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探究编辑的工匠精神

探究编辑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体现。编辑出版作为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行业,要求每个从业者都要具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意识和开拓创新的勇气。这就是编辑的工匠精神。因为编辑给大众提供的书籍报刊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传递优秀文化的载体。只有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努力培养工匠精神,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为出版事业乃至文化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令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新时期编辑出版行业面临着新的征程和挑战,对编辑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加强编辑的专业能力培训和工匠精神培养,努力做到“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既是对每个编辑个体提出的更高期许,也是整个编辑出版行业应该发展的方向。

1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英文是Craftsman'sspirit,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手工艺人”。荀子有云:“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由此可以看出,工匠的本义即长期使用刀斧等工具制作物件的人。我国古代有“百工”之说,如木匠、铁匠、瓦匠、箍桶匠等等,这些匠人几乎都是从小学徒,终身专心致志从事此项劳动,他们中的很多人因其具备的超出常人的素养而成为行业的翘楚,比如《庄子•养生主》中写到的刀功出神入化的庖丁,以及被木工业奉为祖师的鲁班等。他们的这种素养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若是简而概之,便是精湛的专业技术与执着的敬业精神,而这二者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足够敬业,才有足够的动力深入学习更高端的技术;足够专业,才能使得敬业的劳作获得更喜人的收成。扩而言之,工匠精神应该包括精益求精的钻研能力、一丝不苟的执行态度、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就德性论层面而言,人的一切行为发自内在品格。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

2工匠精神之于编辑工作的意义

在入行之初,就曾听一些老编辑们自称为“编辑匠”,这其实并不完全是调侃,因为编辑工作实际上也确实是一门“手艺活”。早年没有电脑排版的时候,编辑甚至还需要自己拼版、划版,自行粘贴装饰图,即便是现在,无论是校订文字、布置版面,还是选定纸张工艺,都属于技术范畴。既为“匠”,就必得具备匠人的精神。北宋大儒张载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被后来的读书人奉为圭臬,因其展现出的是知识分子的担当和使命感。图书报刊是文化商品,编辑从事的是文化工作,天然就负有传承文化、倡导价值的使命。应当认识到,编辑是一种需要情怀和信仰的职业,因为他向市场提供的商品不只是有形的一本书、一卷杂志、一张报纸,更是无形的价值,是历朝历代往圣先贤的智慧结晶,是古今中外所有作者的毕生心血,是他们苦心孤诣传达给世人的关于真、善、美的咏叹,对社会人生的理性思索。如果没有后面这些无形的价值,那么所谓出版物也无非是一堆纸而已。前些年有一篇资深出版人介子平撰写的文章《我是编辑我可耻,我为国家浪费纸》在圈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其中关于当前图书现状和编辑素养的观点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日本有一部很著名的电影《编舟记》,可以说是图书出版业行业类影片的一个代表作。电影讲述了一部辞典《大渡海》的问世,十五年间,一群辞书编辑殚精竭虑,多方求索,精益求精,不仅要考据订正已有词汇,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入新的词汇和意象,一次次地更新,一遍遍地完善。中间不得不离开的人对此始终念念不忘,新加入的成员不断被团队的信仰感召,终于“舟”行圆满,“渡海”有成。之所以名为“编舟记”,电影要表达的是语言之海浩瀚无垠,若不能掌握就无法表达心中的想法和感情,而词典就是能载人跨越这语言之海的一叶扁舟。事实上,每一个编辑都是编舟的人、渡人的人,经手的每一部书稿、每一篇作品都是载人的舟,有的彼岸是科学,有的彼岸是美学,有的是人性之光,有的是道德之巅。身为编辑,有如此之使命,务应尽心尽力、谨小慎微、精雕细琢地对待手上的每一部书稿。邹韬奋先生说编辑出版人的任务是“必须同时顾到全国大多数人的文化食粮的需要”,“是要使最大多数的同胞在文化水准方面能够逐渐提高与普及,这对于整个国力的提高是有着很大的效力。出版是与文化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行业,出版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出版的最终目标在于赓续文化。作为编辑,我们生产出来的图书等出版物,就应当背负起社会和文化的良心。哪怕从实现个人价值的层面来说,也唯有矢志不渝地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才能成为领域内不可或缺的人才。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大国工匠》为我们展现了多个领域里普通却又非凡的劳动者,他们是国宝级的技术工人,也是整个民族的骄傲,而成就他们的不是天赋异禀,而是每一天都勤奋踏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怎样具备编辑的工匠精神

首先自然是要加强学习,培养过硬的专业技术。编辑最基本的专业要求,一是牢牢把握政治导向,二是严格把握文字质量。要做到这两点,既要细心不毛躁、专注踏实,又要有绝对的敏感度,无论是对政治还是对文字,养成多请教勤查资料的习惯。近些年来,国家对出版物的质量检查更为严格,在各方面都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编辑来说,一方面是压力,另一方面也是编辑督促自己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提升出版物质量的动力。对于自己经手的稿件,要细心检视每一处文字和标点以及图片,有疑问的地方万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如今各种工具书已经十分完备,很少需要像过去的老编辑那样跑几个图书馆爬积灰的书架子去翻阅典籍,很多资料已经数字化,图书馆也有了先进的查询系统,过去老编辑能做到的,我们今天更应该做到。尤其如周振甫、钟叔河这些出版界的前辈,不仅是一位资深出版家,更是由编辑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学者,他们凭借的正是孜孜不倦的钻研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不可否认,当前市场化的需要使得编辑担负着繁重的经济指标,但是若是一味把粗制滥造的图书推向市场,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这种短期的不计后果的收益很可能会遭到反噬,进而扰乱整个图书市场。政治导向和文字质量是对编辑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编辑更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创新的精神。编辑首先应该是“杂家”,知识不可不博,因为随时会面对不同的作者不同的稿件。作者的知识结构是复杂多样的,他们的作品里可能随时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文艺,等等,如果不能兼学并蓄,一是很难看出其中是否有差错,再者也难以对作品价值做出正确评估,对后期推广销售也难以把握。这就需要工作之余花费更多精力增加阅读量,扩展知识面。编辑是图书的生产者,要比其他人离读书更近一些。创新是所有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选题开发、装帧设计、营销推广,这些都需要编辑的创造力融入其中。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市场的动向,满足甚至引领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把这样的一部内容和文字质量都足够优秀的书稿配以精致的装帧、精良的印刷质量,介绍给读者,留传给后世,这就是一个编辑的职责所在。记得入行之初,一位老编辑曾经对我说,编辑是最容易获得幸福感和荣耀感的职业。不同于流水线上作业的生产者,编辑是自图书创意酝酿之始直到付梓,整个过程都参与其中,全部心血融入其中。最终书从印厂送到自己手上的那一刻,那种感觉仿佛看到怀胎十月的婴儿呱呱坠地的欣喜,并且这个“孩子”是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实现的。培养编辑的工匠精神,是对编辑个人能力的提升,是对个人幸福感的满足,更是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文化事业的负责。时展需要大国工匠,大国工匠里应该有编辑的一席之地,我们应该为此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N].光明日报,2021-1-18(15).

[2]邹韬奋.关于工作与学习[G]//韬奋基金会,上海韬奋纪念馆.韬奋全集:增补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695-696.

作者:牟国煜  单位:中国文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