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文化设计

红色文化设计范文精选

红色文化设计

红色文化设计范文第1篇

本文以“红色革命文化”作为景观文化内涵,结合景观设计学理论,以大悟县城市入口设计实例,采用景观情感表达的设计手法论述红色文化理念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景观文化,文化内涵,景观设计

1、红色景观文化

1.1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的载体。红色文化能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形成道德风尚,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因此,应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2红色景观及其文化内涵

红色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形式,主要是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它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内涵,组织接待并开展缅怀学习为主体的景观形式。因此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尤其重要。

2、红色景观文化的特性

2.1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景观文化载体在空间上连成一体,在时间上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形成特有的文化域。不管是地域景观文化还是民族景观文化,其所反映的景观文化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的改变。

2.2地域性

地域文化是在人们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共同生活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又形成了景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审美需求形成景观文化在艺术层面上地理特性,因此在利用不同地域的特有景观元素进行造景时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地理特征。地域性特点在红色景观文化中表现尤为明显。

2.3融合性

景观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处于各类文化并存的大环境之中,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同其他艺术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形成自身完整的发展系统。红色文化内涵的丰富必须注重和当地特有的文化、地方风情等资源相结合。

大悟县红色资源相当丰富;城市入口背靠七里冲生态公园;场地仅靠澴水河,所以,该设计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以绿色生态为原则、以蓝色滨水为大背景”设计理念,其目标是把红色文化主题逐步渗透并与整个区域大背景相融合,极大的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2.4继承性

景观文化的形成都是由某些社会群体通过世代积累、创造、继承和发扬使景观文化源远流长的过程。所以无论哪种景观文化,我们都能从中找出某些贯穿其中的特性和理念,而景观文化的其它个性都是在这基础上形成的。红色景观文化是当地历史人文与自然风貌的综合体现,其不可复制性正是源于明显的继承性从而使得红色景观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3、红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场地现状分析

3.1.1规划场地与周边环境

明确该场地与周边空间是如何通过交通、视线、使用等相联系的,从而使规划场地中的红色景观成为当地景观文化连续体中的一个顺畅的环节。

该规划场地位于大悟县南部,是重要的城市入口景观节点,四周被交通道路包围,北面有县道通过,西临澴水河,东临京珠高速公路,沿河地段有300多米,规划面积2公顷。总体而言,场地在整个周边环境中处于交通岛位置,同时也是城市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红色景观作为革命老区大悟县的特色文化景观,有利于提升城镇文化形象。

3.1.2规划场地内部要素

对规划场地内原有的景观元素、景观功能、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原有景观在视觉、心理和环境中的特性,使新建景观与原来景观在时间、空间上存在延承性。

场地大部分为一般农田,地形较为平整;水域面积丰富,水质较好;场地内基本没有可因借的自然景观;植被覆盖多为井田状,植被景观元素的组织上有难度;此外入城主干道和场地内水域将整个场地分成四块;对于场地的功能结构和交通组织划分有很大影响。

3.2场地规划设计分析

3.2.1交通道路分析

设计场地以四周的道路为边界,东面紧邻京珠高速公路,由此形成快速的交通视线,此设计中强调“线性”,东面广场放射式道路的组织,行道树的线性排列,产生强烈的形式感,适宜于快速交通过程中对景观形成深刻印象。

场地内连接东西区有两个路口,主园路将整个分散场地联系起来,西区靠近澴水河为滨水景观大道,其余场地由次园路可以任意到达。

3.2.2空间功能分析

结合场地现状和设计理念,划分了八个功能区,东区紧靠京珠高速为生态风景林,起防护隔离作用;此外场地北部和南部也分布有生态风景林,以保证场地绿化率;东区其余为纪念性广场和高速服务区。西区靠近澴水河边为滨水景观带,考虑到为以后为周边居民服务,设有老年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休闲广场和休闲健身步道。

3.3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运用

艺术性是景观文化中最重要的特性,景观小品普遍反映出的缺乏感染力问题也就在于其艺术成分太低。景观小品传达文化内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色彩、形态结构或者布局等表现出来。因此,设计时需要根据文化内涵传达的不同方式达到相应的视觉审美要求。

3.3.1景观小品造型上的运用

本设计通过对景观小品的不同造型来体现革命战争及红色文化,如残破的瓦砾、熊熊燃烧的战火、折断的枪、四重门、战后的云梯等小品元素,这些景观元素的运用使人能很直观的感受到战争氛围,回想起当年艰辛的革命历程。

3.3.2景观小品色彩上的运用

场地中的五组小品均采用红色,一方面是红色象征战火,忆当年峥嵘岁月,另一方面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使得在以绿色植被和蓝色滨水空间的大背景基调下,凸显红色小品的主题效果。

3.3.3景观小品寓意上的运用

首先战争中的“瓦砾碎片”用来寓意昔日的家园被战火无情的摧残,房屋被毁、流离失散;“熊熊燃烧的战火”寓意战争的激烈状况,战火硝烟仍在继续;“折断的枪”寓意战争转折,黎明破晓前,光明指日可待;“四重门”寓意战争结束,中国从一个旧社会进入一个新社会;“云梯”寓意新社会下人们的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在节节发展,步步高升。

3.3.4景观小品在空间布局和游览路线上的运用

有时景观所表达的文化理念需要人与景观在互动参与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人在景观中行走,感受其空间、形式、色彩等变化,这时景观设计中需要有道路让人们能够接近,场地内部要有适宜的空间让人们在其中行走和停留。

场地主园路沿路布置景观小品,按照小品寓意和其在空间上的设置,从东区到西区是重走革命历程,从西区到东区是回顾革命历程,使得横向空间上和纵向时间上形成革命战争的历程再现,使人在观赏行进过程中,加深对景观的印象。

3.4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植物配置中的运用

3.4.1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

凸显红色景观文化的同时,也要体现设计的生态原则。对于“红色文化”题材植物配置也要牢牢把握环境主体与人的关系,围绕设计场地营造场所精神。

配植常绿树种松柏等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植物,营造纪念氛围,如柏树因其苍老刚劲和不怕严寒、四季常绿,比拟人的坚贞不屈和万古长青的意志精神。本设计场地内的松柏类植物有雪松、龙柏、圆柏、池杉等。所谓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配植形式,因它们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同样象征了革命先辈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此外桂花香气四溢,喻示革命精神永放光芒;种植含笑表达对先烈们含笑九泉的欣慰;杜鹃象征革命烈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些寓意植物的使红色文化的主题得以体现。

3.4.2景观植物色彩、形态上的运用

植物四季变化的绚丽色彩为各种景观的营造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视觉感受。针对体现红色景观文化,较为适宜的是白色系象征纯洁,如白玉兰、广玉兰、含笑、樱花等;红色系象征革命,如枫香、石榴、合欢、夹竹桃、凤凰木等;黄色系象征高贵,如腊梅、金桂、云南黄馨、金丝桃、黄花菖蒲等;紫色系象征庄严,如紫花泡桐、紫丁香、紫藤、三色堇等。

除了选择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树种外,要特别注意植被种类的多样性,以免造成过于烈士陵园似的肃穆氛围。此外还要注意乔灌木的比例搭配,常绿、落叶树种和色叶树种的比例搭配。

场地内植被的选择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城市主干道绿地率大于30%,行道树为常绿树种香樟搭配乡土树种乌桕,使得四季景观色彩丰富。东区的放射式广场道路种植雪松、圆柏,搭配女贞、黄杨等绿篱以及地被植物,形成错落的景观层次。西区滨水地带,种植水杉、黄花菖蒲等水生植物,利用驳岸退台的方式,增加绿色垂岸植物如垂柳、垂枝樱花、云南黄馨,结合木栈台等,减弱堤岸生硬感,增强亲水的方便度和安全度。此外适当配植乌桕、鹅掌楸、银杏等色叶树种以丰富景观色彩,孤植、片植亦可。

4、总结

运用情感表达的设计手法,红色景观文化表达当地居民的场所情感、景观意象,强化了他们的场所认同感的同时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也为革命老区来难得的发展良机。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李少云.城市设计的本土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肖群章.参观红色景观应有正确态度[J].中国民兵,2005,(8).

[3]王娟.红色景区的景观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4]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5]夏晓韵.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6]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年06期:3-10.

红色文化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服装设计;立德树人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教育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课堂中,润物细无声,在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艺术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以素质教育提升人格,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在服装设计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在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一步开拓与创新。因此,在服装毕业设计创作的过程中,结合党史知识、结合思政元素、结合红色资源,传承经典,把类似元素和素材贯穿到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各项任务中,以此来丰富服装毕业设计作品的内涵,弘扬红色经典,传承红色文化。在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坚持学习“四史”知识,坚持服装设计为大众服务的理念,把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服装与服饰设计毕业设计创作中[1-2]。

1教学背景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毕业设计创作既是学生就业前的一次演习,同时也是对学生三年学习、生活的总结。它一方面直接反映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也直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际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毕业设计作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将思政元素与服装设计紧密联系起来,融入整个教学过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机融合,通过这一举措,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专业基础和思想基础。

2服装毕业设计教学策略

充分挖掘毕业设计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引导学生积极创新与文化传承。具体表现在:

2.1文化传承,创新设计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给我们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进行创作过程中,古典与时尚、流行与喜好、模仿与创新,都在不断循环、转换、诠释的轮回,在新时期我们应不断创新,传承并发扬光大。随着时展,用现代的审美对传统服饰进行创新设计,加强对传统服饰的记录与研究,将现代服饰创新设计与传统服饰元素相结合,并给予传承的空间,一方面不停留在过去,另一方面用流行元素结合历史不断创新,是服装设计师的重要责任。在设计中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做创新性、突破性设计,让越来越多的设计作品能够既符合现代服装设计的审美,又具有经典而时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系统学习,引导学生做好积极创新与文化传承,完成系列服装设计作品的设计[3]。

2.2现代工匠精神

现代工匠精神是一种可持续的过程,它的基础是爱岗敬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灵感,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我院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训基地也可充分满足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进行仿真和真实职业训练,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得到虚实结合、内外互补的全方位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现代工匠精神。服装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项目,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追求服装毕业设计作品的品质,本次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通过将设计、面料、工艺等不断精进与提升,指导学生在整个服装毕业设计制作过程中,要求有高度的责任感、有社会主义新时代工匠人的优良品质与作风,在教学育人的过程中带着满满的正能量,认真、仔细、良好的工作作风,在服装设计的实践训练中融入职业道德的培养,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更新换代,紧跟时尚并引领时尚。

2.3传承红色文化,培养专业责任意识

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为载体,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如传统的刺绣(岭南地域文化中的广绣)与服装时尚的结合,通过中国红等色彩的创新设计传承中华文化经典,岭南特色文化元素的时尚服饰、服装的结合,时尚文化元素的运用等,不断创新,打造品牌文化。在此过程中实现红色育人、三全育人,引导学生认识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4]。通过在毕业设计中讲解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们懂得感恩,有责任心,学生的民族自信也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同时,针对现有的服装产业现状以及创新成果,结合当下的流行元素和流行趋势,加强学生对服装设计与产业发展的责任感,这也需要在我国的传统优秀历史文化中不断了解。通过人文与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更好地完成服装设计作品的创作。

2.4增强团队意识,树立团队精神

团队意识是组员之间的相互协作、互相服务,并协同合作,有了这种意识和精神,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大家积极向上,朝着一个目标完成项目任务,在进行毕业创作过程中,依托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创作,对学生进行项目分组,2~3位同学的集体实践,通过分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一个环节要求协同完成任务,小组长做好任务的分配和统筹跟进创作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统筹与协调能力、社会能力,在毕业设计项目实践中团结互助、友善合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且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3教学设计与成效

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导向,以知识讲授与价值引领结合,毕业设计通过中国传统与服装设计巧妙结合的案例,通过图案、色彩、格调等,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红色基因与现代服饰、流行元素相结合的魅力。

3.1毕业设计指导内容

本系列毕业主题“出征”,围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展开系列设计,以抗美援朝战争为创作背景,不忘历史是所有人生命中的重要课题,通过灵感调研(图1)进行调研与指导,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持续保持专业学习热情。

3.2毕业设计指导过程

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通过互动,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将思政元素融入毕业设计环节,结合历史,不断传承与创新。在创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协同合作,协同育人,既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又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设计作品,学生在完成作品过程中依托实训基地进行工学交替、参与校企合作红色项目和社会服务活动,参与思政工作和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建设,通过营造和谐深厚的“红色文化”氛围,让“红色基因”在设计项目中植根。同时,通过结合服装设计的专业知识,进行职业素养、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进行实践与创作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服装设计项目来开展相关的实践,包括采用项目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分解设计任务,通过指导与沟通等一系列手段和形式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及团结协作的品质。

3.3毕业设计成果

本系列作品《出征》,由张向前、谢妤婕完成。主题灵感来源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革命精神,设计作品主题《出征》围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来展开,不忘革命传统英雄主义精神,在款式的设计上以大廓形为主,口袋、领口、下摆等部位带有立体造型设计,体现精致而简约的风格特征。面料上采用棉、棉麻、针织、帆布等,还原历史基调,同时又展示现代设计。服装局部的可拆卸安全背带装置,以一种看似稳定实则比较张扬的形式来诠释街潮特色。整个系列采用绿色调,围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主题,从时尚的视角进行设计,旨在通过作品的设计传递致敬英雄,奋进向前的效果。作品成果分别为效果图(图2)与款式设计[5]。

3.4考核评价

传统的考核重理论,轻应用,或重应用却忽略理论,在毕业设计的考核中,改变传统以理论或实践考核为重点的评价方式,建立全面的考核模块,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增加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毕业设计作品通过这种方式的改革,一方面针对企业人才需求、毕业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岗位对接能力评价模式有所调整,另一方面,形成知识、技能、素质、思政教学效果全面考核。同时,在进行毕业设计创作过程中,增加过程性评价,将每次指导和沟通环节均进行记录,进一步提升毕业设计完成品质。本系列作品结合红色文化,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接轨,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构建服装专业毕业设计作品教学环节的新模式。

4教学成效

课程思政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服装项目开发、课程知识体系、专业教学标准、实践创作等进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主题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其合理的贯穿于整个服装毕业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在做好理论与实践知识教学的同时,在服装创作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同时也让同学们牢记历史,心存敬意,懂得感恩,珍惜眼前美好生活,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努力学习,成为最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廖灿.对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毕业设计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27):172-173.

[2]陈莉芳.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成衣立体剪裁》为例[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7):152-153.

[3]周清香,魏有焕.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接的二维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09(40):85-87.

[4]宋莹.坚守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J].辽宁丝绸,2020(4):66-67.

红色文化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价值;实施策略

1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基本情况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别山拥有很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思想教育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以及人文资源,对于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作用。从思想教育资源来看,有反对暴统、热爱民主的解放精神,有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有敢为人先、誓师起义的革命精神,这些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可以纳入到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当中,能够发挥积极引领、团结向上以及革命奋斗的积极作用,因而可以说大别山的思想教育资源十分丰富,能够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能够纳入到教育体系当中,通过有效的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和整合,对于推动思想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具有重要作用;从红色旅游资源来看,随着红色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也纳入到文化旅游体系当中,大别山可以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抗日干部训练班旧址、共存社成立旧址、红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二十五军军部郁氏祠、中共罗田第一个党支部旧址、麻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农讲所学生军援麻战斗指挥部旧址、七里坪革命旧址等等,这些丰富的纪念建筑和革命遗址都可以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文资源来看,大别山人文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对人文资源有效的挖掘和整合,同样可以进行科学设计和系统安排,并且能够在弘扬大别山红色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价值

2.1能够丰富文化建设内容。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能够进一步丰富我国的文化建设内容。文化建设是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通过大力弘扬大别山红色文化,能够进一步丰富文化建设内容,通过融合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并且把“政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努力培养人们政治意识,如通过将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等与大别山红色文化进行有效结合,使人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在坚持党的领导方面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可以有效培养“知行合一”意识和能力。

2.2能够完善思想教育体系。随着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将大别山红色文化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如将大别大别山红色中的思想教育资源与思想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更加强,而且也能够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如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大别山红色与之进行有效结合,如有的高校在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了“红色文化传播平台”,不仅对红色文化进行资源进行了传播,而且也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传播,使红色文化在高校文化品牌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3能够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从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来看,由于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可以将其纳入到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当中,进一步能够使文化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如通过对大别山纪念建筑和革命遗址进行整体打造,进一步强化红色旅游的整体性,同时通过有效的宣传与传播,可以使其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别山红色文化中也包含很多人文资源,这些也能够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利用大别山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高度重视社会效益,特别是要在弘扬中国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战斗精神、奉献精神等方面狠下功夫[2],努力使红色文化传播与红色基因传承取得更好的成效,进而能够更有效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努力构建红色旅游品牌,这应当成为大别山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有效利用的实施策略

3.1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理念。创新是进步的灵魂,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使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首先要在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理念方面狠下功夫,努力使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取得更好的成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要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同时还要更有效的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引导功能,使其能够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这就需要各地在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做出图片的设计和系统的安排,而且各地之间也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使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全面性和效能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取得更好的成效,这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

3.2完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机制。要想使推动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有效利用,还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机制,努力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在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方面下功夫,并且要具有针对性,如要想更有效的发挥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应当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并从时代化、大众化的角度进行系统设计,将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收集、开发、应用作为重中之重,构建科学和完善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系,努力使其发挥积极作用。除了要对具有“普遍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收集之外,也要从地域特点入手,对革命圣地、革命人物、红色旅游等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并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为弘扬大别山红色文化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33.3优化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体系对于开展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来说,还要在优化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体系方面狠下功夫,最大限度的提升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有效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特别是相关部门应当对弘扬、传承、创新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设计和系统的安排,努力在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方面更具有专业化。优化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体系,还要将“传播”与“传承”进行有效结合,更加高度重视对红色文化传播与红色基因传承内容的改革和创新,使其能够符合受众需求,同时还要在培养人们“知行合一”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使红色文化传播与红色基因传承取得更好的成效,进而使其能够符合各个层面的需求,不断强化红色文化传播与红色基因传承内容的针对性和效能性。

3.4改进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模式。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改进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推动红色文化整合发展,如在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红色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加强与党政机关、红色旅游景区以及老一辈革命家的合作,使其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主体。推动红色文化融合发展,也要求高校进一步强化红色文化的融合性、互动性和渗透性,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的拓展性,特别是要将其纳入到中华优化传统文化体系当中进行系统融合,同时还要在传统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大力推动“互联网+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播”模式,既要通过相关网站开展传播工作,也要在应用“微信”平台、“快手”平台、“抖音”平台开展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播工作,如对大别山红色旅游景区来说,在制作宣传片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质量建设,并且要进一步强化宣传片的时代特征。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新时代,高校通过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对于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培养人们“文化自信”以及强化红色文化的多元化功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需要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价值有清醒的理解和认识,并且要着眼于弘扬、传承与创新大别山红色文化,更加重视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点要在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理念、完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机制、优化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体系、改进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模式等诸多方面努力,使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梁家贵,黄晶慧.新时代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及教育模式创新探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0,37(04):80-85.

红色文化设计范文第4篇

我国渊源的文化背景中古人为了得到上天的祝福,达到驱邪避祸的目的经常采用文字、词汇、语句、的谐音变化为更为吉祥,迎合人意的谐音,诸如,用葫芦做成挂件挂在室内,采葫芦为“福禄”的谐音亦为取一个祥和之意。再如逢年过节的窗花春联中常运用福“倒”的装饰手法期盼吉祥如意。类似这样的手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举之不尽,如“蚕”与“财”的谐音寓意着财源广进;“扇”与“扇”的谐音寓意着行善德福以及更加深入人心的“年年有鱼”中的“余”和“鱼”的等等。也常用一些壁画、书法、植物等等装饰来表达自己对于世俗的态度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崇敬,如常常出现在装饰壁画中的“梅兰竹菊”。以及“岁寒三友”中国人自古就好竹不正是因为向往他的气节;梅的耐寒又寓意着不畏强权;松鹤象征延年益寿;鸳鸯的特性暗示这福气恩爱白首偕老等等举之又举。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装饰纹样中,有图必有“意”,有“意”寓吉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环境,蕴含了相当的文化内涵。在我们运用于想但室内实际装饰之中时,应全面考虑,注重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室内设计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秩序感。中国传统文化纹样中所隐含的“意蕴”才是人们迷恋他们的关键。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国际,只要是真实存在的人就无法抗拒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所以这种传统文化的意蕴运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之中既巧妙又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对吉祥的向往,让设计多一份亲和力以及文化气息。不论是在整体布局风格、个别纹样还是单一装饰中,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意蕴,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受到欣赏者的认可。

二、传统文化的思想的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装饰艺术同时兼具了生活和民俗上的使用价值和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两大特性。中国传统古建筑中房子的选址、朝向、采光等等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每一个细节都反映出先人们的智慧。例如,广为人知的乔家大院,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喜喜”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山西应县佛宫死释迦塔,木塔竣工于1056年,多次遭遇无数次地震,在战乱之中依然屹立如此,整座木塔表现出结构、技术与艺术形象的高度和谐,表里如一,这一建筑充分发挥我国古代先人的智慧结晶,与传统美德的发扬。再者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水”既是“财”根据这样的理念就有了安徽宏村的房屋设计,由于外墙不开窗,有天井采光和通风,四周房屋均向天井倾斜,雨时雨水由四面流入天井,便有了四方财源滚滚来的寓意。同时正由于四面墙壁不开窗,又起到了防盗的实际功能。不得不感慨先人的智慧实在让人惊叹。诸如此类的古建在中国历史上数不胜数。无穷无尽。这种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功能的同时,又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设计理念正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审美理念和美学。他们无不展现这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展现这种话民族特有的魅力。在现代室内设计领域,这些神韵应被跟好的传承下来,他们更能适应中国人的传统美学跟哲学观念。同时也能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美。这是一种对于历史的积淀,对“神”和“意”的升华。要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室内艺术,它应该基于传统文化,而先进的设计理念,融会贯通,设计,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追求的精神境界的本质,在充分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相结合室内设计工作。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也是一个越来越多元化的时代,中外文化的不断交融与冲突,构造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设计领域。作为现代中国的室内设计师应该是完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室内设计工作,形成了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使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有机的相结合,走上一条独立创作的设计之路。

作者:李俊单位:北华大学

第二篇 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美国建筑师R•文丘里在1966年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批判了现代主义,影响很大。文丘里主张建筑设计中形式与功能可以脱节;针对“少就是多”的说法,认为“少是枯燥”。此后建筑中不仅只注重建筑的功能性,而更注重建筑的形式。建筑装饰性与隐喻性的强调便成为了重点。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本生就具备了装饰性与隐喻性,是通过千年的沉淀积累所传承下来的中国文化精髓。这是建筑发展思潮下不可多得的元素。在建筑的发展潮流下这种形式是必然的。建筑设计创新中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其文化符号就是中国历史的缩影。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的建筑设计之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把传统符号适当地运用于现代的设计当中。在建筑设计方面,我们除了要借鉴西式的意识设计思想,更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播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的应用

随着历史的不断变化,社会环境的改变,文化符号原始意义逐渐退化,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最终被传承。在征符号的传播过程中,媒介是必要条件。建筑中运用传统文化符号是建筑设计思潮发展的要求。同时传统文化符号也需要建筑这个媒介扩大传播力度。相似性、传承文化或文化解释又是中介的必要条件。建筑作为象征符号表达的中介之一,其自身具有复杂的所以任何一座建筑都必然将生活形式颇为基本的某些文化客体象征表现出来,若想做出既传承地域传统文化又符合当代审美理解的建筑就必须准确认识传统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

1.图案色彩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图案或色彩符号传递通过建筑传达视觉信息及文化传统信息,并给满足人们的精神愉悦在保持现代建筑功能性的同时,传统图案和色彩设在建筑上的传达带给人们文化的洗礼。在现代化建筑中引入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结图案或以喜庆因素著称的红色等传统中国文化,更凸显建筑重要性和个性化,带给民众视觉享受冲击。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国馆的中华艺术宫,建筑整体采用中国红以及中国传统的鼎作为其建筑的基本特征配以倒阶梯式。方管建筑,给人大气磅礴的视觉感受,更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现代化建筑的设计灵感以及设计理念多数来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其中色彩与图案等设计是符号设计最关键因素。

2.传统意识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传统意识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主要包括结构、空间以及节奏等几个方面;建筑通过传统意识形态的诠释以特殊的形式向人们展示建筑魅力与建筑风范,并更具文化价值及增强文化的传播力。传统意识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不仅提高建筑自身的价值,而且通过建筑这个中介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再次的弘扬,通过现代化建筑传播更多传统文化。例如:国家体育馆“鸟巢”,整个体育场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格状的构架,外观看上去就仿若树枝织成的鸟巢,其灰色矿质般的钢网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其中包含着一个土红色的碗状体育场看台。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纹路、红色的灿烂与热烈,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相融在一起。鸟巢的设计是我国古代营造法则和现代化建设理念体现,其鸟巢形象完美纯净,其形象与周边环境结合显得既巧妙又简洁充分展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充分展现建筑艺术美和文化美。四、结语当今建筑潮流下,各个国家的建筑设计中都注重将本国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其中。在我国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在保持建筑功能性的同时,应更注重建筑的形式美。且不能一味地追求科技感与时代感。我们拥有着通过千年积累的文化精髓,将这些宝贵财富运用在建筑设计中不仅符合了建筑发展的需要,更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叶松涛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第三篇 1、元素的提炼

在室内设计中,对文化的把握很重要的,对其应用也应该和现代的时代特征、区域文化、地域环境、人文背景相结合,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中提到我们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不能所有的元素堆砌,而是要有所提炼,用特定、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来进行设计和装饰。如伟人的字画、肖像、名言、时代照片、雕塑、生活用品、工作用具,红色歌谣、红色歌曲、当时的画报、影视作品、时代刊物等更具红色文化特征的元素应用到我们的设计中去。

2、红色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红色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红色文化色彩元素、红色文化色装饰元素、红色文化色图案元素以及红色文化色陈设元素。

2.1红色文化色色彩元素:红色文化色色彩中占有主流地位的是红色,红色是旺盛、喜庆等的象征。因此,在当代室内设计中,设计师们根据实际需要,将正红色不断变化成不同饱和度的红色,并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形成新型的色彩运用理念。设计师对红色文化色色彩的运用以及对色彩与时尚元素融合的研究,使室内环境随着色彩的变化而变化,呈现不同的意境与情调,彰显了现代室内设计大胆的、富有红色文化色民族风情的设计风格。

2.2红色文化色装饰元素:中国人民崇尚自然,对带有自然寓意的装饰尤为喜爱,它们象征着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当代室内设计中,设计师们在继承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精神的基础上,将红色文化色装饰元素加以改造与发展,应用于各类室内造型中,突出装饰的特征,以增加室内设计的美感与文化气息。

2.3红色文化色图案元素:红色文化色图案简洁、大方、质朴、素雅、端庄,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载体。当代室内设计中,可以将红色文化色图案进行加工与改造,以适应现代图案发展形势;同时创新红色文化色图案,使之与现代材料相互结合,形成新型的红色文化色图案。这样的图案,应用于当代室内装饰上,不仅是红色文化色文化的精华,同时也体现了现代人对美的追求。

红色文化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5W”;红色文化旅游;传播;云浮市

近年来,红色文化旅游成为我国的一大旅游热象,据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2020年全年在受到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我国的红色文化旅游出游人数依然超过了1亿人次。另据统计在整个的“十三五”期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保持了稳定增长,在全国旅游市场中维持在了11%以上的市场份额。

1云浮市红色文化旅游概况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红色旅游具有不可比拟的教育宣传功能,可以担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可以保护文化遗产,还是一条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推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云浮拥有丰富的红色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有邓发故居、蔡廷锴故居、三罗民众抗日指挥部和郁南县418起义旧址等;有为了纪念革命烈士而修建的陵园、公墓和纪念馆等;有一些像罗定长岗坡渡槽等具有历史意义的红色遗址;还有罗定市梁家庄园(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旧址)、黄公祠(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办学旧址)等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此外,云浮还拥有禅宗文化、南江文化和石艺文化等精神文化资源。近年来,云浮市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形式比较单一,多为橱窗展示、静态观光,景区规划不合理,配套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产业规模的扩张和景区整体形象的提升。因此,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整合,挖掘景区新内涵,开辟发展新模式,提升服务亲体验,已成为红色文化旅游传播的现实课题。

2“5W”传播模式

“5W”传播模式是1948年由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其发表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的。“5W”指的是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分别为:传播主体(who)、传播媒介(inwhichchannel)、传播内容(what)、传播对象(towhom)和传播效果(withwhateffect)。传播主体(who),在传播过程中承担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这个传播主体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传播媒介(inwhichchannel),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人与人之间的媒介,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也可以是公众号、小程序、抖音等新兴媒介。传播内容(what),是指传播的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这里的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传播对象(towhom),就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过程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包括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等,是整个传播过程要素中数量最为庞大的群体。传播效果(withwhateffect),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传播学的“5W”模式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如果传播主体具有能力准确地展示和讲解,传播的内容丰富有趣,传播的渠道和方式能够让大众轻松愉快地接受,那么传播对象也就是受众者就愿意接触、接受和理解传播对象,这样,传播的效果就容易实现。当然,在传播的过程中,受众并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往往还会对传播者传播的内容进行反馈。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反馈来得更及时和简便,通过反馈,传播者可以更好地丰富传播内容、改进传播方式,提升传播效果。

3用“5W”传播模式分析云浮市红色文化旅游传播存在的问题

3.1传播主体单一,缺乏专业人才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也是传播活动的中心之一。在红色文化旅游传播过程中,这个传播者可能是政府,可能是企业,可能是社会团体,当然也可能是个人。不论是从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开发的经济效益出发还是社会效益来看,传播者都应该是多元化最好。目前,云浮市的红色文化旅游传播主要是由政府主导与实施。受制于投入资金限制与专业人才缺乏等客观因素,红色旅游景区开发有限,活动形式单一,不能吸引受众者,有效发挥资源优势。云浮目前大多数的红色旅游景区只是在挖掘红色资源的基础上简单地开发,缺乏配套与对应的可以让游客参与的活动设计。一些红色旅游景区在开放的过程中甚至都没有专业的讲解,或者只是简单地一些党史事件或党史人物相关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简介,缺乏鲜活的故事和历史意义的反映,不能充分反映其红色文化内涵,更谈不上开发与设计传播活动。

3.2传播媒介形式化,缺乏维护与运营

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传播行为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播媒介除了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媒介和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介以外又出现了以手机为视听终端的第五媒介,这种新兴的传播媒介由于传播迅速、到达率高、费用低廉、使用方便等诸多特点,受到了众多企业的欢迎。云浮地区的一些开发相对好的红色旅游景区如长岗坡等也及时地跟上形势开通推出了自己的网站、微信小程序、公众号或“抖音”短视频等,但这些景区基本上止步于开通,缺乏或根本没有后期的维护与运营。很多在线功能没有或使用受限,宣传内容不能及时更新,甚至一些重大的通知或信息都不会放到平台或账号进行公布,更不用说建立传播主体与受众者的互动了。久而久之这些传播媒介就变成了僵尸媒介,关注人数和粉丝量上不去,宣传推广效果也就无法达到。更何况受条件所限,很多近年来云浮地区新建的或者开发有限的红色文化旅游景区连开通都没有做到。没有有效的宣传与推广,景区开发也就很有限了。

3.3传播内容同质化,包含信息量少

传播内容是传播活动的中心。是传播者通过传播媒介向受众者传递出来的信息,包括特定内容和传播方式两部分。红色文化旅游传播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内容,在保证其教育宣传和精神培育的前提下,保护文化遗产、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也要实现,这样才能走向良性和长久的发展。所以传播内容要不断挖掘与更新,及时调整与改进。云浮地区的红色旅游景区运用各种传播媒体展现和反映的内容信息量非常少,大多局限于景区的简单介绍,展现景区的特征吸引游客的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意,严重趋于同质化,而且内容更新也慢;其次一些与旅游配套相关的产品与服务宣传也跟不上,影响游客对景区的印象与选择。

3.4传播对象未细化,缺乏市场管理

传播对象指的是传播信息的接受者,也可称之为受众者,它在传播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红色文化旅游传播的受众者范围广泛,有以家庭团队为单位的旅游观光客、有党建或爱国教育的集体参观者,也有以研学为目的的学生等。传播对象能够决定一个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传播主体的生存前景。对其研究主要围绕传播对象的特点、传播对象的行为动机、传播对象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等。针对不同的来访对象应该根据其游览目的设计和规划参观活动,这样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传播对象扩散影响,吸引更多的游客才是景区发展的王道。云浮地区的红色旅游景区目前对新媒体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传播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平面、电视等媒体和一些党建活动及研学旅游等进行宣传。因此,其传播对象大多为学生和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周边群众。在景区服务与发展规划方面,云浮地区的红色旅游景区大多数没有细化参观者,面对所有游客沿用的都是传统式的参观讲解等模式,不利于景区的长期深远发展,本地游客数量有限,要想扩大影响,更好地传播景区的红色文化精神,必须要引入市场管理机制,细分游客,因地制宜地对景区管理进行设计与规划。

3.5传播效果不突出,影响不够明显

所谓传播效果的研究是指传播主体发出的信息经传播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具体来讲,通过传播可以使个人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世界、掌握新科学、新知识,对受众者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知识体系等产生一定影响。云浮地区的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受资金和人才等客观因素限制,传播主体单一、传播媒介不够多元,传播内容展示没有吸引力,除了景区固有的红色资源以外,对应的开发与管理都跟不上,导致整体特色不鲜明,传播效果也不突出。具体来看,目前大多数的红色文化旅游景区都是以静态参观为主,有些甚至连讲解都没有,游客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要靠自己去体会那些建筑、图片和介绍里的红色文化精神,对游客的触动无法上升到一定程度,很难形成影响,传播效果自然也就差了,换个角度来讲,吸引的游客少了,景区发展也就上不去了。

4云浮市红色文化旅游传播的优化对策

4.1整合各方资源,加大投入力度

4.1.1政企联动,加大资金投入。云浮地区的红色文化旅游景区都是近些年在政府支持下慢慢开发建立起来的,但是由于云浮地方经济落后,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投入有限,很多时候都是到位一笔资金,项目建设一点,导致景区整体建设缺乏规划。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转变完全依赖政府投入的思想,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做好景区建设的整体规划,引入企业和社会资金,在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做好景区开发与配套,按照市场原则进行运营与管理,才能保持景区文化的传播效果。4.1.2资源整合,发挥人才优势。红色文化旅游的研究与发展已经有几年的沉淀了,旅游部门(包括旅行社)、文化部门以及地方高校旅游及相关专业等单位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可以借鉴应用,只是缺乏整合。政府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与配合,建立红色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红色景区总体规划和建设性规划,进一步发挥规划在红色文化和旅游发展中的统领作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发挥各类人才的优势,科学规划之下,合理开发与设计,保障景区的良性运转。

4.2引入市场机制,加强配套管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同样离不开市场竞争,红色旅游文化发展也必须走市场路线,只有满足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进而实现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意义。4.2.1职能下放,培育龙头企业。政府在保留统筹与监督职能的前提下,探索将一部分职能转移给企业与协会,支持行业协会有效发挥市场灵活机制,扩大红色文化旅游的投资主体范围,共同建设红色旅游景区,创新红色旅游发展方式,开发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在推广发展过程中可以走递进式路线,先重点打造和培育少数标杆式的龙头企业。在成功的基础上将之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引导地区内的其他红色文化旅游业态发展,推进红色文化旅游社会组织改革。4.2.2统筹协调,加强配套管理。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虽然要特色鲜明的保障其红色文化的特征,但依然不能脱离景区建设的服务本质。除了文化挖掘与展示方面要不断创新满足市场需要,与游客吃住行娱相关的配套也不容忽视,没有好的服务与体验,也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当然规划再好,在建设与落实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因此,政府需要健全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机制,完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制,增加与旅游公共服务相关的协调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在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3挖掘红色文化,打造品牌体系

4.3.1深挖内涵,打造多元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建立在特殊的年代和特定的事件基础上,有共同的文化理念,但也必然存在各自的特色。云浮地区的红色文化旅游要想在同行业脱颖而出,打造品牌,那就必须结合当地的资源深挖其内涵,树立多元文化,借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吸引游客。好的优秀的红色文化产品既要体现其先进性和影响性,让参观的游客在游玩之后有所获有所思有所得,又不能脱离大众远离生活,让参观的游客感觉高高在上被动接受或无法参与无法投入无法感受,离开了市场的文化产品就像离开了水的鱼走不远。因此,红色文化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创作和设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多元化的文化产品,去占领市场,赢得群众。4.3.2以点带面,构建红色品牌体系。每一个红色文化旅游景点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塑造一个生动多样有代表性的红色形象,让大家看到这一形象就想到这一景点。围绕这一形象进行红色文化景区建设规划,旅游项目开发,旅游产品文创产品设计等。通过深挖景区红色文化内涵,明确景区主题,同时借助活动、游戏、赛事和体验项目等构建景区自身的品牌体系。比如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还原和再现历史场景;比如针对不同游客开发和设计不同的体验项目,真实感受红色精神;比如举办一些亲子或团队的游戏或竞赛项目等。总之,围绕核心红色文化,打造红色品牌,构建品牌体系,让红色文化旅游走向市场走向群众,让红色精神通过大众进行普及传播,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最终效果,对人们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知识体系等产生一定影响。

5结论

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目前形势大好,特别是广东在2018年提出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之后,云浮地区作为北部生态发展区的5市之一,主要的发展方向就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是形势所趋,是时代需要。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有序有节地推进,不能盲目和跑偏。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追求,一定不能过度市场化、产业化、形式化、工具化,甚至低俗化。在宣传过程中要注重把握红色文化的现实意义,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增加历史与未来的联系,树立积极向上的形象,弘扬和实现红色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意义。

参考文献

[1]董书霞,胡宇橙.基于“5W”模式的天津市红色旅游资源传播问题与对策[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07):79-80.

[2]林皓,陈崯煜,朱淑丽,等.“互联网+旅游”视阈下红色文化传播新途径———基于淮安市的调查与分析[J].大众文艺,2020,(10):244-245.

[3]蒋博文.济南市红色文化旅游传播的路径探究[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2020,(07):40-43.

[4]张渝平.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以粤北南雄市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19,26(05):50-52.

[5]阿依那扎尔·阿不都.新疆红色旅游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4):230-232.

[6]户可英,赵会娜.网络视域下重庆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