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城市化进程中和谐社区建设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和谐社区建设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构建新型和谐社区,赋予农民更多权利,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是城市化稳定健康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因子。然而,由于受到传统体制和城市化大背景的影响,我国社区呈现了三种类型: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尤其是要打造好农村城市化、城市扩大化过程中催生的“第三类社区”———城乡边缘社区,即城乡结合部社区。城市边缘地带的广大村民的土地大部分或全部被征用,农民变成“市民”,这些城市边缘的农村社区逐渐被纳入城市圈的范围之内。但是,由于失地农民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生产方式、思维模式等特征与现代城市存在差异,而他们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因此,城乡边缘群体既不同于传统拥有有土地的农民,又不同于完全意义上的市民,这类群体陷于“既不是农民、也不像市民”的境地,体制性矛盾、利益冲突、观念碰撞和扰乱经济秩序、群体上访等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问题集中,更容易引起社会矛盾,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和谐社区;困境;出路

一、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的现状

我国社区建设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尤其在城市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第三类社区出现并不断扩大,由于它位于特殊的地域———边缘地带,在政策和管理上都容易被忽视,所以,尽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大大的改观,但仍然存在着很大治理难度。表现为:(1)政策、制度、规范等配套设施不完善,没有过多针对城乡结合部社区发展的稳定的政策、制度或规范;(2)缺少相应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要么出现多头管理,要么出现无人管理,权责利不明确;(3)管理服务不到位,法制观念淡薄,主体意识差,导致社区环境脏、乱、差,社区治安状况差;(4)城乡结合部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中,外来人口急增,当地大部分农民转化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相关权益得不到保障,增加了不和谐因素,安全隐患突出;(5)不同地区的外来人口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存在互不信任的状况,缺乏文化交流沟通的平台。总之,城乡结合部是农村与城市的过渡地带,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单元,只有加强建设与管理,才能实现城市化建设目标,构建和谐社会。

二、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

城乡结合部是一个特定的区域,伴随着发展新形势的到来,也凸显出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一)社区居民自治薄弱,主体性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扮演着主到角色。居民也习惯了这种“各管各家”的生活,社区的归属感差。由于特殊经济地理位置,政府的主导作用有些不到位,居民的自治能力又缺乏,导致社区建设工作落实不到位,成效不明显。

(二)社区管理的边缘化,建设主体不明确。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使得城市边缘地区的社区建设项目增加,出现“城不城、乡不乡”的现象。既在城市化发展中被圈进了现代城市圈,又受传统的户籍制、土地所有制的影响,成不了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市民。在管理的过程中,受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并存的交叉性矛盾的制约,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管理乏力。并且社区体制改革滞后,社区各组织关系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权责利不统一,使得整个建设处在无序的状态。

(三)社区基础设施薄弱,公共物品供给不足。

城市一体化建设要求将郊区纳入一体规模,建设新型郊区,形成广辐射的城区,齐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由于人力、财力、物力的不足,供给主体的缺位、工作程序不规范等原因,导致征地之后,出现房屋建设标准低、道路状况差、排水设施不全、环卫设施不足的现象,使得居民的生活状况未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变,被架空农民的利益缺乏有力的保障。所以,这些农民在城市化征地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不配合甚至抵制现象,加大工作难度。

(四)社区人员成分复杂,文化差异大。

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吸引了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了节约生活成本,大多数人员都选择住居在经济实惠的城郊地区,外来人口和原住民之间习惯行为存在差异,存在彼此不信任、彼此看不惯现象等,同时,又缺乏有效的管理沟通机制,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通解决,导致这一类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差,归属感差,给社区的和谐发展埋下了诸多不安全的隐患。因此,此类社区体制的完善、创新;多元建设主体的统一;权责利的明确;生活状况的改善;农民市民化的合理推进;社区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文化和谐共荣等,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城乡结合部和谐社区建设的理性选择

城乡结合部是一个特殊的地带,它既是城市一体化格局的边缘地区,又是农民工流动最多的区域。如果不认清这一环境,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一体发展,就会诱发多重矛盾。因此,要打造新型和谐社区,推进城市化有序进程,加快和谐社会步伐,就需要解决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做好基础性工程、民心工程。

(一)有针对性的完善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根据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特殊性,制定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管理政策、法律法规,有效的利用社区公共资源,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加强完善社区治安、环卫、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切切实实做到为民,从根本上改善居民的生活状况;结合社区的实际,建立志愿服务站,开展服务工作,并做好宣传、发动、协调、监督、激励的工作,感召更多的居民自愿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站,提升居民自治能力,充分发挥自治功能。

(二)明确社区建设目标,极力打造多主体协同共建新社区模式。

政府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主导者,要明确社区和谐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应扮演好服务者、保障者、培育者、谋划者、组织者、协调者等新角色。既要强调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又要保证居民的根本利益。既要组织谋划社区建设,又要给予社区大大的自治空间。政府要积极引导社区组织调整好内部的关系,积极培育社区组织,提出居民满意的服务标准,保障居民的利益,呼吁社会力量,政府、社会、个人齐心协作互动,共建和谐新社区。

(三)规范征地拆迁程序,科学制定补偿标准,解决居民基础性的保障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项目的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也迅速扩展,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带的征地拆迁工作大量展开。既要保证优化社区建设发展,又要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规范工作程序,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做好征地拆迁中的利益协调,及时发放补偿金,为民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公共活动场所,保障居民的基本权利。为失地农民提供培训技术、技能,全方位增加的就业渠道,解决好居民的后顾之忧。

(四)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社区工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城乡结合部社区的和谐建设关系到新型社区建设,关系到城市化进程,更关乎整个社会和谐。定期开展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强化为民服务理念,提高工作协调能力,有利于工作人员更好的为民服务,提高居民对其工作的认同,增强信任度,减轻工作执行难度。

(五)提供有效的沟通平台,提高彼此的认同度,增强社区的归属感。

深入民心,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组织社区友好互助活动,增强彼此的了解,促进邻里的团结友爱。给民众提供表达内心需要的机会,解决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居民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六)加大对流动人口管理力度,减少不安全隐患。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保障外来人口的基本权利,提供相应的文化活动场所,促进与当地居民的联系沟通,改变当地居民对其的偏见,减少外来人口的负面情绪,同时整合社会治安力量,减少社区不安全因素,促进和谐稳定发展。

(七)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增强环保理念,转变居民的生活方式。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爱护环境,爱护家园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体现。作为社区的工作人员,要做好环保宣传教育工作,让居民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转变个人行为方式,共同建设和谐社区美丽新环境。

【参考文献】

[1]任映红等.城郊结合部和谐社区建设研究———基于温州、杭州、湖州的实证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王丽慧,衣小品.论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政府角色定位[N].行政与法,2009(07)

[3]宋金全.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建设问题———浅谈区域均衡发展与城市边缘区扩张问题[N].城市,2008(09)

作者:镇龙桂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