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尺度。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的科普文集知识性、科学性、人文性于一体,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普及科学知识,启迪心智,激发想象;还能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本单元教学而言,应结合科普文的特点及作用来设计教学方向,要特别注意二个方面。一是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科学家在探索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一是要注意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述的特殊美感。”

二、科学知识和语文能力不容忽视

语文课上学习科普文章,虽不是以学习最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主要目的,但也不能忽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的训练是达到精神熏陶的前提。只是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其特长,充分调动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免学习的枯燥和空洞的说教。

科普文属于说明文范畴,说明文的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特别是从文本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这也契合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的要求。如《宇宙的边疆》就可以指导学生逐段归纳概括,总结出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的特征。二是要理清结构思路,特别是弄清说明顺序,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如《动物游戏之谜》的逻辑顺序、《宇宙的边疆》的空间顺序和《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的时间顺序都需要学生清晰地梳理出来。三是关注说明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句中了解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常见的说明方法,并品味说明的效果。四是体会语言的准确和美感。准确、全面、简明是科普文语言的首要特征,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在语言上还呈现出一些散文化的倾向,散文语体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更能让学生在审美鉴赏中感受到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如《动物游戏之谜》前三段对动物游戏行为的描写就显得亲切、生动,充满趣味。

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文本内容的把握,是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前提。高中生对科学知识虽有一定的兴趣和了解,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更有助于进一步普及科学知识,扩大学生视野和阅历,提高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长足发展。如在《动物游戏之谜》中,学生如果没有对动物游戏现象、类型和种种假说的梳理及动物学家探索游戏之谜过程的了解,就不可能真正感受到怀疑、求实、创新和宽容的科学精神。

在《宇宙的边疆》一文中,学生只有了解了宇宙的辽阔无垠、神秘莫测以及地球的珍稀、人类的渺小;才能真实认识到人类在探索广阔宇宙的勇敢和伟大,才能增强自己珍爱地球环境、珍惜美好生活的意识。

三、注重探索过程,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主体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一般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科学精神是科学主体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产物,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要从探索过程和科学主体这两方面入手。 转贴于

首先要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如《动物游戏之谜》一文,要引导学生关注和梳理动物学家对动物游戏行为的探索过程,正是动物游戏行为有违生物世界普遍规律“尽可能节省能量”的反常,引发研究者的疑问,进而通过实地考察、推理、验证等创造性地提出了种种假说,而假说之间也有质疑、争论、批判。最后作者也没有下定论,而是以宽容的态度、继续探索的精神收结全文。在对探索过程的关注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质疑、探索、逻辑、创新、实证”等科学精神的内涵。

其次要关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人,学习他们献身科学、执着追求、勇于实践的伟大精神和高尚人格。如《一各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作者不是简单地叙述科学家成长的故事,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作者从对鲤鱼世界的想象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进而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并由感性的想象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科学家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另外,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之乐此不疲,充满激情,“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这些对学生的学习和示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精神 客观求实 坚

持真理 创新 求精精神 时代精神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50-02

科学精神是科学活动中,主体必须和应当具有的行动观念和思想风貌。概括地说,科学精神包括客观求实、敢于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严密的求精精神和体现现代风貌的时代精神。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以及物质的最基本结构、以实验为基础的严密的理论科学。它蕴涵着丰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充满哲理性的科学思想。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具体说来,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培养学生的客观求实、敢于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

客观求实、坚持按照世界本来面貌如实作出反应,而决不用超自然的上帝和神来解释自然世界,不渗入主观因素,有敢于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组成部分。在科学史上科学的重大发现实质上是科学家长期进行艰苦奋斗的结晶,没有坚强的意志、客观求实、敢于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就不可能有科学的发展。青少年正处在体力和智力迅速成长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敏而好学、模仿能力极强,所以榜样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物理教学中结合课题内容,介绍科学家在探索自然奥秘中艰苦奋斗、客观求实、敢于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无疑给学生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对培养学生客观求实、敢于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起到了促进作用。例如,在《天体的运动》一课中,介绍哥白尼根据天文观测的大量资料, 不屈服于宗教和传统势力,提出了反对教会的地心观点的日心说;布鲁诺因积极宣传日心说被教会活活烧死;伽利略因支持日心说被判终身监禁的感人事迹。诸如上述课例,实践证明均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并引发对本课高度的注意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又深受科学家客观求实、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的陶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养成客观求实、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

二、发挥物理学优势,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本身就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因此从事科学活动的人,必须具有在创新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坚持不懈的、百折不挠的、敢于冒险、勇于和善于提出新的问题、敢于和善于探索新的科学答案的创新精神。物理学是物理学家创新性的劳动成果,是物理学家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物理学使学生获得他们未曾拥有的物理知识,也是一种创新性的认识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景,培养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也就是说,学与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在物理教学中不断地创设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有效方式。例如,在进行力的分解教学中,可通过下述的表演设疑:取一根约6米长的麻绳,选两个力气大的男生,分别抓住麻绳两端,把麻绳拉直,让一名体力较弱的女生抓着麻绳中间,问女生是否能将麻绳按到地面?一纤纤弱女对两彪形大汉,大部分学生会回答不能。一声“开始”,尽管男生拼命拉紧绳子,但女生却轻松地将麻绳按到了地面。这出乎意料的结果,引发了学生的疑问,在脑海里产生了兴奋,从而迸发出寻找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火花。又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时,两个功率不同的灯泡串联,哪个灯泡较亮?再如一张纸是否能顶“千斤”?水是否能往高处“爬”?等等。这些有趣、激疑的物理情景必然引发学生寻根问底、探求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创设多样情景,培养创新人格

1.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勇于提出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勇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有意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尤其是对物理教学中疑点和难点,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要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向老师提出质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对课本、前人的观点“吹毛求疵”地列举其不足之处,并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要从新的角度,新的可能去解释疑问,探索出新的结果。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寻找不成功的物理实验的失败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改正方案。以此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敢于解决问题的优良品质。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新立异,就是要体现独创性、新性,不同凡响,别出心裁,推陈出新。在神圣的科学殿堂中,大凡能占有一席之地的都是一些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者。例如:约里奥.居里夫妇用高速a粒子轰击铍原子核,实现人工核反应的突破后,费米标新立异地用中子而不是用a粒子去轰击原子核,结果一举成功。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多举一些如上述的标新立异获得成功的实例给学生树立榜样。其次,要想标新立异,必须破除“功能固着”的心理障碍,避免受“先入为主”的定势影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爱提“奇异”问题、爱出“怪招”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沙中淘金,发现闪光点。要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及时给予鼓励。

在物理实验的教学中,应多让学生动手实践。对同一原理的不同演示装置进行对比,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对同一物理量测量,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巧用废物制作实验装置仪器,开展小实验、小制作活动。对其中设计新颖、方法新奇效果显著的小实验、小制作给予高度的评价,鼓励学生的独创性,使“标新立异”的学生脱颖而出。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首先,在物理教学中,结合课本的内容引进当今物理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介绍当前物理的科学研究前沿和面临的困难,介绍当今物理在各行业高新领域中的应用,介绍我国物理研究的新进展,介绍当今世界高新科技的竞争概况,以此增强学生为人类的和平和进步而献身的志向、责任心和勇于探索创新的顽强意志。其次,结合物理教学内容设置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顽强探索,敢于实践的故事。例如:居里夫妇为探索镭的奥秘,经过1350天夜以继日的辛勤劳动才从数吨沥青废料中提炼出一分克纯镭;自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后,法拉第深信磁也能发电,艰苦探索十多年,经历了多次失败,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感应发电机等等,这些科学家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故事,极易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最后,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和补充探索性的演示实验,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用不同视觉观察、探索。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探索习惯。诸如:楞次定律―感生电流方向、单摆、玻意尔―马略特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透镜成像等探索性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实践探索,让学生领略探索“失败”的滋味。培养其失败了,找出原因,从新实验的顽强意志;让学生领略探索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自信心,促进他们创新精神的养成。

三、培养学生严密求精精神

科学不但要求客观求实,而且要求严密求精,反映客观事物不但要真实而且要准确,不能大而化之地对待事物。因而严密求精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又一组成部分。它提倡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格的推理,严密的观察实验,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确定由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构,运动变化和因果关系,形成精确的规律认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严密的理论科学,因而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严密求精的精神是最好不过的途径。首先,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必须认真备课,精益求精。运用准确的物理语言讲授物理的内容、概念和规律,推理要严密,演算要一丝不苟。做演示实验时,严格按规则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精确处理实验数据,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其次在上课时留下学生训练推理的空间,让学生进行严密推理的练习。演示实验获得的各种信息,通过教师启发指导,让学生处理,以此培养学生处理实验信息的能力。在指导学生实验时,要求学生严格按规则操作,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学生做实验没有达到预定的精确度要求,要找出原因,重新再做。有意识地注意对学生进行数据处理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精确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严密求精精神。

四、培养学生具有时代的精神

任何一个真正的科学学说,都是时代的产物,它必然以某种形式体现那个时代的要求,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以及社会的观念。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需要巨大的动力,瓦特顺应社会的发展,改进了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19世纪中叶,人类对电的需要日渐迫切,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适时地发明了发电机,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人类能源紧缺,许多国家建立了核电站。21世纪是高科技信息时代,由于信息的膨胀、科学门类的剧增,学科知识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复杂化,学科间的合作研究越来越体现出来,因而21世纪的人才除必须具备竞争意识和本领外,还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共事的素质和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它代表着21世纪时代精神的主流。为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必须在物理的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中倡导善于与他人合作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合作习惯。学生在实验中合作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诚恳地向他人表示合作的愿望,给别人协作自己的机会,并能组织或主动配合别人完成物理实验;二是在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时,既要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又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共同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之,科学精神的养成是一个逐步积淀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一个令人兴奋而又艰巨的课题,但只要我们充分发挥物理学的优势,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一定能造就出具有科学精神的一代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光召.科学技术与建设精神文明[J].望,1999(44)

[2]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一、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打开创新之门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是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行,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会丧失新发现的良机。

第二,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学生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提高观察效率。

第三,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

第四,开阔视野,扩大观察范围。仅观察课堂实验是很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工农业生产中、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五,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准确地描述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

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讨,就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

二、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之本

实验是创新之本。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实验设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注重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创新之源

实际生产生活是创新之源,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厂矿,考察实际生活,探索分析实际生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效果极佳。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外实验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开发智力,丰富课外生活,激发学生研讨化学问题的浓厚兴趣。可用如下形式进行课外化学实验活动:一是组织实验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研究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撰写小论文,编辑实验资料等。二是开展化学游戏,寓实验于娱乐之中。应定期举办化学晚会,开展化学游艺活动,通过科学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来适合初三学生的特点,以提高实验技巧,培养创新精神。

四、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突出创新之核心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平时在书本发现的新问题,在实验中发现的特殊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新东西,都要经过大脑加工、思维分析、去伪存真,找出本质性的东西,才可能有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是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其方法有:①激发兴趣、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进行探索,揭示矛盾;②重视研讨学法,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③培养解决问题和判断、推理的能力;④培养学生有目的的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善于找出问题的本质;⑤引导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不盲目地迷信书本和前人,敢于设想,善于设想,发表创见。

第二,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领悟能力,能迅速地深刻地抓住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第三,课堂教学要精讲精练,多采用讨论形式的学习方法,选题可多选一些综合性的习题、一题多解的习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探求解题方法,开拓学生创造性思路,诱发求异创新。

第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特殊才能和特长。

第五,考试时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考查的内容有,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新颖性、创见性、深刻性、分析和综合能力、鉴别及评价判断能力等。

五、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1.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科研事业,强化学生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献身于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复杂、细致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在科研上要有成就,创出新成果,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付出劳动,也不一定有所收获,甚至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牺牲了终生时间,也可能没有显著的成果。所以,教育学生将来选择科研事业,首先要有献身精神,要准备吃大苦、耐大劳,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立志奋斗终生,无怨无悔。

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充沛的精力,灵活的思路,敏捷的反应,具有创新的最佳状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情景,优化环境,活跃气氛,研讨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善于把不同事物联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一种重要方法。把不同的事物联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进行分析比较,一方面就可能对所要探索的问题有所启迪,另一方面能拓宽所要探索问题的路子。

4.训练学生抓装一闪之念”,及时运算、分析、实验、验证,就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5.训练学生,善于从微小的差别中找出本质性的东西。以英国物理学家雷利和化学家拉姆塞等人发现稀有气体元素为例,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用,培养训练学生的这种创新思想和方法。

6.培养学生搞创新的群体意识。个人奋斗,身单力薄,智慧有限,火光一点;集体创造,力大无比,智慧无穷,火焰冲天。教育学生不计名利,团结协作,共同创新,为将来集体搞科研奠定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矗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诞生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汇聚成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支撑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战胜重重困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伟大的事业孕育创新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催生崭新的事业。诞生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汇聚成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支撑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战胜重重困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如今,正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中华民族,面对信息时代的机遇和挑战,迫切呼唤创新精神推动我国的跨跃式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审视、理解和把握创新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对于创新精神各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表述。但有一点认识是共同的,即创新精神是指人综合性的、积极稳定的创造性心理品质,是人的创造力不断增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灵魂。它有以下八个方面的表现:

 

1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创新精神首先是一种开拓精神,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敢从事别人不敢尝试的工作,有敢当天下第一的魄力和勇气。古今中外对社会作出划时代创造性贡献的伟大人才和在某一领域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都具有这一心理品质。 

 

2乐于探索、求异求真的科学精神

 

求异求真的科学精神是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具有这种精神的人,不迷信权威,不盲目从众,有清晰的自主意识,有打破常规的独特思维,他们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探索未知,他们迷恋于创新,把发现、创造看作自己神圣的天职,不停地进行创造性思考。他们执着于探索、追求科学的真谛,或立志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或努力探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力求推陈新观念,创造新价值,发明新技术,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3执着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人们在实践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在实践中探索真理、追求真理、认识真理。创新精神充分包含和体现了人们这种在实践中执着追求、探索真理的献身精神。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无不追求真理,热爱真理,在未知领域中探索真理,献身真理。布鲁诺燃烧了自己,照亮了真理,蒋筑英―我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为探索、发展中国的光学事业积劳成疾、英年早逝都是鲜明的例证。 

 

4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 

 

冒险精神即敢闯“禁区”、不迷信前人,不迷信权威,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各种风浪和考验面前充满自信的精神。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都具有这种冒险精神,他们敢于承担任何风险和责任,具有无畏的勇气和开拓精神。日心地动说的创立者哥白尼、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者伽利略、万有引力定律的创立者牛顿、非欧几何的创立者罗巴切夫斯基、大陆漂移说的创立者魏格纳等人,这些成功的科学巨匠,无一不具有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可以说没有冒险精神,就没有创新精神,所有的创新都是敢于冒险,勇于探索的结果。

5甘于吃苦的奋斗精神 

 

奋斗精神是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它本质上表现为为达到一定目的顽强拚搏、锐意进取、艰苦创业的勇气、胆魄和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人们在完成一项创造性工作时,必然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障碍,那种与命运抗争,困难面前不屈服,不言败,甘于吃苦,逆境崛起,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奋斗精神。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仅寻找避免氧化的灯丝,就试用过1600多种材料,这就是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他能够发明创新的精神动力源泉。 

 

6醉心于事业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忠诚和热爱,包括工作热情、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等。敬业就是要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对社会对他人极端的负责任,能以明确的目标选择,朴素的价值观,忘我投入的志趣,认真负责的态度,精益求精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创新精神需要执着的敬业精神的支撑,无此便不叫真正的创新精神,也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 

 

7服务社会的使命精神 

 

心系天下,服务于人类、社会、国家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是创新精神的重要内容。因此创新型人才都有理想有抱负,勇于实践,坚忍不拔,具有超人的意志品质。著名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在科学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勇于攀登,忘我工作,在颇具危险的放射性物质研究中,发现了镭、仆并成功的分离了纯镭,两次荣获诺贝尔奖。其动机就是为社会,为人类谋幸福的远大理想,她说: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她发现镭后,尽管他们的生活非常艰难,但为了使镭尽快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她拒绝申请专利,公开提取镭的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救护伤员,她不顾个人安危,把x射线设备装到汽车上,在战场上巡回医疗,挽救了大批伤员生命。由于长期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恶劣条件从事研究工作,她患了恶性贫血病,但在生命垂危的时刻,她对自己一生的磨难没有丝毫抱怨,也没向社会提任何要求。这种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使命精神是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 

 

8求是求佳的挑战精神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探究精神 探究习惯 探索能力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所谓探索性学习就是从问题出发,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方式。在教学中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而数学这门学科,其根本的特征是探究。勇于探究的精神是数学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着力点,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让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根发芽”,让数学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真正成为创新能力发展的摇篮呢?

一、传授新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作为发展的个体,无论是认识的发展,还是知识的获得,情感、个性、态度的培养,都需要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自主的实践中实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究”之火,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只是将课本的知识从头至尾认真讲解一遍,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在新知的教学时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究,要让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偏差不指责,应该耐心指导,帮助分析,逐步完成“研究”任务,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本质以及善于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意识。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那么一定会使数学变得有活力,学生也会更有兴致学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

二、巩固新知,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学生学到的知识必须应用于实践才能感受到是有用的,而有用的知识他们才会珍惜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后,我们要求马上用新的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这个新的问题情境,可以由教师创造让学生思考,也可以学生自己创造自己思考或同桌创造交换思考,也可以让学生创造难题考老师。这样通过师生或生生的互动实践,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实践应用,学生能解决他们自己想要知道的不少问题。学生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

课堂练习、巩固新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决定一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课堂练习,其目的是使学生巩固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训练探究的习惯。在设计练习题时,为了避免优等生做完等着、中下等生手忙脚乱地赶作业的情况发生,可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的差异,除了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题目外,再设计几道面向优等生的题目,要求做完第一部分后再做第二部分,对第二部分不作统一要求,分类达标,使每个学生都有满足感和愉。这一环节中要注意避免形式呆板、内容乏味的练习,淹没学习新知识时激发出来的兴趣,扼杀和抑制学习新知识时愉快的心情和探究的精神。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和设计时就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出发。小学生注意力不持续,易转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得到激发,学习效率也必将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在进行《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迷人的郊外景色:轻快的音乐中,蝴蝶、蜻蜓、蜜蜂在花丛中欢快的起舞――学生都被美丽的大自然吸引住了。此时,画面中的蝴蝶、蜻蜓、蜜蜂定格放大,再让学生自主观察小动物的翅膀并找出共同的特点。学生纷纷踊跃发言指出“对称”,教师因势利导,揭示课题。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知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蕴藏着丰富的探究学习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任由学生去探索发现,教师应有选择地将问题交给学生去探索。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能够突出重点,抓住本质,具有挑战性,具有思维的空间,具有探究的价值。

四、科学引导,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在展开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更应当注意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把自己变成“探索顾问”,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向探索型、发现型的主动学习方向引导。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由于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由若干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不一样,这就给学生的探索带来了困难。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学习在教师未做任何引导的情况下,有的把圆沿两条直径平均剪成四份;有的把圆剪成长方形,而长方形外面的弧线却不知如何处置。这些现象都说明有时学生的探索没有方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能不能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再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圆形呢?”再经过小组合作,学生成功地把圆转化成了长方形、四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接着引导: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圆有什么关系?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导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吗?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最终推导出圆的的面积计算方式,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整个学习过程便成了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合作,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使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五、激励评价,引导学生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