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工业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工业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按照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达成“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探索思政教育与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的结合。从理论和实验融合的课程设计、价值引领和能力达成呼应的教学方法、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手段以及多层次和多主体参与的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实施了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课程思政;基础工业工程;混合式教学;多主体评价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中,深度挖掘所有课程的德育资源,最终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和必备内容。上海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成功获批了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特色改革领航团队,其中基础工业工程教研组积极探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已经初具建设成效。基础工业工程是工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学习工业工程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先导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工业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技术框架;初步树立起工业工程意识,学会运用基础工业工程方法寻找和解决生产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兼具了基础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可进一步促进学生树立专业思想、系统思维、优化意识和工匠精神。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改革并不是单纯只在教学内容上引入思政元素,要全方位达到课程思政建设效果,需要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综合创新与改革。上海理工大学基础工业工程教研组从理论和实验融合的课程设计、价值引领和能力达成呼应的教学方法、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手段以及多层次和多主体参与的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实施了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与实践。

一、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按照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达成“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和三全育人的要求,形成“案例驱动—实验依托—应用检验”的基础工业工程教学思路和“制造强国理想—职业系统思维—生活优化意识”的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思政导入路径,两者结合形成了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思政建设思路。首先要明确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1.了解工业工程的应用与发展,工业工程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让学生认清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大国自信意识。

2.掌握工业工程的基本原理、技术框架和核心方法。让学生学会系统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起系统思维和创新意识。

3.运用基础工业工程方法寻找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树立“永无止境地改善”意识,培养工匠精神和责任意识。围绕以上目标,从理论和实验融合的课程设计、价值引领和能力达成呼应的教学方法、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手段以及多层次和多主体参与的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实施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与实践。

二、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1.理论和实验融合的课程设计方法

持续改善与创新是基础工业工程的核心思想。本课程的四个核心模块是导论(概念、发展与应用)、方法研究、时间研究和现场管理。其中方法研究和时间研究是教学和学习重点。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性很强,但学生却缺乏实践经验。因此传统偏重于理论灌输的教学方法不再适合,对学生的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启发不足,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学以致用对促进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价值引领与能力达成结合的教学方法

选准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最佳结合点很重要,是推动“专业理论”与“道德实践”有效结合的关键点。本课程在课程的四个核心模块中采用案例引入,知识传授、实践落地的思路达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通过典型人物和事件案例引入,对学生起到价值引领作用,培养其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确保把“立德树人”的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例如科学工作法的初期代表,纺织工业的先进典型“郝建秀工作法”,通过三勤三快,大大提高了纺织效率和质量。该工作法对全市工交战线产生了积极的带动作用,成为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使一大批战斗在生产第一线的英雄模范人物纷纷涌现。工人楷模青岛港口桥吊司机许振超,创出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此后,其团队又先后七次刷新集装箱装卸的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成为港航界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成为中国港口领先世界的生动例证。在实践落地的过程中,通过讲座、研讨、报告和“身边的工业工程”案例的分析优化,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认识、提升感悟、锻炼成长。

三、基础工业工程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

1.基于体验情景交互和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是近年来很热门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现阶段的大学课堂还不能完全由慕课课程替代,尤其对于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课程。基础工业工程是一门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课程,实操性强。如何利用视频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实践场景,又不脱离传统教学手段,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混合式教学,即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刚好迎合了上述需求。这种教学模式通过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把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教师的精力不用全部投入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中,也不用开展花样翻新的教学活动,而是通过灵活组合教学手段,有效提升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深度。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最早由国外的培训机构提出,指的是网络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混合。Means等认为“纳入考核部分的教学内容中,25%以上采用在线教学”的即为混合式教学。Goodyear和Dudley强调:所谓混合,不仅仅是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更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下教学与辅导方式的混合。本课程教研组开展了基于体验情景交互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以学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专业课程发挥育人功效的关键在于学生亲身的参与、体验与感悟。通过制作工厂实际操作视频以及学生实验视频,将学生引入知识的实际应用情景,实现体验情景交互。通过广泛使用网络、视频、慕课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混合式教学通过设计体验情景的视频、将实践与教学紧密结合以及增加与学生的交互等方式,实现学生课上融会贯通、课下举一反三,从而有利于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本课程教研组开设了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依托位于经管实验中心的工作研究实验室,开展一系列课程实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实验指导书。在实验教学中,注重模拟实验和生产体验的结合,为学生提供最直接的实验指导,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掌握实际生产问题解决技能。

2.面向多层次和多主体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是本科培养的基本保证之一,有效的考核体系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于2018年5月正式通过AACSB国际认证,工业工程专业成为九个认证专业之一。基础工业工程课程依据AACSB认证标准中的学习质量保障体系(AssuranceofLearning,AOL),对课程考核体系进行设计,能将课程思政人才培养目标与考核方式有效连接,以此实现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在原有课程评价体系基础上,课程思政改革后需要根据“课程思政”特点构建一套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基础工业工程教学评价考虑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目标多层次化和评价指标类型的多样化。该课程基于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FunctionDeployment,QFD)将课程思政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课程学习目标,然后再将课程学习目标映射期末考核指标和过程考核指标。在映射过程中,依据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各目标的权重和各质量屋中的关联关系,最终将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各目标的权重最终转化为考核指标的权重。通过引入多主体评价,最终确定指标评价得分和综合得分。

四、结束语

上海理工大学基础工业工程教研组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以回归育人为重点,深入发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与推进,可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持续创新与改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助力学生进一步学好工业工程其他专业课,迎合中国智能智造新形势下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新需求。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高采,刘浏.关于现阶段“课程思政”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探索研究[J].高教学刊,2020,34:169-172.

[3]李卫红,李和瑾,范海龙.“学以致用”模式的“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改革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7,30(3):79-82.

[4]郑迎飞.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投资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9,4:141-143.

作者: 耿秀丽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