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创新

农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创新

摘要:本文界定了农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内涵,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主要缺陷,提出进行农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创新的举措。

关键词: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缺陷;创新

一、农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内涵

农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是一般人力资本生产制度在农村地区的具体化,教育与培训制度固然是农村人力资本生产不可或缺的制度因素,但由于我国长期“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造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农村人力资本生产在生产的观念、形式和生产主体等诸多方面都与企业或其它组织的人力资本生产有较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在界定农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内涵时,不能简单的移植企业或其它组织的人力资本生产制度,而应依据农村人力资本生产的形式来界定其内涵。目前,农村人力资本生产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提高农民总体素质为内涵的“人力资本存量生产”,生产形式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劳动迁移和“干中学”等;另一类则是在使用已有的人力资本创造人力资本价值的过程中,以提升“人力资本存量”价值为内涵的“资本再生产”,这种再生产具体表现为…生产→流通→配置→使用→生产…的循环往复,人力资本则在这种循环往复中得到不断的价值增值。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主要缺陷

(一)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设计与运作上存在职能偏差或缺位。政府作为农村人力资本生产的统筹规划者,除自身要直接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外,更重要的是要能营造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本生产的环境和氛围,要能充分调动农村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业主、公民个人或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要不断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生产的社会化和多元化,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但现实中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政府不仅自身投资不足,对企业、个人或家庭引领不力,而且在公共服务和微观管理职能上还存在许多缺失与错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从教育资源分配来看,据统计,我国中央教育经费拨款的92%用在了占人口不到30%的城市,而占人口多达70%的农村却只得到18%的财政支持。多年来,我国农村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大约只是城市学生的1/4,人均固定资产总值和生均专用设备仅为城市的1/3和1/6。从农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方面来看,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二是政府观念存在偏差。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和物质资本投资效益外显性的影响,以物质资本投资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备受强烈追求经济增长目标的许多地方政府的青睐,使农村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两者间存在着极为不均衡的发展状态。三是政府缺乏宏观规划和调控。主要是许多地方政府不能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要求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对未来农村人力资本的供需状况、专业结构、行业分布及其发展趋势做出战略性的预测和规划,致使农村人力资本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地方政府不能及时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制定农村人力资本的流失补偿制度和吸引人才的激励制度,导致在职业选择和地区流动自由的情况下,农村人力资本单向流失和净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二)农村教育与培训制度偏离农村人力资本生产的正确方向。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现行的沿袭传统体制的农村教育与培训制度已暴露出许多弊端,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性。一是农村教育目标定位单一化。长期以来,潜在的教育导向使我国现行的农村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唯升学的应试教育,过分热衷于书本知识,强调应试升学,鄙视职业技能培训,“轻农”、“弃农”、“离农”特点显著。二是农村教育的内容、结构和层次与现实农村经济和生产活动相脱节。表现为农村教育对象单一、方法陈旧;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农村实际需要相背离;教育的层次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主要定位在普及义务教育和扫盲教育上;教育的结构和功能单一,偏重于普通教育或正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相对薄弱,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很不完善。三是农村教育资源缺乏整合。表现在农村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教师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教师缺乏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农村教育资源在农业、科技和教育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不少地方是就农业抓农业、就科技抓科技、就教育抓教育,难以形成一股合力,发挥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势。

(三)具有激励和约束效应的农村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残缺或模糊。完整、科学的农村人力资本产权能充分激励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优化人力资本的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村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使用权、发展权、收益权等权利日益受到尊重和保护,农民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所从事的行业,可通过教育、培训和“干中学”等积累专项技能,可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取用工信息,可拥有靠个人合法劳动取得的财产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我国仍有许多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制约着农村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使现有的农村人力资本产权残缺、不完整。如,严重失衡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政策、不能灵活流转的农村土地制度安排、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岐视性的农民工使用政策、民工工资的拖欠、农村不合理的各种收费项目等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本产权权能的有效发挥,使人力资本产权的内部权能与权益关系不完整、不对称,产权交易成本上升,产权的激励约束机制失灵,产权主体丧失生产人力资本的积极性,人力资本生产效率低下。四)农村非正式制度安排的隐性约束。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并被无意识接受的行为规范,包括一系列道德和伦理行为约束、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性及意识形态等。与正式制度安排相比,非正式制度安排由于其内在的传统性和历史沉淀,养成了人们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的守成意识以及封闭、狭隘的世俗眼光,使人们缺乏超越自身能力和锐意进取、勇于投资的创新精神,缺乏时间效益观念和风险意识。这些消极观念的侵蚀,制约了农村非正式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手脚,扭曲了人们的人力资本投资观念和行为,从而严重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本的生产。

三、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创新思路

(一)建立规范的农村财政投入制度和专项经费转移支付制度。政府要调整公共财政投资政策,完善农村人力资本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规范财政投人,提高财政投入在GDP中的比重;要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投入的经费责任比例,改变现行的县、乡作为农村人力资本主要投资主体的投资体制,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分担责任;要建立规范的农村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实行公共财政支出向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倾斜的分配政策,在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及信息网络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安排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优化支出结构,提高使用效益。

(二)创新农村教育制度,健全农村教育体制。要充分整合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各种闲置资源,要采用多种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等在内的农村教育大体系;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使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师资培训与义务教育相衔接,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就业相适应;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不同群体,进行不同形式的教育安排和有效的制度安排,切实保证农村教育培训的层次、内容与农村生产活动的实际需要相一致。

(三)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本产权制度。要通过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取缔市场准入、竞争和就业对农民的歧视性政策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农民人力资本的使用权,还农民参与市场和竞争的平等权利;要通过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对农民教育服务的水平,还农民平等的教育发展权,促进农民人力资本的积累;要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高农民在参政议政中的政治地位,还农民平等的政策制订参与权;要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降低农民维权费用,还农民对地方政府施政的监督权。

(四)建立农村人力资本流失补偿制度和吸引人才的激励制度。政府要通过提供融资、调整分配方式、调节税收政策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与措施,引导与激励农村乡镇企业、个人或家庭优先、快速、持续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的社会化和多元化。另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公平补偿贫困落后地区因人力资本外流造成的损失。同时,还要建立以良好待遇、精神激励等为内容的激励补偿机制,来吸引外来人才和本地人才的回流。

(五)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绿色通道”制度。要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居住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放松户籍监管,建立简便的以居住地划分城镇和农村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促进劳动力在城乡间、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彻底打破城乡隔离局面,使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要改革现行的土地经营制度,建立承包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土地流转制度,赋予农民完全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流转权、继承权和收益权,增强农民为提高土地的劳动生产率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信心,也为农村劳动力的迁移解决后顾之忧。

(六)非正式制度创新。更新观念是破除农村非正式制度隐性约束的根本途径。首先,政府要转变思维惯性,树立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制定科学、可行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共同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体系,促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共同协调发展。其次,农村乡镇及其他中小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本投资优先”的思想,要目光长远,不能只强调利润和有形资产增长的眼前效益,而忽视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潜在效益,要积极引进、培训高层次人才,制定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人才。最后,政府要积极发挥组织引领职能,加强对农村的思想道德和新型文化建设,淡化农民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小富即安”和不思进取的守成意识,增强其锐意进取和勇于投资的创新意识;要使农民树立起“人力资本致富”的观念,使其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而不单纯是一种消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