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索科学论文

探索科学论文范文精选

探索科学论文

探索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活水科技进步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开拓新视野,为解决面临的难点寻觅新的突破方向。如果把科学发展的园地比喻为一塘池水,那水中的鱼儿便是科学家及其从事的科学探索。鱼儿生长需要澄明洁净的池水和水中的营养,这要由汩汩流淌的源头活水来提供。同样,科学家及其从事的探索需要不断注入新鲜的思想活力,这活力便是作为源头活水的创新精神。这是一条科学发展前进的自然规律,已为几千年科技发展的历史所证明。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公元前4年至公元65年)就曾说过:“如果我们只满足于以前的发现,因此停止不前,那就永远不会有新的发现”。在当时那个权威主导一切的环境下,人们都小心翼翼地遵循着既有的认识和规则行事,塞内加能讲出这番话,既充满了勇气,又高瞻远瞩,这话至今仍然完全正确,具有指导意义。所以,科学工作者必须将目光投向前路,瞻望远方,不断地探寻和发现新的事物。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科技工作者都是洞悉并坚持这个道理和原则的,所以,科学能够在创新这个源头活水中不断获得新鲜活力,保持盎然生机,屡创屡新,不断前进,有了今天的灿烂文明,并且像大江大河那样,川流不息地发展下去。

二、创新须有解放思想冲破藩篱的勇气和精神

科技工作者最忌讳的是思想凝固、抱残守缺、满足于既有的成就和知识。这种原地打转转的守旧作风,必将使自己思想僵化,缺乏作为。另有一种思想作风,就是缺乏冲破藩篱的勇气,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不敢为人先。至于那种只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走的,对科技的发展就难有建树了。因此,作为科技工作者必须有锐敏的、远大的眼光,开放活跃的思想,勇于摆脱传统羁绊的勇气,去迎接明天。我们认为,开拓创新的主要思想障碍主要有这样三种:

一种是受经典的强有力束缚。大家都知道,一项优秀的科学成果出现,往往会带给他人以示范作用,人们会竞相效尤。而这种示范作用的结果,又会逐渐形成共识,发展为典范。典范一旦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定为规范,就会趋于绝对化,变成了难以撼动的经典。临床医生都知道,在我们一生的临床实践中,有着多少这样的经典作为铁律需要我们严格遵守,有的铁律,我们已经老老实实地遵守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之久。客观地说,经典的确是最具指导意义的科学实践结晶。它可以指引人们避开某些弯路走向通途,为科学的发展提供稳妥的路线图。问题是,科学是发展的,不是停滞不前的,既有的经典和规范在新的历史阶段里,是否仍然那么正确无误?那么能适应实际需要、完美无缺?是否能够永远正确地继续引导人们前进?科学实践的回答是否定的。科学家要在实践中、脑子里永远带着这个命题思考和行事。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人们,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的认识也一定会不断变更,步步提高。一定会经常回过头来重新审视现在和过去,一定会把惶惑的目光投向前方,去探寻新的出路。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以,有人说“经典是为颠覆而存在的”,也就是说,经典总是要被超越的。迈不过经典这道门槛,科技是不能发展前进的。上面这句话虽然尖利,但却一语中的!当然,也应当注意个人的科学修养,虚怀若谷,谦虚谨慎;切不可睥睨他人,顾盼自雄。因为前辈开拓者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换来了重要的知识,成为后人的财富,对这笔财富应当继承;后人应以此为出发点,予以发扬光大,同时推陈出新,开拓新的天地。

第二种是缺乏独立思考意识。可以说,独立思考是开拓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独立思考就无法点燃智慧之灯,就无法看清前路,就无法有所发现。懒于独立思考的人,即使面对很有价值的新机遇、新的线索、新发现也会熟视无睹,交臂失之。因为他们的思想里总以为跟着别人走是捷径,不会冒风险、犯错误,因而不去独立思考,眼睛总是盯着别人怎么做,以“从众”的心理状态,照方抓药,模仿、重复他人的工作,“邯郸学步”,自以为得法。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也许不仅没有学到别人好的东西,就连自己原有的优势都可能丢掉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有句精辟的名言:“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考,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他甚至还说:“他人的思想就像别人餐桌上的残羹”没有多少营养,更谈不上美味!猛然一听,似乎言过其实,但仔细琢磨一下,确实是至理名言。创新的确都是源于自己的细致观察与独立思考,从而走出自己的路来。对客观事物的想象和怀疑,往往促使有心的人们去思考。勤于独立思考的人,其想象力大多都很丰富,而且对现状常持怀疑和不满足的态度,也许这就是创新的动力所在。肿瘤临床上,客观存在的问题很多,有的以为已经解决,但实践的结果却往往提醒人们:当前的认识似乎不甚对头,方法并不理想,甚至有的还有悖与实际需要,有损于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无助于提高生存率。目前许多临床医生都在思考这些问题,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各种各样的做法,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感觉困惑。于是多年来,各个肿瘤中心的临床学家们就这些问题,通过学术研讨不断交换意见,希望集思广益,谋划出一个为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共同实施方案。这就是“专家共识”。这个“专家共识”实际是临床思考与实践验证相结合的产物,不失为一种科学探索的创新模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第三种是缺乏对真理执着的追求精神。一般来说,人们容易在困难面前却步,容易在成就面前止步,这正是科学探索的大忌。科学探索实际就是追求科学真理的历程,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历史就是追求科学真理的历程,这个历程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艰辛的长途跋涉,犹如攀登珠穆朗玛峰,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到达不了光辉顶峰,看不到那奇光异彩的无限风光。真理之门平等地面对每一个想进去的人,但只有具备执着精神的人,才能触摸到打开真理之门的钥匙,进入真理的殿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高度评价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和贡献,说“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种顽强的精神同样也表现在被尊为“医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身上。他曾经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看,这就是所有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天道酬勤,当他们在探索的道路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时候,他们的快乐是难以形容的。英国哲学家培根(1561~1626)这样描绘找到真理时的愉悦:“没有能比攀登于真理的高峰之上,然后俯视来路上的层层迷障、烟雾和曲折更愉快了。”从这里我们不是能够得到开聪明目的启示和有力的精神鼓舞吗?

探索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人文教育;人文素养

语文教育难,“误尽苍生是语文”这虽然偏激却也不乏缘由的责难仍犹在耳,语文教育已深深地感受到它所不能承受之重。之所以如此,其原因之一还在于对语文学科基本属性的论争。数十年来,语文教学一个最具权威性的基本观点是: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另一种观点则是片面强调政治性为其基本属性,抑或是强调“文”(工具性)、“道”(思想性)统一而把人文精神拒之于语文学科的门外。有学者称:把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导致语文学科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的根本原因,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从这种意义上讲,这一切也是“应试教育”价值取向下语文教育浓厚的功利主义使然。如今,随着国务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语文教育也迎来了它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是语文教育改革的春天,而认真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笔者以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观点之一便是摈弃了语文的功利色彩,还之以“人文”的本来面目,高扬起了人文精神的旗帜。它明确地提出语文教育要在培养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如何才能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实施好人文教育,则成了广大语文教师不容回避、也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深刻理解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文主义本是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它斗争的锋芒直接针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其基本内容就是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智反对神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文精神最原始的、本真的涵义就是世俗化、人间化,并以此对抗宗教的神圣化、天堂化,它反对以“神”为本位的宗教思想对人的漠视、对人尊严的践踏、对人性的摧残、对人格的蹂躏,强调人的多方面的自由愿望和生活的欲求,主张人的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

我们今天所说的张扬人文精神,就是要尊重人的尊严。一是人的生命尊严.包括精神尊严和灵魂尊严;二是人的生活尊严,包括人的精神自由愿望、个性舒展愿望、多元发展愿望。按照这一理解.在语文教育中.人的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言语自由,人的个性独立、生命舒展、灵魂生长,则成为非常重要的。诚然,语文教育要学习语言,但绝不是学习那些纯粹的无精神内涵的语言字码本身(事实上,那种纯粹的无实际价值意义的语言字码也不存在)。学习语言本质上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的独立的自我精神与人格,并在此过程中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塑造一个有着独特的精神、情感、思想、个性,绝对不同于他人.而又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相互融洽的真正的自我。换句话说,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学语言也是学做人,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语言树人!这正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所在、魅力所在、价值所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时强调:“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渎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现代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按照于漪老师的这个思路,具体到语文教育本身,其“人文精神’’教育实质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语言文字本身内容的人文教育·即语言文字动人的韵律、美妙的笔形、或朴素或华丽的辞采以及积淀于语言文字本身的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等;二是基于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如对祖国的忠诚、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类的博爱、对他人的关心、对集体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对父母的报答、对朋友的真诚、对爱情的真挚等等。事实上,语文教育所涵盖的内容还不止这些。唯其如此,这样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

在理解人文教育内涵的同时,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倡导的人文教育绝不是那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核的“伪圣化”、统一化、模式化的所谓的“人文教育”。于漪老师对此曾说过:“过去我们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提倡人文性。当然不能把语文课教成思想修养课、道德品质课或其他课等等,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效。”一度时期,“工具性与思想性统一”的语文教育为“应试”而进行的近似于“技术化”的语文训练总是在消解着学生作为“人”的思想与情感,扼杀了学生作为鲜活个体的个性与精神,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核的“灌输式”教育由于它远离学生的内心需求,远离当今的社会生活.使学生对此有着强烈的排斥倾向。加之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商业文化大潮所带来的肤浅、飘浮甚至于颓废的社会人生意识对学生的影响,从而造成学生思想贫乏、情感苍白。这也有力地支撑了语文教育需要真正的“人文教育”这一新课程理念。

二、充分利用和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光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还必须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受到文化、文学、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熏陶,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充分利用和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施人文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课程改革要求教材的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文学作品的增加是中学语文新教材的一大亮点。随着教材文学作品的增加,语文教学首先应充分利用文学作品.加强对学生的文学教育。教材中内容丰富、涉猎广博的千古传世之作可说是满目皆然,现代名家名篇可谓是应有尽有。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光是使学生增加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能起到陶冶情感、丰富想像力、扩大知识视野、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语文教学过分重视学习结果,不重视情感体验,不注重美的熏陶,不关注人文素养,一句话,严重忽视了文学教育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文学是语文教学中一片最丰富、最肥沃、最美丽的土地,应引导学生去漫游文学的大世界,去领略作品中的险峰峻岭、碧海洪峰、秀木繁花、晓月落日等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进入作品中各种人物或喜或悲、或乐或怒的内心世界,去获得灵魂的陶冶、精神的砥砺。

以文学作品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不能以文章分析法的方法孤立地去抠字词、抠语法,大讲语言知识,一味地对课文进行理性分析,使作品对学生的精神、情感、思想、文化等起不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实际上,文学作品真正吸引人之处还在于人物本身的“人性”、事物本身的“非物性”(物外之趣)以及文学形式的多样性。因此,教学中一是要从人文的角度去观照与理解文学反映的社会生活,去拉近学生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全面地看待人物命运的发展,体会写物之妙则要能抓住其神韵,让学生能深入到“人”和“物”的背后去体悟情感,感悟道理。文学作品能让学生区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让学生懂得应该正直、善良、真诚、进取、有血性,懂得对社会与自然、人类与生物的全面关怀,懂得个人与集体的完美融合,懂得生活中还需要忍耐和宽容,懂得一个人的发展需要想象和创造;二是要引导学生体验和品味。体验应当成为文学教育重要的途径和方法,要引导学生进入文学形象之中.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人物形象的情感、心理与思想,与之同呼吸、共命运。可以说,不去体验,或不能体验、不能真切地体验,是不可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格品位和人文素养的。品味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文学形象(也包括其它,如事件、环境、情感、语言等)进行理性观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便含英咀华,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三是让学生再现和再创造。由于中学生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模仿心理和创造欲望。他们总是不满足于欣赏作品的语言、色彩与声音,不满足于理解作品的环境、情节与人物,有着再现文学作品的强烈愿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声音、动作、感情、思想、精神等去再现文学作品。如诗词朗诵、课本剧表演等。还可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及语言再现能力,修正、充实和完善文学形象.实现文学形象的再创造。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怍品的理解往住又是多元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展示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激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方法。

其次,要充分利用和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文化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并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多元的新时代,语文教育应当以此为依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传统文化(既包括习惯上所称的儒释道文化,也包括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古现代文学怍品蕴藏的文化)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一种非常好的精神资源和思想资源。第一,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学生个体人格的塑造、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体悟。比如我国的儒道释文化所注重的修身养性,儒家在人格修养上的诚信仁爱、刚正不阿、敬业乐学、尊师重道、以德交友、严己宽人等;道家在人格修养上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真率旷达、虚怀若谷等;佛学在人格修养上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清静自然等。又如,单从传统文化所蕴藏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牺牲精神来看,从《礼记》的“天下为公”、孔子的“先人后己”到顾炎武的“先天下为公”,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都是堪称典型。第二,传统文化还有助于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健全和学习精神的培养。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育以“技术化”的训练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为目的,从而忽视了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求。传统文化中则有许多学习心理和学习精神的思想资源,如志存高远、刚毅坚韧、自强不息、刚健进取等对中学生都是非常有用的。第三,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学生艺术趣味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中学生个体精神的形成与情感的丰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怍品中,从《诗经》到《楚辞》,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的小说,从韵文到散文无不凝结着人类思想、情感、精神的气韵,其中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国事兴衰甚至小巷春秋都成了人类文化精神的一部分,要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挖掘对作品的理解。总之,将传统文化融于语文教育之中,可以克服教学中说教式、简单化、表层化、功利性等毛病,而更为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人格修养、道德观念、人生境界、学习精神、艺术趣味、审美能力、精神情感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形成。

探索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文献需求

引文分析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科学文献的各种引证现象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揭示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或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性的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引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反映出研究生对文献的吸收能力和创新水平,掌握其对文献的需求特点。目前已有一些研究分析博硕士学位论文引文的文章,但是有关经济学科的学位论文引文的研究还未见报道。经济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社会科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经济及相关学科文献出版的数量庞大,高校中普遍设置有经济专业,研究生招生也很强势。因而有必要通过引文统计与分析,以一斑窥全貌,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科文献需求及利用的规律,为馆藏经济文献资源建设提供客观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996—2007年,由于个人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使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方式及读者对图书馆利用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统计的时间段选取能反映读者使用文献的规律和未来的趋势。本文调查统计的样本来源于广西大学商学院1996—2007年提交给图书馆的政治经济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印刷文本,选定的论文题名页上学科一栏皆标识有“政治经济学”。具体统计方法是把每篇论文的题目、年代、引文数以及每条引文的类型、语种、年代、期刊引文的刊名等列在Excel表中,充分利用方便快捷的办公自动化工具进行统计分析。一篇学位论文中两次或两次以上引用同一文献,本文按其实际引用的次数计算,总计收集了139篇论文,总引文量为6323篇。通过引文分析方法从引文量、引文类型、引文语种、引文年代等多角度进行了相关的统计与分析。

2统计结果与分析

2.1引文数量分析

论文引文数量是反映作者吸收利用文献信息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硕士学位论文引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生对本学科及相关学科文献信息吸收的强弱。从表1所列数据可以看出,政治经济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提交的学位论文总的篇均引文量是45篇,这一统计结果是国外期刊论文篇均引文量15篇[1]的3倍。值得一提的是,学位论文与一般科技论文比较起来,具有撰写时间长,篇幅不受限制的特点,因此引文数量自然也大一些。45这个数字要是与一些自然科学、科技专业的学位论文相比,并不算高,甚至还可能偏低。但是,与一些社会科学学科如教育学[2]、古代文学[3]等学位论文相比则是相当的。纵向来看,12年间该学科学位论文引文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从1996年的21篇到2006年的61篇,增长了2倍。说明了该学科研究生利用文献能力的逐渐增强。

2.2引文类型分析

对引文的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该学科的文献构成,确定各类文献价值、地位与作用。本文按文献的出版特征,把文献类型分为图书、期刊(含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网站和其他(资料汇编、报告、讲稿、法律文件等),有关研究生学位论文引文类型分布的情况见表2。从表中可以观察到,从1996年到2007年,期刊和图书两种文献的引用率相加占到所有文献引用率的92%以上,说明期刊和图书这两种传统类型文献依然是该作者群利用文献的主体。在我国,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引用期刊的比例要远大于引用图书的比例,而很多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引用图书比例则要大于期刊[5]。表2中,在所有引文类型中,期刊引文占到51.9%,图书引文占到43.2%,对期刊的引用比对图书的引用略高8个百分点,两者所占比重相当接近,说明政治经济学学位论文引用文献的特点更接近社会科学论文引用文献的特点。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从1996年到2007年,引用期刊的比例是不断增高的,与之相对,引用图书的比例则不断降低,这与一般的学术论文引文发展趋势也是吻合的。

相比较期刊和图书这两大类型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文献、网站资源及其他文献所占比例就小得多。学位论文引文只占总引文量的0.6%,与袁羽中统计的2000—2004年我国经济学学术论文引用学位论文的数量仅占引文总量的0.43%[4]接近。会议文献引文只占总引文量的0.8%,与学位论文境遇相同,说明过去这两类资源不受重视的程度很严重。网站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来源,从1999年开始被该学科学位论文引用,总计被引用114次,占总引文量的1.8%,虽然量也很小,但是已经超过学位论文和会议文献,呈现出网站资源正日益成为该学科研究生撰写论文的一个重要信息源的发展趋势。

2.3引文语种分析

对引文语种调查分析,有助于揭示研究生对中外文文献的需求状况及利用的程度。表3数据显示,在统计的6323篇引文中,中文文献5859篇,占总引文量的92.7%,外文文献464篇,占总引文量的7.3%,引用中外文文献的比例非常悬殊。外文文献实际上都是英文文献,没有引用其他语种文献。

调查也显示,从开始引用外文文献的1999年到最近的2007年,外文文献的利用率并没有明显提高。这表明,该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主要还是引用国内文献,引用国外文献很少。可以确定,中文文献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学位论文引用的主要文献源,这符合国内社会科学论文引用外文文献普遍比科技论文引用外文文献少的现实状况。但是对外文文献明显偏低的引用率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研究生对外文文献重视不够,抑或利用外文文献的能力欠缺。这或多或少影响了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吸收与利用。

2.4期刊引文年代分析

通过引文年代分析,可以反映研究生利用文献的时间范围,揭示该学科与相关学科文献老化规律,这种特点尤其明显反映在期刊文献的利用上。图1是通过统计得出的中外文期刊引文年代分布图。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文期刊的引用有很明显高峰段,其中出版后的第1~2年被引用最多,绝大多数引文集中在最近五六年,整个统计时段里中文期刊的引用从新到旧很有规律地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些现象与现有的经济学文献引文时间高峰值调查情况[6]是一致的。与中文期刊引文年代分布相比,外文期刊引文的年代分布则显得均匀和分散,表中每个时间段都有引用记录,整个时间段的数据起伏平缓,没有明显的引用高峰时段。说明政治经济学学科研究生在查阅利用中外文期刊上的特点有所不同,在对中文期刊的利用上偏好最新的学科信息,10年以上的中文期刊已经极少使用了。而对外文期刊的利用上则新旧兼收,说明在该学科领域,外文期刊使用的时效比中文期刊长,衰减速度比中文期刊慢。

2.5引用最多期刊分析

在对政治经济学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引用期刊的调查中得知,与前述的引用中文文献远比引用外文文献多的现象一致的是,中文期刊的引用率也远远高于外文期刊引用率。在引用前50种期刊中,中文期刊49种,外文期刊仅1种。引用前100种期刊中,中文期刊94种,外文期刊仅6种。表4显示的是引用排名前15位的中文期刊和排名前10位的外文期刊,引用最高的是中文期刊《经济学动态》,引用72次,引用最高的外文期刊是《ResearchPolicy》仅引用14次。中文期刊除了《城市经济、区域经济》《经济研究参考》,其他都是核心期刊。绝大多数中文期刊都类属于经济学范畴,只有《中国软科学》除外,说明该学科研究生主要还是利用本专业的核心期刊进行学术研究,而且利用重点是国内的期刊资源。

表4中所列中外文期刊经过检索广西大学OPAC检索系统和中外文全文数据库,证实只有4种外文期刊缺藏,其余都是馆藏,尤其是中文期刊,纸质型和电子型都有收藏。说明该馆的中文期刊的保障率是很高的,外文期刊则有欠缺。

3结论

(1)政治经济学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平均引文量是45篇,这个数字不算高也不算低,因为前期对系统性强、篇幅大的图书的引用量大,引文数量的高低自然会受到此类文献类型因素的影响。随着相关学科的文献资源越来越丰富,学位论文篇均引文量还有提高的必要与可能,如何正确、高效选择与提供文献资源成为图书馆必做的功课。超级秘书网

(2)许多其他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引文的调查表明,由于期刊文献内容新、及时反映学科发展,往往其利用率远远高于图书。虽然该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总的期刊引文与图书引文相差不大,但是从发展趋势看期刊引文所占的比重已经大跨步超过图书,而且利用时段集中在撰写论文前几年,说明该读者群正趋向选择含有较新的学科专业信息的期刊资源和其他资源。图书馆在建设相关学科馆藏时应顺应这一要求,在保证经典、高质量的图书资源,保障核心期刊和重要期刊的连续性前提下,积极开发各种类型的新资源。

(3)学位论文和会议文献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查找和获取都有难度,利用率低在所难免。随着技术的进步,相关类型数据库资源已经走向全面和成熟,只要引导得法,学位论文和会议文献的价值将会得到体现。学位论文学术水平提高了,又会有更多的研究生引用学位论文,形成学位论文使用的良性循环。同时不能忽视的是,网站资源正日益受到研究生的重视,因此图书馆网络学科导航系统有必要经常更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4)该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主要利用的文献是中文文献,利用外文文献极少,说明吸收国外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很少,这不利于该学科研究水平的迅速提高。目前广西大学图书馆也相应存在着这样的现状,经济类中文文献特别是期刊收藏很多,而外文文献收藏不足,尤其外文期刊收藏很少。鉴于外文期刊利用率低的实际情况,花费巨资订购很不划算,应该寻找更好的路子。实践证明,吸收外文文献信息的最佳策略是充分利用文献传递这一渠道。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2004年以来开展了面向全国高校的文献传递服务,该中心的社会科学文献数量多,品种齐,特别是收藏有7500多种国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期刊,经常开展优惠活动,其中就包括专门针对研究生撰写毕业论文的优惠活动,活动期间文献传递费用很低,非常适合研究生查找外文文献信息。图书馆应该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吸引更多的研究生充分利用CASHL丰富的社科文献资源,促进研究生学术论文水平的提高,有效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289—335.

[2]李延贵.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J].情报探索,2004(2):6—8.

[3]陈福蓉.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J].图书馆界,2007(2):64—67.

[4]袁羽中.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位论文影响力分析报告[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2):30—35.

探索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而奠定基础,它包括培养兴趣,形成习惯,掌握基本方法,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育的实施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从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共同协作,密切配合来完成。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它可以使人辨别美丑、分清善恶,调整好自我和他人、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使人善于团结合作,勇于开拓进取,从而实现理想,成就事业。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科技活动对推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关键词:思想品德科技活动教学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笔者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始终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并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不断去解决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提高思想品德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多年的学校科技教育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开展科技活动,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并将思想品德教育有机融入到科技活动之中,使之成为学生科技活动的精神和灵魂,把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和不同形式的科技活动用这个“神”统领和串联起来,实现科技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将科技活动推升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更高境界。一、在科技活动中培养爱国情怀和爱乡情感在科普活动中,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今科学家的成就和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校每年都要开展一系列的科普活动,包括以往的“爱科学月”,如今的“科技周”、“科技节”等等。在这些科技活动期间,我们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场馆、组织开展科技知识展会、请专家到学校作不同领域的科技专题报告、召开主体校会、主题团队会、主题班会、开展各种比赛和征集活动,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们了解我国科学家的相关信息,了解他们取得的科学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如,给他们讲我国古代的科学家张衡、沈括、郭守敬、宋应星的故事;告诉他们当代的科学家的卓越成就:航天路上的架桥人徐克俊,被誉为“极地第一人”的袁绍宏,和火箭一起成长的吴燕生等等。这些活动让同学们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历史,更为重要的是,使他们从小就在自己心灵深处树立起了一个个伟大的科学家形象,从而逐渐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鼓励学生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为国家和民族争光,激发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在长期的科技活动中,我们以校内科技种植实验园和科技实验室为平台和依托,深入开展小种植科学创新活动,引导和辅导学生实施课题研究,撰写科学论文。我们引导和激励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勤动笔、善比较、善总结,用科学的方法和操作实施试验,进行记录、统计和数据应用,然后归纳结论并结合实际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形成研究成果。几年来,我们辅导学生200多人次,开展了50多项科学探究课题,撰写的科学论文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英特尔国际气象奖3人次,北京市一等奖3人次,北京市二等奖15人次,北京市三等奖45人次。获奖后,同学们捧着奖状和奖牌品尝到了辛勤耕耘的成果,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获得英特尔国际气象奖的那一刻,一种民族荣誉感,瞬间得到了亲身的体验。当获奖的喜讯带回学校后,这种体验又迅速传递给学校的所有老师和同学。这些都在不断激励同学,激励他们更加刻苦学习,努力探索和钻研,以期将来能获得更多、更高的科技成果,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引导和带领学生作实地考察,了解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环境状况和乡土乡情,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展科技活动,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如,带领同学考察地区农业,同学们在活动中对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采摘业的兴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考察和走访,了解到本地区如今已逐渐形成系列的采摘格局:六月的鲜杏、七月的瓜菜、八月的大桃、九月的精品梨、十月的磨盘柿……这些信息的了解使同学们对家乡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对家乡的发展前景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憧憬,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二、在科技活动中培养独立意识与合作精神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每个参与者各自承担一部分工作和职责,尽自己所能,完成自己份内的事,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我们在辅导学生时强调,要始终把培养独立意识作为一个重点来加以落实。教师在辅导和讲评过程中,对这一观点要想在心里,挂在嘴边,落实到每个活动环节。实施实验操作,对学生不迁就,不马虎,不包办代替,对操作规程、实验数据的采集等环节要严格要求,严格把关。要求学生,首先要在思想上不依赖别人,有一股自强自信的劲头。其次,是要进行自主思考,做到有头脑,用头脑,“我行我素”,躬身实践,还要不辞劳苦,不怕困难,敢于面对挑战和失败。长期的严格要求造就了学生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很多同学现在都能独立的完成一项比较复杂的研究任务,从制定计划,到逐项操作,再到数据的记载和分析,直至最后完成,能够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显示出了一定的科学素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但需要学生的独立意识,同时也需要合作精神。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相互取长补短、同舟共济,这是当今社会做任何一项工作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我们在强调独立自主意识的同时,我们更强调,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善于与同伴沟通、交流和研讨,在相互合作中遇到摩擦和碰撞时,同伴之间要能够相互理解,互谅互让,顾全大局,服从大局,培养同伴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友爱,双赢共赢的思想和胸怀。三、在科技活动中培养责任心所谓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我们在科技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坚持采取一个策略,实施三个措施,即,采取“渗透”策略,实施“分工负责、评比监督和表彰奖励”的措施,来引导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形成自觉主动的生活和工作态度。渗透策略,就是在科技活动中努力让学生从参与的点点滴滴中去慢慢感受和体会责任的存在,让他们在每一个活动环节、每一个要求、每一项任务的完成中去感悟和领会,通过一个较长时间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思想,再通过学生自己的表达方式体现到每一处活动行为上。采取三个措施,分工负责,指的是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安排2—3个同学负责一个课题,实行课题负责人制。让学生每个人的肩上都有一副沉甸甸的担子,给他们思想压力,给他们一定的期限要求,甚至提出一个比较高的标准,鞭策他们不断地努力,朝着奋斗目标前进。评比监督,是指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重视过程性评价,多个课题组之间要相互监督、相互评比,监督完成责任的情况,监督实事求是的态度,评比阶段性质量的优劣,重过程、重细节、重学生体验的获得。表彰奖励,则是在每学期期末或在课题结题阶段要组织终结性的评比,对课题成果以及相关的负责同学要评出好中差,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成功感,也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四、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如今的孩子最缺乏的是什么?不用说,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了。吃苦耐劳,对一个人来说,是立身之本,是成功之道。因此,在科技活动中我们没有忘记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开展科技活动,长期坚持通过两个渠道来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即,通过让孩子参加体力劳动来培养,通过让孩子参与徒步远行来培养。我们开展科技活动,特色是小种植,围绕小种植来进行课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撰写科学论文。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创建了校内的科技种植实验基地,每年的春、夏、秋三季,都要组织学生开展大面积的农业种植活动。我们种过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还种植过很多种的蔬菜,特别是近几年,我们引进了一些转基因的蔬菜品种,用来搞科学实验,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兴趣,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生产劳动量。我们将这些劳动量全部分担到参与科技活动的每一个学生身上,指导学生挖地松土、开沟施肥、播种浇水、打药管理、收割晾晒……这些活动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劳动体验和锻炼。另一个渠道,就是在开展环保调查科技活动中,组织带领学生进行徒步远行。我们曾开展过顺义区小中河水质污染的调查活动;开展过京密引水渠水华现象的调查活动;开展过当地野生动物种群现状的调查活动等多项调查研究。这些调查活动,同学们徒步行走累计上百公里,每一次活动外出对同学们来说,都是一次挑战和考验,都是一次很好的锻炼,磨砺了同学们的意志品质,锻炼增强了孩子们的体魄。看着他们灿烂的笑脸,我们深信,学会吃苦耐劳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五、在科技活动中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技活动是科学技术与学生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也是科学技术与学生思想之间的一条纽带。普及正确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理论,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摆脱愚昧,走向文明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一个人如何看待自然界?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社会?如何看待自己的学习生活?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价值观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每个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我们开展科技活动,始终坚持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组织带领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做事要善于总结,举一反三,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在人生观方面,我们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体会和感悟,面对困难和挑战,要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载物厚德、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在价值观方面,在活动中让学生更多去经历成功与失败,体会成功与失败的感受,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顺境与逆境,成功与挫折,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总之,在开展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作为科技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去研究和探索其内涵,在努力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同时,一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让我们的学生,让国家民族事业的传承者,爱国家、知荣辱、善团结、有责任、有能力,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迎接未来社会的所有挑战。

探索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生态绿城”和创建“林业生态市”的战略目标,大力开展科技研究、学术交流和科技普及等活动,实现一个目标:把林学会建设成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先进科技团体;服务两大建设:服务林业生态建设

,服务林业产业建设;发挥三个作用:一是科普工作主力军作用,二是学术交流主渠道作用,三是“科技工作者之家”作用。

一、在加快建设*现代林业的新形势下,市林学会将围绕改善林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发展和壮大林业行业经济的中心任务,做好林业主管部门的参谋和助手。

二、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以总结建市20周年林业发展成就为主要内容的宣传画册。根据省人事厅的林业中级、初级技术职称条件和有关文件及市人事局近几年有关文件的最新规定,组织有关人员

编订本市林业中、初级技术职称评审办法,以指导林业评委开展职称评审初评工作。

三、开展科学考察、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学会的学术水平。一是加强学会内部会员之间的学术交流。计划*年3月组织一次较大型的全市林业学术会议,评选、宣读优秀论文,为技术人员申报

、晋升技术职称提供条件;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交流,即组织学员到外地考察学习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以及邀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到我市进行科学考察、指导和交流。

四、积极组织开展科技调研活动,努力探讨解决当前林业生态建设和非公有制林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存在问题办法,为加快我市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化进程出谋划策。

五、继续加强林业科技术普及推广工作,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送科技下乡活动,重点加强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南药种植管理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林农及基层林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以适应

私营林业迅速发展的形势要求。

六、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之家”作用,增强凝聚力。鼓励会员对现代林业科技知识,尤其是新技术、新成果进行深入学习和推广应用,撰写科学论文,推荐到有关学术刊物发表,并切实做好科技

人员技术职称初审工作。其次是按照学会章程,吸收新会员,增添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