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创新教学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创新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创新教学研究

摘要: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不断积淀、凝练而出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情感、作风、纪律、精神和信仰等革命财产的重要传承形式。高校思政课是发扬红色传统、继承红色基因的前沿阵地。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既必要且重要,对打造思政“金课”、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红色基因;高校思政课;创新研究

“红色基因”作为革命精神的历史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总书记在2013年视察兰州军区时首次提出“红色基因”这个概念,随后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更是号召全党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了解先辈走过的路,用历史教育新时代的青年。红色基因的传承不仅帮助学生本人树立崇高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家庭内部也可以作为传承思想恒久流传。将高校人才作为红色基因传承的重点,以学生作为发散点向父母、朋友和家庭传播红色思想,对父母、朋友和家庭形成一个长时间的熏陶,使红色基因的传播面更广。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五十八人的小型党组织成长为今天九千多万党员的大型党组织的精神密码,是我国立党之本、立党之魂,也是共产党员对党的坚定信念。更是共产党员对人民牺牲奉献、对工作艰苦奋斗改革创新自律、对事情实事求是和自力更生、对团队团结协作和顾大局等四个方面的坚持。红色基因的核心就是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多年的抗战和斗争,他们在一次次的浴血奋战中赢得了胜利,也在一次次弹尽粮绝中坚守阵地,而使他们撑过这一切坚持到最后的是我们的红色基因思想和坚定的信念。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红色基因的传承,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让高校学子时刻感受红色基因思想的熏陶,担负起传承和践行红色基因思想的重任,将红色基因融入到自身的思想和骨子里去,将红色基因思想作为立身之本、立身之魂,才能使我国高校人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并能够在未来的国家建设中坚持到底。

1红色基因的内涵

红色基因是从浴血奋战的战争到没有硝烟的改革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红色代表我国共产党经历了人民的艰苦奋斗,也承担了人民持续前进不断改革的勇气,它代表着革命的颜色,也象征着我国的光明未来。而基因是指生物层面的遗传DN段,它代表着思想的不断传承。基因是为更好地服务于身体,我们是为更好地适应于世界,我们需要不断将自身的思想境界传承和创新,将红色基因灌输到一代又一代的高校人才的思想当中,使我国红色基因内涵的宏大理想、爱国爱党、自信不移、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坚定信念传承给下一代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而且它随着我国历史进程孕育出了一系列新型精神,例如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都代表着红色基因已经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与创新。在未来的时光里我们也需要将红色基因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将红色基因印在我们中国人民的血液当中。

2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堂的路径

2.1走进课本体系

2.1.1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路径

中国近代史纲要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党史和红色基因思想的来源之一,它更是我国共产党红色基因从萌芽开始到传承创新一直恒久流通的重要历史。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从历史进程中梳理出相对应的红色基因发展路程,让我国学生在近代史中体会我国共产党在反帝国主义斗争、侵略主义斗争中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勇于创新,坚持红色基因传承和创新的坚定信念;并从武昌起义、新中国成立种种重大事件中体会到我国共产党不断革新进步的伟大动力;更从我国建成之后土地革命等近代重大举措中体会出我国共产党和人民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改革、创新完善自身的优良品质。使我国学生从中国近代史中体会到我国共产党真正的红色基因的内涵。

2.1.2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路径

学生体会红色基因的内涵同时也需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书是让大学生们对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法治思想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大学生拥有远大理想和崇高信仰。不仅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教育下树立建设我国的伟大梦想,更要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当中坚定红色基因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并且在道德观念教学过程中,融合红色基因的思想,将尊老爱幼、遵守法律法规和部门秩序、弘扬以爱国爱党精神作为思想基础,坚持崇高的道德思想。并以法治思想作为我国法律法规的基础,坚持廉洁自律、和平发展等一系列具有红色基因内涵的思想教育作为规束自身的原则和教导学生思想的法则。

2.2开展网络专题化创新教学

新一代的高校大学生不仅仅要通过书本的方式进行传输红色基因,传输方式也要进行改革创新。网络化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我们只有让自己的教学方式紧跟时代步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新奇的同时提高学生关注度,使学生接受度更广。并且网络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所包含的优点也是更加丰富和便利的,它的传输速度更快、影响更大、范围更广,即使老师与学生相隔千里,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听到名师的讲解。而且教学中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答复和解决,无论是多对一提问还是一对一教学都可以实现,学生可以观看直播和录播,可以反复观看录播进行复习。并且通过网络化教学可以更加直观地让学生理解我国历史长河中发生的事件和人物故事,在介绍陕西延安的革命根据地时,我们可以放上从网络上搜集的图片让学生懂得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艰辛以及我国党组织在哪里成立;网络教学另一个优点则是学生可以在课余通过网络上的知识进行额外的学习,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爱党爱国精神,将红色基因注入到新一代的大学生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

2.3课程实践活动

除却传统的课堂教学,丰富多样的课程实践活动更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补充形式。结合实际情况和思政课程,可以从多个维度开展课程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过程中真正受到教育。

2.3.1主题形式活动

根据具有重大意义的周年活动,结合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如“歌声里的党史”红歌比赛、“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情景剧大赛、“清风满天山”微党课大赛、“献礼百年党史”书法艺术作品展览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以更年轻、更多样化的形式更接近学生,真正让学生思考、总结、领会,真正落实实践课程的有效性。

2.3.2经典人物进课堂

传承红色基因,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在实践环节,可以邀请校内的先进人物、典型代表走进思政课堂,和思政教师共上一堂思政课,如脱贫攻坚的优秀代表人物、扶贫支教的优秀青年教师代表,通过这些经典人物的亲身经历和亲自讲述,使思政课活起来。通过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模范,让学生真正在专题讲座中感受红色基因的传承,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将思政课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

3企业文化

将红色基因融入到高校思政课中可以使学生在以后工作时将文化带入到企业当中,企业员工及身边的社群都接受红色基因传输,将红色基因从校园带入工作并在一代代的努力发展之下,可以使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全,在人们心中也将会是更有诚信和未来的发展企业,对企业品牌建设具有极大的积极影响。从员工开始进行红色基因自我建设可以使公司的红色氛围更加浓烈,由小向大将会使企业文化更具有红色力量。将红色基因作为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的凝聚力量更为强大,着重发展企业的安全、质量、环境、创新等方面。从员工完全自我建设到企业的文化建设和红色基因建设能够使企业的声誉和品牌形象更上一层楼,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团结性更强,也为企业带来蓬勃发展的动力。

4结语

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地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建党百年之际,思政课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课程优势,通过多种策略,将红色基因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通过课本体系、专题化教学体系以及课程实践活动体系,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思政课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真正将立德树人,“立”在教学环节,“树”在学生心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思政课成为学生喜欢、终身受用的“金课”。

参考文献

[1]曹晓萌,张志荣.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讲话精神指导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决策探索(中),2021,(04):4-5.

[2]秦淑娟,庾向芳.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创新路径与机制探索[J].知与行,2020,(06):121-127+2.

[3]许桂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红色基因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3):33-35.

[4]白云扬,刘珂.红色校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探究——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20,25(04):66-69.

[5]刘颖杰.加强新时代青年观的研究是上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前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12):65-67.

[6]刘丽丽.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价值转换——评《信仰的底色——红色基因解码》[J].领导科学,2020,(06):129.

[7]许屹山,傅康.红色影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微——以安徽省红色文化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113-115.

作者:问婷婷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