能融合;新闻叙事形式融合。可以看出前三种是从“媒介组织行为”来划分的,后两种则是以从业人员的角度进行划分的。媒介融合目前在国内可以大致概括为: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三个方面,正逐步形成大传媒产业生态。①

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新闻传播延伸到了网络和手机等媒体,传统媒体为了生存,也在突破原有边界与新媒体融合。无论哪种形式的媒介融合,都会对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播放及新闻媒体的经营管理等方面产生影响,比如媒介融合能够促进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媒介融合能够促使媒介之间相互借鉴与利用,以至于提高效率;媒介融合对采写编等有影响。因此,未来的新闻传播从业人员应该是“全能型人才”,不仅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还要能拍摄、会编辑、能播报、会评论,不仅要把握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不同媒体的传播特点,还要熟练掌握现代化传播技能。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素养发生了变化,那么对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就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的“课堂讲授、专业实习”教学模式已不能跟上媒体发展的步伐,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方面必须进行调整,以下主要探讨传播学的教学理念问题。

目前传播学教学的现状

传播学是新闻传播学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它能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传播技巧,在实践中自主运用传播策略与传播技巧,为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适应自己的职业,高效率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但是传播学课程本身的理论性较强,教学难和学习难一直困扰着老师和学生。首先,它的理论抽象而且多,新理论层出不穷;其次,理论解释力强,但应用性不足。比如,传播学中有着“梦呓”“司芬克斯之谜”之称的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等观点,对媒介的现实影响具有穿透性的解释力,让人惊叹而又印象深刻,但也就仅此而已,与媒介的各项实际运用与操作关系甚远;再有,传播学交叉性、兼容性强。教与学都需要涉猎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如社会学、心理学、数学等;最后,它的教学手段单一。基本以课堂讲授为主。以上这些使得教师教学呈现理论化、形式化和学术化现象,不仅得不到学生的欢迎,反而使学生产生学而无用的想法,因而不愿多花时间和精力,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学教学既有了新的难度,更有了好的条件,于是很有必要探讨一下它的教学理念问题。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播学教学理念

1.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传播学交叉性、兼容性非常强,媒介融合趋势也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应具有宽泛而深厚的知识结构,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知识,实现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因此,担任传播学教学的教师,还有学习的学生,学习意识要强,要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通常是一个专业的知识领域,而步入社会后接触的是广博的社会,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比如,在学校学的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工作后有可能负责的是财经、法制、文化、娱乐等新闻版块,这就要求既要有新闻传播采写编能力,又要精通经济、法律、文学等知识。但是,学校无法预测学生将来对口的工作是什么,在课程设置方面就无法兼顾这个需求,也没办法对个人进行对口的培养。再有,到了媒体,面对海量信息,还应有筛选、鉴别、过滤信息的能力。要想新闻传播类毕业的学生能穿梭在不同媒体间、新媒体间、媒体与非媒体之间,跨媒体跨行业生存的能力不可或缺,单一知识储备是不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及职业要求的。因此,传播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课程专业理论与知识,更应该培育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这要求传播学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来能行走在专业与非专业之间,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学习间必须要实现平衡,做到既“点上精”,又“面上博”。

2.利用虚拟沟通工具,提高学生沟通协调能力。现代社会离不开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新闻传播行业更是一个人与人打交道的行业,新闻传播从业人员需要有很好的表达、沟通能力,才能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因此沟通协调能力应是新闻传播类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培养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应当是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方面。但是,目前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培养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存在困难:一个是教育环境的限制,长期以来“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环境使学生过分专注于学习,忽略了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另一个是媒介环境的负面影响,学生生活在媒介融合的时代,伴随着网络和电视成长起来,这既为学生提供了便利,又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笔者对大学生进行了访谈,结果显示近八成以上的大学生经常使用手机短信、QQ、E-MAIL、MSM等虚拟沟通工具与人交往,而与同学、父母等实际沟通时间越来越少。传播学中也有研究显示,现代人满足于虚拟的社会互动而减少了现实的社会互动。如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指出“电视人”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进行,这种封闭、缺乏现实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传播学,顾名思义是研究传播的学问,探讨的是人类交流本质与规律的学科,随着媒介日益丰富,传播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媒介间实现融合趋势,要求传播学教学时,既要教会学生传统的面对面沟通协调,还应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各种各样的新工具包括虚拟工具进行沟通协调。这就需要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将虚拟沟通作为正常手段加以使用;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利用虚拟沟通工具,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3.利用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新闻传播行业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行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传播学教学一直以课堂讲授为主,单向性、理论性较强,在锻炼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方面总是差强人意。其实传播学教学可参照新闻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一是模拟学习。如组织学生阅读报纸、观看电视和浏览网站,广泛接触信息,去理解和揣摩课堂所学的传播理论和传播技巧。二是校内实习。可以借鉴通过自办校内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将传播课堂、传播实践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和实践两不误。教师除利用传统案例教学、现场模拟教学等方法外,还可要求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利用校内的媒体,形成“边学边练”“现学现卖”的教学模式。三是校外锻炼。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校外媒体进行实习、见习,将课堂上所学理论与业务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传播学通过课堂课外的教学与实践,让学生常处在新闻传播从业人员角色当中,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面对各种压力、困苦,甚至是挫折失败的抗压能力,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就游刃有余。一个成功的新闻传播从业人员,必定是一个经历过长时间努力,面对过巨大压力的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从学校教育,从每门课教学做起。

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进步,伴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产生与发展,加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趋势,新闻传播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要求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既具有现代新闻传播观念,又有全面而深厚的知识结构,更要有熟练使用现代化传播技术和新闻采写编的能力。媒体间的整合,传媒内部的调整,媒体创意产业发生的变化,迫切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面对复杂多变的媒介生态环境,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没有创新的精神,是不可能适应这个变化莫测的媒介环境的。在这种情况下,应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既具有新闻传播能力的人,又具有创新能力的素质综合的人,既是一个普通工作者,更是一个跨媒介和行业平台的独立策划者和管理者。

传播学教学可以在创新教学上下功夫,重视创新理念的培养。南方报业集团原总编辑、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认为理念比技能的培育更费功夫,技能要贯穿于理念之下;在培养环境方面,需要打通学校与社会之“墙”,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融入社会大课堂,让他们去接触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让他们去面对,去解决。要注重对学生的客观精神和勤于思考的习惯的培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叶明德认为新闻传播学院培养的记者更要着重于:第一,要更熟悉数字技术,成为更好的“讲故事的人”;第二,要有观点,有立场,大多数人需要的是有意义的信息。②

作者:蒋夏兰单位:贺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