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茶业调查论文:县域茶业调研及思索

茶业调查论文:县域茶业调研及思索

本文作者:王琦作者单位:南郑县蚕茶果技术指导站

发展优势

1自然生态条件优越

年平均气温13℃,(≥10℃)积温4599℃。年降水量1100mm以上,无霜期254d。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空气清新,水质纯净,是发展绿色茶叶的理想之地。经国家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完全达到绿色、有机茶生产基地标准要求。2007年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教授视察南郑茶区后称赞说:这里的茶园生态条件是全国茶区最好的。

2土地资源丰裕、劳动力充足

我县中部地区为山地与低山丘陵区,土地广袤,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多为红褐壤,呈酸性和微酸性,非常适宜茶树生长。目前,我县可用于发展茶叶的坡地尚有0.8万hm2。茶叶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而南郑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多,劳动力充余,发展茶叶生产,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3茶叶质量优异

南郑茶叶产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自古以来就是出产名茶的好地方,早在唐代就有“梁州出名茶”的记载,明、清时期,碑坝“干龙洞茶”以其独特的品质享誉省内外,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县自发研制的名茶“汉水银梭”(汉中仙毫)以其外形扁平似梭、翠绿批毫、香高味醇耐泡等独特品质,先后荣获“中国文化名茶”、中茶杯名茶评比一等奖,北京国际茶叶博览会、陕西首届茶叶艺术节名茶评比金奖等数十项殊荣,产品不仅远销山东、重庆、成都、上海等地,还出口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倍受消费者青睐。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品饮该茶后,评价说:“这样形、质独特的茶叶在中国名茶中是少见的”。并欣然挥毫,亲笔题写了茶名。“南湖炒青”也多次获得“陕西省优质产品”等荣誉称号。

4加工技术日臻成熟

我县茶叶生产加工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前,一直沿袭脚蹬、手揉、太阳晒落后的加工工艺,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开始大力推广制茶机械,试制炒青绿茶;八十年代初开始研制名优茶,先后研制出汉“汉水银梭”、“汉水银针”、“黄云翠竹”等文化名茶和创新名茶,培养了2000多名制茶能手;九十年代后期推广名茶机械,逐渐改名茶手工炒制为机械加工。进入新世纪后,我县积极响应市委“品牌整合战略”,将县内几只名茶整合为汉水银梭牌“汉中仙毫”一支名茶,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对外宣传。目前,南郑茶叶加工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我县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探索总结出了茶叶从鲜叶采摘到初精加工再到名优茶生产等一整套比较成熟的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茶叶加工从此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发展轨道。

5政策扶持强劲有力

茶叶是汉中市重点发展的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市委、市政府编制了建设4万hm2生态茶园的产业发展规划,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茶产业发展。南郑县委、县政府把茶叶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来抓,成立了南郑县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上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抓产业,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茶叶生猪烤烟中药材蔬菜五大产业及蚕桑等后续产业的决定》和《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发展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茶叶基地建设、标准化茶厂建设和产品宣传推介。对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给予每667m2150元补助,对标准化茶厂建设每建成一个,财政补贴10万元。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好。

存在问题

1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经多年探索,虽然建立起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但基地规模小,组织管理松散,监管不到位,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制约了基地规模的发展壮大。目前仅建立无公害、有机茶叶生产基地0.13万hm2,只有30%的农户与企业(合作社)签订了生产协议,但大部分茶农还是单兵作战,分散经营。

2茶园管理机械化水平不高

南郑茶园,以个户家庭经营为主,面积不大,少则667m2左右,多则0.13-0.2hm2,专业种植大户较少,受多年的人工管理习惯和机械投入成本的影响,致使一些先进的管理机械难以迅速大面积推广使用。目前,仅企业生产基地有选择的推广使用了茶园旋耕机、割草机、修剪机等管理机械,机械普及率仅占30%左右,鲜叶采摘基本全靠手工,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3资源开发利用率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县加大名优茶宣传推介力度,积极组织茶叶企业参加国内重大茶事活动,利用展销、展评宣传平台,扩大南郑茶叶影响力,特别是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茶叶节和产品交易会,使全县名优茶生产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价格也一路飙升,品牌效应不断凸显。2010年,“汉中仙毫”平均价格已达到800元/kg,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创历史最好水平。在名优茶生产火热同时,也出现了夏秋茶加工冷清的局面,部分茶厂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只生产名优茶,导致大量夏秋茶鲜叶资源白白浪费,茶农利益受损。

4茶叶深加工发展滞后

我县茶叶生产以加工炒青绿茶为主,种类单一,虽引进了乌龙茶生产线,但产量有限。绿茶加工,又停留在粗制加工层面,近几年,虽加强了标准化茶厂建设,厂房、机械有所改进,但难以达到清洁化生产的建设要求,产品开发、品牌建设有待加强,经营层次亟待提升。

对策措施

1强化特色茶叶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引领产业突破发展

按照“做大规模,突出特色,打响品牌”的总要求,强力打造牟家坝良种茶苗繁育基地、红庙镇观光茶园基地、青树镇生态茶园基地三大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采取市场的、经济的、行政的等手段,加强品牌宣传推介,加快基地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大规模,唱响品牌,使之尽快成为南郑茶叶对外宣传的三张特殊名片;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目标,重点抓好红庙、新集、南海、碑坝四大板块基地建设,以现代茶叶科技成果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茶业优化升级,制定积极的扶持发展政策,加强基地园、林、路、渠“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栽培技术,加快老品种、老茶园改造步伐,强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投入品管制,稳步扩大绿色、有机认证面积,加强示范、引导,全面提升茶园科学管理水平;争取用2-3a时间,把基地打造成为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园区和茶叶优质高产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引领南郑县茶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大力推广茶叶机械,提高南郑茶业装备水平

茶业机械化生产是现代茶产业发展的方向,是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劳动力生产成本过高已成为制约南郑茶叶经济突破发展的主要瓶颈。要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国家茶机补贴政策,引导茶叶基地、种植大户推广使用先进的茶园植保机械、修剪机械、采茶机械及茶园喷滴灌等现代设施,加快产业改造升级,继续加强标准化茶厂建设,大力扶持茶叶清洁化生产,不断提升南郑茶业装备水平和产业化经营层次,推动南郑县茶叶产业蓬勃发展。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南郑茶叶知名品牌

按照“扶大、扶优、做大、做强”的原则,选择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加工型和外向型茶叶龙头企业,制定积极的扶持政策,加快龙头企业优化升级,鼓励优势龙头企业采取联合、股份、兼并等市场化运作方式,组建茶叶企业集团,提升竞争力。同时,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培育区域性茶叶著名品牌,加大对“汉中仙毫”、“南湖炒青”等名优品牌的协调和指导,创新机制、体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在品牌运作中的主体作用,实施品牌原产地域保护制度,强化市场监管,增强品牌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要积极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等形式,精心策划组织和参与国内外重大茶事活动,利用茶叶评比、展览、展销平台,大力宣传推介南郑茶叶公共品牌和重点企业知名品牌,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4开发茶叶深加工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

汉中是陕西重要的茶叶生产集散地,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在十二五末全市茶叶产量达6万t的产业发展目标,未来茶叶市场竞争必将更加激烈和残酷。开发茶叶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是南郑茶叶逐鹿市场的客观要求。发展茶叶深加工,既充分利用了茶叶资源,丰富了市场茶产品种类,又开发了茶制品的新功能,发挥了茶叶效用和经济附加值。要因地制宜,积极引导有条件茶叶生产企业主动向茶叶深加工和服务领域拓展,研制开发茶药品、茶食品、茶水饮料、茶保健品等市场前景看好的时尚茶叶新品,延伸服务链,改进茶叶包装,改变营销方式,不断培育南郑茶叶经济新的增长点。

5开发观光旅游,弘扬茶文化

深入挖掘南郑茶文化,丰富茶文化内涵,抓住毗邻汉中的地域优势,充分利用南郑旅游资源,大力开发集茶叶采摘、茶叶加工、茶艺表演等为一体的特色茶庄旅游、生态观光游和休闲体验游,以茶旅游带动茶经济,助推茶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