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索之旅

探索之旅

探索之旅

探索之旅范文第1篇

经历之后,十字军将士们并没有无视灿烂的阿拉伯文化,他们将其带回自己的家乡,对其充满了敬意。随后,欧洲各国的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阿拉伯语素,探险家则保持着一次次前往阿拉伯的高昂热情。

早期的探险者

之后的数百年间,前往阿拉伯的探险家不断增进着对于阿拉伯和东方世界的了解。这种知识到达西欧、中欧地区,也跨越文化桥梁到达伊比利亚半岛和西西里岛。由于受到西西里国王罗杰二世的鼓励,1099年出生于直布罗陀海峡休达地区的伊德利斯开始了自己的探险之旅。他由摩洛哥出发,先到达埃及,然后穿越了北非、小亚细亚和伊比利亚半岛。他还到访了法国、英国、中亚和君士坦丁堡等地。伊德利斯花费15年时间绘制了《罗杰之书》(或称《伊德利斯地图》),其中显示出的对阿拉伯地理的了解,远非同时期的基督徒著作可比。

1145年,・艾哈迈德・朱拜尔・卡纳尼出生于安达鲁西亚(今西班牙)。他从休达出发,到达亚历山大港,并游历耶路撒冷、麦地那、麦加、大马士革、摩苏尔、阿卡里、巴格达、巴士拉等地。1185年,他经由西西里岛回到故土。在卡纳尼的著作中,他详细记述了四处游历的细节,他的阿拉伯语著作被罗兰・布罗赫斯翻译成英语,其价值远不止于大量的地名罗列和古迹描述。

另一位著名的旅行家是谢赫・伊本・白图泰,被称为“阿拉伯的马可波罗”。1325年,这位21岁的摩洛哥学者离开自己的故乡丹吉尔,踏上了麦加朝圣之旅。穿过北非、埃及、叙利亚后,他继续前往阿拉伯,沿着库法

麦加朝圣之路前行。随后,他先后到达波斯、也门、阿曼、索马里海岸、桑给巴尔、布哈拉、印度、锡兰、苏门答腊,以及中国。30年后,他回到故乡丹吉尔。不久,白图泰又动身前往西班牙,到达尼日尔海岸,并深入非洲内陆到达廷巴克图。在旅途中,白图泰一般没有精确的旅行计划,多是根据周边环境和心境随时决定其下一个目的地。旅经阿拉伯半岛时,伊本白图泰还曾经到达胡富夫和卡提夫地区的绿洲。伊本・白图泰送给摩洛哥苏丹的旅行游记直到1853年才由查理德・弗里玛莉和桑吉纳蒂在法国出版发行。

或许最著名的探险家还要数哈桑・・法西,他的基督名莱奥・阿弗里・卡纳斯更为人熟知。他曾被热那亚海盗抓住并卖为奴隶。他的著作《非洲地理历史》描述了桑海王国的富饶壮丽和西非传奇城市廷巴克图的非凡影响。莱奥书中的描述激励了其他旅行探险家,促使他们对非洲进行了长期、系统的探险活动。

奥斯曼土耳其旅行家爱维亚・塞勒比的十卷本游记,是奥斯曼帝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著作之一,其中记载了他在近东探险的经历。1683年,土耳其在维也那战争中战败,同年,塞勒比死于前往埃及的途中。多亏博格斯通发现和翻译了爱维亚的著作,我们才能了解到他在小亚细亚、希腊、克里特、巴尔干、阿塞拜疆、保加利亚、匈牙利以及哈布斯堡王国的游历情况。

最先到达阿拉伯的欧洲人多为朝圣者、战争犯和跟随主人前往麦加等地的奴隶。约翰-威尔德和约瑟夫-皮特正是这样。当异域文化和禁城圣地的故事在欧洲流行时候,他们的游记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现代以前,有关伊斯兰圣地的信息非常有限。第一位记录麦加之旅的欧洲人是路德维克・德・瓦特玛。1503年初,他在大马士革遇到一位马穆鲁克上尉,并与他一起开始了前往麦加和麦地那的艰辛旅程。他的旅行路线是经过穆札里卜、曼恩、亚喀巴与海拜尔,到达麦地那和麦加。瓦特玛对麦地那和麦加进行了描述,但并未记载过多的细节。在麦加,一个马穆鲁克人指控他是基督徒。在接受调查时,他强调自己已经皈依真主。随后他到访了吉达港,根据穆斯林传说,人类女性祖先夏娃广达百米的墓葬就安置在此地。从这里,他经也门到达亚丁湾、印度、阿曼与波斯。1510年,他的游记在罗马出版发行。因印刷g的发明,该书得以迅速传播。

1585年前后,约翰・威尔德出生于纽伦堡。青年时期的威尔德加入帝国军队成为一名士兵。1604年,19岁的威尔德在匈牙利被土耳其军队抓捕,随后被当作战争犯送往奥斯曼帝国。在伊斯坦布尔的城镇市场上,他被一名耶路撒冷上尉买走。几个月后围攻艾斯特根时,他的主人丧命沙场。随后,他被一名波斯财主买走,遭到不断的侮辱和欺凌。一年后,威尔德与新主人一起启程经埃及前往麦加朝圣。据说此次朝圣的信徒多达2万人,离开开罗时的随行骆驼就有10万只之多,每个人的山羊皮水袋都盛满到达下一处水井前需要的水。但当他们到达下一处水井才发现,那里已经干涸。由于刚刚走完西奈沙漠的一半路程,朝圣者开始恐慌起来。当队伍到达阿卡巴,已有2000朝圣者死于干渴,幸存者们则因为缺水而发狂。在他们前方的希贾兹荒漠平原,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一路之上,贝都因人一直在骚扰劫掠幸存者们。行至延布巴哈尔附近,威尔德写道:“我的主人受了箭伤,但魔鬼并没有夺走他的性命――尽管我早就希望他们动手了。”威尔德经历的是百年不遇的朝圣灾难。到达麦加后,他们在那里待了20天。他对这次经历印象深刻。伤愈之后,威尔德的主人带他去了吉达港,他们一起从那里坐船前往阿比西尼亚经商。后来,他们一起经尼罗河回到耶路撒冷。在那里,威尔德以基督徒身份朝圣,他的主人怒将其转卖他人。威尔德的新主人是一位和善的土耳其人,他恢复了威尔德的自由身份。1611年,威尔德回到故乡纽伦堡,两年之后他的游记得以出版发行。

商品贸易与香料之路

从埃及到麦地那和麦加的路线,是最古老的朝圣路线,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前伊斯兰时期。在古代,通过这条阿拉伯香料之路,香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在数百年间,商旅规模和具体的商旅路线会略有变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00年,香料之路达到繁盛阶段,香料之路上的一些中间站点逐渐发展成为中心城市,它们包括马库拉巴(麦加)、叶斯里卜(麦地那)、塔伊夫、德丹(欧拉)、拉吉玛和北部地区的纳巴泰城市皮特拉;路线南部站点有卡纳、沙布瓦、提玛、马因。纳季兰至麦加的路线被南方的阿拉伯王国控制,纳巴泰则控制了路线北部的叶斯里卜、德丹、塔布克、皮特拉和加沙。历史上的纳巴泰人是讲阿拉伯语的部族,公元前500年,他们从阿拉伯中部迁徙至巴勒斯坦并定居该地。公元前200年,他们在香料之路的东西路线(埃及

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南北路线(加沙阿拉伯南部)的交叉点上建立了皮特拉城,而皮特拉城为纳巴泰王国带来了无尽的财富和举足轻重的政治影响。

乳香是产于非洲东北部瓜达富伊角(今萨巴利亚)附近的一种树胶,阿拉伯东南沿海一线也有种植。根据老普林尼的记载,希腊直到特洛伊战争之后才开始接触到乳香,此后,其乳香消耗日益增加。罗马对于乳香的使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尼禄皇帝在其妻子波贝娅葬礼上使用的乳香,竟然相当于阿拉伯一年的总收成。

没药是没药树上流下的树胶,从索马里海岸经阿拉伯半岛贩售至其他地区。它散发出奇异的香气,内服可以用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消化不良、胃粘膜炎症,外用可以用来治疗烧、烫伤及创伤。阿拉伯的乳香、没药、香脂等都是非常珍贵的商品,有时他们的价值可等同于同等重量的黄金。这样来看,东方三贤看望新出生的耶稣时,以黄金、乳香和没药为赠礼,也就不足为奇了。

普林尼关于罗马进口乳香和没药的记载反映了罗马地区使用香料规模的扩大:每年,大约有10000只骆驼驮着香料往来于阿拉伯南部至地中海之间,以满足罗马对于香料的需求。在商队行走和中途休息时,都需要大量武装力量保障其安全。除了乳香和没药外,他们还经营颇受欧洲人推崇的含有精油和芳香酸、芳香酯的稠化松香,和源于麦加香酯树上的被称为香脂的树胶。其他商品还包括檀香木、琼脂木等。随后,印度、南亚、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以及胡椒、肉豆蔻、藏红花、丁香、姜等香料也加入其中。对于旅途遥远的阿拉伯对外贸易而言,质量较轻的奢侈商品当然是最佳选择;对其国内贸易而言,商品主要集中于粮食物资,比如耶枣、谷类、盐、黄油、酥油、大米、烟草等等。最终,进入现代时期以后,尤其是拿破仑远征埃及、叙利亚之后,阿拉伯地区的名马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商品之一。

现代探U

在阿拉伯半岛进行探险活动时,探险家们不能像在非洲大陆时那样依赖河流,他们必须学会利用香料、商旅之路。

当丹麦国王弗里德里希五世在神学家麦克里斯的建议下探索阿拉伯未知区域时,他的随行人员包括民族学家凡・黑文、植物学家皮特・弗斯卡尔、医生克里玛、中尉工程师尼布尔・鲍伦芬德以及一位艺术家。1761年夏天,他们启程前往伊斯坦布尔,在那里休整2个月后,出发前往亚历山大港。探险队花费一年时间对新的环境进行了适应,他们到访西奈半岛,在埃及沿着尼罗河行至开罗。

哥廷根学者麦克里斯意识到,如果想要理解《圣经》,就要将其中记载的事件与居住在近东地区的部族的生活环境和习惯相比较。他曾经撰写了一份235页的问卷,以了解当地从红海潮汐到飞鱼、蜥蜴、蝗虫、跳鼠以及割礼等事情的细节。

拿破仑时期的军事侵略,激起了人们对于前往麦加探险的巨大热情。1806年11月,西班牙人巴迪亚加入到麦加朝圣之旅。在麦加,他住进一位圣族后人的家中,在克尔白的洗礼中受到了特别的礼遇。巴迪亚的记述写在瓦哈比派统治圣城时期:瓦哈比派起源白半岛内陆地区,提倡原教旨主义,信奉唯一的真主,摧毁了一些圣徒墓葬,并烧毁乐器,责令信众回到清真寺向真主诚心祷告。1818年,再次前往阿拉伯的途中,巴迪亚被谋杀。

埃及的朝圣之路有两条,一条内陆路线,一条海岸路线。从开罗出发,信徒们经过阿吉路德、奈赫勒、马喀艾-舒卡、木维里和诗朗,然后到达麦地那港口延布-巴哈尔。从那里,他们行经拉比格与巴德尔・侯奈伊到达麦加。

欧洲探险家希特森和伯克哈特探索了这条路线。伯克哈特出生于瑞士,1800-1804年曾求学于莱比锡大学,后就读于哥廷根。1806年,他离开瑞士,前往伦敦游历,并加入1788年成立的非洲内陆探险协会。1812年以来,他先后到达皮特拉与阿卜杜・西姆贝尔等地进行游历探险。他的著作涉及贝都因、努比亚、西奈、麦加和麦地那。

除了由埃及出发的朝圣之路外,欧洲人一般通过从美索不达米亚出发的碎石之路(又称祖拜达)前往麦加。碎石之路上分布有许多阿巴斯时期的水塘。布兰特夫妇与查理胡伯尔都是通过这条路从哈伊勒到达纳贾夫的。祖拜达之名源于最初的水塘修建者哈兰・拉希德的爱妻祖拜达。她还在该路线沿线修建了不少供行人寄居的客房。截止19世纪初,碎石之路沿线的水塘屡经劫掠者侵扰破坏,仅剩朱梅玛地区的拜尔卡一处尚可继续使用。

早在183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率军占领亚丁岛之前,1834-1835年英国海军将领威尔斯提已经对阿拉伯南部的内陆地区进行了探索。后来,威尔斯提的英国同胞休尔顿与克鲁顿继续在该地区开展考察活动。

芬兰人沃林1811年出生于奥兰岛。1844年1月,他到达开罗,开始学习文字学和神学。有人认为沃林的探险工作得到了埃及当局的财政资助,因为当局希望他能够提供其所经之地的政治情报。他伪装成一位贩马商人。作为一位穆斯林,他一路之上没有遇到太多麻烦,还学会了如何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作好旅行记录。(伯克哈特曾抱怨过阿拉伯人对于外来人记录岛内信息的高度警觉性。)1845年4月,沃林离开开罗,与两位贝都因人同行。穿过西奈之后,他在死海附近的马安停留了2个月。随后,他一路向东,穿过叙利亚沙漠到达维萨特水井处,然后一直到达内夫得沙漠的门户焦夫。广袤的内夫得沙漠遍地红沙,令外来的不速之客望而生畏。1845年9月,沃林抵达哈伊勒,成为第一个到达那里的欧洲人。哈伊勒的统治者伊本・拉希德家族热情款待了沃林。他在哈伊勒滞留了2个月,但他发现要实现最初的目标到达利雅得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一路之上险象环生,另外他已经没钱了。尽管他认为朝圣简直是件幼稚虚荣的事,但他依然决定加入一个商队前往麦加。到达麦加之后,沃林感到极度疲惫穷困,不得不选择继续与商队待在一起,并陪同他们一起参加了朝圣仪式。之后,他回到开罗,继续撰写自己的著作。1848年2月,沃林又一次在红海岸边的穆维里赫港口登陆,随后他翻越希贾兹山脉,前往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塔布克地区。这一次,他继续伪装成马商,前往瓦哈比派的城市泰马。虽然此次旅行仍然未能到达利雅得,但他已经成为首位穿越阿拉伯西北地区的先驱者。后来,一位好心的伊本・拉希德家族成员提醒沃林,已经有人开始怀疑他是一名基督徒。于是,沃林立即加入一个探险队逃往纳贾夫和巴格达去了。

而正是在帕尔格雷一系列活动的影响下,阿拉伯世界才真正为广大的外部世界所知。他宣称自己曾于1862-1863年从马安经焦夫、哈伊勒、利雅得,从红海北岸向东南到达阿拉伯湾,横穿阿拉伯。拿破仑三世经过黎巴嫩惨败之后,曾经妄图入侵叙利亚,但最终失败而回。他当时希望在叙利亚建立强有力的法国殖民统治,保障邻国安全。当人们确定1862年要开挖苏伊士运河后,法国和埃及在阿拉伯半岛的利益便大大增加了。这一时期,耶稣教会在东方的利益与法国政治捆绑在一起。这意味着,作为一名耶稣会教士,帕尔格雷在阿拉伯半岛的探险活动无疑得到了关注叙利亚和苏伊士运河的法国皇帝的认同和资助。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意大利探险家卡尔洛-瓜尔马尼,他对阿拉伯风俗和语言都非常了解,他曾于1884年到达阿拉伯内陆地区。与帕尔格雷一样,他也伪装成一位马商。

查理・多提的名字则与黄油之路联系在一起。1876年9月,他成为第一位行经穆达瓦・拉卡尔、哈特哈吉、塔布克、达穆格哈尔、阿哈达卡尔以及达哈姆拉,到达玛甸沙勒的欧洲人。在这条路线上,他走访了一些对基督徒开放的地点,如玛扎姆、泰马、穆格拉尔、库法、哈伊勒、黑巴,随后又经哈伊勒、本那尼、苏雷马、拉瓦萨、什布日亚、萨米拉、阿瓦萨伊、拉瓦斯,最终到达阿拉伯内陆的布雷达和乌内扎。他在那里遇到重大险情,但幸亏老板让其加入前往麦加的黄油商队才得以成功脱险。随后他们行经库布拉、拉斯、法贾恩、格胡尔、奥姆马沙伊、阿费夫、塔伊夫等地,到达靠近麦加的水井之地扎马。在那里,多提遭到袭击。九死一生之后,多提在塔伊夫地区大哈里发的护佑之下得以康复,随后前往哈达、吉达等地。

另两位曾到达哈伊勒的西方旅行家是布兰特夫妇,他们以爱马并喜爱阿拉伯文学闻名。之前到访叙利亚时,他们请・阿鲁克做向导。阿鲁克来自一个纳季德传统家庭,此行是要寻找一位表姐妹作为妻子(对阿拉伯家庭而言,男子可以娶自己父亲兄弟的女儿为妻)。这样,他就可以少付礼金,且礼金不会外流到其他部族。对于阿鲁克而言,能够在1878年11月与布兰特夫妇一起前往哈伊勒是件幸运的事。在焦夫,阿鲁克找到了一位愿意嫁给他的表妹,布m特夫妇与阿鲁克达成协议后,付给其50英镑酬劳,正好够其作为结婚礼金。布兰特夫妇继续前行,在9个月之后到达了哈伊勒。掌握实权的拉希德对布兰特夫妇非常友善。拉希德的妻子们邀请布兰特夫人进入她们的闺房。她发的马厩,里面蓄养着100匹良马。他甚至收藏有一只“去年流行于欧洲的电话”作为玩具。最终,布兰特夫妇与几位返回海湾的波斯朝圣者一起离开了哈伊勒。

1883-1884年间,查理・胡伯尔和朱琉斯・伊乌汀合作探索了泰马绿洲,发现了泰马石碑等重要闪米特文献。二人随着商队途经焦夫、哈伊勒、泰马、塔布克,到达玛甸沙勒和欧拉。他们在哈伊勒逗留数月。随后,他们很快选择了分道扬镳,伊乌汀遭到贝都人因袭击,但幸免于难。但胡伯尔则没有那么幸运。他将泰马石碑等资料留在哈伊勒便起身前往麦加,行经吉达港口时遇害。

探索之旅范文第2篇

有关火星曾经存在液态水的证据已经被提出来好多年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火星探测活动,通过火星探测器和着陆器观察地表形貌,并借助空间遥感技术,发现火星南北两极有大量水冰,大气中含有少量水汽,地表下可能也有水冰存在。科学家还推断出古代火星表面有大量河流和湖泊。可这些都是间接的观测和推论,人类还需要直接的实地考察。随着技术进步,科学家将无人火星车送上火星,进行实地采样分析,以进一步证实这些推论。

“勇气”号于2007年发现了古代火星在一些地区有水热交换系统存在的证据,人们猜想那里古时可能有温泉,而液态水和热能是构成生命的两大关键因素,这让人们燃起找到生命遗迹的希望。“机遇”号在它所在的奋进号陨石坑附近发现多种黏土矿物成分,表明此地曾经存在水。此前,尽管有很多证据证明火星上曾经存在大量的水,但这些水大多呈酸性,酸性环境对生命是不太友好的,而黏土物质的发现则表明一种更趋近中性的水环境的存在。2008年,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凤凰”号着陆器在所在地区发现了水冰。当“凤凰”号凿开厚厚的土壤,并把样品加热到冰点以上时,它的质谱仪探测到了水蒸气的踪迹。

至于最新的“好奇”号,可以说是火星车里的明星了。它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火星科学实验室计划的一部分,个头比以前的火星车大,接近3米长,有2米多高,将近1吨重。2011年11月,这辆火星车由阿特拉斯-5型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携带发射升空。在经过5.6亿千米的长途旅行后,于2012年8月降落在火星上的盖尔陨石坑,成为第五辆成功着陆的火星车。

“好奇”号是首辆载有火星土壤岩石采集和分析设备的火星车,一个2.1米长的机械臂负责挖掘采集土壤和矿物。采集到的矿物会被加热,以释放出气体,“好奇”号携带的四极质谱仪、气相色谱仪和激光拉曼光谱仪可以从气体中“嗅”出原子和分子成分。

“好奇”号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寻找有机化合物和生命存在的迹象,研究构成生命所必需的元素。科学家希望“好奇”号能对“机遇”号发现的黏土物质做进一步分析。除此之外,“好奇”号还要研究火星的地质和大气演化,并观测火星表面和太空旅行中的辐射,为今后人类登陆火星做准备。

1

2012年9月,“好奇”号在火星上发现了溪水河床的痕迹,进一步证实了之前对火星水文的观测和推论。2013年9月,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在著名刊物《科学》上撰文,报道“好奇”号的科学仪器在它的第一铲火星土壤样品中“嗅出”大约2%的水,另外还包括二氧化碳、氧气和二氧化硫。这可不是说“好奇”号发现了个湖泊或河流什么的,它发现的是附着在土壤中的水分子,未来的火星移民可以靠加热土壤来获得水。在接下来的实验中,科学家还发现样品中有含氯和氧的化合物,可能是氯酸盐或高氯酸盐。在之前对火星的研究中,科学家在火星的北极也发现过同样的物质,这说明这些矿物质可能遍布火星,说不定是沙尘暴吹的。

在土壤中发现水之后,“好奇”号用质谱仪对水分子里的氢元素进行了同位素分析,发现土壤里水的各种同位素比例,与在火星大气中观测到的水汽中的同位素比例相同。这说明火星表面的含水土壤可能被风吹得“灰来灰去”,并且与火星大气发生着交换反应。

从早期通过在地球上的望远镜发现的所谓火星“运河”,到火星车的实地考察,找寻水一直是人类火星探索中的焦点。这是因为水是产生生命的必要因素之一。如果火星上曾经有过液态水,那么火星上也很有可能存在过生命,即使不是威尔斯小说中的水母状火星人,也可能是极容易生存的微生物。就现实而言,水对未来人类登陆甚至移民火星也至关重要。

2

然而,想要获得这些水,还需要一些技术的支持。目前人类的发现已经为将来火星移民获取水提供了几种选择:居住到火星的南极或北极,加热那里的冰获取水;要是嫌南北极太冷,那就降落到有地下水冰的地区,挖掘开采地下的冰;或者更简单些,借鉴“好奇”号的经验,加热土壤来获取水。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民用航天主要工程师、“凤凰”号飞行系统项目主管赛迪维说:“在地球上,我们已经做过用多种不同科技从大气或者土壤中提取水的实验。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如何验证这些技术也适用于火星,能够检测火星土壤里的水含量以及火星的气候。”

当然,提取火星水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挖掘火星冻土,并放进烤箱烘烤,让水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出来。国际无线电科学联合会高级科学家、已退休的美国航空航天局顾问埃德温·埃思里奇和他的同事,已经展开了在模拟的月球和火星环境下用微波技术提取水的研究。

在月球实验中,埃思里奇和阿拉巴马汉茨维尔大学的威廉·考克勒用传统的家用微波炉“烹饪”一些模拟的月球表层土(这是在月球表面发现的由松软的土和石子构成的一层土壤),冰冻水就会被蒸发出来并凝结到一个冷却板上。考克勒解释说,水能很好地吸收微波,但冰不行,所以微波要先加热岩石,然后由岩石将热传导给冰。

探索之旅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资源类型;生态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162-02

地处秦岭南麓的商洛市,以其高、寒、险、奇、秀等特点[1]。从板块构造来看,可分为两个大的构造单元,即北部的商渭台缘褶皱带,南部的东秦岭褶皱系。其地表结构“河流密布,沟壑交织”,水系主要由洛河、丹江、金钱河、旬河以及乾佑河等组成,它们很像五个指头从秦岭主脊开始,分别向东、东南和南等方向奔流后汇入其他河流。这些河流及其支流分别构成羽毛状、树枝状结构类型,为商洛市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水体旅游资源,使该地的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本区域内存在大量的中小型峡谷、喀斯特溶洞,如金丝大峡谷、柞水溶洞、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等地地貌特色比较有名。

一、商洛市旅游业发展简况

近几年来,商洛市的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旅游业快速发展,2015全年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增长11.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4.87亿元,增长14.1%。近几年的旅游数量是逐年增加的,旅游业带来的地区收入也是成比例逐年增加的。随着人们的收入提高,人们开始从温饱问题转向消费为主的经济发展道路,开始注重精神上的消费。据了解,随着交通便利,从西安到商洛有两条高速路均能到达当地,这带给商洛的旅游业很大的商机,如商洛市商州区的仙娥湖,每到周末就有大量西安的游客来这里休闲度假,给这里的农家乐带来活力,活跃了景点旅游的氛围。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本地化行动显得尤为重要。相比较而言,山地环境景观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方面[2]。商洛旅游业作为商洛市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在旅游发展模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呈现出由平稳发展逐渐向快速发展阶段过渡的态势,几年内体现商洛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很快涌现出来,如丹凤县竹林关镇桃花谷水土保持示范园,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广大旅游爱好者提供好的去处。

二、商洛市主要旅游景点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一)商洛市遗址遗迹景点

商洛有着悠久的文化v史,根据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生活,先秦时期,将变法有功的卫鞅封于此地,故称为“商君”。由于历史的长期积淀,一方面,从旧石器时代到现代革命遗址都有大量遗存,如悠久的洛南猿人洞穴遗址、仓颉遗址、四皓文化、古镇漫川关和凤凰古镇、洛南文庙和白浪镇等,都是商洛市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近代革命遗迹,如商洛市革命烈士公园、丹凤竹林关、漫川关等多处革命圣地,都是历史文化旅游胜地。这些遗址遗迹虽然已引起政府以及媒体的关注和重视,并对有些遗址遗迹进行修缮,但还是缺乏监管,更缺乏保护意识。这些景点多为人为破坏,例如方便面袋子、饮料瓶、果皮等在景区随处可见,这些现象可以归纳为景区环境的脏、乱、差。

(二)商洛市特色自然旅游景点

地处秦岭腹地商洛市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地区,生态环境优良,且蕴含了山岳型、河谷型、山林型、珍稀动植物等旅游资源类型,特殊的地貌形成了高品质和特色独具的自然旅游资源。秦岭山区所具有的山地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等在商洛均有体现[3]。另外,秦岭天然植被具有十分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结构,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尤其商丹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河流纵横,具有地域特色性。在自然旅游景点规模上还处在发展初期阶段,且平时游客流量较少,主要集中在重大节假日。在调查一些较为著名的景点后发现,商洛地方景点缺乏服务系统化、产业化,主要体现在吃住以及休闲娱乐的第三产业链太弱。缺乏正确引导,推动地方建立以景点为特色,以板栗、核桃、茶叶等特色的旅游度假服务体系。

(三)非物质性旅游特色景点

非物质性旅游资源涉及历史人物、地方风俗、节庆、特色饮食、文化节等,例如起源于湖南、原为军事操练和出征仪仗所用的商洛花鼓,是商洛市人民最为喜爱的地方小戏,商洛花鼓剧目约500多本,在商州、山阳、丹凤等地盛行,“跳”和“舞”是其最突出特点;商洛花鼓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明末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在商洛山八进八出先后达十四年之久的闯王文化;以及丹凤古城、商南过风楼、商州东龙山、陈源遗址等文化代表了春秋至战国中期楚文化,这些非物质性文化都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它们的非物质性旅游资源与物质性旅游资源相辅相承,可提高商洛市的旅游竞争力。而在实际在旅游宣传上,对非物质旅游景点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提升商洛旅游业,促进本地的生态化发展

(一)深化商洛市的景点旅游发展

探索之旅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我;自我意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认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当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并恰当地认同他人。而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一个人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由此可以理解“认识你自己!”这一镌刻在希腊特尔菲神殿上的警言之所以成为心理学知识的源头,是因为一切的心理学知识都是人类围绕了解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自我而来。

一、相关的理论知识

什么是自我?简单地说,这是一个关于“我是谁”的问题。“我是谁?”这不仅仅是哲学界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也是一个心理学界众多学者们一直探讨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之父威廉・詹姆斯在一百多年前就曾提出,“自我是人类心理宇宙的中心。”这句话揭示了人类心理中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在他之后,更多的心理家投入了对自我意识的研究领域。

例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着重研究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关系,他认为客体我是自我意识的对象,它是通过别人(社会)对自我的有组织的态度系统而形成起来的;而主体我是自我动力部分,它能够认识客观现实和自己。他认为客体我是自我活动的本体结构,它制约主体我的活动,而主体我是客体我变化发展的引导者。

美国应用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罗杰斯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与现实自我相对应的理想自我的概念。现实自我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各种特征的认识和对自己各种行为的看法。理想自我指的是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自己所希望达到的理想标准,它引导个体达成理想中的个人自我。

二、开展自我意识探索活动

第一步,组织学生完成WAI技法的课堂活动。WAI技法是指对“我是谁”(Who am I,简称WAI)这样的问题的自问自答。因其形式是自由书写20种回答,故也称为20句子测验。告诉学生,自问自答20次:你是谁?把头脑里浮现出来的答案一一写出来。想到什么就回答什么,不要有什么顾虑。如果写不出来,可以略去,继续往下写。

第二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分析。首先,让学生在20个“我是谁”的回答中,自己统计肯定自我的个数与否定自我的个数,来分析自已的自我肯定感。如果大部分,甚至是全部是肯定自己的,那么自我肯定感较强,表现出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也可能是自负和固执,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如果回答中基本上甚至全部是否定自己的,那么可以解释为存在比较严重的自我否定感,表现为严重的自卑。

在笔者所教的班级上,学生自我肯定的数目较多,自我否定的数量很少,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似乎在回避对自我价值的评判,仅仅是描述与个人有关的客观信息。笔者以为,他们在完成这项任务的时候,或许是忽略了自己的缺点,或许是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缺点,所以回答的内容大部分是自我肯定或者是客观的现实状况,这与自信无关,更不可能是自负。

由于自我意识的内容不是单一的,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因此,让学生对自己20个“我是谁”的回答中,按照具体内容分门归类,看看所占的比例,可以反映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内容以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为主,生理自我所占的比例较少。在心理自我的内容上,大部分学生非常注重自己在性格、兴趣、情绪及行为等方面的表现。例如,意识到自己心理状态是否快乐,与朋友关系是否密切等等,这反映了大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个人心理。而在社会心理的内容上,他们往往把自己放在一个社会关系中来评价自己,说明大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存在。

三、总结学生自我意识的现状

根据WAI技法测试的结果,可以看出我院大学生当前心理意识的主要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学生对自我意识普遍感到很迷茫。当笔者在课堂上问他们“你是谁?”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摇头表示不知道,或者用自己的名字来回答。而我告诉他们,名字只是一个人的符号,如果去掉这个符号,你是谁?他们就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

2.大学生对自我意识感到很矛盾。他们承认自己有自卑感,但是同时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当然,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也并不矛盾,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恒也。”同样,自尊与自卑也能同时相依相存。

3.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内容上,他们比较注重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说明他们越来越在乎自己的内在品质与个人想法,越来越把向外的目光更多地投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自我意识成熟的一种表现。

通过自我意识的探索之旅让学生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对于培养他们加强自我修养,进行自我塑造,完善自我建立了基础,直至达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终极目标。

探索之旅范文第5篇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又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能力。就是指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有两个最基本的内涵:首先,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存量是有限的,这种经济上的稀缺性和物质上的稀缺性相结合,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更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要为后展留有余地。

一、呼伦贝尔草原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呼伦贝尔草原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目前世界上得天独厚最具优势的天然草原之一,面积达到1.25亿亩,素有世界第三大草原之称。呼伦贝尔大森林,即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是中国最大的亚寒带原始森林,有天然林地2.03亿亩,人均占有量居全国之首。

陈巴尔虎旗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辽阔的天然牧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生态草原,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这里以森林的原始、湖泊的天然、冰雪的纯洁、草原的辽阔、口岸的集中、古迹的民族性和民俗的独特性而受到世人的瞩目。野生动物有400余种,野生植物有1000余种,被称作“北国野生动物的天然王国”。呼伦贝尔大水域是以大兴安岭为分水岭,形成额尔古纳河和嫩江两大水系,有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特别是中国第五大湖――呼伦湖水域,水资源总量达到286.6亿立方米,占内蒙古总量的56.3%,人均占有量是全国的3.9倍。呼伦贝尔以其丰饶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中国北方诸多的游牧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

目前,呼伦贝尔大地上集聚着40个少数民族,特别是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个“三少”民族和俄罗斯族,民俗文化原始奇异,颇具魅力。呼伦贝尔大民俗是呼伦贝尔旅游资源的灵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成草原文化普遍性的核心内容,由此也就衍生出每个部落都把天、地和人作为一个整体来尊重,至今保持着崇尚自然、祭祀敖包、信封萨满教的宗教习俗及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观念,杜绝毁灭成为这里每个人的行为准则。

二、草原文化旅游业已逐步成熟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借助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只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就可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从产业角度看,文化旅游产业消耗资源较低,其中观光类产品几乎是无限利用,符合国家资源短缺的现状。另外,旅游需求本身也创造大量中间需求,由此可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如旅游装备工业、旅游购物体系等。在发展过程中,文化旅游产业还可实现四个层次的交流:一是实现了国际间的交流,改进国际间的财富分配比例;二是实现产业间的交流,改变产业结构的比例;三是实现城乡之间的交流,完成又一次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四是实现地区间财力的再分配,是货币与资源的再交换。

呼伦贝尔文化旅游产业优势,不仅在于自然生态环境上,而且在于挖掘潜力更大的人文生态环境上。生态旅游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托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系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高级旅游形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和产物。

(一)作为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旅游是指在旅游活动全过程及旅游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均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原则,突出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强调天人合一,追求可持续发展。

从呼伦贝尔草原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劣势及当前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三个方面不难得出:呼伦贝尔草原的可持续发展需从呼伦贝尔草原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出发,以呼伦贝尔草原独有的多民族草原文化为基础,以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原则,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体,引进投资、人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呼伦贝尔草原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结识了陈巴尔虎旗旅游局长宝乐日,并一同对陈巴尔虎旗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做了较深的探讨。陈巴尔虎旗是呼伦贝尔草原旅游的核心区,它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前景在呼伦贝尔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旅游的内在动力是通过亲历亲为,从而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文化作为人类积累和沉淀的精神财富,具有真善美的本质,是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对文化的交流和吸收已成为旅游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发展趋势。如文化部部长蔡武所说,“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一语道出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真谛。

(三)草原游牧文化是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其精华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兼容并蓄的人文观,表现特征为开放性和流动性。这与中原地区相对保守的农业文化构成鲜明对比。陈巴尔虎旗地广人稀的环境、复杂多变的气候、大起大落的温差,让人不得不随季节逐水草而游牧。这种生产形式培养了人们豪放的性格,开阔的胸襟。这种环境特点、生活特点、性格特点反映在文化上,就产生了独有的游牧文化特征,即“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兼容并蓄的文化观,勇于开拓的进取观,简朴为荣的生活观。把视野放在我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上,就会发现,当地的自然环境,草原、牧民、蒙古族(巴尔虎、布里亚特)和其他三个少数民族的存在,就是我们最大的文化载体。

(四)重点打造蒙古之源――这是近年来呼伦贝尔当地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定位,为这里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基础。在呼伦贝尔民俗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中,开发游牧文化及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民俗、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是必然选择。我们应将传统文化作现代解读,依托牧民的真实生活场景和保存较为完整的游牧文化特征,发展观赏型畜牧业,还可考虑建设畜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相衔接的大型游牧文化公园或游牧文化旅游区。利用传统资源结合现代产品,延伸旅游产业。

草原大型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可视为把蒙古族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成现代化视听产品的成功案例。“实景演出”是产品,“成吉思汗”是品牌,民族歌舞、那达慕等传统资源都可开发成现代产品。把民族特色的传统食品如牛肉干、奶食品等以现代化的加工和市场营销手段做成旅游产品,传统蒙古包改成草原旅店,传统的蒙式分餐适合现代人的卫生饮食要求,传统的骑马放牧与现代的马术运动等都能找到相对应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