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文学

红色文学范文精选

红色文学

红色文学范文第1篇

一、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义

(一)激活学生认知兴趣,提高理论感染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内容多、课时总量偏少、大班集体上课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现实困境。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教师一言堂灌输,就教材讲教材,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缺少生动性和感染力,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失去学习了解理论的兴趣,甚至反感排斥。高校周边的本土红色文化往往是学生熟悉或听说过的,他们对发生于当地的名人大事有着天然的好奇、亲近和接纳感。教师充分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这种乡土亲近感、地域零距离及“红色教育直观生动、感染力强”[3]的优势,把本土红色文化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有效化解教学资源单一、教学内容单调、课堂气氛沉闷的尴尬,拉近理论与学生的距离,激活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兴趣,提高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拓展教育教学方式,增强理论自觉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优秀思想品质、高尚道德修养、良好政治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优良素质的形成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教化,而红色文化就是这样一种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品格养成教育于一体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它承接着过去,启迪着现实,昭示着未来,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和鲜明的现实性,是时代精神不断发展创新的坚实文化基质,是当代大学生宝贵的精神食粮[4]。挖掘内涵丰富、价值恒久的本土红色文化,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拓展创新教学方式。例如,改变课堂单一讲述法,用多媒体技术以影像、图片等形式直观展示当地革命历史人物事迹,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震撼冲击;鼓励学生课前搜集地方红色史料并在课堂上讨论,在师生互动、学生参与过程中给学生以精神教育;改变坐而论道、足不出户的教学模式,增加课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直观感受革命先辈英勇奋斗的足迹。这些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使本土红色文化的精神气质与力量得到彰显和印证,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的自觉自信。

二、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策略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发挥本土红色文化的特色优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现。

第一,提高价值认知,形成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保障机制。思想上是否重视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是本土红色文化能否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保障。因此,高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应提高对本土红色文化的价值认知,对红色文化研究提供配套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制订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创设有利于本土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良性大环境。例如,增加课题研究立项,鼓励教师整理研究红色文化资料,并将成果纳入奖惩考核机制;主动联系地方红色教育基地,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实行免费开放;对红色实践考察活动在车辆安排、时间调整、经费来源等方面予以支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等。这些措施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效机制保障。

第二,提升教师素养,打造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优秀团队。邓小平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将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其育人功效,必须拥有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团队。首先,教师应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对所教的理论能“诚教之,笃信之,躬行之”。其次,教师应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在远离红色文化时空的当下,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运用本土红色文化消解学生的精神困惑,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持续深化教育理念和提高教学能力。第三,教师应有团结敬业态度和对理论的长期研究精神。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分散,研究力量薄弱,要形成系统规模的教育教学体系,仅靠个人一时的兴趣热情是无法实现的。只有教师具备教书育人的端正态度、长期钻研的耐性、团队协作的努力、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红色文化才能够创造性地融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并永久传承和泽被后世。

第三,立足基础阵地,改革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阵地和主要环节。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一言堂灌输模式,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上,高校教师可以先极富创意地导入当地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抓住学生眼球,点燃学生激情,震撼学生心灵,让学生心驰神往,然后,再适时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思考问题。

第四,加强实践环节,营造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软性环境。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利用地缘上的优势与便利,一方面积极扩展校外红色实践渠道,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与革命品质;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红色公益活动,让学生深入基层,接受最直接的教育和锻炼。另一方面,要丰富校内红色主题活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环境,为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营造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软性文化氛围。

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旨和根本所在。面对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受到冲击与挑战的严峻形势,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需要坚持和突出正确的导向性。这种导向性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本土红色文化素材的运用,教师必须严肃把关,充分搜集和严格筛选红色史料,本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将其导入教育教学活动,力求服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

(二)适当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红色文化的选材与运用,要注意适当、适度和因地制宜。第一,本土红色文化素材要真实可信,涉及的红色人物和故事必须确有其人其事。教师引用例证时不能掺杂个人乡土情结,绝不信口夸张或随意编造,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奉行严谨求实的态度,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客观、全面地考察,不溢美,不掩恶,不苛求,不以偏概全。第二,教师引用具体的红色故事来讲透重大理论问题和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是辅助性的,只可适度,不宜喧宾夺主,要防止偏离、背弃主题。第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注意根据高校地域条件、资源特色、经费状况等具体情形,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三)整体性原则

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长期工程,其规范、持续、健康地开展,需要高校各主管部门和教学单位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一,高校各管理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制定制度,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本土红色文化教学与实践活动,避免混乱无序、重复浪费情况出现。第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适当增加红色文化实践教学课时。第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单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是难以胜任的,可以纳入如历史、文学、旅游等其他专业课教师及乡土特色人才、校外同行专家,组成专兼具备的人力资源库。第四,形式与效果统一。科学规范的考评监督机制,是防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流于形式的深层保证。于教师,学校要建立激励考评机制,使教师有更好的制度保障和更大的工作动力。于学生,要打破传统的闭卷考核方法,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实践活动提交的论文或调查报告综合评定成绩。

(四)合力性原则

红色文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爱国主义;红色家书;大学语文;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浸润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坚定信念,是中华民族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的强大精神动力。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重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素养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经典作品的鉴赏,形成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课程的责任与义务。红色家书作为特殊时期信息交流的载体,深入挖掘其语文教育教学价值,并积极应用到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对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家书的内涵与特征

千百年来,家书作为出门在外的人与家人互通往来的信件,成为维系家人情感、互通消息的重要方式。在中国革命、建设时期,一批批仁人志士告别父母,离乡背井,为了国家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英勇奋斗,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爱国壮歌。他们将对亲人的思念付诸笔墨,写成一封封充满亲情、激情与爱情的家书,这些家书承载着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后来人们将这些家书与象征鲜血、象征革命的颜色相联系,称之为红色家书。红色家书中所蕴含的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理念,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红色家书作为特殊时期的文化资源,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民族性。红色家书诞生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批批仁人志士把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置于个人与家庭之上,勇敢打破旧社会,创造新中国。这是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独属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资源。二是时代性。红色家书本质上属于“私房话语”,但一个人的家书,承载着写信人的真情实感,记录了写信人在特定阶段的理想与信仰,而一群人的家书,则承载着一个时代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反映特殊时代的鲜活历史。三是真实性。红色家书内容直白,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写信者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付诸笔端,真实再现了历史潮流,是研究史实的有效材料。四是教育性。红色家书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其内容健康向上,与现在大力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家风教育、语言文字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红色家书的语文教育价值

1.红色家书是开展写作教育的典范

书信是语文课程中实用文体写作的教学内容之一,它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结尾、落款等固定格式。红色家书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书信,在书信格式上能够作为范本,在内容上所呈现出的追求真理、诚信友爱、孝顺谦恭等精神,能够成为书信这一实用文体写作教育的典范。

2.红色家书是开展语言文字教育的范本

红色家书是革命志士在特殊年代用语言文字记录下的所见所思所感,许多家书的作者受到过高等教育甚至出国深造过,即使这些家书只是他们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匆匆写就的,但也书写规范,语言质朴真实、简洁精练、感情真挚、情节生动。如1949年端午节,袁志超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详细讲述渡江战役中的所见所感:“(跑到山上去逃难的老百姓)一家人在树底下,又冷又饿,衣服湿了都贴在皮上,像猴子一样,光瞪着眼睛喘气。”

3.红色家书是开展诗歌教育的教材

在一些红色家书中,创作人以诗言志。这些诗歌既有古体诗,也有现代诗,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抱负、保家卫国的决心等。如在李立三1919年写给父母的家信中有一首现代诗:“我是一个断梗的浮萍,随着那风波儿上下飘零。……我还要唱那自由之歌,撞那自由之钟,唤醒可怜的同胞,惊起他们的酣梦。鼓荡雄风,振作精神,造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世界,作一个幸福无比的新国民。”该诗抒发了作者救国救民的凌云壮志。

4.红色家书是开展文学阅读教育的指导

红色家书中有许多是长辈写给晚辈的,长辈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读书心得等,传授晚辈阅读方法,指导他们求学、做学问。比如潘琰在1945年写给弟弟妹妹的信中提到,“读书要像细雨一样,一点一滴的浸入……要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是有人督促或者为了考试……(读书)第一是恒心,第二要有耐性……”,捧读这些家书,写信者的谆谆教诲、殷切希望犹在耳边。

三、红色家书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路径

1.抢抓第一课堂,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但课堂学习兼具基础性和系统性,仍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主阵地。因此,教师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功能,全方位融入红色家书。首先,教师要调整课程目标,在素质目标中明确依托红色家书加强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其次,要改革教学内容,将红色家书相关内容融入应用文写作、诗歌、新闻等教学单元。比如,学习《离骚》中作者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时,可以列举红色家书中报效祖国、拯救民众于水火的句子,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学习“千古孝思绝作”《蓼莪》时,可以引用烈士赵云霄的遗书,在短短的遗书中她呼喊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小宝贝”“小宝宝”达12处之多,读来令人潸然泪下。讲解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消息时,可以引用渡江战士袁志超的家书———《渡江来信》,从一个战士的视角观照渡江战役,让学生对这一史实有更全面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开展红色家书专题教学,从文化角度解读中国家书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还可以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等,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实现育人目标。

2.用活第二课堂,创新开展特色活动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课内课外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创建“第二课堂”,使语文课“活”起来,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在第二课堂融入红色家书,开展“重温红色家书故事”“红色家书诵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选择红色家书,并搜集家书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等,思考家书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撰写诵读稿后在班级中分享、交流阅读体会。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感受至真至诚的爱国情怀,从中汲取奋力前行的力量。

3.占领第三课堂,营造红色文化空间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学生更习惯在网络媒体上获取知识。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师纷纷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构建语文线上教学的“第三课堂”。为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教师可以依托各类语文线上教学平台,增设红色家书模块,筛选优秀的红色家书微文,激励学生深入品读红色家书。同时,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搜集红色家书,上传红色家书读后感、心得体会、实践成果等,并投票评选优秀达人,营造红色文化空间,拓展语文课堂的广度与深度,线上线下同时运作,以贴近学生的方式进一步宣传红色文化,提升育人实效。红色家书是革命特殊年代的见证,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美德的缩影和纽带,其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红色家书的教育教学价值,并将其有效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韦凤.红色家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7.

[2]蔡榕津.将红色家书融入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9(11).

红色文学范文第3篇

尽管红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但由于其特定的精神内涵与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题与任务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红色文化对于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仍然有时代价值。

(1)红色文化内涵的思想基础仍然是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之一

红色文化的红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我们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首先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当前德育大学生的首要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可以看出,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德育工作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

(2)红色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与大学生德育工作所秉承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首先,红色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英雄儿女追求国家独立、富强、文明的政治价值观;其次,建立一个对外独立、对内自由民主平等的中国,也是红色文化蕴含的政治价值和目标;再次,爱国、奉献,勤劳、勇敢也是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完整论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其实就是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阶级和阶层的先进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以红色价值观为基础,并结合新的时代变化而扩展提升出来的。因此,红色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追求也是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在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3)红色文化内涵的精神实质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教育价值也是一致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培育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水平高尚、崇尚民主、自由,法纪观念强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广大的青少年具有明显的教育价值。首先,我们可以发挥红色文化中的理论引导功能,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次,我们可以发挥红色文化在坚定理想信念方面的导向价值,教育大学生志存高远,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有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再次,我们可以发挥红色文化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化功能,帮助大学生克服和抵御各种不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侵蚀,努力成长为道德高尚、人格健全、遵纪守法的人才。

二、运用红色文化成果,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策略

红色文化反映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各革命阶级、阶层的先进政治理念、政治价值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基本理念、价值观取向和教育目标是相通的,在新时期,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手段,综合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正能量作用。

(1)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全过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要求,这要求高校要将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是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活生生的个人形象及真实的革命遗存等,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红色文化引入教学当中,借助红色文化生动、直观的优势,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二是要强化红色文化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作用的发挥。具体来说,要注意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重视红色文化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坚持课内和课外育人相结合。三是专业课教师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课教师要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课教学中,视具体的教学内容高潮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进去,以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

(2)强化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作用

近年来,网络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和普及。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31.5%,大专以上学历的网民占21.4%。学生依然是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3.8%。②另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CG)的一份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报告披露,63%的大学生将互联网视作最为信任的信息来源。③可以看出,互联网正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借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手段,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红色文化教育实效,非常有必要。首先,政府和社会要通过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减少网络上否定中国共产党革命传统,歪曲中共党史、军史,污蔑革命先辈的各种有害言论,对各种有害言论进行引导、揭露与批判,让社会公众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认清其真面目,认清其观点的实质与危害;同时,要利用好互联网平台,通过建设各种红色网站、理论频道,加强对网络论坛的介入,旗帜鲜明地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和灌输,多给大学生传播正能量。其次,各高校也要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创新红色资源教育模式。如针对大学生喜欢从各互联网站获取信息的习惯,高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建设红色文化专题网站,为他们提供各种红色文化的信息和资源;又如辅导员、团委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班级QQ群、班级微博、班级微信群等平台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

(3)加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全员育人的原则,广义上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应该包括高校全体教职员工。本文的师资队伍主要是从狭义上理解,即高校从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人员,包括党团机构工作人员、辅导员队伍,还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教师作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其自身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的信仰与坚持,直接影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学习效果。首先,从事红色文化教育的老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遵守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其次,这些老师必须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历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从中读出中国共产党人为首的中国各革命阶级、阶层为求得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力量;再次,这些老师还要有足够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艺术。

三、总结

红色文学范文第4篇

(一)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红色资源,作为新时期一种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载体,它的直观性、形象性、教育性都具有极大的渲染功效。在革命年代那个大染缸中,每个人都深受战争之苦,可是精神之富有,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是后来的我们无法比之的。在大环境相对安定的今天,以及外部的种种威胁,恐怖势力、文化渗透等,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加强凝聚力的基础工程。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来说,尤为重要。

(二)道德情感教育功能。红色资源,能很好的对人进行道德情感教育。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陶冶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形成和增强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是改变那种与应有的道德认识相抵触的道德情感。形成和增强健康的、正当的道德情感,不但要诉诸个人理智,诉诸个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而且更需要个人在实践中经受长期的甚至痛苦的磨练。

(三)对于校园文化的引领功能。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地方高校的文化又代表了当地的精神文化。结合榆林本地的文化特色“红色文化”与“边塞文化”,将其作为榆林学院校园文化的引领核心。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既具独创性,也可担当本地的文化名片。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贯彻。

二、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一)将传统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初高中的政治课,大学的思政课,就像祥林嫂一样,将延安精神,革命精神反反复复的讲述。传统的说教,早已使大多数人对革命精神的敏感神经变得麻木。如榆林学院思政部组织的课外实践,带领学生参观周边的红色革命遗址,如杨家沟,小河会议旧址等,并与其建立长期关系,挂牌称为实践活动基地。出发前,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做足前期工作:在参观过程当中,同景点工作人员,当地居民进行交谈,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返校后整理资料,以实践报告的形式,辅助以PPT,进行汇报。

(二)可以类似于“生存”体验这样的活动开展。利用陕北独特的地利环境,模拟当年的战争情景,生存境遇、物质条件。开展一些小规模的“演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的提高,弱化以个体为中心的不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会明白中国革命进程的艰辛以及爱国情感的养成。也锻炼了我们在艰苦环境中生存能力,学会乐观地看待周遭的环境,将劣势转换为有利条件“重走转战路”,是我们今年暑期活动的主题,我们小分队进入农村,参观了当年留下了的革命旧址,亲耳听到老人们对往昔的讲述,从老人的眼中,从他们讲述的语气中,遥想当年的艰苦环境,让人为之震撼。他们艰苦奋斗、团结一致的精神,尤为值得我们学习。也亲历了陕北独特的地形,千沟万壑。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有利的地形条件,对于当时国民党的飞机大炮来说,毫无天时地利人和这一说。在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也真切体会到。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都接受了洗礼。

红色文学范文第5篇

吟奏一曲凯歌,瞬时撩开那尘封的沙土,铺展出波澜壮阔的画卷———一幅幅,一幕幕,一路路,一处处,一步步……传承着可歌可泣的精神与磅礴于天地正气间的英雄史诗。

从僻静的嘉兴南湖上朦朦胧胧的烟云雨雾至南昌城头上对反革命打响的第一枪,自挽救了危耸于生死攸关之际的中国革命的遵义会议,而又辗转到运筹帷幄的陕北窑洞;还有那歌乐山下不屈的红岩英灵,那彩旗纷扬的天安门城楼“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血雨腥风的年代,硝烟弥漫,战火喧嚣,一颗颗赤诚的爱国心在东方的黎明前冉冉升起,用生命、用鲜血、用智慧、用科学谱写下一首首振兴中华的壮丽诗篇。

“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在雪花飘零的夜,疯狂的子弹,振臂的高呼,冲破云霄!罪恶的枪口张着令人憎恶的大嘴夺去了24名视死如归的共产党员宝贵而无价的生命——直到那28岁的南国姑娘倒下,剩下威武的口号回荡在耳间……

“大渡桥横铁索寒。”立身于大渡河畔,那汹涌澎湃的河水似万马奔腾,光溜溜的铁索不停地晃啊晃啊……令人心惊胆颤,何况还要穿过枪林弹雨!一个一个英勇顽强的战士倒下了,后头却又冲上一群怒吼的“龙马”。他们怀着坚定的信心与必胜的决心,毫不犹豫,毫不畏惧,毫不退缩,以迅雷之势一举歼灭对岸的敌军。敌人那一双双眼睛里的惊恐在瞬间逝去,直到死才感悟到这支势不可挡的革命军拥有多么震慑心魂的威力,恐怕在奄奄之时亦嘲笑着蒋氏的无知与狂妄罢!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十五岁,仿若我们一般的宝贵的豆蔻年华。本应溢满深深的憧憬在那遍野红花的山岭上展望未来,却要面对悲惨而悲壮的命运。更可贵的是那在威逼利诱面前毫不动摇,毅然选择死亡的一身浩然正气。“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刘胡兰临死的呼喊在血泊中悠悠回荡,给予人们迷茫的心灵一次血色的庄严的洗礼。

歌乐山下的集中营里极端恶劣的生活条件始终磨灭不了众多仁人义士爱国的不屈之心。“披麻戴孝”的酷刑触目惊心。“他们用烧红的烙铁对受刑人的脊背烙烫,然后用粗麻袋紧裹在刑人背上,过一些时日后再把长在皮肉里的粗麻布全揭下来。”如此惨无人道的罪恶之刑,却埋没在暗无天日的“魔窟”里。为中华和平,国民幸福,面对残酷的杀戮,顽强的革命志士们横眉冷对,大义凛然。“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着牢底坐穿!”

因为不想让即将诞生的儿女们再承受本不属于他们那应在蜜罐里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年纪所应担负的责任,“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

伴随着“红色之旅”,瞻仰着革命先烈用血肉与英魂所筑就的“丰碑”,曼延着一股滔滔的鲜红的热血,引领着后代子孙迈着坚毅的步子,沿着成千上万共产党的奋斗足迹而不断前行!

------------------

爱祖国,就要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祖国的河山,处处闪耀着革命的光芒,印记着红色的史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特别是学习活的知识,学习做人的好方法。

但是毕竟不能人人在少年时代就踏遍祖国大地。

我们先来参加这“红色之旅”的读书活动,通过书本先来跨越祖国广袤的空间。

随着空间的跨越,我们完成了时间的转换,来到那火热的年代。

通过这次时空大转移的活动,我们了解的不仅是地理知识和历史故事,更了解了中国的社会,中国人的灵魂、气质和精神。

我们思考之后弄懂了:许多伟大的事件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他们有什么意义。

我们将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的信念。

我们将更加坚定为民族振兴、为中国人民造福的决心。

我们将更加勇敢,更加顽强,更加坚韧不拔的前行。

我们感激前人,学习前人,也要无愧于前人。

我们也将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为后人留下我们的脚印。

“红色之旅”主要历经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他们分别是::沪浙红色旅游区,湘赣闽红色旅游区,左右江红色旅游区,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陕甘宁红色旅游区,东北红色旅游区,鲁苏皖红色旅游区,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太行红色旅游区,川陕渝红色旅游区,京津冀红色旅游区。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它对中国革命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就有了新的领导核心;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就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就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们走进韶山纪念馆吧。韶山冲是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地方,从小热爱劳动,关心别人,懂得关心天下,是他成为中国革命伟大领袖的品质基础。

走进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吧。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建立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走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吧。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开辟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证明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它告诉人们只要代表人民的利益,革命的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

走进福建上杭古田纪念馆吧。古田会议使党和军队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在党的建军史上树起了光辉的里程碑。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诗篇。红军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经过了28年的顽强奋斗之后,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第一声礼炮,使天安门迎来了新生,使中华大地迎来了新生。

主席在天安门城楼的正中主席台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红色之旅到这里全部结束了。这些革命纪念地,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纪录着光辉的革命事迹,弘扬着灿烂的革命精神。

历史的红色旅程结束了,未来的红色旅程却刚刚开始!未来的红色旅程就是:高举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