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8篇)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8篇)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研究

小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启蒙阶段,但是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都过于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常常忽视了人文性的呈现,其主要原因还是工具性教育理念在大多数语文教师心中根深蒂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不断探索新颖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作用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突显其人文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人文性的教育内涵

当前,虽然大部分教师都认识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其内涵的理解往往都比较模糊,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递的人文教育内容也常常存在机械人文性的现象。比如:在讲解《狼和小羊》的寓言故事时,狼不会因为学生对小羊的同情,而改变自己爱吃羊的本质;又如,在讲解《落花生》一文时,时代的发展,并不会掩盖具有真才实学人的价值。因此,在开展人文性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同时也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但是也使很多学生无法理性的思考和探究语文知识。而对于学生来讲,教师始终在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常常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法,而过多的人文关怀举动,虽然充分体现出了人文性特点,但同时也助长了学生的浮躁心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是,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每一篇文章的一字一句都倾注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每篇文章内容都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人文性特点。因此,教师应该不断钻研语文教材中隐含的人文性,从而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在讲解“夏明翰英勇就义”一文时,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常常将文中主人公单纯的理解成一位不怕死的英雄。而简单来讲小学生眼中的大英雄只是不在意生命的人。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人为什么不在乎生死?使天生的吗?通过带领学生解析这些问题,能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这正是英雄人物热爱生命的表现,为了维护和保全更多人的利益与生命,其宁可牺牲自我也要维护大局。而通过师生的讨论和解析,也能够有效纠正学生对生命的看法,在学生心中重新树立其真正的英雄形象。而对于这些内容的讲解和体验,教师也只有正确理解了人文内涵,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人文精神。二是,构建良好的人文氛围。学生的个性和认知特点都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其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也都各有不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同时也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差异性,才能够构建出更加适合的人文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诵读练习时,可以引导学生挑选一名同学作为诵读的竞争对手进行练习,然后在为全体师生表演。尤其是对一些日常学习中,在诵读方面不是非常流利的学生来讲,教师应鼓励其积极的挑战优秀学生,而同时教师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表扬与认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以为的否定和忽略,而是要结合学生的不足之处,为学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在教师的鼓励和认可中,充分感受到教师给予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准确定位,突显人文感悟。作为语言文化和学生品质素养的灵魂与呈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重视语文知识讲解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文价值的呈现。比如:在讲解《升国旗》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每周升国旗的情景,并简单的表达一下自己的所见、所想,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升起时我们要立正、敬礼,也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为学生讲述一些与国旗有关的故事,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积极开展这类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生活,生命,也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感悟,认识到文章中具有的人文价值。四是,创新教学手段,加强感悟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人文性贯穿在阅读和分析之中,从而使学生在每个学习环节都能够感受到人文价值,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讲解“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人公做了什么事情?有为何这样做?然后在让学生通过细致的分析文章内容来获得相应答案。之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了盲婆婆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怎样与之相处。并鼓励学生积极的与师生分享自己曾经是如何关心和帮助这些人的。而通过分析文章和讲述自身经历,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中乐于助人的思想的理解。

三、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小学教育和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学科,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处理好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结合语文教学要求和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探索出更多新颖的教学手段,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侍新元 单位:新沂市时集小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拓展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内容比较单一、枯燥,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密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都不能得到有效激发和培养,这对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不利的。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拓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多是有代表性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是个例子”,通过有代表性的典型文章,让学生能够明白很多知识,并能举一反三。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拓展课文内容。比如,学习《赠汪伦》时,可以向学生讲解“诗仙”李白的生平以及这首诗背后的传说故事;学习《军神》时,不仅可以对受伤的经过进行拓展延伸,还可以给学生讲解古代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拓展与课文主题相同的作品。还是以《赠汪伦》为例,这是一首送别诗,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以“送别”为主题的诗作,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离别之情虽然痛苦,但是离别诗可“不作悲酸语”,或是明朗轻快,或是豁达大气,或是昂扬向上,如同《赠汪伦》,哀而不伤,歌颂了真挚的友谊。学生通过了拓展学习,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涵,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了解。

二、将语文与其他学科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拓展

新课标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这就意味着在“大教育”的框架内,语文学习可以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语文学习中适当添加其他学科内容,也可以在学习其他学科时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学习《赵州桥》时,就可以联系物理知识:拱形能够承受压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用硬纸板做一个类似赵州桥的拱形,将砝码放置其上,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其承压能力,进而明白赵州桥设计是非常科学的。在语文学习中,将其他学科的内容融合进来,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拓展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好奇心旺盛,求知欲望强烈。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兴趣点”加以激发,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比如,在学习《可爱的草塘》时,课文中“我”在水泡子里逮鱼的场景肯定会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于这样的生活很是向往,希望自己也是文中的主人公,也能在泡子里逮鱼,尽情享受那种收获的喜悦之情。教师要利用文中这些生动有趣的描写,抓住学生的心理,拓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感受到“心痒”,进而情绪饱满地完成课文学习。这样的拓展,不仅让学生顺利地学到知识,也能提升学习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能力。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基础知识、语言的基本用法,也要与生活实际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语言,即教学要有实效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拓展:一是让学生讲述身边的故事,或是生活中的经历,或是自己遇到的一件事、一个人,或是身边的好人好事,或是自己喜欢的一项运动,或是自己心中的困惑等等,学生都可以讲出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二是可以将社会新闻、国家大事、国际形势拿来讨论,比如我们身边发生的热点新闻、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国家领导人出访等,同学们在交流这些社会信息、生活信息的同时,不仅将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也拓宽了视野,提升了综合素质。

五、在语文实践中进行知识拓展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一味地注重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也要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理念。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去”,或是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或是自己动手编抄报,或是去“采访”,或是去实地调查等等,不仅在实践中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阅历得到丰富,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学习了《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等课文,学生对祖国的自然风光有了深刻印象,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本地的名胜古迹、自然景观进行游览,然后进行交流总结,学生们兴致高昂,迫不及待地与大家分享所见所闻,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六、结语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引导下,拓展语文教学内容,加入更多的延伸知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知识拓展工作,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王丽丽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双语小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

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给予了肯定,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训练虽然受到了重视,也取得了成绩,但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模式化、走过场等,没有发挥阅读训练的作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如何将小学语文阅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巧妙提问,打开学生学习兴趣的大门

众所周知,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驱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好奇心,有了探索的兴趣,那么,学生会千方百计地一探究竟。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有着刨根问底的心理,常常是不达目的不罢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巧妙地设计问题,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学习兴趣的大门。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这样提问:同学们都吃过花生,你们知道花生长在哪里吗?文中为什么管它叫“落花生”呢?你了解其中的含义吗?谁来谈一谈?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提问,学生的探索欲望被调动,情绪高涨,希望能够深入学习并在不断地探索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打开了兴趣的大门,就会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不断汲取营养,获得知识,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二、层层深入,设置合理的阅读目标

教育要根据学生实际来施行,即“因材施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和心理特征,设置合理的阅读目标、阅读要求、阅读任务。教师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学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设置阅读目标,确保不高不低,让学生能“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例如,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要读懂一句话,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就达到了阅读目的;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要读懂一段话、一篇文章,并要对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层层深入地阅读训练,使学生能够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踏实、稳定地进步,进而完成阅读任务。

三、讲读有序,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观点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可并落实在教学中,但仍有部分教师不自觉地沿袭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好似一个唠叨的妈妈,尤其是面对小学生,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精讲多读、讲读有序,使学生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四、自主阅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小学语文教师要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将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具体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给学生留足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在一些阅读课堂上,学生很活跃,积极地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教学,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背后,学生学到的知识、获得的能力并不多。究其原因,是课堂教学流程走过场、模式化,学生没有足够的阅读时间,也没有思考的空隙,只是随着教师的节奏在前行,教师的分析理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自身体会少,学到的知识自然很肤浅。因此,教师要适当“留白”,课堂上留够学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机会深入思考,真正去领悟、体会,进而得出自己的观点。二是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由的阅读环境,如为学生提供翔实的背景资料、有针对性地准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等,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五、引导点拨,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具体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读是基础,教师有效引导点拨是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重要途径。可以这样说,学生的自读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了解,需要深入领悟文章内涵的时候,就需要教师有重点地点拨、有目的地引导。在这种引导中,让学生不断地揣摩语言、作者的构思、文章结构等,比较中思考,思考中领悟,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素质。例如,学习《落花生》时,对于父亲说的话,教师要进行适当点拨:父亲的话,你们听明白了吗?父亲认为花生的什么特点最可贵?为什么“最可贵”呢?具体到做人,父亲又是怎么说的?作者从落花生的特点延伸到做人的品质,其中的内涵耐人寻味。通过在关键处的点拨、引导,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主题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

六、结语

总之,阅读训练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需要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充分地读,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在阅读训练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李红芬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双语小学

第四篇:语言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科目的学习是一个知识点积累的过程,学生考试中遇见的各种题型解答需要从日常的语言积累中获得,其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理解力的提高也需要从日常语言积累中得到,而这种积累通常可追溯至小学时期。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可通过该科目各项要素进行知识积累,其中语言特点是其从课堂教学中最直观感受到的要素之一,语文教师通过进行规范的语言教学,可激发小学生对文字、文学的兴趣,从而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语言特点的必要性入手,对其具体应用方向进行分析。

1.语言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丰富程度提高,其所包含的各方面知识也越来越广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相应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并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地向学生表达。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内容多以诗歌、散文、小故事等体裁为主,且大部分教学体裁都存在一定难度,故学生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语言特点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注意的一个方面,其在授课时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并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2.语言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1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即是以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为总目标,向其传达准确、科学的语言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对当堂将要教授的词语的原始含义、引申含义、情感色彩等进行准确把握,当堂授课时应将掌握的词语信息通过精准、科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并通过举例等方法对词语所传递的语言信息进行深层次分析,以提高小学生词汇运用的准确性。例如,讲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曼谷的小象》一文时,教师应先指导学生学习小象的出生地即曼谷这一地名,由于曼谷中的“谷”字,学生容易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某一处山谷,这时教师应对曼谷是一个城市进行讲解,以免学生产生歧义。另外,教师在授课时应突出该文的重点为小象,故在介绍其出生地曼谷后,需相应的讲解小象的特征等其他要素,从而加深学生对该文的理解,并丰富知识存储量。

2.2可接纳性

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弱等特性,为让其可以自愿接纳语文教师的讲解,并对语文课堂上吸收的知识有所掌握,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选用学生易于接受且难易程度适中的说话方式,且应将课堂内容如词汇等尽量与其实际生活相贴近。同时,小学阶段分为一至六年级,一至三年级(低年级)学生具有联想力丰富等特点,故教师应尽可能选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采用讲故事等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表达,并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四至六年级(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理解力,因此教师应在表达时选用严谨、规范的语言,以增强学生准确表达自身意思的能力。例如,讲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在课前准备若干庐山三叠泉瀑布的图片和多媒体影像,授课时将准备的图片及影像展示在小学生面前,以调动其学习该诗的积极性,从而使其能够加深对该诗的理解和对该诗作者李白当时作诗时意境的领会。再如,讲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时,教师应选用严谨的形容词描写月光曲展现出的美丽月光,并引导学生以发散思维对贝多芬笔下的月光曲进行联想,以提升对该文的整体理解。

2.3典范性

现阶段学校教育已被置于和家庭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学校教育的直接传授者即是教师,学生不仅可从教师处学到各种知识,而且也可学习教师的各种品质,因此教师的言行在学生间具有示范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阶段,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模仿教师进行语言学习,故教师需不断提高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使自身语言表达具有典范性,从而让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达到更优的效果,并为将来的语言学习奠定基础。另外,为确保中华优秀文化的有序传承,教师应在任教前通过“全国通用普通话”考试,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普通话授课。教学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备要素,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语言与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等相结合,并通过具有科学性、可接纳性和典范性的语言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绩,并增强其文学素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敬梅 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西城区华兴小学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技巧探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精选课堂教学活动内容、丰富教学活动形式、拓宽教学活动维度、提升课堂教学活动效度,这是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全新追求。教师通过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关注教学目标、优化学习方式等教学举措,积极创设教学实践活动,提升教学活动效度,完善学生学习的认知体系,为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一、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内涵十分丰富,教师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优化。首先是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筛选,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按照单元形式进行设计,每一个单元都有鲜明的主题,教师要对单元性特征进行深度挖掘,根据单元教学总体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训练、智力拓展、学力提升。并且能够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体现出课堂教学的价值。其次是对学生展开学情调研活动,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学习基础、学习悟性、学习效率等方面存在差距,学生个体呈现个性化特征。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特别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这样才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学习《小露珠》时,教师带领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入探讨,学生对小露珠有了深刻认知。这时教师打开多媒体,对学生说:大家对小露珠有了不少认识,老师把小露珠的经历拍成了动画片,可没有来得及配上声音,哪些同学愿意当配音演员?学生纷纷要求参与课堂演绎活动。动画视频开始播放时,学生根据课文介绍进行配音,教师随时给出指导。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动画片制作。从这个教学活动设计来看,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动画片具有吸引力,学生们积极参与是顺理成章的结果。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的感知体验也是丰富的,这说明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科学性突出。

二、关注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活动效度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要根据三维目标设计原则,给出科学的教学活动目标。学生学习实际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目标的重要参考,在具体操作中,教师不仅要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实际设置教学活动目标,还要对学生进行明确要求。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时掌握活动取向和活动目的,学生会在参与操作中增强针对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要围绕学习语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展开,教学目标也要体现出语文双基特点。学生的读、写、练属于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程序。教师设计教学活动要考量的因素众多,关注学生学习认知特点是关键节点。在学习《蒲公英》时,教师设计了一项特别的造句擂台赛:学习小组通过抽签确定竞赛对手,一个小组从文本中找出一个词语,对手小组要在五秒钟内造成句子,然后轮换角色,坚持到最后的小组为优胜者。教师任务设置后,学生开始准备课文词语造句,对课本展开多种形式的阅读研究。比赛开始后,各个小组你争我夺,比赛气氛特别热烈。通过这样的竞赛活动,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认知和理解。教师设计造句擂台赛,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课堂学习气氛被推向高潮。

三、优化学习方式,完善学生认知体系

教学实践活动注重参与个体的自主学习和训练,对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提出更高要求。小学生虽然有一定学习活动经历,但学法积累极为有限,教师要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实际表现,对学生展开学法指导。教无定法,学习也是这样,所谓学法指导,应该是一种学习的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什么样的方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师要给学生们准备学法推介,让其根据学习实际进行选择应用。还要鼓励学生多多进行学法总结,根据学习参与活动经历,进行自我学法总结,这样才能大幅度地提升学习效率,为学生顺利参与教学活动做好物质准备。在学习《石榴》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对文本展开细致解析学习。在课堂训练时,教师让每一个学习小组自行组织一个展示活动,选一名解说员,其他成员做出石榴造型,解说员负责对各种石榴造型进行介绍,对石榴特点展开描述。学生听说要进行表演展示,显得非常兴奋,积极参与小组排练。在课堂展示表演时,每个小组都非常投入。有解说员这样讲解:看这颗石榴,张开了大嘴,满嘴露出晶莹的牙齿,像是大笑,又像是喊口号,表情非常丰富。教师设计课堂造型表演活动,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学习效果自然呈现出来。教师针对教学实际设计教学活动,不仅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也能丰富教学手段,开阔学生学习视野,提升实际操作技能。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材学习内容和学生学力实际进行设计规划,使学生在获得学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建立全新的学习价值观。

作者:陈富兵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中心小学

第六篇: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建模探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建模的重要意义

首先,符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需求,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比较全面,包括字词句、段篇章等,需要做到面面俱到,教学内容由教师全权决定,使全面有序的课程标准成为空谈,通过建模可以使教学内容准确且明确,使教学活动更具科学性。其次,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依据与渠道,小学语文课堂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包括口语交际、识字写字、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等,教学内容建模有利于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设计评价方式,使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更加合理化。再次,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的地位十分重要,主要目的是及时检测教学效果。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建模,有利于教学效果的科学检测,也可以为调整教学计划提供一些恰当的参考意见,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建模的有效策略

1.以阅读能力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建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欣赏、理解、评价以及感受的能力,以阅读能力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建模,教师可以从以下两点做起:第一,从纵向角度,为小学一到六年级的语文阅读方法与能力管理进行建模,根据一到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建立一个纵向阅读方法和能力的教学内容模块,明确本年级学生需要达到什么样的阅读水准,掌握哪些阅读技巧与方法。如,低年级学生可以是认读、指读和跟读;中年级学生为默读和轻声读;高年级学生是浏览阅读和快速默读。第二,从横向角度,小学语文教师将本年级学生需要培养的阅读方法与阅读能力,与具体的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在选择阅读内容时,确定的教学任务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阅读方法与阅读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这些阅读方法与能力。

2.以表达能力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建模。

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以表达能力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建模,教学需要选择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吻合的教学内容作辅助,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为各个年级学生之间表达能力训练重点建模,如果将语文知识和表达方法进行单独教学,将会导致教学过程索然乏味,这就需要一个十分明确的教学内容体系,把各个年级需要完成的语文表达能力教学任务明确出来,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参考。第二,为读写结合建模,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常见的教学模式之一,包括创造性、模仿和补白三种方法,不过确定读写结合点与序列有所欠缺,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每个年级,每个单元甚至每篇课文,确定出比较明确的读写结合点,构建一个有序的读写结合训练模式。

3.以学习能力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建模。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以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对文教学内容建模,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为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建模,以长远的发展角度出发,明确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方法与达到的学习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展现出来,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相应的教材与教学活动,将其纳入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需明确方法和能力的培养目标,然后由教师落实。第二,为年级、单元的学习方法与能力建模,以具体的组织形式与载体,在各个年级中呈现出来,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语文学习模式,在不同教材和年级中呈现,有序开展学习方法与能力的训练,使小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通过建模,让教师明确不同年级需要完成的具体教学任务,需掌握的学习方法与能力。我们学校重视中课堂教学的模式构建,推进“自问自探”学习模式,课堂教学中基本围绕预习案教学,让学生在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阅读认识方式中获得自主阅读学习的能力。如《水》这篇课文教学中,学生按照模式学习就能知道课文是围绕“水的珍贵”写的,主要写了“挑水”“洗澡”“浇水”三件事,也能感受自主阅读和体会水的珍贵的体现,如第一段中吃水的人多、挑水的路途遥远、水源水稀缺与取水花费的时间长。如此,学生就能学会阅读,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建模,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可以使教师的教学任务更加明确,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针对性、目的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建模,然后开展教学活动。

作者:徐翠萍 单位:江苏省洪泽县实验小学

第七篇:小学语文教学师生话语沟通探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材包含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教师要有很好的话语沟通能力在互动中将这些内容和情感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接受。在新的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下,小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已经成为常用的教学方式,互动交流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培养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

由于小学教学中师生年龄之间的差距较大,使得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间各自的语言互动方式相似度不高,这就导致教师以自己熟悉的语言沟通方式在与学生进行互动,但此时的学生并不知道老师是在与他们互动,这就错过了一个互动点,也就成了教师自己的独角戏,就没能达到师生之间语言沟通的目的。在现代网络世界中,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的更新速度也快。学生交接并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比教师要快,可能教师新了解到一些网络用语,想用在语文课堂与学生的话语沟通中以达到与学生进行语言互动的目的,但是教师刚了解的这些“新词”却已经被更新的词代替了。这样在课堂上教师用他所了解的新词语与学生进行互动就不能产生与学生之间的共鸣,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影响课堂效率。

(二)盲目互动和互动方式单一

在注重师生运用话语沟通进行互动教学的新形势下,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能彻底的理解互动教学的意义是什么,教学中有些课程并不适合以互动教学的方式来进行,但教师盲目的一味的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抗拒的心理,使教学成果和质量严重下降。传统的互动是教师指定某位学生回答问题或朗诵课文,这并没有做到话语沟通之间的互动。这种单一的互动方式有较强的选择性,使部分学生的互动、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严重影响互动结果,没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到了学习效率。

(三)互动意识淡薄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的,教师一味地给学生讲解书本知识,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受这种旧教育形式的影响,老师会在语文课堂上不自觉地想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小学生对这一点不了解,所以这种现象在小学教学中发生较多。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大,也没有形成良好的纪律性,导致他们在课堂上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与课程无关的地方,加上老师在上课期间缺乏互动意识,使得课堂上缺少师生互动环节,学生大部分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在学习上,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不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三、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语言互动的方法

(一)增加对学生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师要理解小学生的心理,和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之间的共同话题。小学生喜欢看动画,教师就可以用最近热门的动画来与学生进行互动,当然教师不能只是知道动漫的名字,还要了解一些内容,这样才能和学生进行语言沟通上的互动。比如讲到《小熊住山洞》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运用动画《熊出没》中的熊大熊二来与学生进行互动,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教师要了解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孩子,他们的想象力比较丰富,教师也可以充分运用这一点。例如在讲《春雨的色彩》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说出他们认为的颜色和原因,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二)丰富互动方式和内容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问一答的互动方式,这种互动方式过于乏味枯燥。小学生因为年纪较小,在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状态。这就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丰富的互动方式和内容。互动方式可以有动作互动,情景互动,语言互动等。

(三)强化互动意识

提高小学生与语文教师双方互动的积极性,不仅要提高老师的互动意识,也要加强老师对互动时机的把握能力。教师要善于在恰当的时间恰当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属于日常互动,而日常中的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等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行为的过程,所以互动是双方共同的事。在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在进行课文或诗的朗诵,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古诗《望天门山》等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朗诵,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和作用,提高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意识。

四、总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互动有其必备的原因、作用、必需性和重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课堂语言互动,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且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互动过程中学习到了知识,使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大幅增加,并且锻炼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者:万家珍 单位:福建省将乐县实验小学

第八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不再强调给小学生灌输基础知识,而更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及小学生创新和自主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课堂氛围的优化极其重要,它能使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情境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有着较强的互动、趣味和启发的特性,十分适用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因此,研究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想要应用情境教学法,先要对其有个正确认识,首先要了解情境教学法的含义。其中情境就是人们通过多媒体材料,或者是周边的语言、事物创造出与现实环境相接近氛围,在这样的氛围环境下,能够把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效的激发出来,使学生能够融入到这样的环境中。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交流,可以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可以说,情境教学法具有当代小学教育的互动思想。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1.创设贴近实际生活的语文教学情境。

在创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时,要联系实际生活,教学课堂中要把生活的人、事和场景等融入其中,使语文与生活能紧密相连,让学生从中感受语文的艺术价值和魅力,进而使学生热情的投入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中。具体实施的对策有:1.用实物来创设情境。采用实物来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小学生可以根据实物来客观的认识事物,而且也能迅速的掌握教学知识,逐步提升小学生的理解和观察能力;2.通过图像来创设情境。当不能用语言来描述抽象事物发展时,可以利用图像来展示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对事物有直观的感受,这样既能使小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还能利用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提升。

2.增进小学生的情境体验。

文学艺术既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它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学作品都与现实生活分不开,想要有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基础就需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阅历,而小学生的阅历和经验都非常有限,此时,就需要教师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小学生体验当中的生活情境,进而提升小学生的语言素养。所谓用生活来展现教学情境,就是把文学中所描述的生活与小学生的生活,利用情境创设来沟通,使小学生的生活库藏打开,增强文学学习体验,进一步的深入理解文章。

3.良好的情境创设,使想象力更丰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情境,将学生的想象力全面激发,以拓展其创新性思维,增强语文能力。例如,课文中的《游园不值》,语文教师可以先把作者叶绍翁写诗的背景告诉小学生,然后通过故事的形式描述内容:“某一春天,叶绍翁坐在家里无事,当看到窗户外的风景时,就想去游春,此时,他朋友的花园有各种花草树木,就起身去朋友家。但是,不巧的是,他的朋友没有在家,而自己的观赏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同学们,叶绍翁去赏春,却没有进入朋友家,他有多么扫兴!但是,叶绍翁却没有不高兴,而是愉快的回家,写出了《游园不值》这篇作品,这首诗是他所有诗中被赞誉最多的作品,那么这首诗是什么样的呢?”通过这样的讲解,能够有效的把小学生带入教学情境,活跃他们的思维,为以后理解诗词的句、意打好基础。

4.采用图像与课本剧创设情境。

随着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和发展,这种方式不仅能用各种视觉和听觉手段来增加课堂的氛围,而且在创设图像情境过程中,它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是我们创设图像情境的立足点,确保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例如:桂林山水这一语文教学内容,为了能够把桂林山水直观的表现给学生,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产生热爱之情,同时,也是为了学生能够陶冶情操,可以通过桂林的山水图用多媒体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此时,教师在进一步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来感受图片创设的山水美景,进而能够通过直观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也能有效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在应用过程中,能使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有效提高,而且能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强化情境教学对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其认真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原则,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把情境教学有效的应用到语文课堂。

作者:李云霞 单位:吉林省桦甸市新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