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国茶业论文:国内茶业状况及前景研究

中国茶业论文:国内茶业状况及前景研究

本文作者:李丽娜作者单位: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

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劣势

(一)我国茶产业在生产水平方面的劣势

虽然我国是茶业的生产大国,我国茶树的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全国茶树采摘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比例不够高,仍然有大面积的茶园尚未开采,茶园面积持续扩大的势头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10)近年来,由于我国茶园面积的大面积扩张,我国茶叶的产量得以快速增加,但是我国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应该看到的是,我国的茶园在总体上来说还是存在着管理比较粗放,效率比较低下的问题,茶园广种薄收、靠天生长的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因此,茶园的生产水平还是有着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和潜力的。另外,品种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茶业的关键技术措施。目前,世界上主要的产茶国都非常重视茶树良种化工作,良种普及率明显是高于我国的。我国一直以来的良种推广速度都非常缓慢,无性系良种的面积在茶树种植面积中的占比很小,这对于我国茶产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是很不利的。

(二)我国茶产业在质量方面的劣势

近几年来,我国茶叶的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广受关注的。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的质量监督部门加强了茶叶安全性的监督力度,同时建立了一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基地,这些努力使得我国茶叶的农业残留问题已经有了大大的好转,但是我国茶叶的质量还是有着很大的改进空间。由于农民对茶叶的农药使用问题在思想意识方面的重视不够,对什么药可以用,什么药不可以用没有明确的概念,同时茶叶市场的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不够,一些经销商忽视了所购茶叶的安全情况等等,这些都使得我国茶叶农业残留总体超标比较严重。近几年主要检测到了13种农药的残留,绿茶和乌龙茶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的是滴滴涕、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氰戊菊酯和水胺硫磷5种农药,同时也检测到了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和各类添加剂,对我国茶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质量的要求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三)我国茶产业在集中度方面的劣势

目前,我国茶产业的集中度还不是很高,茶叶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集中度偏低、管理水平低下、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全国有不少名优茶产区仍然是家庭作坊式生产,产品的质量和规格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没有形成现代化的产业标准,这与全球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是不相适应的。(11)同时,大多数茶叶企业由于规模小,企业的营销能力欠缺,不能有效地与国内国际市场相接轨。茶叶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没有足够的意识改进茶叶产后加工设备,提升茶叶精加工程度,产品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12)另外,由于各个茶叶企业不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盲目无序竞争现象严重,造成企业间缺乏良好的协调合作,不重视企业长远的发展,短视行为突出,品名、品牌混乱,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欺诈性行为层出不穷,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降低了消费者的信赖度。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的茶叶企业还普遍存在着人才匮乏,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许多茶企业由于与城市的距离较远,信息不畅,经济条件较差,不能有效地吸引人才,专业技术人员极其缺乏,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不高,企业的管理者是一些不懂得管理知识的农民,他们从来没有接受过或很少接受过有关种茶、制茶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这些都是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的。(13)

(四)我国茶产业在资源深加工方面的劣势

众所周知,茶叶是具有保健作用的,因为茶叶中含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咖啡碱等有益健康的功能成份,在人们更加重视养生的今天,茶制品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由于我国茶资源深加工才刚刚起步,茶叶深加工的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是有待进一步加强的。茶叶中功能性物质提取的研究相对落后,茶叶加工集约化、连续化程度低,茶叶大多属初级农产品,加工简单,科技含量低,茶厂(场)、茶园重复建设较多,绿茶加工技术水平粗放,高档乌龙茶产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导致绿茶和一些特种茶产量严重供过于求。茶叶深加工是一个新兴产业,将促使我国茶业从传统领域走向更广阔的综合利用领域,使茶叶以多样化的品种形式进入消费等领域,进一步提高茶叶附加值。茶叶深加工应朝着研发和增加名优茶比重、花色带动大宗茶类品质与产量的方向发展。(14)

(五)我国茶产业在品牌推广方面的劣势

我国虽然是生产茶叶的大国,而且茶叶名目繁多,但是仅仅依靠这些是不够,必须具有茶叶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产生影响力,但是我国的茶叶却是缺乏品牌的。中国有名茶但无名牌的现实说明中国的茶叶产业发展还处在产品阶段,还没有依靠品牌竞争的意识。正是缺乏名牌产品才导致中国茶叶陷入产量第二、创汇第四的尴尬处境。被称为世界茶叶第一品牌的英国联合利华的“立顿”茶,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一个品牌超过中国茶叶的出口总值。(15)

(六)我国茶产业在出口方面的劣势

我国是茶叶良种大国,但是我国茶叶在出口方面却是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的:名优特新茶叶产品少,中低档茶多;乌龙茶、白茶受气候影响大,品质时好时坏;绿茶品质受到品种局限,大宗产品居多;初加工多,深加工尤其是茶的综合开发利用少,茶叶储运保险等未得到足够重视;出口产品结构多以中低档散装茶为主,产品粗放、技术含量低,小包装及高档名优茶比例小,附加值高的产品少,自有品牌少,缺乏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除此之外,许多国家以保护本国人民身体健康和促进本国产业发展为由,设置绿色壁垒等非关税手段限制我国茶叶的出口。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盟、日本等国对进口茶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农残限量(MRL)标准。如欧盟2000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的茶叶农药残留标准,受检农药品种从7种扩大到134种,其他国家、地区纷纷仿效共颁布了453项农残标准。从2005年8月1日起,欧盟又采用新标准,将检测标准严格了3000倍,将硫丹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从30mg/kg调整为0.01mg/kg;2006年1月份欧盟又实施《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日本也在2006年5月起实施《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对茶叶农残限量指标增至276种,设限以外的农药残留全部按“一律标准”都限量为0.01ppm。就我国目前茶业行情看来,品种、品质、外观等都需要深入提升,进入茶叶出口国的认证多,检测手续及费用增加,无疑提高了我国茶叶的成本,降低其国际价格竞争力。(16)

优化选择我国茶产业的发展路径

(一)优化茶叶品牌

品牌的建立是需要过程的。对于茶企业来说,品牌的规划要做到短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相结合。短期来说,是生产规模化,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把品牌做大做强。加快加大品牌建设和营销传播的力度,是我国茶产业健康稳步发展的基本要素。“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等福建茶业区域品牌闻名遐迩,但是遗憾的是,足够响亮的企业品牌很少。因此,茶业企业应该对企业的产品进行跟踪,发现和细分消费市场,对于不同的市场需求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使自己的产品能够适应需求的变化。同时不能忽视各种营销手段的重要作用,积极运用多种营销手段使产品能够被消费者尽快认识和熟知,同时利用茶文化来广泛宣传企业所产茶叶的积极作用,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确立茶品牌的强势地位。(19)中期来说,是建立大市场。要依靠国家与地方的政策倾斜,着力优先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加工型和外向型茶叶龙头企业。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优胜劣汰,培育一批区域性茶叶著名品牌,实施品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推动优势产区品牌产业的大联合。(20)同时利用国内外展销平台,扩大品牌影响力,探索和建立市场开拓的有效模式,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大优势、打造大品牌、建立大市场。(21)长期来说,是保持品牌形象。品牌在进入衰退期后,或者企业的内外环境均处于不利形势时,如市场上对茶产品的需求下降,或者茶产品处于衰退期,或是管理水平降低,均可导致茶品牌影响力的逐步降低,这时,紧缩战略就成为必要之策。(22)这时候企业就应该改变策略,集中力量某一比较具有优势的品牌,缩小生产规模,从而蓄积力量为以后推出新的品牌做准备。

(二)加强政策支持引导

一是从宏观层面上加强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这就要求茶区各级政府要把茶产业的发展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要把茶业发展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就业作为一个整体战略来进行规划部署,列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的范畴来抓,及时研究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23)同时各地要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对茶产业给予重点倾斜和扶持,在财政资金上要倾向于扶持一批茶叶重点项目、重点基地和重点龙头企业;要把农业、林业、扶贫、以工代赈等方面可用于茶业发展的资金打捆使用,发挥整体效益;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大力吸引民间资金投入茶产业;要积极争取金融方面的支持,加大信贷扶持力度;要鼓励、引导茶叶加工、经营企业和茶农努力增加投入。(24)二是建立健全茶叶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健全茶叶质量监控体系,不仅重视终端产品质量检测,而且逐步过渡到茶叶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使生产全过程处于有效的质量监控下,严格按标准要求组织生产和销售。茶叶生产管理部门、茶叶生产资料管理部门、茶叶流通管理部门和质量监督部门应做到各司其职,相互合作。(25)三是强化茶叶质量安全标准。要以提高质量为目标,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制订、修订茶叶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通过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茶叶的品质和产业素质。(26)茶叶安全卫生标准的修订要遵循有利于茶产业持续发展;有利于消费者身体健康;有利于茶叶出口的原则,要与国际标准相接轨,但又不能只是简单的套用国际标准,而是要根据我国的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使这一标准能够在引导茶叶安全生产方面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7)

(三)推进产业化经营

目前,我国的茶叶生产多呈现出小规模和分散化,个体小茶厂遍地开花,但是真正的茶业龙头企业并不多。因此,要优化我国的茶业市场,就必须推进茶业产业化经营,扶持一批茶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力量,把分散的茶叶企业和资源加以整合、改造和提升,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茶叶企业和茶叶企业集群,并把它们做大做强,使之在带动农户、推进规模生产、实施产业化经营、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要加快现代化、清洁化、自动化茶叶加工、茶饮料和茶食品生产线的引进和创新力度。大力推进全程现代化机械化加工,用工业化的理念、食品级的加工管理、现代化的机械装备武装茶叶加工厂,努力提高加工科技水平和劳动效率,逐步淘汰传统落后的加工设备和工业。同时,大力提倡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茶产业的升级更新换代。(28)政府也要加大对茶业龙头企业的投入力度,把对基地建设的投入与龙头企业的需要结合起来,把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与新茶园的开发结合起来,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扶贫开发,到贫困地区从事茶叶开发,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村脱贫致富。(29)

(四)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

茶叶深加工是指用茶鲜叶、成品茶,或是茶叶和茶厂的废次品、下脚料为原料,利用相应的加工工艺生产出含茶制品的加工过程。茶制品可能以茶为主体,也可以与其他物质制成复合体。(30)茶叶深加工技术可分为机械加工、物理加工、化学和生物加工及综合技术加工。茶叶深加工是一个新兴产业,将促进我国茶业从传统领域走向更广阔的综合利用领域,使茶叶以多样化的品种形式进入消费等领域,进一步提高茶叶附加值。(31)我国茶产业以后发展的重中之重应该是加强茶叶的精深加工和开发,促进系列加工增值,从而扩大我国茶叶的出口份额。大力支持企业从国内外引进先进生产线,开发各种茶饮料、茶食品、速溶茶、茶多酚等茶制品,以及与茶行业密切相关的茶机械、茶包装、茶文化工艺旅游等新产品。

(五)推广茶文化

一是提升茶文化对茶叶企业利润的带动力。茶文化营销必须考虑市场的需要和产品的定位,也只有大力提升茶文化对企业利润的带动力,才能支撑企业更好地开展茶文化营销。二是发展茶文化创意产业。把现代的多元文化思潮应用于茶文化产业的创意与设计中来,以此合理统筹茶产业相关生产要素。要多方引进培养创意人才、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催化剂的作用,以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方式,吸引社会各种资源进入茶产业经营领域,以此不断推动和繁荣发展茶文化产业。三是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茶文化活动。以茶博会为载体,办好展销、展示、品茶等茶事活动,对各茶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内的交通设施等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施绿色经营。

我国茶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茶叶消费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显现

茶叶深加工的推进将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开拓市场空间。茶叶将从饮料跨入到食品、化工、医药、水产品、轻工业等产业,茶叶的药用功能及其保健作用将会更加的凸显。同时,从消费人群看,茶叶消费者开始呈现年轻化的倾向,有一部分消费者的口味正在从传统口味向新口味转变。随着消费市场的变化,茶食品和保健类的茶品将在茶叶市场上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32)

(二)更加重视茶文化的引导作用

现如今,喝茶为了解渴,为了健康已经是比较单调的认识了,喝茶有了更加富有内涵的意义。喝茶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33)因为茶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喝茶就被视为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于生活的享受,是为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更多的人喝茶就是为了品尝一种文化。因此,重视茶产业文化的构建与发展是我国茶产业发展的首要方向。(34)

(三)茶叶质量问题仍是关注的焦点

产品的质量是一个产品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过关可靠的质量,是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的。如今,人们对茶叶质量的要求也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的提高。因此,茶业企业要更加重视产品的质量,才能在市场有立足之地。我国茶产业如今的重要和首要任务就是质量的提升,只有质量得以提升,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赖,才能使产品在消费者中广泛传播,才能建立消费者的口碑,从而被消费者所认可。现代市场的需要,是产品的质量、信用、服务,尤其注重售后服务。(35)

(四)茶叶的包装和品质将备受重视

近年来,我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越来越强,有一定能力的消费者对茶叶的品质和包装越来越重视,以后的趋势是消费者在选购茶叶时对茶叶包装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状况会越来越普遍,散装的、无品牌的茶叶其市场份额将逐步的缩小。目前,我国茶叶包装的最大隐忧是标识与内容不符的问题,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茶叶,大多数是在现成的盒罐中装入茶叶,没有固定独立精美和名副其实的包装。(36)因此,茶叶包装的信誉几乎荡然无存。

小结

21世纪,茶叶消费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潮流,茶产业的发展也是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的。虽然我国的茶产业是具有传统竞争优势的产业,那是,仍然不能忽视目前我国茶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必须关注市场的拓展和全球化时期的产业优化升级。我国茶产业在取得各方面成绩的同时,也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的,如何在这些困境中求得发展的机会,增强我国茶业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当前政府部门、茶业企业和理论界都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对我国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茶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并在最后阐释了我国茶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认为,我国的茶产业的发展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经济效益十分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