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价值分析

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价值分析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例证。在当前大力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本文结合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前艺术教育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对艺术教育的发展以及价值传承具有实践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价值与路径

文化自信是关乎中国文化安全、中华民族精神独立的要点,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和重要构成部分,是五千多年来中国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高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高校也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艺术教育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为更好地发展中华文化、打造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提升文化总体实力提供重要的支撑。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爱国情怀。文化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最能展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展现出中国的历史面貌和发展轨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体现出的强大生命力越来越得到全世界的关注与认可,这也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也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和锤炼,期间从未中断过,这体现出中国人民的责任担当和坚强的意志力。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全国各族人民从思想意识形态上、理想信念上、价值理念上、道德观念上来说都需要具备与时俱进、勇于改革的精神。文化是彰显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征。尤其是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充分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担当。教育是连接起全世界人民的纽带,也是传递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中,可以使文化理念得到广泛传播、认同并深入人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帮助其树立起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只有树立起文化自信后,才能为真正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实现中国梦提供重要精神支撑。

(二)有助于立德树人的深入实施。高校是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走进课堂,必须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同时,充分考虑和结合大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构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与教学体系,并将其融入艺术课堂、思政课堂、专业课堂,并实现与第一课堂的深度结合和融合,与第二课堂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文化活动等,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内涵与活力。此外,在教学、科研和实践教学建设中也要注重创新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未来的学科带头人和建设者。除此之外,还要具备国际视野,为世界了解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做准备。更重要的是,要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树立好德育与思政的双理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艺术创新教育的文化动力。近年来,艺术教育的扩招导致了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对于艺术教育的学生来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滋养,否则很难创作出高质量、有内涵的艺术作品。文化是标杆和内核,标杆指引着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内核和内涵建设关系到整体学科的发展水平与层次。文化首先要引领艺术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独立和高水准的审美。继承和弘扬是艺术创新教育的发展理念,艺术教育的创新在于是否能以创新的视角、创新的思维方式看待传统文化,逐步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思维定式。艺术创新教育的“新”要求我们把握好创新的度,对艺术的展现采取灵活化的表现手段,要在当代艺术教育的基础之上进行提升,同时也要注重保护传统文化的精髓,去粗取精,艺术教育同时也担负着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的重要使命。传统文化是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的文化桥梁,艺术创新教育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完全否定,而是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之上不断推陈出新,为其注入新鲜血液。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路径

(一)做好协同育人,重视艺术教育创新。首先,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借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积极搭建展现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风采的平台,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为学生拓展更多的社会实践平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人才共育,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艺术人才提供平台。最后,组织学生深入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例如博物馆、文化纪念馆、名人故居等文化场所,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对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众进行慰问,使大学生能够感受到作为一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的自豪感,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奠定基础。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将网课和视频课程运作起来,全面提升协同育人。艺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需要不断地将文化素养教育和艺术专业能力教育进行融合和提升,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中,从课程设置到实习实践,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目标,以艺术创新教育为载体来培养更多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文化自信。

(二)多元性与开放性的艺术教育路径选择。在艺术教育的教学环节中,需要准确把握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精心筹备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合理地使用教学教具,在教学的过程和环节中突出重难点,科学地构建适应新时展要求、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发展的多元化路径。在课程的建设上,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类公共课程、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紧密结合,找到彼此之间的平衡点。例如在一些戏曲类、国画类、书法类相关的课程内容中,要注重寓教于乐,将沉浸式教学运用起来。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案例分析、示范分析、师友组合的方式,创设适合推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以艺术教育带动德智体美劳多重教育的目的。在深化艺术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方面,高校可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为现有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构建评价指标。第一是组织管理指标,即从艺术教育的顶层设计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各个方面;第二是软硬件教学条件指标,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提供完备的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第三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指标,可以通过学生对校内传统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来进行考量。

(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全面提升美育。可以结合和运用传统文化作为美育的途径。例如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可以尝试以书画、雕塑、陶瓷、青铜器、建筑、园林等作为案例进行审美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美术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内涵,例如园林艺术在保留中华民族艺术经典的同时,更多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自然山水的启发,视野得到了开拓,在中国山水文化中增强了审美意识,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四)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传播者是教师,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术教育的质量。一方面,高校应建立教师的联合培养与培训机制,搭建起交流的平台,广泛开展学习研讨,深度促进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例如,学校可以引导教师在艺术创作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和背景,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传统文化相关的从业者,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者、民间艺人、艺术家等到高校开展讲座和培训活动,拓展教师队伍的文化视野,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五)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媒介。“互联网+”的时代赋予艺术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即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合理运用新媒介。例如将木偶、皮影等传统文化的元素创造性地运用到动漫、动画作品的制作中,还可将唐装、旗袍等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时尚服饰的设计中,将绘画艺术运用到陶瓷生产中,将古典诗词运用到音乐创作中……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将慕课、网课等形式应用到传统文化传播和艺术教育活动中,从而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丰富艺术教育的形式。

(六)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研习基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该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日后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富的给养,也使得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未曾中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去粗取精,选取传统文化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并结合时代需要进行再创造。时代呼唤创新,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德育载体,在实践基础上开展创新教育,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研习基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例如,可以结合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传统文化研习班、培训班,邀请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授课,开展传承活动。还可以以古代礼仪、书法、传统音乐等传统文化知识为主题,开展各种优秀传统文化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在艺术学习中的批评精神。

三、结语

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和产品来服务社会,服务教育。高校在贯彻和执行文化强国的战略方针的同时,要注重拓宽艺术教育的渠道,不断创造和打造出艺术精品来服务社会,这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高校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阐释——以有关论述为中心的讨论[J].理论学刊,2014,(7):1123-127.

作者:李婷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疆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