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茶文化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茶文化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摘要:良好的学风是提升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障,目前高校学风建设在总体上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学风建设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探究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的茶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哲理。借鉴茶文化思想,本文进一步探索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就如何发挥茶文化教育的作用来推动高校学风建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举措。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学风建设;思考与建议

1高校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学风顾名思义就是一所高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学习风气和学术文化氛围,它能体现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良好的学风是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障。通过培育良好的学风,可以营造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新人。目前,高校学风建设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着高校的快速扩张及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学风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例如,部分学生动力不足,弄不清怎样学、为谁学;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部分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低下。因此,面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高校必须与时俱进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学风建设。

2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及思想内涵

2.1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回溯到神农时代,唐朝陆羽撰写《茶经》,将饮茶这一日常活动升格到精神层面,他最先将茶道精神概括为“精行俭德”四个字,茶文化正式形成。唐宋时期,茶会、茶宴开始兴起,茶文化开始繁荣兴盛。元明时期,散茶冲泡的兴起促进了茶叶的普及。朱权以“道”来表达茶的品饮,将唐宋时期的茶道艺术进一步完善。清朝时期,茶融于大众生活当中,形成了茶馆文化。在当代,茶文化已被引入我国高等教育,不仅本科教育中设有茶文化专业,研究生教育也设有“茶文化”方向,但“茶文化”已经确立了初步的学科地位。从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它从物质层次的需要上升到精神层次的需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中国茶文化的思想内涵

中国的茶文化糅合了佛、儒、道诸派思想,包括茶学、茶德、茶道等丰富的内容,承载独特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中国茶文化倡导“和”、“静”、“怡”、“真”等茶道精神。而“和”作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指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静”,指通过制茶、品茶等茶事活动达到修身养性、发现自我的目的。“怡”指人们在从事茶事过程中的愉悦感受。“真”作为茶道的终极追求,指人们在饮茶过程中寻求真实的自我。茶文化所蕴含的和谐、宁静、内敛、真诚等理念可以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3.1学生学习风气不够扎实

目前,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总体态势积极向上,但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术道德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学习目的不明确。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适应转变能力较差,对大学阶段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对所学专业、就业去向、个人优劣势不清楚,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不足。其次,部分学生的消极怠学现象严重。受到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学生在上课时心不在焉,玩手机、睡觉、甚至逃课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另外,学术不端行为经常出现。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考试及科研活动中,存在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心理,做出考试作弊、论文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

3.2教师对课堂教学缺乏投入

作为高校学风建设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行为主体,部分教师对待课堂教学缺乏投入。一方面,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突出。相比教学,在职称评定、教师评优等过程中,教师们在科研方面获益更大,因此一些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论文写作中,而教学活动完成相应课时、教学任务即可。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的教学态度不认真。一些教师在上课时照本宣科或念PPT、对学生要求不高、指导不到位、下课不和学生沟通等现象时常发生。此外,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习惯采取灌输式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如何有效授课、教学氛围和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这最终关系到一个高校校风是否优良。

3.3对高校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部分高校的学风建设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面对来自上级部门巡视考核的压力,部分高校在学风建设上始终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推进工作,重视规章制度建设,而轻视本身制度的执行与监管;重视工作形式结果,而轻视实施过程。例如,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高校每年对研究生新生开展相关的学风宣讲教育。很多高校都是采取摊派命令的方式凑齐参与宣讲会的学生人数。这种情况下,尽管学生去听了宣讲会,但是不能打动心扉,其效果也不理想。

3.4校园文化建设不足

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于学风建设而言,既具有积极的导向激励功能,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随着多元化文化的兴起,社会上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侵蚀着校园文化。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与时俱进,未达到文化育人的作用。在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方面,部分高校学生较之从前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其主流价值观有所偏移,理想信念开始丧失,容易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在课堂活动、论文写作中缺乏严谨求实的精神,导致学术道德不端现象越来越频繁。

4茶文化教育对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作用

如上所述,不良学风在高校中的出现是由于学生、教师、高校管理以及校园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长期累积的结果,因此需要相关各方齐心协力、长期努力才能形成优良学习风气。优良学风的形成要重视如何提升学生自身的德育素质。学风建设的核心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完善相关学风制度的同时,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借鉴我国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对学生的思维理念进行培育,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营造优良的学风氛围。

4.1通过茶文化教育,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部分高校会出现学风建设敷衍了事、教师上课缺乏积极性、学生学习态度颓废等种种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浮躁心理和功利心在作怪。在这种现状下,仅开展学风宣讲等教育形式,很难有好的效果。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有助于师生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在高校中宣传中国传统茶道“和”、“静”、“怡”、“真”等精神,充分利用茶文化精髓,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将科学严谨、求实务真等良好品质化为自身素养,增强学风建设的时效性。同时,要意识到高校的学风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实现,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续进行主题宣讲,将品行教育与学术道德教育系统化、常态化,提升师生对学术道德的整体认知水平,培养师生严谨的学术精神及诚信的学术态度。

4.2通过茶文化教育,启迪高校学生清醒自律

茶文化所倡导的“清”有清晰、清醒等意思。对刚经历高中阶段进入大学的高校新生,往往对茶文化的接触有限,对人生规划也缺乏清晰的认识,通过在高校开展茶文化相关的教育,将优秀的茶文化思想和精髓传递给正处在价值观养成期的大学生,可以帮助他们从一开始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茶文化所蕴含的哲理对高校学生如何面对新的环境和学业挑战,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帮助。例如,陆羽所倡导的“精行俭德”茶人精神,概括起来讲,就是行事要精细、勤奋,品德要俭朴、高尚,和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锲合,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普世的实践意义。把茶文化与思政品德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领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学习意义,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4.3通过茶文化教育,发挥教师的主体示范作用

正如强调的,好的学风来自于师生的共同努力。教风和学风相辅相成,而教风对高校的学风建设又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了加强学风建设,也要重视和发挥高校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广大高校教师以“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等要求为标准,以德立身、以德育人。一方面,高校教师育人需要先育己。高校在新进教师培训中,可以将优秀的茶文化教育穿插其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需要因时而进,不断进取。除了关注课堂教学,需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4.4通过茶文化教育,构建优良校园学风文化

大学校园是高校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学风建设向良性方向发展,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的学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提升校园精神文化,丰富学风建设内涵。在高校,通过茶文化知识讲座、参观茶园、茶厂,参与茶艺表演等活动,学习茶礼、茶艺、茶德、茶道,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将茶文化融入校园,营造“以德修身、诚实守信”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广大师生诚信意识,扎实推进学风建设。其次,完善高校校园制度建设,为形成优良学风提供制度保证。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监督管理制度及法律规范,保护和激励高校师生进行科研创作的热情,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鼓励创新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综上所述,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引入茶文化教育是非常有益的。通过传统茶文化的普及教育,不仅能够让高校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思想,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可以推进高校师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启迪高校学生清醒自律、发挥教师的主体示范作用、构建优良的校园学风文化等。从而让高校学风建设实现更理想的效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吕莉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