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点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点

【内容提要】意识形态有虚假和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诞生标志着科学意识形态的形成

。以往的学者在谈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时,很少有人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所具有的特点去理解其所起的革命批判和制度辩护功能。似乎这方面的工作理应由专门

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工作者去做,而专门搞哲学的理论工作者大多从哲学本身的角

度去阐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却很少把它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去阐述,这就形成

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意识形态的特点及功能研究的理论空场。本文尝试通过与旧意识

形态的比较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全新特点。

【英文摘要】Therearefalseandscientificideology.ThebirthofMarxistideologymark

stheformationofscientificideology,thepaperattemptstoexplainthebra

nd-newcharacteristicsofMarxismasideology,makingacomprisonwiththeol

dideology.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点/Marxism/ideology/characteristics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896(2002)-03-0009-04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系统,必然会带有作为其主要载体的阶级和地位群体的印记,

一定的意识形态可能真实地说明一个时代,也可能虚假地说明一个时代。但无论这种意

识形态是虚假的还是科学的,它都是对现存社会关系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

形态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了前人的

理论成果基础上,并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

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次革命性变革,标志着科学意识形态的真正形成。

一、旧意识形态的局限性

这里所说的“旧意识形态”,是相对于科学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而言的

,主要指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它的局限性在于:

第一,阶级局限性。任何意识形态都必然带有一定的阶级倾向性,统治阶级利用自己

所处的有利地位和手段,支配着物质生产的资料,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调节

着自己时代思想的生产和分配。随着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形式出现在统治阶级内

部,统治阶级中有一部分人是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而出现的,他们把编造统治阶级关于

自身的幻想当作谋生的源泉。因此,阶级性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特性,无论是旧意识形

态还是科学意识形态都是具有的,所以关键“不在于要不要辩护,而在于为谁辩护”。

一切旧的意识形态都是建立在剥削社会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它维护的少数人剥削、统治

多数人的制度,因而这一局限性决定了它反社会、反人类的本性。人类的自由、解放,

不在于极个别人的自由、解放,而在于整个人类、至少是绝大多数人的自由、解放。一

切旧的意识形态绝不会、也不可能倡导和维护被剥削、被压迫阶级的自由、解放,这是

其固有的和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第二,标榜的全人类性。为了掩盖其狭隘自私的阶级利益,旧意识形态总标榜其赖以

建立的理论基础是客观主义,强调其理论的实证性,所以具有超阶级、超党性的特性。

他们在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中,拒绝做批判性的评论和有党性的结论,特别是反对阶级分

析方法。而这种虚伪的标榜,恰恰显示了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和衰落性,正如马克思指

出:“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地位的新阶级,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

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

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所

谓的自由、平等、博爱,所谓的人道主义,所谓的三权制衡等等,不过是在阶级斗争中

欺骗人民群众的口号而已。他们把现有的各种秩序描绘成最美好的、永恒的秩序,给人

们造成一种幻觉。而在现实当中,自由成了贸易自由,平等成掠夺平等,博爱成了“恩

威兼施”的博爱,人道主义成了向外掠夺的幌子,三权制衡成了资产阶级权力分脏的机

制。其实,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根本不存在的。

第三,普遍的虚假性。旧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都表现为一

种“精神的异化”,都只是资产阶级思想家编造的“关于自身的幻想”,因而都是虚假

的。而这些“虚假的幻想”,是统治阶级为了反对被压迫阶级而故意编造的谎言。这是

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阶级根源。而说它具有“普遍”的虚假性,主要是指其认识论上的

根源。也即有相当一部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在创造意识形态的过程中,不一定是出于

阶级利益辩护的愿望,而是由于所处的世界观立场和所用的方法论指导方面的缺陷,导

致其思想的“虚假”。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晚年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中曾指出,社会

意识形式,特别象法权体系、哲学体系等等,由于在它们与其所反映的经济关系之间有

许多中间环节,因此就有了似乎是独立的外观,而且常常在与现实之间表现出头足倒置

的现象。这样,在旧的意识形态家那里,就对意识形态及其形成作了唯心主义的理解。

另外,在思考的方法上也过于表面化,他们看到人的行动都是通过思维进行的,就认为

思维决定着人们的物质活动,而没有看到从根本上规约着思维及其发展的,是现实物质

关系。

第四,抽象性,也即掩蔽性。旧意识形态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用抽象的、扭曲的方式去

反映现实世界,也就是说,意识形态与现实的关系不是一种真实的、相契合的关系,而

是一种不真实的、经过粉饰的关系。马克思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

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

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

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把人类

史归结为一种歪曲的理解,就是归结为一种完全的抽象”。为什么他们要用一种“歪曲

”、“抽象”的方式表达其思想呢?因为他们要表达的是少数人的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而怎样才能做到既能是表达自己的根本利益,又能让多数的人们相信它是神圣不可侵

犯呢?除了动用强制力量外;在意识形态上只能玩起“抽象”、“掩蔽”的把戏,通过

诸多的意识形式,淡化或弱化,甚至代替地表达和辩护其特殊利益。

第五,理论的单向度,即非批判性。旧意识形态家大多自诩为“批判者”,但其理论

真正批判的成分回到其历史观中,就会消逝无踪。如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的第四

部分“精神”中,曾深入地探讨了精神的异化问题。他概括了精神异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有“苦恼的意识”、“高尚的意识”、“卑贱的意识”、“分裂的意识”等等,指出

了意识形态本身就是“异化”——人们创造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却独立化并神秘化为

统治人的精神力量。这一思想无疑具有深刻的批判因素,但在黑格尔看来,这些精神的

异化,“不过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同形式。”他只是在精神领域对某些思想客观进行

描述而已。结果是:“它们是思想的本质,因而只是纯粹的即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

”这样,本来批判的思想又退缩回到了受批判的思想当中去,青年黑格尔从施蒂纳到布

·鲍威尔,再到费尔巴哈,几乎都宣称自己的理论是批判的,而且也似乎在努力批判,

但由于他们的批判都只停留在纯粹的思想领域里,从不把他们的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

看不到真正意义上实践的作用,所以实际上他们并不是与现实作斗争,而是与现实的影

子作斗争,马克思对此作了精彩的描述:“有一个好汉一天忽然想到,人们之所以溺死

,是因为他们被关于重力的思想迷住了。如果他们从头脑中抛掉这个观念,比方说,宣

称它是宗教迷信的观念,那么他们就会避免任何溺死的危险。……这位好汉就是现代德

国革命哲学家们的根本”。旧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意识形态,在其本质和核心上,由

于其阶级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是非批判性的。

第六,观念的支配性。旧意识形态家们在考察历史时,总自觉不自觉地主张“观念统

治着世界”。他们首先把统治思想和统治阶级本身分割开来,然后煞有介事地从不同的

思想中抽出“一般思想”(实际是他们自己的思想),把它置于最高统治地位。接着从这

些“统治思想”引申出人们之间的现实关系,要求人们遵从、屈服于这些虚构的关系,

这样就完成了观念偶像的制造,一种假象随即产生:即只要在观念上进行变革,现实就

会发生变革,而观念改变由谁来完成呢?毫无疑问,只要某些思想家的出现,一切都会

实现,而这些天才思想家恰恰又是统治阶级本身的代表,真正的统治仍然是统治阶级。

这里实际上也在玩着割裂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把戏。当现实是残酷的时候,旧意识形态家

就通过理论创造生动和幻像。旧意识形态正是通过这种虚构出来的观念的独立性及对实

在的支配,给人们制造了种种幻想,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现实生活中引开,使之沉湎于抽

象的观念世界中而丧失了与现实斗争的勇气和热情,马克思对这种幻想宣告:“所有的

德国哲学批判家都断言,观念、想法、概念迄今一直统治着和决定着人们的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今日,但今后不应继续存在。”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全新特点: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诞生是意识形态发展史是的伟大变革,它标志着科学意识形态

的诞生,它是批判继承旧意识形态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

体系,相对于旧意识形态,它拥有全新的特点。

第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是相对于旧意识形态的阶级局限性和标榜的全人类

性而言的。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反对旧意识形态的超党性的虚

伪态度,它公开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服务的。它从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

,明确宣布要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最终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充分表明

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真实而彻底的革命性。可以说,没有这种彻底的革命性,不

敢公开表明自己党性的意识形态,决不是科学的意识形态。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敢于表

明自己彻底的革命性呢?就因为它的科学性,它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基

础上,对社会发展必然性把握的理性结论,即便它具有阶级属性,但它是无产阶级的思

想体系,从而克服了一切剥削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所固有的阶级狭隘性、片面

性。因为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严格地遵循客观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它的

根本利益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发展趋势是相一致的。所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接

近客观真理,就越符合无产阶级利益和彻底革命的要求。列宁在驳斥俄国马赫主义者波

格丹诺夫对相对真理的误解时指出:“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

何科学的意识形态(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意识形态)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

条件的。”可见,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相对

真理与绝对真理的统一。对立或者割裂二者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在“意识形态终结”的烟雾中,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非难和否定,就是

把科学性与革命级性绝对对立的。他们认为,意识形态是特定阶级从本阶级的功利出发

,用来操纵、控制社会的思想工具,因而是一种与科学真理相左的“政治偏见”。这里

就涉及到两个问题了:一是意识形态的革命性是否必然损害或削弱认识的科学真理性?

二是意识形态和科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对于第一个问题,上面已有所述,结论是马克思

主义意识形态完全可以而且必须体现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对于第二个问题,在马克

思主义看来,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关系至少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意识形态是

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为什么他们会

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对立起来呢?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科学”的狭隘理解所

造成的。科学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分。自然科学反映的是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社会科学反映的是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其共同的本质都在于对客观现实的反映,都

属于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而在贝尔等人看来,“科学”仅指实证科学即自然科学。这

样一来,社会科学尤其是属于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的那部分社会科学,由于得不到

“实证”而被排除在科学之外。所以科学与意识形态是对立的。其实,作为对社会现象

的反映,意识形态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判明一种意识形态是否具有科学性,关键在

于看其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对象,旧意识形态(非科学的意识形态)是歪曲地反映社会存

在的意识形态,科学的意识形态是指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的意识形态。其次,意识形态

和科学发展的和谐一致是意识形态获得科学性的重要条件。列宁指出:“社会主义是无

产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它服从意识形态的发生,发展和巩固的一般条件,就是说,社

会主义以人类知识的一切材料为基础,以科学的高度发展为先决条件。”旧意识形态就

是因为不能及时吸收科学发展的成果,经受不住科学的考验,而很快被时代淘汰。从这

个意义上讲,科学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并不是,也不应是对立的。

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攻击和歪曲,大都

表现为这样或那样地割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他们或者片面夸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脱离实际搞冒险主义;或者片面夸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标榜

按客观规律搞改良主义。这都是以极端的形式歪曲、阉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在现实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战斗力。实际上,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忘记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也就说不上科学性,只能是一种伪科学。同样,脱离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抛弃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也就谈不上革命,只能是一种假革命。

只有把科学性和革命性紧密地结合起来,才是真正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

第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这是相对于旧意识形态的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非批判性和观念支配性而言的。这个“

统一”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思维成果、社会理想、革命学说,它来

源于实践、形成于实践、发展于实践。它的产生、演化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为依托的,

而不象旧意识形态那样,是“思想家的理性产物”,是凭空捏造,是思维冥想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

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

、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列宁也指出:“革命理论是不能臆造

出来的,它是从世界各国的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的总和中生长出来的,这种理论在19世

纪末期形成。它叫作马克思主义。”生动的生活实际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不仅是马克思

主义孕育和形成的基础,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原动力。有了这种原动力,马克思

主义这一科学的意识形态不至于重蹈历史上那些保守的、固步自封的思想体系的覆辙,

就能够与时俱进、叱咤风云。旧意识形态非批判性的根源就在于他们轻视实践、逃避实

践,只停留在精神(理论)的领域,结果他们的批判成了蛰居书斋的冥想家独自玩耍的“

文字游戏”。二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思维理论成果、社会理想、革命学说,它不是纯粹

空洞的东西,它具有实践指向性,即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马克

思恩格斯在研究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发现了历史发展运动的一般规律,创建了唯物史观

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些学说并不是闲来无事的诗词,也不是一经掌握就可以束之高阁的

东西,而是反过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指导着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并在这

些革命实践中得到验证和进一步的发展。“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认识世界,而问

题在于改变世界”。认识世界,不能停留在一般地观察、解释、评议,而应致力于揭示

其客观的发展规律,做到科学地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完全服务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

不是像社会庸医那样搞修修补补,也不是像青年黑格尔派那样光说“震撼世界”的大话

,而应是革命的、彻底的推动社会前进的改造。革命地改造世界,是以科学地认识世界

为前提、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实践是紧密结合的,它在指导实践的具

体历史过程中,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且依照实践这个客观标准,不断地修正;根

据实践的要求,不断更新、发展。因此,它既不会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幻想,也不会变

成僵化的教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反对旧意识形态的观念支配性,因为这是颠倒地分

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做法,它之所以神秘、之所以虚假,就在于离开社会生活,只在理

论本身来说明自己的本性。但是,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凡是把理论导

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

的解决。”马克思恩格斯这一观点,也是消除旧意识形态神秘化、虚幻化的最好过滤器

第三,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这是相对于旧意识形态的普遍虚假性和抽象性而言的

。如前所述,旧意识形态家们在谈论意识形态时,并不是指具体的现实的东西,而是一

些抽象的、隐晦的思想概念。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理论的抽象性并不等于抽象的理论。

任何理论都是抽象的产物,都是对现实物质生产关系的概括性反映,因而带有抽象性。

但抽象的理论则是指脱离现实,在头脑中进行形而上学操作的产物。因而其历史性无从

谈起。二者具有根本的区别,而后者恰是旧意识形态家们常用的手法。意识形态就是他

们精心制造的阻碍人们全面地认识自己现实世界的眼障。这些眼障一旦被还原,将成为

“赤裸裸的谎言”,反而成为推翻自己的武器。可以断言一切被神秘化和虚幻化的思想

大厦在它崩然倒毁的同时也将把建造它的设计师一起活埋。

科学的意识形态克服了以往旧意识形态的虚假和掩蔽,赋予了意识形态真实、现实的

特性。由于从现实出发,马克思坚持了社会历史领域的唯物主义思想,这是对旧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的重要变革。又由于从历史出发,马克思主义又避免了陷入自然主义的态

度之中。因为意识形态批判的前提是对现实进行批判分析,而对具体现实进行批判分析

,就必须将具体现实置于历史之中,进行历史的透视,具体地分析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

生活过程。因而马克思主义体现了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说它具有历史性,主要指其

不是凭空而来主观臆造的东西。而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而进行的客观反映和价值

导向;不是在头脑当中“纯粹观念的斗争”的结果,而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

上,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索,不断改进而最后确立和发展的。当然,马克思曾说过,意识

形态没有历史,但这主要是针对那些“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思辩哲学家和神学家所进

行的理论反驳。因为那些思辩的唯心主义者总热衷脱离现实生活来讨论精神或宗教自身

发展、自身展开的历史。马克思的论断所要否定的正是这种幻想和迷信。而不是在一般

意义上否定意识形态有历史(如宗教史、哲学史等)。就意识形态是人们的生活过程的反

射和回响而言,它是没有独立历史的。说它具有现实性,主要是指其实践性,这种实践

性是基于对“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的关怀,基于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关怀,而引导人们

进行的对现实的改造和发展。它体现为无产阶级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因

而它拒斥一切虚伪和形而上学,呼唤真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现实的“意识形态”

和意识形态的“现实”的统一,体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我们只有科学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全新特点,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

的制度辩护和革命批判功能,才能更加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才能更好地运用它指

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辉煌的胜利!

收稿日期:2002-01-10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