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索勾股定理

探索勾股定理

探索勾股定理

探索勾股定理范文第1篇

一、新、老课程“勾股定理”的比较

1.课程内容的变化

新课程相对于老教材增加了“蚂蚁怎样走最近”这一节,并在教材中增加勾股定理的历史的相关素材,书中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或现实的例子来展示勾股定理的应用。

2.教学要求的变化

老教材对勾股定理的教学要求是:(1)使学生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2)能够熟练地运用勾股定理,由已知直角三角形中的两条边长求出第三条边长,会用勾股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新课程下的勾股定理教学要求是:(1)经历探索勾股定理及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掌握勾股定理,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掌握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4)通过实例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和应用,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由上可知,新课程下的勾股定理在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求第三边中,给出的两边数据相对于老教材简单得多,删去了烦琐的计算过程,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理论证明,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题的数据均不会过大,通过古埃及的结绳来说明,省去了烦琐的证明过程。新课程中加强了勾股定理的实际运用,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成了重点,例如:“蚂蚁怎样走最近”这一节突出了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实用性。书中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或现实的例子,来展示它们的应用,体现它们的文化价值,并且在知识发生过程中,作了较高要求。

3.课程关注点的变化

老课程比较关注运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相关运算,即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长求第三边和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新课程则强调了勾股定理在现实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数形结合的典范。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1.重视实际情景

新课程创设实际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勾股定理的应用,从实际情景抽象出勾股定理。因此,建议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实际情景,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在证明勾股定理逆定理中,可将一根绳子打上13个结,将绳子分成12等分,让三位同学上讲台,一位同学握住第1和第13个结,一位握住第4个结,一位握第8个结,创设此情景,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从而判断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最后归纳出勾股定理逆定理。

2.重视数形结合

新教材里,勾股定理的探索和验证过程中,数形结合有较多体现,渗透了代数运算与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因此,建议在教学中应注意渗透这种思想,鼓励学生从代数表示联想到有关的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联想到有关的代数表示,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探索勾股定理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由正方形的面积想到a2、b2、c2,而在勾股定理的验证过程中,教师又应引导学生由数a2、b2、c2想到正方形的面积。

3.重视实际应用

对于勾股定理,新教材不仅要求能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勾股定理,而且要能将它用于实际问题中,从而体现出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建议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素材让学生体会这种应用,如古埃及人利用结绳的方法做出直角,利用勾股定理求出蚂蚁的最短路线等。

4.重视学生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

新教材中安排了探索勾股定理、验证勾股定理、探索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等活动。因此,建议在教学中不要直接给出结论,要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推理、交流等获得结论,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例如教科书设计了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的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得到结论。

5.重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新教材自始至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空间和机会,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或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督促每个学生都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参与,从而培养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6.重视爱国主义的渗透

探索勾股定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勾股定理 初中数学教学 数形结合

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中非常重要的性质。它揭示了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的主要根据之一,它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广泛。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与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从而掌握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地运用。

一、通过引趣设疑,引发学生探究勾股定理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导入课外有趣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例如:在地球之外的浩瀚宇宙中,到底有没有外星人?如果有,我们如何与他们联系?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就曾建议,让宇宙飞船带着几个数学图形飞到宇宙空间,其中一个就是边长为3∶4∶5的直角三角形,你知道华罗庚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建议?等等。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原来古老的勾股定理,竟然成为了地球与外星人的联络密码。这样学生就会在感叹人类古老文明的同时,更加体会到学习勾股定理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直角三角形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关注。如给学生讲一个故事:相传在2500年前,数学家毕达格拉斯在他的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的地面砖能反映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这个小故事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伟大发明都是在看似平淡的现象中发现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只要我们学会观察与思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新课改强调,数学教学要看学生能否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与探究,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否进行积极的联想,以及学生能否有条理地表达探究过程与获得的结论等。也可以鼓励学生用拼得的正方形来验证勾股定理,引导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勾股定理描述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应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是这个三角形必须是直角三角形。要强调通过图形找出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要从代数表示联想到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联想到代数表示。勾股定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图形的分割,并探讨图形之间面积的关系过程中总结出的规律。教学中要引导并鼓励学生多动手探索,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按课本中的方法证明这个定理,例如: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正方形,大正方形面积可以表示为(a+b)2,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正方形的面积=c2+2ab,得出(a+b)2=c2+2ab,化简可得a2+b2=c2。我们还可以把公式变形为:a2=c2-b2或b2=c2-a2,于是可知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可求出第三边。

三、拓宽学生视野,但弱化对定理的发现

对于勾股定理的发现,我们认为应该做弱化处理,没有必要让学生在此太花精力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发现勾股定理的。如果处理得不当,很容易导致学生盲目地探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虽有探究式教学的理念,但在设计上存在着困惑:通过度量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计算它们的平方,再归纳出a2+b2=c2,由于得到的数据不总是整数,学生很难猜想出它们的平方关系。所以,教师常常把勾股定理作为一个事实告诉学生。如何处理这一困惑,一条途径就是教科书直接把勾股定理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更多地把空间留给介绍与勾股定理相关的数学史料上,借此拓宽学生的视野。第二条途径是参考顾泠沅、王洁等人的结论:运用“脚手架”理论,通过“工作单”进行铺垫,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教学协助,帮助学生完成在现有能力下对高认知学习任务的难度的跨越。这样的处理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不过大多数人更倾向于第一条途径,弱化发现,而强化证明,重视应用,把重点放到定理的证明与应用上,这样也许对学生的思维更有利。

四、注重数形结合,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学了数学却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教学中到处充斥着过量的、重复的题目训练。真正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首先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加探索勾股定理的活动,关注学生能否在活动中积极思考,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进行积极的联想(数形结合),以及能否有条理地表达活动过程和所获得的结论等。其次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知识性及其实际应用。教学主要目的是掌握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现在的情况是学生知道了勾股定理而不知道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勾股定理。因此在学生了解勾股定理以后,不妨出一个类似于《九章算术》中的应用题,例如:在平静的水面上,有一棵水草,它高出水面3分米,一阵风吹来,水草被吹到一边,草尖与水面平齐,已知水草移动的水平距离为6分米,问这里的水深是多少?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关注知识形成的同时,更加关注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起到学为所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鲍建生.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究与制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9.180.

探索勾股定理范文第3篇

二、探索性学习不可或缺的题材

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将大量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而勾股定理是

三、通过勾股定理的欣赏与应用,接受文化的洗礼与熏陶,体会数学独特的魅力

勾股定理是一条古老的数学定理,不论哪个国家、民族,只要是具有自发的(不是外来的)古老文化,他们都会说:我们首先认识的数学定理就是勾股定理。在西方文献中,勾股定理一直以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80-约前500)的名字来命名,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更有趣的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数学的用场和发展》一文中谈到了想象中的首次宇宙“语言”时,就提出把“数形关系”(勾股定理)带到其它星球,作为地球人与其它星球上的“人”进行第一次“谈话”的语言。可以说勾股定理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使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古代文化的精华。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勾股定理的社会文化价值,许多国家还发行了诸多勾股定理的相关邮票。

探索勾股定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数学史;勾股定理;教育价值

数学史对于数学教育的价值已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讨论. 翻阅近两年的数学教育类杂志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数学教师也在撰文阐述自己在教学中使用数学史的一些体会和教学案例.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当下,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对于践行课改的理念,培养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的高素质数学人才等方面确实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本文将给出一个基于数学史的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思路,旨在抛砖引玉,期待一线教师在不断加强自身数学史修养的同时,开发出更多基于数学史的优秀教学案例.

提出问题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此定理在西方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这是由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徒众发现的,后人更渲染其事,说毕达哥拉斯诸人十分重视这项发现,特地宰了一百头牛向天神奉献答谢,所以中世纪时这条定理被称作“百牛定理”. 在历史上,这条定理的名称特别多,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名称,包括“木匠定理”“新娘之椅”等.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编写了著名的经典之作《几何原本》,其中一个定理就是毕达哥拉斯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所对的边上的正方形等于夹直角两边上正方形的和.”

接下来的这个定理是毕达哥拉斯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在一个三角形中,一边上的正方形等于这个三角形另外两边上正方形的和,则夹在后两边之间的角是直角.”

这两个定理合起来说明了直角三角形a,b,c三边的平方和关系:a2+b2=c2,界定了直角三角形.

我国是最早发现勾股定理的国家,据《周髀算经》记载,我国数学家早在公元前1120年就对勾股定理有了明确认识. 勾股定理从发现到现在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西方,它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但它的发现时间却比中国人晚了几百年. 勾股定理是把直角三角形与三边长的数量关系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

定理的证明

在新课程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中,先是引用毕达哥拉斯的故事引出勾股定理,然后利用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证明了勾股定理. “弦图”是以弦为边长的正方形,在“弦图”内作四个相等的勾股形,各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弦. “弦图证法”是依据“出入相补原理”,根据“以直角三角形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与四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外正方形的面积”来证明勾股定理的. 赵爽的“弦图证法”表现了我国古人对数学的钻研精神和聪明才智,它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正因如此,这个图案被选为2002年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徽.

[图1]

引导学生探索其他解法

上述是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证法,即利用“以直角三角形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与四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外正方形的面积”来证明勾股定理. 这一方法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即围绕面积相等这一条,把原图形拆成几部分,然后根据面积相等实现定理的证明.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围绕这一观点,探索其他证明方法,学生提供的证法有可能和历史上大数学家的证法一致.

历史上的经典证明方法展示

发现勾股定理迄今已有五千年,五千多年来,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都相继发现和研究过这个定理,几千年来,人们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许多证法,有人统计,现在世界上已找到四百多种证法,下面列举其中具有数学思想的一些代表性证明方法. 如(1)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证法;(2)比例证法;(3)另一种弦图证法;(4)总统证法;(5)帕斯卡拉二世的证明;(6)毕达哥拉斯的证法;(7)旋转证法. 限于篇幅,这些证明方法的证明过程在本文中省略不写.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历史上的勾股定理证明方法很多,据统计,有400多种,向学生展示不同的证明方法有很多益处,具体表现在:首先,给出勾股定理的多种证法,并非是比较证法之优劣,而是为了丰富教与学的内容知识,这也是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重要的功能之一. 其次,通过比较、分析各种证法的特色,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上有所比较,以达到取长补短. 通过分析各种证法之不同,可以发现他们各自对于图形的依赖程度也不相同. 当我们试图理解某个版本的证法时,就好比与这位数学家进行对话,从而产生自我“历史诠释”. 再次,历史上的勾股定理证法还使我们认识到该如何呈现定理及其证明,以便可以兼顾到各个面向. 在教学中,若以历史文本为师,适时引入古人的原始想法,撷取前人的智慧,乃至前人所犯的错误,相信对于数学思想的发展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能有更贴近的牟合,也能让学生对数学有更全面的观照. 最后,基于数学史数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正是让学生在通过历史文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因此,数学历史文本中的任何地方可能都有意想不到的金矿等待挖掘,唯有辛勤发掘才可能使我们满载而归.

问题的推广

下面我们换个角度看勾股定理,定理会变成什么样呢?

推广一:勾股定理的不同表述方式

(1)直角三角形斜边长度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长度的平方之和.

(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正方形等于直角边上的两个正方形.

(3)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上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斜边上正方形的面积.

推广二:“出入相补”原理的应用

所谓“出入相补”原理,是指一个几何图形(平面的或立体的)被分割成若干部分后,面积或体积的总和保持不变. 综观历史上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许多证法都是利用这一原理进行的,只是图形的分合移补略有不同而已. “出入相补”原理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发明的一个证明几何图形面积和体积的非常重要的方法,下面,我们通过比较两个证明来说明某些问题.

赵爽和达・芬奇的证明方法(如图2所示):

[图2:勾股定理的两种几何证明]

问题:这两种方法的联系是什么?

解答:如图3所示.

[图3:两种证明的联系]

可以看出,赵爽和达・芬奇对勾股定理的证明都使用了“出入相补”原理. 这两种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方法背后有着更本质的联系,正因为这种本质联系,让我们找到了更多类似的证明方法. 它也展示了数学内部的一种联系. 正如韦尔斯在《数学与联想》一书中所说的:“这就是为什么数学强有力的一个理由. 数学家发现,两个表面不同的问题实际上是相同的,因此他只要解决一个也就解决了另一个. 认识到一百万个问题‘实质上’都是相同的,因此,你只要解决一个就解决了一百万个. 事实上,这就是力量!”我们的数学读本,应该多多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感受这种力量,去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推广三:把直角三角形三边上的正方形改为一般的直线形

若把以直角三角形为边长的正方形改为一般的直线形,勾股定理就推广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直线形(任何形状)的面积,等于两条直角边上与它相对应的两个相似的直线形的面积之和(如图4所示).

[图4]

推广四:把直角三角形三边上的直线形改为曲边形

若把直角三角形三边上的相似直线形改为三个半圆,勾股定理就推广为:以斜边为直径的半圆,其面积等于分别以两条直角边为直径所作半圆的面积和. 新课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习题中体现了这一推广:(习题18.1“拓展探索”问题11):如图5所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上的三个半圆之间有什么关系?

[图5][2][1]

若把上述斜边上的半圆沿斜边翻一个身,此时显然有“1和2的面积之和等于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其实这个结论早在公元前479年就已经由古希腊数学家希波克拉底得到,因1和2部分状如弦月,故称“希波克拉底月形”. 新课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习题中体现了这一推广(习题18.1“拓展探索”问题12):如图5所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20,求图中1和2的面积之和.

推广五:勾股定理与费马大定理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写出公式就是a2+b2=c2. 丢番图的名作《算术》(第2卷问题8)中有一个与勾股定理类似的问题:将一个已知的平方数分为两个平方数. 丢番图在《算术》中以实例形式给出了这一问题的解答. 之所以在此独独提到丢番图的这一问题,是因为,大约16个世纪以后,正是在这一问题的启发下,费马在其旁白处写下了一段边注,从而诞生了一个让整个数学界为之苦思冥想了三百多年的问题. 费马在阅读巴歇校订的丢番图《算术》时,做了如下批注:“不可能将一个立方数写成两个立方数之和;或者将一个四次幂写成两个四次幂之和;或者,一般地,不可能将一个高于2次的幂写成两个同样次幂的和. 我已找到了一个奇妙的证明,但书边太窄,写不下. ”1670年,费马之子萨谬尔连同其父的批注一起出版了巴歇校订的书的第二版,遂使费马这一猜想公之于世. 费马究竟有没有找到证明已成为数学史上的千古之谜. 从那时起,为了“补出”这条定理的证明,数学家们花费了三个多世纪的心血,直到1994年才由维尔斯给出证明.

推广六:勾股数

不言而喻,所谓勾股数,是指能够构成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三个正整数(a,b,c),它们满足a2+b2=c2. 那么如何寻找更多的勾股数呢,方法如下.

1. 任取两个正整数m,n(m>n),那么,a=m2-n2,b=2mn,c=m2+n2构成一组勾股数.

2. 若勾股数组中的某一个数已经确定,可用如下方法确定另两个数:首先观察已知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1)若已知数是大于1的奇数,把它平方后拆成相邻的两个整数,那么奇数与这两个整数构成一组勾股数.

(2)若已知数是大于2的偶数,把它除以2后再平方,然后把这个平方数分别减1和加1所得的两个整数与这个偶数构成一组勾股数.

练习题:限于篇幅,仅列一题.

练习题 今有立木,系索其末委地三尺,引索却行去本八尺而索尽,问索长几何?(该题出自南宋杨辉《详解九章算法》,公元1261年)

现代文翻译:有一根直立的木头,一条绳索系在它的顶端. 已知这条绳索比木头长3尺,现在向后紧拉绳索,使它的另一端着地,这时绳索与木的距离为8尺,问这条绳索的长为多少?

原书“术”曰:“以去本自乘,另如委数儿一,所得加委地数而半之,即索长.”

探索勾股定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勾股定理 教学方法 实际运用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第一章,就有这条定理的相关内容:周公问:“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答:“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就是说,矩形以其对角相折所称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勾(短直角边)为3,股(长直角边)为4,那么弦(斜边)必定是5。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的数学原理了。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尤其是其中体现出来的“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更具有科学创新的重大意义。在教学中反思如下:

一、通过教学“勾股定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FLASH小动画片:“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这样的问题设计有了一定的挑战性,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会感到一些困难,从而老师指出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后,同学们就会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也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把生活与学习数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要求老师一定要改变角色,变主角为配角,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把学生想到的,想说的想法和认识都让他们尽情地表达,然后教师再进行点评与引导,这样做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而且能充分发挥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久而久之,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与日剧增。

二、教学过程中,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是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的。“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室出题,学生做”的传统教学摸模式,已严重阻阻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不但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会造成机械的学习知识,形成懒惰、空洞的学习态度,形成数学的呆子,就像有的大学毕业生都不知道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因此,新课标要求老师一定要改变角色,变主角为配角,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把学生想到的,想说的想法和认识都让他们尽情地表达,然后教师再进行点评与引导,这样做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而且能充分发挥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久而久之,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与日剧增。

三、学习“勾股定理”,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加探索勾股定理的活动,关注学生能否在活动中积思考,能够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进行积极的联想(数形结合)以及学生能否有条理的表达活动过程和所获得的结论等; 同时关注学生的拼图过程,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拼得的正方形验证勾股定理. 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应用意识。勾股定理描述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是这个三角形必须是直角三角形。应强调通过图形找出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要从代数表示联想到有关的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联想到有关的代数表示。

四、学与用结合,体会到“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