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城市化进程思考(4篇)

城市化进程思考(4篇)

第一篇:城市化进程中湿地公园生态补偿性设计思路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湿地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因素。通过对白河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湿地公园改造的实例,提出补偿性设计思路,规划和改造白河湿地公园,并对已破坏的白河生态系统进行生态补偿,为南阳城市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白河;湿地公园;生态补偿

湿地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生态系统,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湿地是几种生态系统相互交错的生态系统,在城市周边分布居多,其极易受到破坏且不易恢复,所以,开发和保护湿地一直被人们重视。但在我国,保护湿地和湿地公园的建设仍在初始阶段,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因此,研究与探索该课题十分必要。《湿地公约》认为,湿地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国际生物学计划》则认为,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或生态交错带。

1白河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

南阳白河河道中的水主要以自然水为主,局部河道存在污染现象,水质较差。白河两岸均为地势平坦的冲击平原,河岸边地面上时常可见质地较黏的水中冲积物,岸边的土壤大多以黄褐土和黄棕壤为主。

1.1公园设计与建设不符

白河湿地公园在末端的设计,相对于上游端的建设略显不足,在末尾还存在极其严重的污染现象,河道边漂浮着许多富营养化植物和食物垃圾。服务游客以及供游客休息的设施相对较少,缺少卫生间与垃圾桶等,几乎无导游标识,游客饮食空间全在河道边,既不方便又污染环境。

1.2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破坏较为严重的为白河最尾端的河道,游客行走在河道边时都能闻到腥臭味,河岸上也能看到到处丢弃的生活垃圾,例如,塑料袋等。除此之外,由于温凉河、梅西河本就流至白河,导致污水都汇聚于白河,白河水质系统遭到更大程度的破坏。

1.3地域文化传承不足

南阳的楚汉文化较有名,特别是汉文化,在南阳汉化馆里存放着很多汉代画石像,是一级国家博物馆,汉画以及变形的图案和衍生的雕塑、壁画等具有地方代表性的元素,没有被提炼运用到白河湿地公园中,使白河湿地公园缺乏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缺乏反映楚汉文化的壁画和雕塑等。

1.4游客体验区的不足

河湿地公园中的淘气猫娱乐园本建有可供游客小孩等玩耍的游乐设施,但由于年久失修,许多的游乐设施已处在停滞或半停滞状态,以至于游客不能得到应有的娱乐享受。白河的垂钓也一直被人们喜欢,但由于没有设置统一的垂钓区,垂钓者往往四分五散,这样既不利于钓者的人身安全,也不利于园区的统一管理。

2白河湿地公园生态补偿性设计

2.1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指的是利用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符合自然规律的手段方法,保护恢复已经遭到破坏或者有可能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它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物链,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保持水体自净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湿地公园建设的过程中,生态恢复法被广泛运用。

2.1.1水质生态系统的恢复。水质生态系统营造的重点在于护岸和走廊的设计,公园内的走廊应使用纯木建设,河道中的区域采用悬浮的形式以节省空间,并保护河中栖息生物不受影响。白河公园大部分为行走空间,所以,规划桥梁时不采用跨越式,铺装材料应选用防裂纹的材料,桥面标高与地平线一样高,需注意的是,一定要留适当的通道,避免影响物种的繁衍。道路铺装避免穿过动物栖息地,或设置排水管道,并尽可能铺些碎石于底部,既可以增加动物的通过速度,又可以保证其隐秘性。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的设计,建成前本为废弃工业用地,但设计师巧妙利用景观作为生态补偿手段,用景观设计的手法,建成了可以进行水体净化、调配雨水、供游客娱乐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多功能生态城市湿地公园。可重复的水净化系统是公园的一大特色,公园的主体是一条可以水净化的人工湿地,把汇入黄埔江的5类不同水源,经过可用来沉淀的土地、梯田、各种群落的湿地,同时净化最终分成了3类净水,每天净化量达2000m3。三类水净化后不仅可以循环利用水,还可以满足公园自身的绿化和冲洗用水等要求。同时,在后滩自身的基础上,选用江南常有的植物,运用梯田和灌溉技术解决高低不足的缺陷,营造出不一样的湿地公园。

2.1.2生物群落的恢复。白河湿地应尽最大努力保留河岸边原有植被,如杨树、柳树等,根据东高西低的地势建设,最大程度保留湿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在前期恢复阶段,在保留岸边原有古树的基础上,选用抗逆性强、易于管理的白河本地植物,并增加南阳代表性植物,如月季,玉兰等。在后期恢复阶段选用具有较强稳定性的植物,如水杉、白杨、垂柳等。在保护白河附近动植物的基础上,运用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的办法,吸引水禽来觅食,并且可以通过培养灌木,降低周围人类活动对栖息动物造成的影响程度。

2.2环保优先

在白河湿地公园的建设中,环保为首要因素,绿色环保合理有效的设计观念应运用在公园的每一处。在考虑园区建筑与园中景色是否吻合的同时,更要注重建筑能源的使用效率。在建设园区内的建筑物时,可以大量采用木制百叶设施,以达到为游客们遮挡阳光的效果,还能防止噪音,最大程度减少对栖息生物的影响。园内通道可以采用环形坡道的形式,这样有利于残疾人的使用,也降低了运输过程的耗时耗力。园内建筑如眺望台、水桥、园内座椅、走廊等都用可替换的软木材,不仅到达了环保的要求,还可以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公园内供休闲休息的亭子可以利用中间架空的双层隔板搭建方式减少太阳紫外线的辐射等。

2.3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的概念

在湿地公园中已被广泛应用,主要包括材料的选择、水系统的建设和能源的利用等几个方面。加大能源的利用率,可以根据游客数量安装调节空气质量的二氧化碳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照明系统,同时,安装调节亮度与可以关闭照明的软件,达到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目的。大量采用可以更新的软木材而不采用或较少采用硬木材。使用在南阳本地不常见的湿地植物种类,模拟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大大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2.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白河湿地公园具有游客游玩与生物栖息的双重作用,作为南阳重要的景点,游客是最需考虑的因素之一,因为游客的活动会对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游客玩闹时发出的声音会影响栖息地动物。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和适宜生态环境的创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防止人们在休闲区活动带来干扰,将游客休息厅建在和入口较近的位置,避免干扰栖息地的动植物,并能有效地将嘈声隔绝在城市外。如香港湿地公园的入口广场的设计,就为游客提供入园的准备场所,包括停车场、售票处及户外教育中心等。广场入口处的水景和草坡地的营造有效防止了杂音,而独特的景观墙设计也让人们感受到了香港湿地公园的魅力。由此可知,对于城市湿地的保护,并不是放任自由,而是通过适宜的、细心的设计和规划,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开发,建设更加适宜人们娱乐与动物栖息的湿地公园。

3白河湿地公园建设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通过生态恢复等措施的规划与设计,南阳市白河湿地公园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中心轴线,湿地生态的不断恢复以及游客人数的增加,促使白河湿地公园产生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1生态效益

通过对白河湿地的规划与建设,改善南阳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空间。南阳市人民用水大多为地下水,用水量的不断增多使得地下水位急剧下降,部分水位已呈现空洞状态。通过改善白河湿地水质生态系统,可有效补充地下水,人们的饮用水资源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样提高了白河南北岸地下水位,并且形成了适宜南阳人民建设与生活的特定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质量获得了较大提升。通过湿地公园生物群落的补偿设计,昔日的水鸟等生物又重新回到了白河湿地,这些野生水鸟中,包括赤鸟、绿痳、白鹭、天鹅等几百只部级保护动物栖息在白河湿地中。通过人们的保护和公园补偿性设计的建设与研究,白河湿地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带来生态效益。

3.2社会效益

通过生态补偿设计,白河湿地公园会成为人们游览观赏、休闲娱乐的一方宝地。白河湿地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每天都会吸引大批游客来垂钓、观光、休闲娱乐等。据统计,夏季每日会有6~9万人来白河湿地公园消暑游玩。通过补偿性设计进行规划与建设,建立的水上项目等,通过比赛,如城市水上赛艇、青老年划艇赛等,使得更多的人来南阳白河湿地公园,了解白河湿地的魅力。白河湿地公园的景观是一个造福人类的项目,从其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将会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环境与条件。

4总结

白河湿地公园营建最重要的是,保证白河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营建公园时,根据白河湿地的退化成度,进行恢复、修复或重建。并在此基础上营建景观。对于生态恢复方面,在白河湿地公园中,规划与建设动植物、水质、走廊、园区建设以及休息场所,除了考虑了其景观效果,也考虑了植物的生态功能,水体环境的修复以及园路、建筑等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综合生态保护和景观营建的因素,以达到湿地公园营建目的。湿地公园的生态补偿性设计以生态恢复为主。通过对优秀湿地公园的分析,改善了白河湿地公园的内部构建与生态环境。白河城市湿地公园的湿地类型虽相对复杂,但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和现代化管理经营方式,使南阳白河城市湿地公园以更优美的身姿展现在公众面前,体现南阳名牌效应,展现白河湿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魁义,刘兴土.湿地研究的现状与展望[M].中国湿地研究,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殷康前,倪晋仁.湿地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1998(5)

[3]崔保山等.城市拓展中湿地的综合保护与发展[J].自然资源报,2004(4)

[4]张峰,周维芝.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益及可持续利用[J].地理学,2003

作者:许英英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第二篇:城市化进程中金融经济力探究

摘要: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下,城市化就是伴随而来的一种经济现象,作为经济核心的金融经济就肯定会对城市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本文就针对金融经济支持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论述了金融经济的优化对于城市化进程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金融经济;金融支持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逐步转化的过程称之为城市化,城市化表现出来的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然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城市。城市化是在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城市化是一种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的现代程度的重要标志。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城市化与他们差距还很远,与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相比较也相差很远,所以推进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化经济和金融经济力概述

城市化经济指的就是为了推动城市化进程而引起的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和相关的社会经济活动,更直接的讲城市化经济就是在城市化推进的进程中发生的社会经济的变化。在城市化推进的进程中,我们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把人们的户口从农村户口改变为城市户口,更多的要做到的变化是改变城市的内涵,改变城市的发展质量。城市化经济的动力为城市城市化,城市为城市化经济的载体,从本质上讲城市化经济就是在“城”与“市”这两个维度去进行分析的。“城经济”的运行主要包括了城市土地经济相关的运行活动与其他市政经济的相关的运行活动,“市经济”主要指的事买卖活动的市场或交易中心,“市经济”在运行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出的是创造财富和对于收入的一种配置以及在资金的循环方面的一种分配。金融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性的资源,它在城市化积极的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调节,金融活动的目标就是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过程中利用市场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实现城市化经济的非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转变。金融经济力是在城市化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所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只要是在城市化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能够造成影响,使金融性活动能够不断的延长的经济作用力都可以说是金融经济力。金融经济力的主体主要是金融经济,其外延包含了金融市场、金融发展水平等等很多方面。由于可行有效的金融活动是可以推动经济运行的,而且金融活动可以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金融经济是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应的。

二、基于城市化经济运行的金融经济力调节机制

从理论上讲,在城市化经济的运行中金融经济力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由于金融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属于一种社会资源,它能够在城市化经济中对经济体制关系以及各变量之间的一种内部联系进行优化调节,金融在城市化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将经济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形成金融经济对城市化经济的一种支撑。

(一)金融经济力在“城”方面的作用

“城”的中心点其实就是城市的土地,当成是的土地一步步被资产化,由此就产生了地租,这就成为了利息的一种典型的代表。在市场利益变动影响因素方面,由于城市区位的不同会造成富集度、竞争力度和区位差异之外,利率与地租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简单的说就是金融经济力对“城”能够产生影响作用的施力点就是利率,在其他方面,金融经济对“城”的影响还体现在居民的收入和房地产交易方面。在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环境下,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会直接影响到居民对收入的进一步分配。比如在金融状况比较良好的时候,就会有一部分的人会选择做投资者,如果对于投资的门槛没有要求,那就必将会导致一股投资热潮的产生,这就可以满足城市居民个人在投资性上面的需求。与此同时,贷款的利率在此种环境下就很有可能会下滑,当融资的渠道变得多种多样,那么企业的投资性等需求与生产性的需求就会得到很大的满足。

(二)金融经济力对“市”的作用

当社会上的供需基本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城市化经济的发展也会伴随着这种平衡变得容易,将会处于一种稳定阶段,这是实现城市化经济均衡运行的一种保障。在对“市”的调节上金融经济属于短期的调节,通过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使城市化经济的运行更加的均衡,将非均衡条件下的影响因素进行纠正。如果我们将城市以一个封闭的状态来看待,供需关系将将会对“市”及经济运行状态产生影响,而且供需关系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想要从费均衡状态转变为均衡状态,必须要依靠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内部的供需进行影响。

三、金融经济的优化作用

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非均衡状态主要是短缺型和过渡型两种,这对城市化的持续性进程产生了阻碍作用,所以必须要采取新的发展优化途径来解决平衡状态的问题。

(一)强化城市地租调节

城市地租作为调节城市化经济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城市化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城市化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城市金融市场的建立,特使是可以加强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建立,由于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目标是相同的,所以它在经济发展中更为积极和主动,有着大型商业银行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落实城建项目的责任主体

在城市建设的金融项目中,很多时候会出现借款人与用款人事不一致的情况出现,借款人只是作为一个融资的手段为项目负责人进行融资,与项目单位没有直接的资产关系,这就导致了信贷资金的使用缺少了监督,往往使得以城市化进程建设为由借出的资金并没有得到合理的使用,所以必须严格落实城建项目的责任主体,保障金融经济对城市化进程取到推动作用。

(三)开发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对于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进一步的探索出灵活多样的融资途径,努力的做到多元化的融资。可以通过尝试发行城市建设债卷以及商业银行等采用创新城建等多种多样的融资方式。

(四)追求金融机构与城市化的双赢

城市化进程的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工程,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加强城市化建设的进程的过程中,通过追求金融机构与城市化的双赢为目的来进一步的发挥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也是一各重要的途径。

四、结论

对于城市化的发展来说,它在发展的进程中必然受到金融的影响很大,通过金融经济力来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建设进程是必然的手段。通过金融经济力帮助城市化经济由非均衡的一种状态逐步向均衡的状态进行发展,这才能保障城市的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

[1]李新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2009.

[2]齐昕.城市化经济运行中的金融经济力研究.2013.

作者:刘雯 单位: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吉林总队

第三篇: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公共资源结构短缺与供给侧改革方向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等方法梳理了城市化的发展对体育公共资源的要求,得出城市化要求体育公共资源量要足、供给方式要多样化、空间配置要合理。研究证明,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公共资源供给量不足、供需错位、供给的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体育的发展。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体育公共资源的配置应参照城市发展规划布局,同时应借鉴供给侧改革的思路盘活现有的体育资源,保障我国城市化和谐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体育公共资源;供给侧;改革

1前言

19世纪,工业化革命起源国—英国,率先掀起了城市化浪潮。20世纪以来,城市化正逐渐改变着全世界。21世纪,城市化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城市化的社会变革对体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地理条件,推动体育迈向商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十八大把城市化建设作为新一轮社会变革和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城市化建设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体育作为一种城市公共文化形式和城市生活方式,体育公共资源将是这一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在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时期,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应将体育公共资源的建设规划给予更多的关注。然而,在发展中资源配置失衡、供需结构不匹配的问题逐渐暴露。屡见不鲜的广场舞扰民事件、大型体育场馆闲置甚至遗弃暴露出体育公共资源作为现阶段的稀缺资源,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资源配置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应从供给侧结构改革视角推进体育公共资源的发展。

2城市化对体育公共资源配置的影响

城市化是一个动态复杂多维度系统工程,伴随着经济和生活的两大主要功能的提升。简言之,城市化内在要求便是经济效益与人口素质整体提高,尤其是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对人口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人口数量的变动、人口的分布、人口的结构的变动将是全面提升人口素质首要考虑的因素。体育作为提升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城市化过程中将会对体育公共资源产生不同的规模、层次、空间的需求和影响。

2.1城市化要求体育公共资源供给量要足

城市化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人口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建设最显著的社会现象。体育公共资源与交通道路、医疗、教育等资源相同,隶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具有非排他性和稀缺性的特征,健康意识的推动下,体育人口逐年增加,这就产生了“拥挤效应”。因此,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规模的扩大的同时,应该增建公共体育场地和公共体育设施,以保障人均体育公共资源拥有量,进而保障人们对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和享受度。此外,城市化还与支撑体育公共资源的经济水平密切相关,城市化规模越大,用于体育公共资源建设的投入就越大。综上,城市化对体育公共资源的总量、人均体育公共资源的拥有量、享受度,体育公共资源的经费投入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成为体育公共资源的配置的主要参照。

2.2城市化要求体育公共资源供给的多样化城市化进程实质是人的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直接因素便是人。其中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如性别、年龄等,又包括人的社会属性,如受教育程度、收入结构等。这就要求体育公共资源供给的多样化。不同的社会群体参与体育的动机、目的、时间及需求点存在较大的差异,罗旭在基于社会分层视角下的大众体育健身需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指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对对体育公共资源的要求不同,文化程度与体育需求成正相关。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体育健身的不同需求。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国家鼓励农民进城买房,更应该注重提供差异化的、有针对性的体育公共资源供给。

2.3城市化对体育公共资源空间配置提出更高的要求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体育公共资源与其空间的规划应该依据市民日益增长体育需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城市化作为社会变革的突破点,尤其是在新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政府的体育公共服务应该对体育公共资源的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体育公共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根据现代步行空间理论,空间可达性是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的基本决定因素。公共资源的配置具有适当的服务半径,因此体育公共资源的可达性、可入性决定了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综上,体育公共资源的空间配置应遵循空间区位理论,充分考虑市民的居住分布情况,进而使公民方便、快捷的享用体育公共资源,享受应有的体育权利。

3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公共资源配置的现状

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可支配的收入得到较大的提高,市民的体育活动需求呈现越发增长的态势,加之人口空间分布越加密集。在政府体育公共资源配置竞技体育价值取向下大量高品质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致使市民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所需的体育公共资源相对不足。这种资源结构性问题,引发的供需矛盾不断激化,尤其是近年广场舞扰民现象就是这一社会问题的真实写照。

3.1城市化导致公共体育资源供给的数量不足

卢元镇:群众体育设施第一问题是总量不足,大概美国人的人均是我们100倍。第二现在的体育设施有严重的偏差,体育场馆为竞技体育服务的严重超标,供国际比赛的大型场馆有6000个,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和我们比,但是满足于一般城市居民的场地严重不足。权威数据显示:第六次普查证实,全国分布在城镇的体育场地96.27万个,场地面积为13.37亿平方米,以2013年底城镇人口73111万人计算,全国城镇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3.17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3平方米。与第五次普查结果相比较,两者的增幅均在40%以上,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城镇体育公共资源的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但是在东部沿海城市及中部相对发达城市由于就业收入、教育资源等优势,吸引大量的外来人口,并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加剧了体育公共资源的供需矛盾。因此,在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均呈现出体育公共资源紧张的态势。

3.2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结构的变化引发公共体育资源供需错位

改革开放、计划生育使得中国经济腾飞、人口增长趋缓、中西文化不断交融。受以上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主要是城市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老龄化逐渐成为社会多方关注的焦点。而且,我国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老年人口低龄老人居多的特征。据有关研究预测,这一现象将会进步加深,并逐渐从农村转向城市。同时,由于我国“家庭供养”及伴随着“空巢老人”的增多,从社会稳定的视角出发,应如何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角度分析,发展老年人体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随着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市场化的体育资源不断丰富、健身方式多样化、健身器材科技化、健身场所高端化,这些变化未能迎合老年人集群的体育需求。相对于年轻人的快节奏的体育需求,老年人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他们不仅是获得身体上的健康需求,更多的是通过集群的体育活动来获得快乐、存在、满足等方面的情感需求。可见,从供需结构匹配的原理来看,体育公共资源的配置应该更好地参照人口结构的变化,充分考虑到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群体的体育需求类型和规模。例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如何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尤其是老年人显得尤为重要,应着重强化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活动需求,首先是社区硬件方面的建设,如体育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广场、健身路径,把载体建设好了,承载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才能有序的开展。但是,在当前资本追逐利益的市场形势下,体育公共资源的投放更多的是关注具有消费潜力的年轻人,忽视了对老年人体育需求,造成了供需错位。

3.3城市发展规划布局造成的体育公共资源供给的结构性短缺

广场舞之争、大型体育场馆的闲置是城市居民区的分布与体育公共资源分布空间错位的体现。说明体育公共资源的空间规划未考虑居民量的空间分布。致使体育公共资源可利用率下降,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一大不平衡的因素。广场舞之争与大型体育场馆闲置透漏出居民选择可达性、可及性较好的小区广场、花园等公共区域,表明市民往往就近选择健身。而政府投建的体育场馆主要分布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开放时间效率低、收费不合理等问题;社会投建的健身场馆主要分布在居民区附近,考虑到市场效益,呈现出小而全特征,聚焦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年轻人,健身项目的设置不全面、功能单一等问题。由此形成了体育公共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以北京为例,2013年,北京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6m2。体育公共资源相对群众需求明显欠缺,人口快速增长,而北京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比2010年下降了3.8%。受益于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新建和改建了大批体育场馆,如鸟巢、水立方等,这类场馆主要是用于重大比赛、训练及演出,普通大众几乎是享受不到。另外,大量的体育场馆集中在小、中、大学校,单位化的场馆对外开放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北京人均实际使用育公共资源更少。

4结论与建议

近几年,关于体育公共资源的供给以及由此引发的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受社会多方关注。普遍认为,体育公共资源的缺失,有效供给不足以及政府疏于管理、不作为是造成广场舞事件、大型体育场馆闲置问题的根源。本文从城市化视角出发,通过广场舞事件与体育公共资源不足社会现象剖析,得出体育公共资源的不足只是广场舞事件的导火索,城市化与体育公共资源有效供给的错位才是造成这种矛盾的根源,即城市化规模的扩大致使体育公共资源总量不足,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市民空间分布以及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体育公共资源的供需错位矛盾。

4.1体育公共资源的配置应参照城市发展规划布局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城市的建设脱离实际,盲目追求“高、大、上”,追求地标建筑,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层出不穷,城市建设格局受到严重的破坏。这与城市化建设的本质即要求城市经济效益与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要齐头并进,我们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行径是不全面的城市化,更难以做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不但要注重城市硬实力的建设,也要重视城市软实力的建设,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已经超越了谋生的层面,趋向精神层面。因此,城市化建设中应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体育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将城市化建设与体育公共资源的配套协调起来。

4.2从供给侧改革思路出发,盘活现有的体育资源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要求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必须注重理性的:“供给管理”,努力打破以往“竞技体育为中心”场馆建设原则,抹除“政绩化、功利化”城市发展规划,紧紧围绕“民生优先”的社会发展方向。首先,强化社区体育公共资源建设,以“最佳服务半径”为原则,保障专项资金和专门规划打造“500米健身圈”,使市民方便、快捷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其次,协调现有的体育公共资源,如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馆、文化中心等,引导社会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充分挖掘现有体育公共资源的社会属性及公益属性。再者,基于共享经济理论视域下,探索目前学校、单位的体育资源充分利用的合理途径。尝试由政府管理向“政府—社会—市场”综合治理转变,充分解决学校、单位场馆不愿开、不敢开的痛处,积极面对开放过程中的能耗费用、安全责任、人力资源等一系列问题,解决学校、单位的后顾之忧,从而真正的盘活市民身边的体育资源。最后,以大众的体育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的开发、改造更多的体育休闲项目,积极倡导大众尤其是老年人进行健身跑、散步等相对场地要求较低、相对安静的体育锻炼方式。

5结束语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的阶段,规模扩大的同时,如何实现人口的城市化及城市文化、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我们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中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设是重要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障体育公共资源有效供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是当前民生建设的首要任务,以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让大众共享改革发展红利,推动我国城市化建设健康、有序的迈进。

6参考文献

[1]高军波,周春山.西方国家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理论及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9(4):82-88.

[2]孔宁.北京人均体育场地才1.6平方米[N].北京晚报,2013-03-01.

[3]贾康.“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12-21.

[4]梁勤超等.“广场舞扰民”的深层原因及其治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1):26-31.

[5]樊炳有.体育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探讨[J].体育与科学,2010,(2):25-32.

作者:尹作亮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第四篇:城市化进程中少年儿童素质教育分析

摘要:城市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城市化在于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素质的提高在于教育。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将影响未来国家的人口素质和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将为他们自身成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教育供求矛盾加剧、户籍制度不适应教育发展和青年儿童教育实际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城市化进程中的少年儿童素质教育问题。基于此,探讨了城市化引发的少年儿童教育问题,以及如何对少年儿童进行素质教育。

关键词:城市化;少年儿童;素质教育

城市化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带来社会转型的同时,也由此引发了一些社会结构层面的矛盾和社会问题,如官员腐败、贫富两级分化、生态环境恶化、拜金主义泛滥、青少年犯罪剧增,社会治安问题突出、社会风气败坏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少年儿童的心灵也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对城市化进程中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市化对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产生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和教育进步,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诟病。在城市化进程中,隐于其内的观念文化的变迁由此引发了价值系统的离析、人际关系的冷漠、心理秩序的崩溃等,这些都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以芝加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城市的特性。他认为,人口数量等原因给城市带来了许多通病,包括各种精神病症,冷漠的人际关系,种族、阶层间的隔离,家庭组织及观念的弱化,反社会行为等。因此,建立起与现代城市特征相匹配的社会价值体系和文明的城市人文环境,提高全体城市公民的素质,已成为当今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当务之急。而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教育的责任重大。城市化与教育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城市化与教育的互动是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城市化对少年儿童教育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社会教育的弱化

城市化引起的城市人口集中,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价值体系几近崩溃,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官员腐败、官商勾结等现象充斥社会。少年儿童从小耳濡目染,觉得再努力也比不上有个好爹妈,于是出现了所谓“拼爹”现象。因此,单纯的教育已抵不住社会腐败的影响。主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因此,一个民族要发展,一个城市要发展,必须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家庭、学校、社会要共同作为,要利用媒体、科学馆、博物馆、图书馆、少年宫、实践基地等媒介,培育少年儿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家庭教育能力的下降

城市化引起的城市人口集中,使得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存压力加大,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盛行,父母也变得浮躁和功利,缺乏对少年儿童耐心、科学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效果不显著。同时,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不少父母将培养少年儿童仅仅看作是自己的私事,把培养少年儿童与其前途、家庭幸福、社会地位相联系。甚至还有一些家长存在酗酒、、吸毒、坑蒙拐骗等问题和犯罪行为,给少年儿童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在这样不良环境和氛围下长大的少年儿童,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堪忧

城市化引起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中轻年夫妇进城打工,致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堪忧。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甚至是文盲,对留守少年儿童缺少科学的家庭教育、管理方法和有效的检查督促,造成不少留守少年儿童任性自私,在社会上游荡,打架斗殴,吸烟吸毒,惹是生非,上学迟到和逃学现象累见不鲜,身心和学习均得不到健康的成长和提高。还有不少留守少年儿童认为读书无用,不如挣钱实惠,无心思读书,初中未毕业甚至小学未毕业就缀学在家或外出打工。

(四)中小学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突出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造成城镇中小学在校生数量剧增,而城镇中小学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农村中小学在校生数显著减少,又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不少中小学在义务教育中存在择校费、捐资助学费、借读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使得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更加突出。不少教师从不发达地区的中小学跳槽到发达地区的中小学,从农村的中小学跳槽到城镇的中小学,从普通中小学跳槽到重点中小学,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和不平衡,造成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教学水平差距大,因而出现“择校难、择校贵”的社会现象。

二、对少年儿童进行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要重视少年儿童的心灵教育、道德教育

城市化引起的社会变化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表现为信仰诚信缺失,人际关系淡漠,社会道德滑坡,社会整体都已经对“不遵守规则”习以为常。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认为,学院或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它还是通过人文科学的学习,去探索我活着为了什么、我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等这样的人生奥秘和人生意义的论坛。他认为,在学校获得的教育要能超越纯职业的范畴,使学生能做好迎接比日后的职业生涯更大的挑战准备。学校要创造一种环境,培养学生虚心和宽容的态度,培养学生彬彬有礼的素养和健康向上的精神,这些是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必须具有的素质。只有当大多数公民的素养都达到这种境界,我们的城市才更加美好。

(二)要重视少年儿童的宽松教育

现在的社会从整体上来说没有宽松感,整个社会处于紧张、焦虑和不安之中。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我们总是过着紧张、忙碌的生活,处于一种不满足、不高兴的状态,少年儿童也一样。现代的少年儿童虽生活在物质丰富、生活方便的时代,但在激烈的竞争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长都希望孩子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少年儿童的生活压力也非常大。少年儿童从小在学校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学校将少年儿童的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和少年儿童优劣的主要指标。这让少年儿童整天的学习和生活变得非常紧张繁忙,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得少年儿童喘不过气来,这对于少年儿童的人格形成及身心健康绝对不是好事。因此,我们要重视少年儿童的宽松教育,也应该反思当下的教育制度。

(三)要重视少年儿童的玩耍和游戏活动

游戏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产物,对少年儿童的发育和成长很重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座座厂房、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鳞次栉比,而少年儿童能够自由地进行跳绳、踢毽子、放风筝、捉迷藏等游戏活动的场地越来越少。同时,由于身居高楼、受居住空间的制约,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往不足,加之儿童往往忙于学习和参加才艺培训班,或被电视、游戏所吸引,在外和同伴们玩耍的时间越来越少。少年儿童过早地失去了童心,更早地成人化,这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少年儿童需要通过游戏而成长,儿童能够通过游戏学会重要的东西,一边游戏一边发育。游戏不仅能锻炼少年儿童身体的各项机能,还能培养少年儿童的合作能力、动脑能力等。因此,在城市建设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考虑到少年儿童的游戏需求,建设适合少年儿童的游戏设施和场地。

(四)要重视少年儿童对大自然的体验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失去了原来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连生活本身也被机械化了。无论是对于少年儿童还是成人来说,自然环境极为重要。特别是少年儿童,在大自然体验和玩耍,他们就可以发现很多大自然的奥妙,学到丰富的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气象学等科学知识。例如,他们可以发现麦苗与韭菜的区别,可以观察各种昆虫的形状,可以聆听清脆的蛙鸣、悦耳的鸟叫,可以亲历植物从种植、栽培、施肥、治虫、成长、结果实到收割的过程,可以观察动物的出生、成长、繁衍、死亡现象等。少年儿童通过对大自然的体验,不仅可以学习到很多自然知识,增加对多种自然现象和生命过程的了解,还可以陶冶自身的情操,学会尊重生命,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如果缺少这样的体验,少年儿童就很难以体会到尊重生命的意义所在。因此,家庭和学校都应当积极创造条件,让少年儿童尽可能多地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生活。

(五)要重视少年儿童生存能力的养成

生存能力就是个体能自觉地学习、自觉地思考,对于艰苦条件适应的能力,个体能胜任某项任务时满足自主性、自律性行动的资质、能力和人格心理特征。为了培养少年儿童这种能力,就必须使少年儿童接触大自然、切身体验大自然,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磨练,从中学会适应和生存,从而提高少年儿童的生存能力。少年儿童要把切身的体验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在感动、惊讶的同时加深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基于所学知识,通过解决实际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难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因此,这样的实际体验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食粮,是培养少年儿童生存能力的基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以城市化为中心的社会变化导致少年儿童的实际体验不足,当前的学校教育对于少年儿童的生活体验活动开展不足。这是由于我国的少年儿童长期陷入了“题海战役”的奋力拼搏中,陷入了应试教育的升学竞争中,学校因升学率的压力,也无法安排更多的时间组织这样的活动。因此,这就迫切需要学校建立新的教育系统。新教育系统应联合家庭、社区、学校的力量,为少年儿童创造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培养少年儿童的生存能力。

三、结语

精神文明推动社会发展,虽然城市化进程在经济建设上效果显著,但对于人们思想的影响却有好有坏。如今,我们拥有的资源越来越丰富,应该做的不是只关注眼前,而应着眼于未来。而少年儿童素质的高低恰恰是影响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国家要改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问题,就必须从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抓起,加大对其心理健康、实践能力和正确思维方式的培养,努力促进教育公平,这样才能实现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张雪筠.“城市性”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文化转型[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4):114-118.

[2]PARKRE,BURGESSEN,MACKENZIERD.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M].宋俊岭,郑也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4.

[3]张妍.城市化发展与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5(15):25-31.[4]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安东尼•克龙曼.教育的终结:大学何以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M].诸惠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马曙光 单位: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