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有机化学与油气井工程教学革新

有机化学与油气井工程教学革新

1创新授课形式,提高学习积极性

1.1随堂总结

授课者可在当天授课的最后,留出十到十五分钟时间,让有意愿的学生走上讲台,当众总结自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让其他学生参与点评。在此过程中讲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而非照搬书本阐述。这种师生共同参与,不过多限定条条框框的互动形式,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2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的布置形式应更加多样化,讲师除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外,还应结合历次授课内容,以撰写文献综述的形式将作业布置下去。目前本校已开设的文献检索课程只是简单测试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而对学生处理文献的能力考核不够,布置文献综述作业可以考核学生对文献归纳整理的水平,并在其分析处理文献的过程中提高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

1.3随堂测试

根据有机化学的知识点划分,展开不定期随堂测试。随堂测试以检验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熟悉程度为目的,测试内容应以课后思考题为主。课后习题往往局限于对本章节内容的简单反馈,对学生的综合思辨能力考核不够,注重课后思考题能让学生从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中走出。另一方面,通过随堂测试,也可以督促学生课后及时复习,避免重蹈传统期末测试之前,学生一味突击复习,对书本知识不求甚解的覆辙。以上三种辅以固有的考勤、当堂回答问题等措施,能够让教师直接迅速地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引导学生思维模式,从而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2突出有机化学课程与油气井工程专业的联系

前文中提到,有机化学是一门牵涉专业众多的基础课,授课者并未特别考虑油气井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对于致力于将两者紧密衔接起来的授课者而言,不仅需要熟悉油气井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还应适当借助外界有利因素,以协助自己完成两者间的有机结合。对此,本文提出如下三点意见:

2.1开设相应的课外讲堂

我校油气井工程领域在全国范围内都具备一定影响力,领域内不乏本专业学术带头人,在征得他们同意的基础上,展开课外讲堂,让本专业的专家、教授们客串讲课。这些钻研相关课题多年的授课者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多年的现场经验,他们的阐述往往简明扼要,善于切中问题本质,通过不多的课时即可增进学生对该领域的了解。

2.2参与相关学术会议

我校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承办学术会议,会议的影响力与质量均在上升,围绕油气井工作液化学展开的会议不在少数。此类会议为与会者提供了交流平台,意在鼓励学术创新、活跃学术思想。应鼓励学生参与此类会议,以开拓他们的视野,增进对科学前沿的认知。

2.3启用研究生学生辅导员

我校油气井专业研究生均有着各自的研究方向,他们围绕相关课题展开的研究也早已超出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复述,而更加偏重于实验探索。学生与之交流可从中获取书本所无法给予的切身体会,来自研究生的指点与鼓励也能增强学生对学好课程的信心与意愿。

3探索新教学方法,注重情境设计

课堂预设性与生成性存在着先天矛盾,如授课人无法化解这一矛盾,则会造成教学思路的紊乱,课堂知识、人文性与趣味性的三者统一也会被打乱。情境设计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被引入的教学手段,一方面,情境设计中的图文、动画等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让“死的”书本知识“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情境设计不受课堂时空局限,可大幅提高课堂信息容量,并能让学生在或动或静、有声有色的学习环境中自然领悟知识、方法。本文引入情境设计的主旨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现为油气井工程专业的学生想定如下情境设计:

(1)创设情境:通过回放新闻,重现2003年12月23日晚发生在重庆开县的重大井喷事故。可让学生扮演此次事故中的各方角色,如钻井队、因吸入高浓度硫化氢气体而中毒的受害群众、赶来救援的四方力量等,将学生带入到那个紧张激烈的救灾场景中去。

(2)科学探究: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教训如此惨痛的天然气井喷事故呢?后期以我校罗平亚院士为首的专家团队,是如何成功封堵事故井的?将学生的兴趣从事故本身转移到事故诱因,自然引入油气井工程范畴。

(3)深入阐明:带领学生参观我校实习基地,结合课堂多媒体教学上展示的图片、视频等,将有机化学知识同油气井工程领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一次次生动具体的感观刺激中获得对知识长久而强烈的记忆。

(4)总结提高:返回课堂后,利用学生被情境设计所激发的学习积极性,归纳概述情境设计中蕴含的知识点,并提出课后思考,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进一步强化有机化学知识同油气井工程领域的联系。

4结语

如何让油气井工程专业的学生更好的了解并运用有机化学知识,为自己的专业服务,是摆在我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长远的课题。本文提出了几条教学改革手段,围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而进行,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较短的课时内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愿意且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

作者:罗霄蒲晓林戴毅黄桃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