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陶瓷雕塑论文:略谈陶瓷雕塑审美

陶瓷雕塑论文:略谈陶瓷雕塑审美

本文作者:郭正尧作者单位:浔中鹏都瓷厂

泥料与人性并重的陶瓷雕塑,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

泥土与人类有着休戚相关的紧密关系,尤其农耕业时代,人类更加依靠泥土的恩赐,才得以生息。这便是自然因素对人文发展的必然选择。泥土对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是在陶器时代人们利用黏土进行造物,那是一个人性与泥性交融的时代,也是人性与泥性对话的肇始。随后,尽管泥土的作用部分被其他物质所替代,但是,它所衍生出的文化脉络却从来没有间断过。陶瓷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是在陶器时代和石器时代积累下来的技术的发展并被应用的结果。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保留了“塑”和“雕”的技术,使它们成为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技术之一。陶瓷雕塑便是这两种技术紧密结合,配套使用的结果。瓷器发明及其被广泛利用之后,人感悟泥土魅力更加深入一步,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不仅能够利用泥土进行各种造型,或实验,或实践,或创造人间奇迹。如果说宋代人充分领悟了泥土的魅力的话,那么,明代人将自己的创造意识更多地注入泥土之中,成就了泥土和人紧密交融的陶瓷文明成果。除去官窑所控制的陶瓷生产之外,民窑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和壮大。明代佛教文化世俗化十分鲜明,人们不仅和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心理对话,也将泥土融合在其中,形成了三者的有机统一。在德化窑,陶瓷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此时,不仅白瓷材料达到历史上的极致,就造型及其文化内涵都达到空前丰富的高度。瓷塑工艺表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总合,并将技术与泥土的属性巧妙结合起来,那就是明代德化窑的综合性八字技法,即“捏、塑、雕、镂、贴、接、推、修”技法。事实上,这些技法都是中国传统陶瓷造型的基本技术之不断积累的结果。远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徒手捏制陶器,后来,出现了慢轮并结合手工的制作方法。就是这样,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民间陶瓷制作不断将陶瓷造型难度抛在身后,并为审美创造了惟妙惟肖的形象。陶瓷雕塑是陶瓷历史上较为典型的造型之一,它是泥料与人性紧密结合而生成的人文主义文化结果。

制作工艺与“人情冷暖”,成为德化窑传统陶瓷雕塑的意识支撑

陶瓷制作工艺是长期以来人们利用自身对陶瓷材料性能的有效把握,并达到造型目的的手段的提炼和积累,其中,它所蕴涵的人情和意识是难以用言辞表白的。与此同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任何人都不能将它分成彼此。然而,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与各地利用生产技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水平不平衡性的彰显,陶瓷造型及其制作工艺和人文情感都不尽相同。这是地区间民间美术的重要区别之一,也是地区间民间文化审美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德化窑陶瓷生产的历史上,反映造型与文化内涵,以及人性的制作手段也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色。前文提到德化窑在明代基本成熟的瓷塑基本技法,它是以当时陶瓷材料及其性能为依据的,并反映人对材料认识及把握的能力,以及反映人对陶瓷展示文化内容的一种独特的造型手段。这种造型手段所塑造的造型形象是人们对当时文化理解的一种具体化形式,不仅蕴涵了制作技术水平和工艺技巧,也凝聚了人们对自然认识、理解,与应用的结果。人们有意识地将人的悟性和瓷土结合起来,并于其中渗透了人情冷暖。例如,何朝宗所塑造的观音造型形象,不仅倾注心血与泥性的结合,而且在技术推敲,以及创作者对佛教形象的理解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地方性的造物形象。长期以来,德化窑保留并发展了这种传统,尤其重要的是,它成为该地区一种精神支柱———它不仅支撑着德化陶瓷雕塑的发展,也支撑着人们的文化审美,甚至支撑着人们的物质创造意识与经济文化生活。现在,人们不仅将传统雕塑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而且,还将之看成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21世纪初年,德化陶瓷工艺美术师苏清河申请德化传统瓷塑非物质文化继承人成功,标志着德化传统陶瓷雕塑的文化价值的确立。在现代陶瓷发展中,德化产区虽然适合了陶瓷文化多元性的历史潮流,但是,传统民间工艺仍然起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泥土的属性的了解和把握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际,这种文传统文化的惯性不得不使人们认识到,自然与人的默契是难于割舍的。总之,中国陶瓷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就在于它源发于广大的民众中间,就在于它肇始于中国古老先民造物的开端时刻。这在一定意义上早已奠定它的民间性本质。作为地方性陶瓷审美的特征之一,它的落差,反映在人们不同的认识与利用它为文化生活服务的水平之上。因此,德化陶瓷文化审美都不可能离开长期以来人们对瓷土的感悟之情,离不开人性与泥性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