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

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

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

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笔者家乡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山清水秀,素有“理学名邦”和“东南邹鲁”的美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搭建了广阔的平台。笔者尝试基于延平地方特色文化,引导学生当小导游、撰写创意广告、串编文艺作品和开展小课题研究。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传承延平文化,培养爱延情怀,提高语文素养。

一、青山绿水间的快乐小导游

位于延平市区的九峰山是一座远近闻名的理学名山。自唐朝以来,山上就建有寺院、书院、草堂等,引无数文人墨客竞相在此寻幽访古。为什么叫九峰山?九峰山的海拔多少?理学名山的由来……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上网查一查九峰山的资料。假日里,学生登一登九峰山,数一数山上有几座亭阁,看一看有哪些植物,问一问山的传说,听一听长辈讲山的故事。然后引导写导游词,对植物感兴趣的小朋友重点介绍山中的物种,留意建筑的同学绘声绘色地讲解一座座别具特色的凉亭,有的学生则重点介绍理学文化长廊、古塔、动物园,有的甚至连每一级台阶都如数家珍。九峰山美丽的景致、典雅的文化陶冶了学生的心灵,同时扩大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领域,实现语文学习空间的开放性。

孩子们流连于母亲河闽江,滔滔不绝地罗列绿水的自豪;驻足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溪源峡谷,津津有味地介绍布列其间的景点风光;攀登在闽赣古道三千八百坎,绘声绘色地讲述杨八妹的壮举……青山绿水间蹦跳着一个个快乐实践语文的小导游。

二、地方特产中的创意小广告

根据地方特色,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为延平特产设计创意小广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忙碌开来,一则则家乡特产的创意小广告精彩纷呈。推广花百合的同学们写道“百合万千,延平领先。”“百合之美,延平之最。”“百合真妙,可赏可食可入药。”“清香纯雅,百年好合。”……“春笋丝,嫩菇丝,吃了笋燕常常思。”这是对延平最有特色佳肴笋燕的广告。在班级里开展创意小广告评比、广告达人评选、创意小广告校园网站晒一晒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主题手抄报、制作广告宣传卡、创作主题贴画,还可以带着孩子们到社区开展家乡特产文艺宣传活动。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在小广告的设计中、在地方特产的回味中、在语文的实践中得到感染、熏陶和培养。

三、民俗文化下的精彩小舞台

南平南词是流行于延平的一种曲艺形式,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笔者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凭借南平南词开展活动,体验民俗文化内涵,提升语文素养。一是研读戏文,从戏文中学习语言:南平南词大多以昆曲戏文为主,柔美优雅、婉转动听;后来,南词演唱时逐渐改长短句为七字句,俗称“八韵南词”;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剧目展开戏文研读,可以是《白蛇传》,可以是《牡丹对药》,也可以是《借衣劝友》,习得“正板唱八句,一句一个韵”的表达方式。二是自编自导,从表演中实践表达:孝德育人是学校教育特色,引导学生把丰富的孝德实践活动改编成南词戏文搬上表演舞台;课文中的有趣章节,校园优美的环境,快乐的学习生活情境等都是南词戏文编撰的好素材。三是调查访问,从研究中传承民俗:组织学生上因特网阅读搜集,到艺术馆调查访问,采访南词民间艺人,了解南词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价值,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四、红色历史里的神秘小课题

笔者设计“红色延平里的秘密”研究总课题,鼓励学生或小组或个人申请子课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短短两个星期时间,就收集到了十几个颇有趣味的小课题研究方案。孩子们或考察九峰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提出子课题“纪念碑里的故事”;或访问干休所的老红军,发现新的研究课题“老红军嘴里的秘密”;或参观“新四军留守处旧址”纪念碑,采访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梅山街道文宣居委会工作人员,开展“新四军的红色行动”主题研究活动;或观看《闽江地下航线》录相,准备研究子课题“闽江地下的交通员”……

从确定题目开始,到拟定研究方案、制定研究方法、实施研究计划,到兴致勃勃地通过进图书馆、上因特网、观看视频、采访人物等多种渠道发现和收集对自己研究有用的资料,到遴选材料,到着手写小课题研究报告,孩子们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学习的状态下,他们必须用心去思考,去处理信息,去组织文章。这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个收获远远比让学生知道家乡革命历史更具有价值。

总之,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地方文化资源,让孩子在青山绿水间、在地方特产中、在民俗文化下、在红色历史里,感受家乡风景之美、特产之丰、民俗之乐和乡情之深,同时兴致勃勃地学习和运用语文,那么,学生必将信心十足地读其欲读之书,想其欲想之事,为其欲为之举。

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利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增强实效性。”①在这方面,深入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内外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用先进的红色文化去感染大学生,正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有效途径。

1 将红色文化引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虽几经调整,可仍未完全摆脱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大学生普遍对此热情不高,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中,是当代大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感的主要渠道和来源。”②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不仅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和时效性,而且教师可以通过理论讲授、专题报告、课堂讨论、播放影视资料等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红色文化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③同时还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辅导读物,开设相关的素质课和选修课,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的历史,并从中吸取精神的力量。

2 把红色文化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高校要努力把红色文化请进大学校园,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在大学生中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教育活动,在学校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让红色文化润物无声般地潜入大学生的头脑。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革命)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④高校可以邀请纪念馆、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校举办专题展览和专题活动;邀请一些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红军、老战士走进校园举办报告会;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寻访革命战争亲历者;举办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展、书画作品展、文艺演出等。这一系列的“红色活动”以其健康向上的“红色”基调,能将历史与现实、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全校师生奉献一道精神大餐。

3 深入挖掘校史中的红色文化内容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轫于一百多年前的民族危难存亡时期,百年来不少高校与民族共荣辱,与国家同兴衰,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从某种层面来说,高校发展的历史既是一部民族荣辱史,又是一部革命斗争史。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史中丰富的爱国爱校内容,对学生进行极有感染力、极具针对性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纵观华中师范大学的百年校史,虽然日新月异的发展改变了学校旧时的模样,然而百年的风雨仍然抹不去对今日学校的影响。杰出校友、我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恽代英就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的中华大学。学校的中心广场被命名为“恽代英广场”,并树立了恽代英的汉白玉雕像供师生瞻仰。同时,为了深入学习恽代英为中国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学校还不断深化对恽代英及其革命精神的研究,2005年召开了“纪念恽代英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了《恽代英年谱》等学术专著。

4 用红色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仅要从红色文化的内容上进行创新,更要从传播红色文化的载体上进行创新。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原有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机制,更好地把握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主动抢占网络制高点,特别是要牢牢把握校园网的主动权,密切关注校园bbs、门户网站等学生关注度高的平台,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开发建设具有思想性、知识性、时代性、服务性的红色文化网站,以专版、专栏、专题等各种方式,构建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红色网络文化,抵制那些宣扬色情暴力的腐朽堕落的“黄色文化”和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侵蚀,使红色文化所传承的文化和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心中。

5 让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高校应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亲历红色圣地,选派学生赴相关地区学习考察,深化和拓展“红色教育”的内涵。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不仅要使大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的参观者和学习者,还要成为“红色精神”的发扬者和传播者。同时,高校应该和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共建实习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努力与相关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个坚实的平台。让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是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身临其境式的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让大学生在教育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教育,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北京:人民日报,2004-10-14.

[2]闫晓梅.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5(2):98-99.

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毛泽东拥有超凡的领导智慧和领导能力,除了他极为善于学习吸收古今智慧加以总结外,还是长期革命实践锻炼和铸造的结果。他自觉地把提升自己的领导素养与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境界。在此过程中,毛泽东对如何当好领导有着深刻的认识与总结,尤其是对于领导干部的忍耐、调查和读书多有深刻见解和指导。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很深的教益。

一、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

“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这是毛泽东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有博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意志,不但不惧怕挫折,反而把它作为锤炼自己的机会。伟大的革命领袖、卓越的政治家,就是这样产生的。

大家知道,1935年的遵义会议,才最终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在此之前的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所受的挫折之多、所受的排挤打压之重,在我党无出其右者。1928年3月,在井冈山根据地初创和发展时期,因没有执行中央的“左”倾错误路线,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被开除(期间有一个多月因误传被开除党籍而成为“党外民主人士”),被撤销前委书记职务;1929年6月红四军七次代表大会上,受党内错误思潮的影响,落选前敌委员会书记,被迫离开部队;1931年11月赣南会议上,身为苏区中央局书记和中央苏区军委书记的他,又被剥夺了党和军队的领导权;1932年10月宁都会议上,毛泽东到了政治生涯的低谷,重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他,再次被剥夺了军权,仅仅留任没有什么实权的苏维埃共和国主席一职,后来这一职务也被博古安排张闻天在实际上取代,而成为有名无实的领导人。

一个人受到这么多打击和挫折,恐怕早就心如死灰了,可是毛泽东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忍耐力,终于等来了遵义会议的曙光。1956年9月10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大预备会上谈到自己当年遭受严重挫折时说:“我想同志们中间可能也有多多少少受过冤枉受过委屈的。对于那些冤枉和委屈,对于那些不适当的处罚和错误的处置(如把自己打成什么‘机会主义’、撤销职务、调离职务等等),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从此消极,很气愤,很不满意;另一种态度是把它看作一种有益的教育,当作一种锻炼。”毛泽东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领导干部,在受到冤枉、委屈和挫折的时候,不能消极、气愤,而要“把它看作一种有益的教育,当作一种锻炼”。

陈毅作为“元帅诗人”和杰出的外交家,曾经和饶漱石共事。1943年10月,时任中共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的饶漱石,与新四军军长和华中局副书记陈毅发生意见分歧。饶漱石和几名领导联名向中央发去一份电报,把一般的意见分歧上升到政治高度,添油加醋,想逼走陈毅。陈毅也同时向中央报告了事情经过,并主动检讨了自己。

毛泽东很快给陈毅回电报,要他来延安参加党的七大会议。1944年3月,陈毅来到延安,先参加整风学习。这期间,他十分想对毛泽东诉说自己受到饶漱石排挤的委屈。毛泽东已经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就对他说,如果你要谈华中抗战的经验,我可以召集个会议,让你谈三天三夜。如果你要谈与饶漱石的问题,我看还是一句话不要提。4月9日,毛泽东又写信开导陈毅:“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点,增益其所不能,照顾大局,只要不妨碍大的原则,多多原谅人家。忍耐最难,但作为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陈毅听从了毛泽东的劝告,抛弃了个人恩怨,继续团结华中局领导把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党重视调查研究的杰出代表。早在青年学生时代,他就开始调查研究。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毛泽东开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调查研究。其中1925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1927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就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文献。1926年,他通过调查研究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撰写的调查报告《中国佃农生活举例》,被作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生动的教材。

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毛泽东反复强调调查研究问题。井冈山时期,他先后进行了宁冈、寻乌、兴国等8次较大的调查研究。其中,他在1930年5月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和1931年4月起草的调查通知中,相继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延安时期,为了使全党充分认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毛泽东先后撰写和起草了《关于农村调查》《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等系列文章和文件。其中,他在1941年3、4月为《农村调查》所写的序言和跋中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心环节,调查第一是眼睛向下,第二是开调查会;同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又提出:“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随后,他逐步把调查研究活动推到全党范围内实行,并广泛应用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实践中。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多年间,毛泽东仍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大小调研上百次。1952年10月,毛泽东在河南考察人民胜利渠时,正碰上牧民尚景富赶着羊群迎面走来,尚景富一见小车,就准备赶羊群下堤让车。毛泽东立即指示停车让道,并步行上前同他拉家常,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尚景富想不到国家主席会到路边跟自己说话,还让“官车”给自己和羊群让道,这让他非常激动、终生难忘。

毛泽东还形象地把调查研究形容为“察言观色”,他不仅亲身深入到群众中去“察言观色”,还要求和指导领导干部都这样去做。

毛泽东和江华谈“察言观色”。1943年冬,鲁中区党委书记江华回到延安,进入中央党校学习。毛泽东见到他后,询问起山东和沿途见到的群众和生产情况。江华汇报说,一路走马观花,没有深入了解,只看到一些表面现象。鲁西北、冀鲁豫、太行等地群众生活都比较苦,最苦的是太行山区,老百姓面黄肌瘦,衣衫破烂。听了江华的汇报,毛泽东教导说,我们的干部,每到一个地方,要察言观色。察言观色,就是看老百姓吃得怎么样,穿得怎么样,脸色怎么样,情绪怎么样,通过这些现象的观察,就了解到了群众生活的基本情况。当然,这还是不够的,但了解群众的第一步,应当是察言观色。江华晚年说,毛主席的这番教导使他受益终身。

毛泽东要求“将军大使”调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从部队中挑选一批优秀干部出任外交官。1950年3月10日,毛泽东接见了耿飚、王幼平、黄镇、姬鹏飞、韩念龙等14人。他们经过参加外交部首批驻外大使学习班的学习,即将出国赴任。毛泽东希望“将军大使”不辱使命,并教导他们:“你们到国外当大使仍要发扬在部队的长处,也要开展调查研究。”要“学点驻在国的语言文字,只有懂得外语,才能阅读当地报纸,才能和别人交谈,也才能做好调查研究”。毛泽东还提醒他们:“对于通过调查而了解到的情况,必须加以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研究很重要,只有通过研究,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接受了毛泽东的教导,耿飚等人后来均成为新中国出色的外交官。

三、领导干部都要读点文学、读点历史

毛泽东一生嗜书如命,他读书之广博、见解之深刻、应用之纯熟,为全党读书学习作出了榜样。他多次强调:“文武官员都要读点文学”。他善于从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学习鲜活的知识,也善于从古今中外书籍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进而创造了“毛式领导风格”。他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帮助和促进领导干部提升思想素养和领导水平。

1938年在延安举行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和贺龙、徐海东谈话时说:“中国三部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1969年7月28日,毛泽东接见刚到中央工作的李德生,谈话时叮嘱他:“要读《红楼梦》,我看了五遍才解开。”1973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接见中央军委会成员时,问许世友看过《红楼梦》没有,许回答说没有,毛泽东就强调说,《红楼梦》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要坚持看五遍。他还指出,中国古典小说写得最好的是《红楼梦》,你们要搞点文,文武结合嘛!你们只讲武,爱打仗,还要讲点文才行啊!文官务武,武官务文,文武官员都要读点文学。在毛泽东看来,《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他再三要将军们读《红楼梦》,而且要看五遍,这不是让他们消遣,而是要了解历史文化,学习和借鉴历史经验。

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作者简介:黄诗玉(1959-),女,四川宜宾人,宜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四川宜宾64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宜宾学院2011年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课题项目批准号:JG11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63-01

根据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全国高校统一开设了4门政治理论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现已改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这一次改革中走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怎样将学生中学时已经学过的这部分历史知识加深巩固,而又不能等同于简单的中学历史课的重复,这对承担该门课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此笔者探索走实践教学路子,培养学生动手、动嘴、勤于思辨的能力及提高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文拟就近几年对该门课程教学及改革的思考和实践所作的一些探索,进行分析整理,以求教于同仁。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设置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

邓小平在《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一文中曾指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提出的理想与我们的不同。我们讲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他们却提倡资本主义理想……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们通过学习后,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情、国史,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突出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设置的现实意义。《决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3]

《决定》还指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所谓的文化自信,是要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自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要充分自信,包括从我们现在倡导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直到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红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革命文化,要充满自信。”[3]今天的大学生则是文化自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以高尚的长征、延安、红岩精神塑造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光荣职责和使命。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无疑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鞭策,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在这一次改革中走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课时少,但又不能进行满堂“灌输”,走实践教学的路子势在必行。为此笔者作了以下改革。

1.课时分配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尽管课时少,每周只有两节,但笔者还是拿出一定的课时进行实践教学,因此在课时分配上:大部分时间为课堂教学,拿出三周安排学生实践教学;在考试成绩计算上,加大实践教学和平时作业的考核成绩比例,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占50%。

2.课堂教学内容改革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一是专题讲解,由教师精讲;二是学生阅读文献分享,指定学生阅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每一章后的参考书目文章,如阅读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少年中国说》,张之洞的《劝学篇》等,分享所阅读的文献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及自己阅读后的感想,由学生制作PPT上台讲2~3分钟,占平时成绩的10%。

3.实践教学路径的探索

(1)教师带学生外出红色教育基地考察。主要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组派教师带学生实地考察。一是到建川博物馆实地考察(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不屈战俘馆、川军出川抗战馆等),使学生对中国抗战两个战场的作用和地位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二是到李庄抗战文化中心考察,通过对内迁李庄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中央博物院、同济大学,以及前来李庄的一大批文化人,如傅斯年、梁思成、林徽茵、罗哲文、李济、陶孟和、童第周、董作宾等学者考察(对他们在李庄治学等的考察,展示大师们丰富多彩的治学人生),让学生们了解中国抗战文化中心的形成和中国人文精神为什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仍然得以传承。三是到重庆白公馆、渣滓洞考察,使学生们了解英烈们为信仰而捐躯的红岩精神。

这种实践教学的方式参与学生很有限,每个教学班选派1个学生为代表去考察,回来向全班宣讲,作考察报告。这是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一学期中组织1次,目的是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考察形式是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重要手段。

(2)学习小组进行近现代史相关课题研究的教学实践模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信息和学术研究动态,调动他们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锻炼怎样做课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教学中的创新做法有两点:

1)分小组完成课题研讨,每个学生落实承担一项任务。把学生们分成学习小组,大约10人1组,每个小组探讨研究1个课题。为了避免有学生搭便车的情况,要求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任务,对每项任务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要求确立研究课题题目的学生收集资料,为什么要探讨此课题,学术界对此课题有哪些不同的观点;对收集该题目的资料和图片的学生要求资料紧扣研究课题,资料丰富、来源真实可靠,注明资料出处;对撰写整个研究课题的讲稿的学生要求将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归纳,撰写内容逻辑层次清楚、有论有据,紧扣主题;对将整个课题制作成幻灯片的学生要求逻辑层次清楚、题目序号无错、色彩协调、图片美观;对代表本小组向全班讲解研究课题的学生要求表达能力强、逻辑层次清楚、普通话标准;对回答全班同学或老师对本课题相关的问题的学生的要求是(要了解本课题的更多资料,做好准备)回答准确,引用材料较多,准备充分。全班同学可以结合提问开展课堂讨论。实践教学实施后,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学生课题实践研究考核检查方式:实践教学成绩共占40%。由学生完成部分和小组完成课题PPT两部分构成。每个小组派1人为全班同学展示其小组的课题研讨内容,占实践教学成绩的10%,个人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占30%。

2)学生学习小组自选课题后做开题报告。在实践教学中也常遇到一些问题,即每个学习小组自选研究题目后直到期末上讲台展示课题课件时教师才知晓,其所选题目过大,逻辑性不强等问题呈现出来,且中途学习小组怎样开展课堂研究实际上处于无指导状态。教师分组布置实践教学任务后,怎样加强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为此笔者作了一个新的尝试,即每一小组选题确立后在全班作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

每个小组派一人,将选题开题报告制作成PPT,上讲台作小组课题讨论的开题报告,其内容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课题提纲及计划、小组分工情况等。

开题报告的目的有以下几个:一是教师对所布置的实践教学做一个初期检查,了解学生分工情况,防止学生没有开展工作,拖延至期末匆忙选题应付了事。二是教师对学生所选题目进行指导。如题目是否新颖,是否符合贴切实际,题目是否偏大,题目是否与其他小组重复等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提出有益的建议,如本期有的班级学生所选题目是古代史内容,远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目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换题目。还有的选题过大,都要求其换题目。

上述实践教学的尝试,使实践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序和保质保量完成,从而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目的。

三、结束语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改革起步不久,其实践教学的路径和模式是多样化的,为了适应国家和教育部以及新形势的要求,相关教师只有不断探索适合本校校情的实践教学路径,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才能应对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2005.

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色彩;规划设计

一、城市色彩概述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公共场所中所有物体外部被感识的色彩总合。城市色彩有自然色和人工色(或称文化色)两部分构成。城市中的土地、山石、草坪、树木、河流、海滨以及天空等等,所生成的都是自然色。城市中所有地上建筑、硬质广场地面、及交通工具、街头设施、行人服饰等等,凡是人工产物,所生成的都是人工色。在城市人工色构成中,还可再按物体的性质,分为固定色和流动色、永久色和临时色。城市各种永久性的公共与民用建筑、桥梁、街道广场、城市雕塑等,构成固定的永久性色彩;而城市中车辆等交通工具、行人服饰构成流动色;城市广告、招示牌、路牌、报亭、路灯、霓虹灯、及橱窗、窗台摆设等等则构成临时色。这仅是对城市色彩概念性的分析,真正的城市色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光的原理、材料的表现机理、环境色彩、建筑位置都有关系。完整的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应对所有城市色彩构成因素统一进行分析规划,确定主色系统和辅色系统。然后确定各种建筑物和其他物体的基准色,以及城市广告和各种公共车辆等流动色,包括街道点缀物及窗台摆设物等等的临时色。依据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笔者主要从城市建筑物的固定色彩,以及固定色和自然色的协调方面进行探讨。

二、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原则分析

城市色彩是一个城市总体的建筑颜色,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不仅仅是对一个城市的色彩确定一个色调,重要的是突出城市的自然美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城市的历史文脉,并且通过色彩去识别城市和城市区域功能。

1、自然美的原则。人类的色彩美感来自其“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进程中,来自大自然对人的陶冶。对人类来说,自然的原生色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最美的。因此,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而要尽量保护,突出自然色,特别是树木、草地、河流、大海、甚至岩石的自然色。桂林城市建设中,是以桂林山水为主体,作为大背景色,建筑采用徽派建筑风格和色彩,既体现了对自然山水的尊重,又使其融入山水之中。

2、与自然环境和谐原则。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则。和谐是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的统一或协调。城市色彩的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二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的协调。城市色彩首先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比如,四川九寨沟和福建武夷山,作为旅游城市,其色彩鲜亮,给游客留下鲜活印象,起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良好效果。或是冬天白雪皑皑的哈尔滨,城市暗红色调,亦比较容易找到平衡。或是青岛、威海等海滨城市,“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红色是人工色,鲜亮对远航轮船能起航行标志作用,其余全是自然色,将自然色巧妙的借用,实现人工色与自然色的和谐统一 。

3、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原则。城市色彩一旦有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并在不断诉说着城市历史文化。因此,历史文化名城或古城,为了延续历史文脉,城市应尽量保持其传统色调,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如果城市原有风貌已被破坏,起码在历史建筑、文化古迹周边的建筑,其色调必须与古建筑相一致。西安市在对城墙内建筑改造过程中,就是采用唐代长安城青砖、红柱的主色调,去复兴大唐风采,不仅是对现存古迹保护和现代建筑改造,更是对这座历史名城文脉的延续。

4、城市功能区分原则。如同医院工作人员的服装颜色区分不同工作岗位一样,城市色彩要服从城市的功能。这之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城市的整体功能;二是指城市的分区功能。一座商业城市与一座旅游城市,其色彩自然应该有所区别,一座大城市与一座小城市其色彩原则也应有所区别。对于像香港这样的商业大城市,城市色彩服从于商业目的,即使色彩有些混乱,人们也能容忍。但对于西安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假如其城市色彩混乱,便有损于城市形象。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城市行政中心,一般都比较凝重一些,色彩应偏于冷色;商业区的色彩,可以活泼一些,商业气息浓一些,色彩可大胆选用暖色;居住区的色彩,应素雅一些,可以是比较柔和的复合色系;旅游区的色彩,则要强调和谐悦目。这些原则是城市色彩规划的通则,比如用适当色彩手段将居民小区与商业街区区分开。

三、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中应特别注意的要点问题分析

1、城市色彩不宜商业化。目前造成城市色彩混乱的一大根源,是城市色彩的商业化运用。突出表现在城市广告色彩运用上。大面积色彩艳丽,色彩饱满的灯箱、横幅或气球广告,无规则的置放到城市建筑屋顶、立面或街道广场上,甚至一些标志性建筑也披上花花绿绿的广告,将整个城市的色彩切割的七零八落。造成严重的色彩污染,给人以喧嚣和紧张之感。

2、城市色彩不宜过分个性化。色彩本身也是一种语言,可以传递某种信息,许多新建筑为了突出自我,使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的眼球。一些单位或企业,不考虑城市色彩的协调性,以自我为重心、重点,选择最时髦的装饰材料,或最鲜亮颜色装饰建筑外表。有的房地产企业,为了显示自己,给所建高层公寓楼涂上红绿黄蓝紫数种色彩,争相斗艳的屹立于城市之中,由于建筑本身体量就大,它所造成的色彩污染后果就更严重。

3、城市色彩不宜赶时髦。多数情况下,追赶建筑色彩时髦是造成城市色彩混乱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对城市色彩研究和规划,城市负责人、建筑师及建筑业主,并非出于商业目的,仅仅是为追赶新潮,而把城市色彩搞得一塌糊涂。建筑有其时代性,但盲目追赶仿效建筑时髦倾向本身,就是违反建筑美学及文化本性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筑外表清一色的白瓷面砖风靡全国,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的悲哀。不管功能造型环境,一律白面砖,只能给人以贫血的感觉。关键不在白色本身,而是这种亮度高、反光强的白面砖,从不给人以悦目的感觉。它既难与城市的其他色彩相协调,又不是人们所普遍喜爱的色彩。因此,只有当每个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城市文化基础,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才能真正为我们的城市增光添彩。

四、结语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由于缺乏城市规划控制,过去我们所熟悉的城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既陌生又难以令人喜欢的新城市。由于普遍缺少审美文化修养和对城市色彩的重视,城市建设的投机、浮躁和短期行为,在大中城市蔓延起来。无论你到哪座城市,城市的差异越来越少,面貌越来越雷同,而杂乱无章的色彩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失去了安全感和归属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色彩问题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既然重新建设是不现实的,那么怎样去改变目前的现状,给城市建设披上一件和谐的外衣,这就是要积极开展城市色彩设计。本文以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