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人文精神传统文学论文

人文精神传统文学论文

一、中国传统文学对中国古典舞内容形式的影响

(一)托物言志

在我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众多作者都喜欢“咏物”以表达自身的志向和高尚情操。比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表达自己虽身处黑暗官场,但又不同流合污,充分表达了其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这种品德是我国历代文人所追求的。古典舞《爱莲说》则将作者的语言文字转换成更加形象的舞蹈语汇,编导采用民乐《沉鱼》作为舞蹈的配乐,在琵琶、竖琴的音乐效果下,烘托出了古色古香的气氛,尤其是在表现莲花的“不染”、“不妖”的意境上捕捉得很到位。“不染”、“不妖”动作的处理既不能张扬,又不能妩媚,也不能太小气,亦不能太内敛。编导采用的主题动作“单腿跪地翘后腿下后腰,胸前小五花”将莲花的形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舞中采用了“圆场步”、“云手”等动作,刚柔相济、动静结合、恰到好处。运用类似这种手法的古典舞很多,如《空谷幽兰》、《梅》等。这就是古典舞蹈用形象的语汇、美妙的意境来巧妙地展示文学作品作家的“借咏物以言志”理想,观之则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让人顿生荡气回肠之感。

(二)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古典文学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也常常是中国古典舞所表现的内容之一。舞蹈的特点之一就是“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古典舞以借景抒情所产生的“意境”最为深入人心。比如“第二届CCTV舞蹈大赛”一等奖作品《扇舞丹青》,舞者通过道具折扇,肢体动作以“拧、倾、圆、曲”为主,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水墨丹青。一张一弛、时急时缓、强弱变换等动势,时而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时而又是笔走龙蛇的狂草,时而又如文人在舞文弄墨,时而却是舞蹈与武术合二为一,让欣赏者觉得既置身于美丽山水之间,又穿越于古代。自然、山水、音乐、光影、时空和心灵顿时合而为一,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整个的舞台空间,塑造出一种古雅、端庄,充满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体态形象,将古典舞与书法文化、扇文化、剑文化融为一体……营造了一个恬静、雅致、高远的意境。”在中国古典舞中,类似这类的舞蹈很多,如表现良辰美景佳人的《春江花月夜》、“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的《踏歌》等。我国文人的“借景抒情”的文学表现方法,也在中国古典舞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自然、山水、音乐、光影、时空和心灵顿时合而为一,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忧患意识

但凡一个有良知的中国文人,都会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长颂不衰的永恒主题之一,中华民族虽饱经风雨却依然屹立的民族精神的内核之一。舞蹈家也不例外,在八年抗战时期,舞蹈家们和各地的文艺宣传队,就用舞蹈表现出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与仇恨,对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舞蹈成为当时民族精神的“播种机”、“宣传册”。在古典舞中,也有很多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舞蹈。如“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一等奖作品古典舞《金山战鼓》,编导取材于古典文学《说岳全传》中巾帼英雄梁红玉带领两个儿子金山擂战鼓、英勇抵抗金兵的光荣事迹。舞蹈中大量运用肢体动作语言,充分表现了巾帼英雄的英勇气概,让人仿佛处于硝烟弥漫的古战场,战斗精神与毅力大增。同时,中国古典舞这种“豪放派”的表现方式和方法也为完善中国古典舞学院派教学体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如果没有这些经典的传统文学,就没有那么多不同题材的古典舞,也就没有那么多形式丰富的古典舞。文学的形式内容对古典舞蹈的形式内容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传统文学对中国古典舞结构形式的影响

舞蹈与文学的相通之处实在很多,以下是文学与舞蹈中的几种常见手法,这些手法对舞蹈的影响非常深。

(一)伏笔是文学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对上下文起到一种暗示的作用。我国舞剧中也常采用这样的伏笔手法来编创舞蹈,古典舞剧《大梦敦煌》中莫高的“飞天”画稿和月牙的水壶,就是舞剧线索发展的一种暗示,为两人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守的感人爱情故事埋下伏笔。

(二)前呼后应

也是文学写作手法中常用的一种手法之一,舞蹈中也常用这样的表现手法,如男子独舞《秦俑魂》,舞蹈一开始就在一片硝烟弥漫中出现身着铠甲的秦俑造型,随着音乐的响起,秦俑“活”了,直到舞蹈结束,秦俑又“安静”下来,这一由静到动,再由动到静的前呼后应,深化了舞蹈主题。

(三)起承转合手法的借鉴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的术语。任何一部舞蹈作品,都离不开这样的一种结构形式来表现舞蹈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尾”。如果少了任何一个环节,作品就一定是有缺陷的。这种手法在舞蹈中也有体现,体现得比较全面的应当属舞蹈文学台本。舞蹈文学台本是根据舞剧艺术的基本特征,按照舞蹈艺术形象思维的特点,为编导提供作品内容、情节结构、具体场景、人物行动及其他细节,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它是编导进行舞台剧作和艺术想象的文学基础。舞蹈文学台本是对舞蹈作品的文学化描述,这种描述是为了强化舞蹈作品的“可舞性”。舞蹈文学台本的结构不能不涵盖作品的结构,其中对作品结构的考虑是舞蹈形象的典型化、编导的匠心独运的关键点。

三、传统文学对中国古典舞人文精神的影响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舞蹈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超民族的人文主义的精神抚慰,一种由生命本体建构的人类对美的向往和对自身的肯定。中国古典舞蹈与文学不一样的是载体和表现方法,传统文学能够通过纸张和文字进行传播和保存,而舞蹈是活动着的文学,用肢体去“表达”文学,表现文字所不能传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

(一)天地之大美不言

庄子这种美的意境已经超越了我们认识的狭隘之美;它是人融入天地自然进而心灵妙悟之美,是“天人合一”之美。朱载堉说,学舞,以转之一字,为众妙之门,文学的美以字词句表现,而舞蹈的美由“舞蹈动作”、“舞蹈语言”、“舞蹈语汇”构成。在“大美”上,追求的境界是一致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中国古典舞中,除了内容形式的美,就是舞蹈演员传达出的中国人特有的内敛含蓄的美。

(二)孔子在观看乐舞

《大韶》后感慨其是至善至美的舞蹈。中国古典舞的善就是指的一种精神,通过舞蹈表达的一种被当今人们认可且被人们推崇的精神;古典舞表达中国人的善是最为准确到位的。就古典舞站姿子午相来说,此动作就如同古书中描述的挺拔坚韧的“站如松”,将中华民族那种含蓄内敛、坚韧向上、爱憎分明的气节表现得很是到位,这是现代舞、民间舞、芭蕾舞所无法表达的。“中国艺术精神之传统,强调以‘人’为核心,倾注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关注,表现出对人生理想的热烈追求。那么在艺术价值观上,旨欲通过艺术的审美形象寓教于乐,教化人心,达到淳风净俗之目的。”中国传统文学已经深深扎根于艺术的各个领域,各类艺术通过各自特有的载体表现文学对其的影响。舞蹈只是各类艺术中的一个部分,本文仅单一地从文学的内容形式、结构形式及对舞蹈中反映的人文精神的影响三方面来阐释文学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了文学与舞蹈的关系。

作者:程鹏民蒲志怀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