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文化论文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红色文化论文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尽管红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但由于其特定的精神内涵与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题与任务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红色文化对于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仍然有时代价值。

(1)红色文化内涵的思想基础仍然是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之一

红色文化的红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我们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首先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当前德育大学生的首要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可以看出,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德育工作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

(2)红色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与大学生德育工作所秉承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首先,红色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英雄儿女追求国家独立、富强、文明的政治价值观;其次,建立一个对外独立、对内自由民主平等的中国,也是红色文化蕴含的政治价值和目标;再次,爱国、奉献,勤劳、勇敢也是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完整论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其实就是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阶级和阶层的先进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以红色价值观为基础,并结合新的时代变化而扩展提升出来的。因此,红色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追求也是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在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3)红色文化内涵的精神实质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教育价值也是一致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培育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水平高尚、崇尚民主、自由,法纪观念强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广大的青少年具有明显的教育价值。首先,我们可以发挥红色文化中的理论引导功能,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次,我们可以发挥红色文化在坚定理想信念方面的导向价值,教育大学生志存高远,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有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再次,我们可以发挥红色文化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化功能,帮助大学生克服和抵御各种不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侵蚀,努力成长为道德高尚、人格健全、遵纪守法的人才。

二、运用红色文化成果,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策略

红色文化反映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各革命阶级、阶层的先进政治理念、政治价值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基本理念、价值观取向和教育目标是相通的,在新时期,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手段,综合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正能量作用。

(1)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全过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要求,这要求高校要将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是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活生生的个人形象及真实的革命遗存等,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红色文化引入教学当中,借助红色文化生动、直观的优势,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二是要强化红色文化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作用的发挥。具体来说,要注意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重视红色文化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坚持课内和课外育人相结合。三是专业课教师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课教师要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课教学中,视具体的教学内容高潮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进去,以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

(2)强化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作用

近年来,网络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和普及。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31.5%,大专以上学历的网民占21.4%。学生依然是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3.8%。②另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CG)的一份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报告披露,63%的大学生将互联网视作最为信任的信息来源。③可以看出,互联网正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借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手段,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红色文化教育实效,非常有必要。首先,政府和社会要通过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减少网络上否定中国共产党革命传统,歪曲中共党史、军史,污蔑革命先辈的各种有害言论,对各种有害言论进行引导、揭露与批判,让社会公众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认清其真面目,认清其观点的实质与危害;同时,要利用好互联网平台,通过建设各种红色网站、理论频道,加强对网络论坛的介入,旗帜鲜明地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和灌输,多给大学生传播正能量。其次,各高校也要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创新红色资源教育模式。如针对大学生喜欢从各互联网站获取信息的习惯,高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建设红色文化专题网站,为他们提供各种红色文化的信息和资源;又如辅导员、团委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班级QQ群、班级微博、班级微信群等平台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

(3)加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全员育人的原则,广义上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应该包括高校全体教职员工。本文的师资队伍主要是从狭义上理解,即高校从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人员,包括党团机构工作人员、辅导员队伍,还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教师作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其自身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的信仰与坚持,直接影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学习效果。首先,从事红色文化教育的老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遵守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其次,这些老师必须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历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从中读出中国共产党人为首的中国各革命阶级、阶层为求得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力量;再次,这些老师还要有足够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艺术。

三、总结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本文以“红色革命文化”作为景观文化内涵,结合景观设计学理论,以大悟县城市入口设计实例,采用景观情感表达的设计手法论述红色文化理念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景观文化,文化内涵,景观设计

1、红色景观文化

1.1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的载体。红色文化能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形成道德风尚,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因此,应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2红色景观及其文化内涵

红色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形式,主要是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它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内涵,组织接待并开展缅怀学习为主体的景观形式。因此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尤其重要。

2、红色景观文化的特性

2.1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景观文化载体在空间上连成一体,在时间上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形成特有的文化域。不管是地域景观文化还是民族景观文化,其所反映的景观文化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的改变。

2.2地域性

地域文化是在人们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共同生活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又形成了景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审美需求形成景观文化在艺术层面上地理特性,因此在利用不同地域的特有景观元素进行造景时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地理特征。地域性特点在红色景观文化中表现尤为明显。

2.3融合性

景观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处于各类文化并存的大环境之中,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同其他艺术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形成自身完整的发展系统。红色文化内涵的丰富必须注重和当地特有的文化、地方风情等资源相结合。

大悟县红色资源相当丰富;城市入口背靠七里冲生态公园;场地仅靠澴水河,所以,该设计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以绿色生态为原则、以蓝色滨水为大背景”设计理念,其目标是把红色文化主题逐步渗透并与整个区域大背景相融合,极大的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2.4继承性

景观文化的形成都是由某些社会群体通过世代积累、创造、继承和发扬使景观文化源远流长的过程。所以无论哪种景观文化,我们都能从中找出某些贯穿其中的特性和理念,而景观文化的其它个性都是在这基础上形成的。红色景观文化是当地历史人文与自然风貌的综合体现,其不可复制性正是源于明显的继承性从而使得红色景观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3、红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场地现状分析

3.1.1规划场地与周边环境

明确该场地与周边空间是如何通过交通、视线、使用等相联系的,从而使规划场地中的红色景观成为当地景观文化连续体中的一个顺畅的环节。

该规划场地位于大悟县南部,是重要的城市入口景观节点,四周被交通道路包围,北面有县道通过,西临澴水河,东临京珠高速公路,沿河地段有300多米,规划面积2公顷。总体而言,场地在整个周边环境中处于交通岛位置,同时也是城市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红色景观作为革命老区大悟县的特色文化景观,有利于提升城镇文化形象。

3.1.2规划场地内部要素

对规划场地内原有的景观元素、景观功能、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原有景观在视觉、心理和环境中的特性,使新建景观与原来景观在时间、空间上存在延承性。

场地大部分为一般农田,地形较为平整;水域面积丰富,水质较好;场地内基本没有可因借的自然景观;植被覆盖多为井田状,植被景观元素的组织上有难度;此外入城主干道和场地内水域将整个场地分成四块;对于场地的功能结构和交通组织划分有很大影响。

3.2场地规划设计分析

3.2.1交通道路分析

设计场地以四周的道路为边界,东面紧邻京珠高速公路,由此形成快速的交通视线,此设计中强调“线性”,东面广场放射式道路的组织,行道树的线性排列,产生强烈的形式感,适宜于快速交通过程中对景观形成深刻印象。

场地内连接东西区有两个路口,主园路将整个分散场地联系起来,西区靠近澴水河为滨水景观大道,其余场地由次园路可以任意到达。

3.2.2空间功能分析

结合场地现状和设计理念,划分了八个功能区,东区紧靠京珠高速为生态风景林,起防护隔离作用;此外场地北部和南部也分布有生态风景林,以保证场地绿化率;东区其余为纪念性广场和高速服务区。西区靠近澴水河边为滨水景观带,考虑到为以后为周边居民服务,设有老年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休闲广场和休闲健身步道。

3.3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运用

艺术性是景观文化中最重要的特性,景观小品普遍反映出的缺乏感染力问题也就在于其艺术成分太低。景观小品传达文化内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色彩、形态结构或者布局等表现出来。因此,设计时需要根据文化内涵传达的不同方式达到相应的视觉审美要求。

3.3.1景观小品造型上的运用

本设计通过对景观小品的不同造型来体现革命战争及红色文化,如残破的瓦砾、熊熊燃烧的战火、折断的枪、四重门、战后的云梯等小品元素,这些景观元素的运用使人能很直观的感受到战争氛围,回想起当年艰辛的革命历程。

3.3.2景观小品色彩上的运用

场地中的五组小品均采用红色,一方面是红色象征战火,忆当年峥嵘岁月,另一方面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使得在以绿色植被和蓝色滨水空间的大背景基调下,凸显红色小品的主题效果。

3.3.3景观小品寓意上的运用

首先战争中的“瓦砾碎片”用来寓意昔日的家园被战火无情的摧残,房屋被毁、流离失散;“熊熊燃烧的战火”寓意战争的激烈状况,战火硝烟仍在继续;“折断的枪”寓意战争转折,黎明破晓前,光明指日可待;“四重门”寓意战争结束,中国从一个旧社会进入一个新社会;“云梯”寓意新社会下人们的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在节节发展,步步高升。

3.3.4景观小品在空间布局和游览路线上的运用

有时景观所表达的文化理念需要人与景观在互动参与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人在景观中行走,感受其空间、形式、色彩等变化,这时景观设计中需要有道路让人们能够接近,场地内部要有适宜的空间让人们在其中行走和停留。

场地主园路沿路布置景观小品,按照小品寓意和其在空间上的设置,从东区到西区是重走革命历程,从西区到东区是回顾革命历程,使得横向空间上和纵向时间上形成革命战争的历程再现,使人在观赏行进过程中,加深对景观的印象。

3.4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植物配置中的运用

3.4.1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

凸显红色景观文化的同时,也要体现设计的生态原则。对于“红色文化”题材植物配置也要牢牢把握环境主体与人的关系,围绕设计场地营造场所精神。

配植常绿树种松柏等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植物,营造纪念氛围,如柏树因其苍老刚劲和不怕严寒、四季常绿,比拟人的坚贞不屈和万古长青的意志精神。本设计场地内的松柏类植物有雪松、龙柏、圆柏、池杉等。所谓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配植形式,因它们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同样象征了革命先辈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此外桂花香气四溢,喻示革命精神永放光芒;种植含笑表达对先烈们含笑九泉的欣慰;杜鹃象征革命烈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些寓意植物的使红色文化的主题得以体现。

3.4.2景观植物色彩、形态上的运用

植物四季变化的绚丽色彩为各种景观的营造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视觉感受。针对体现红色景观文化,较为适宜的是白色系象征纯洁,如白玉兰、广玉兰、含笑、樱花等;红色系象征革命,如枫香、石榴、合欢、夹竹桃、凤凰木等;黄色系象征高贵,如腊梅、金桂、云南黄馨、金丝桃、黄花菖蒲等;紫色系象征庄严,如紫花泡桐、紫丁香、紫藤、三色堇等。

除了选择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树种外,要特别注意植被种类的多样性,以免造成过于烈士陵园似的肃穆氛围。此外还要注意乔灌木的比例搭配,常绿、落叶树种和色叶树种的比例搭配。

场地内植被的选择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城市主干道绿地率大于30%,行道树为常绿树种香樟搭配乡土树种乌桕,使得四季景观色彩丰富。东区的放射式广场道路种植雪松、圆柏,搭配女贞、黄杨等绿篱以及地被植物,形成错落的景观层次。西区滨水地带,种植水杉、黄花菖蒲等水生植物,利用驳岸退台的方式,增加绿色垂岸植物如垂柳、垂枝樱花、云南黄馨,结合木栈台等,减弱堤岸生硬感,增强亲水的方便度和安全度。此外适当配植乌桕、鹅掌楸、银杏等色叶树种以丰富景观色彩,孤植、片植亦可。

4、总结

运用情感表达的设计手法,红色景观文化表达当地居民的场所情感、景观意象,强化了他们的场所认同感的同时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也为革命老区来难得的发展良机。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李少云.城市设计的本土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肖群章.参观红色景观应有正确态度[J].中国民兵,2005,(8).

[3]王娟.红色景区的景观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4]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5]夏晓韵.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6]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年06期:3-10.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新时代;开发;三维路径

一、新时代高校图书馆与红色文化开发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创造的物质、精神和制度财富的总和[1],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红色文化是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深化和中国建设发展而持续扩大外延、丰富内涵的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成长属性。

(一)红色文化对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2]。红色文化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升华,是最宝贵的无可替代的精神财富。保护赓续、传播弘扬红色文化是高校图书馆应承担的文化使命。

2.有益于增强文化自信和引领文化认同

高校图书馆承担着新时代大学生价值引领的重任,其要旗帜鲜明地展现立场、把好舆论导向,以革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红色信仰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最为根本的自信,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离不开红色文化的洗礼、淬炼。3.有助于贯彻新时代“三全”育人理念2017年“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提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改革,要求高校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人才[3]。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校园红色文化的活跃基地,研究红色文化开发有助于开拓高校人才培育的新形式、新渠道、新路径。

(二)高校图书馆开发红色文化的现实需要

1.红色文化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高校图书馆,承担高校文献保护、资源建设的重要职责,红色文化建设是其工作重点。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必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根据学校文化建设需求,及时开展红色文化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及其他载体资源的收集整理、组织工作,并对这些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以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2.红色文化是高校图书馆宣传教育的优秀载体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宣传窗口,肩负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职能。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红色文化在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思想水平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高校图书馆应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占领思想高地,深入教育实地,引导大学生守正道、走大道。

3.红色文化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有力支撑

新时代红色文化发展为高校图书馆完善与提升服务理念、增强和创新服务模式提供动力和支撑,其已成为深刻作用于高校图书馆外部服务环境、内在服务意识的系统性、大众化红色生态文化。高校图书馆必须强化使命意识、时代意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优化基础服务工作,提高创新服务能力。

二、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开发调查分析

近年来,红色文化研究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热点领域,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相关核心期刊论文393篇、硕士学位论文584篇、博士学位论文46篇,其中高校图书馆与“红色”和“红色文化”相结合的相关论文较少。由此可见,目前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研究还在浅层初期阶段,有待深耕。因此,文章主要以不同层次和地区的10所高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对其红色文化建设与开发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一)调查内容及现状分析

文章调查对象为5所“双一流”高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5所普通本科院校(贵州理工学院、延安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南通大学、嘉兴学院)图书馆。文章主要调查上述高校图书馆近三年在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与开发、红色阅读活动推广、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以及思政教育等方面的开展情况,从而归纳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开发的路径。

1.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与开发

近三年,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得到高校图书馆的重视:北京大学图书馆整理推出“革命文献”相关图书资源;复旦大学图书馆接受捐赠延安时期鲁艺版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图书文献等资源;武汉大学图书馆收录展示大型纸质图书专辑《中央档案馆藏日本侵华战犯笔供选编》;延安大学图书馆着重加强红色特藏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数字化,自建“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嘉兴学院图书馆新增“红船精神研究与红色文化数据库”;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开设“党建书屋”,分类推荐党刊、党书;贵州理工学院图书馆推出“馆员推荐专辑”,从馆藏文献中精选红色文化相关研究文献。

2.红色文化阅读推广活动

近三年,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各高校图书馆纷纷推出与“党建”“党史”相关的“读书月”系列红色文化阅读推广活动,除了举办传统类型的红色主题文献展、红色影展、文献图片展,一些高校图书馆还推出特色精品活动。例如,复旦大学图书馆举办多期“旦旦思政”读书会,精选符合“立德树人”宗旨的图书供师生交流;东南大学图书馆开展“100本”红色电子图书推荐活动;武汉大学图书馆举办红色建筑影像大赛;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举办第十五届读书节,并推出30多期“红色悦读”,讲述红色历史。

3.参与校园红色文化建设

近三年,这10所高校图书馆开始打造红色文化空间,成为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以李大钊之名建立了革命文献专藏阅览室—“大钊阅览室”;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打造了红色文化学习空间,汇聚多类型党史学习资料,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南通大学图书馆建立“传习书屋”,为全校师生提供红色书籍借阅、研讨和举办专题阅读分享会的场所;嘉兴学院图书馆成立红船精神研究和红色文化传播资料室;延安大学图书馆设立红色文献阅读室;西安工业大学图书馆成立西安高校首家“红色文化”图书馆。

4.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北京大学图书馆制订《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打造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主动对接相关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内容和服务支撑。复旦大学图书馆建立360度全景在线展览的“毅公书屋”,推出“陈毅元帅生平”小视频、陈毅元帅的藏书书目,供师生在线浏览学习,集参观、学习与研究于一体。武汉大学图书馆的“第二课堂”平台已投入使用,2021年在“第二课堂”平台举办第六届“书香大使”活动,以“在基层一线上好‘行走的思政课’”为工作目标,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反哺家乡书香远播”为主题的专题社会实践活动。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引导学生利用微信参加线上党史学习竞赛,以此学习“新时代红色讲堂”数据库内容。西安工业大学图书馆打造学“四史”第二课堂,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四史”教育进课堂系列活动。

(二)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

1.红色文化资源建设挖掘不足、发展不均衡资源建设是红色文化开发和利用的根基。现阶段多数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尚在起步阶段,馆藏资源以纸质书籍为主,规模不大、不成体系,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不足。甚至有些高校图书馆直接将红色文化相关主题的图书资料集合在一起,收集整理流于表面,对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的文献界定、资源类型、建设力度缺乏整体规划,对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有效整合有待加强。

2.红色文化阅读推广活动类型趋同、模式待创新特色资源推荐、主题图书荐读、朗读大赛、系列讲座、知识竞赛都是高校图书馆常用的阅读推广方式。一些高校图书馆在开展红色文化阅读推广活动时,活动形式同类化趋势明显,不能很好地呈现“红色”这个特殊主题,红色文化核心价值提炼不足,其阅读推广活动形式需要创新。

3.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布局偏小、特色不明显从此次调查结果来看,高校图书馆打造的红色文化空间大部分类似红色书屋或者红色文献资料室这样的展示空间,缺乏软、硬件的有机配合,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有限。总体来看,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布局上考虑不充分,未能充分利用图书馆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中心的优势,打造独具本馆特色的文化品牌。

4.思政教育功能开发重视不够、效果待提升

从此次调查结果来看,相对“双一流”高校图书馆而言,普通高校图书馆在参与思政教育方面的资源、技术、人力的投入少。投入少的深层原因在于大多数普通高校图书馆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仅把思政教育当作阅读推广活动的一部分或者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一种延伸服务,对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下的图书馆角位定位不够明确,缺乏运行机制,呈现的育人效果不能持久长效。

三、基于三维方向研究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开发路径

从此次调查结果来看,近三年高校图书馆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在具体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文章在总结10所不同层次和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开发红色文化方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长度、实践广度、时代高度三个维度解构和研究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开发路径,以期对高校图书馆开展红色文化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一)延展理论长度:守正创新,为红色文化开发提质

1.牢记立德树人,培养红色文化开发人才队伍

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发红色文化,一是要求高校图书馆要具备红色意识,紧扣时代脉搏,站稳人民立场。近年来,众多高校图书馆纷纷开展“主题党日”“四史”学习教育等系列活动,不断夯实馆员红色文化教育,守牢图书馆宣传主阵地。二是要有创新意识,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新时代要求,重视人才队伍培养,才能进行红色文化创新性、可持续性、多元深度开发等各种探索研究。例如,东南大学图书馆举办“首届馆员服务创新案例大赛”;北京大学图书馆积极参与“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标兵)”评选,旨在鼓励馆员创新意识,激发馆员潜能。

2.深化理论研究,构筑红色文化长效开发机制

徐建华等人提出“红色专藏”主题概念,从图书馆学角度认为红色文化是一种需要系统收藏、与系列主题相关的资源集合,需要加强知识系统传播[4]。伍巧等人深入思考影响红色文化建设的因素,提出要明确工作思路,建设统一标准体系,在注意形成特色的基础上推动行业整体性研究[5]。众多学者不约而同地谈到红色文化开发是项系统性、常态化建设工程,需要构建长效运行机制。高校图书馆要总结建设成功的案例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整体规划和系统思考,从顶层设计到资源整合、人员配置、推广策略、过程管理、反馈评价以及环境建设等方面构筑红色文化开发的长效运行机制,形成符合本馆特色的开发模式,为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外拓实践广度:多元协作,为红色文化开发增效

1.以红色文化为中心,联合打造特色开发高地

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指出,高校校园文化的标志性高地和精神内涵体现在图书馆特色馆藏上。红色文化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还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我们要鼓励红色文化“迎进来”:鼓励各种要素共同参与,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方式,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复原李大钊工作过的图书馆主任室、毛泽东工作过的第二阅览室,招募专题展览讲解人,通过对实物、历史、价值等多方面的解读,创造红色文化空间建设新功能;鼓励各部门联合开展,明均仁等人的调查显示,高校图书馆已逐渐形成以本馆为主、联合校内外其他团体共同参与来推动红色文化建设活动,以特色促进活动优势互补[6]。唯有集众人之力,走特色化之路,高校图书馆才能摆脱红色文化开发的同质化困境。

2.以红色文化为支点,多方撬动跨界开发大局

我们要鼓励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开发“走出去”。自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利好下,以“红色”为主题的“红色研学”进入图书馆学界视角,形成可行性很强的教育实践活动[7]。红色文化是历史见证,是生动教材,是宝贵资源,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资源属性。【】总书记参观北大红楼时强调,要用史实说话,生动传播红色文化[8]。例如,嘉兴学院图书馆联合其他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史志办等多家单位[9],研读“红船”文献,建设数字“红船”,以文旅结合深度发展思路打造“红船”文创品牌,推动红色文化阅读推广活动向更高品质发展。

(三)站在时代高度:与时俱进,为红色文化开发赋能

1.契合时代精神,盘“活”红色文化思政功能

要搞“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讲求“内嵌外融”,高校图书馆是“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普通高校图书馆更要主动融入“大思政”体系,向内深耕作为馆藏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资源的红色文化,向外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开发课程,紧扣时代脉搏,把红色文化嵌入课程讲学、现场教学、实践研学,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宣教方面的资源优势、人力优势、环境优势、生态优势,盘活红色文化这一具有强烈底色的思政大棋。

2.数字重塑生态,提振红色文化开发前景

新时代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新态势,5G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流网等技术与经济、产业加速融合,虚拟现实市场、网络视频市场已成规模[10]。高校图书馆应将红色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如贵州理工大学图书馆推出的学党史系列主题线上展,不仅展示红色艺术作品、党史学习教育资料,还有在线VR全景、即时轻互动、长征知识问答等趣味互动环节,探索在线全景VR沉浸式体验红色主题展示等;延安大学图书馆建设“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应用热词分析功能。随着数字技术应用人文科学领域研究的兴起,高校图书馆要借助阵地优势、平台优势、人才优势,构建立体化、智慧化大阅读体系,成为红色文化的“生态共建者”。

四、结语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和定量评价

1.主要内容:1927年秋,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成立;1928年3月,爆发了轰动闽、粤、赣三省的“三?二五革命暴动”;1929年—1930年,红四军三次来到,有力地推动了革命斗争的发展,期间发生了著名的“圳下战斗”和召开了在苏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罗福嶂会议”;1930年5月,在时任县委书记古柏的协助下,同志在作了他一生中最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写下了《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光辉著作,首次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提出了“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思想路线,初步形成了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也由此成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祥地;1934年10月,在、的领导下,何长工、潘汉年在罗塘与广东军阀陈济棠成功地进行了“罗塘谈判”,为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实行战略突围转移和顺利突破敌人设置的第一、二、三道封锁线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革命武装斗争的深入开展和红色区域的不断扩大,苏区军民进行了各项轰轰烈烈的建设。在政权建设方面,全县7个区98个乡,相继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府和区总工会;在武装建设方面,成立了红二十一纵队、县军事委员会和县赤卫总队,组建了红五十团和红军独立三师;在经济和文化建设方面,在暗径建立了苏区兵工厂和在各乡创建了列宁小学并书写了大量的宣传标语。为保卫苏区的胜利果实,革命群众踊跃参军参战,在发生的较为著名的战斗就有12起,沉重地打击了反动势力,军民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经统计,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3514名。

上述所有革命活动,在留下了大量的红色革命遗迹。经统计,全县目前共有35处革命遗迹,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近期还将遴选出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革命旧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革命遗迹是苏区军民当年进行革命斗争的直接产物,是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凝聚着深刻的内涵,蕴藏着丰富的革命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

2.主要特点和定量评价

①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多彩。首先,有着非常丰富的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从第一个党小组成立开始,厚重的革命历史在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存,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调查旧址、罗塘谈判旧址、红四军大队以上干部会议旧址、红军医院旧址、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旧址、中共县委旧址、古柏烈士旧居、圳下战斗旧址、罗福嶂会议旧址等;其次,还具有丰富的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这其中包括以《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所形成的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也包括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产生于苏区时期的民谣、红色歌谣、白话剧等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如《十送郎当红军》、《暴动歌》、《哭五更》、《农民出路歌》、《红军纪律歌》等。

②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且相对集中。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其中长宁镇、晨光镇、吉潭镇、澄江镇较为集中。

③红色文化资源品位较高。截止到2011年,全县已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调查旧址、罗塘谈判旧址,其中调查旧址为为待批第七批国保单位;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红四军大队以上干部会议旧址、红军医院旧址、中共县委旧址、古柏烈士旧居,其中古柏烈士旧居为待批第六批省保单位。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调查旧址,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古柏烈士纪念碑、罗塘谈判旧址。近期还将有一批革命旧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④红色文化资源伴生资源丰富。由于革命的发生地多集中在偏远的山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又具有别样的特色:美丽的自然生态资源、多彩的客家文化资源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等与之相伴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乡土人情、鲜明的地域特色及人文遗迹与自然环境完美的结合又构成红色文化资源的另一大特色。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情况

1.保护情况。在30多处的革命旧居旧址中,除调查旧址保护比较完好外,其余都因年久失修而损坏严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上级下拨的维修与保护资金较少。1972年,省革命委员会下拨了3万元修复调查旧址资金,1987年发生5.8级地震,省里下拨了1万多元用于维修调查旧址,2007年,我县向国家旅游局争取到70万元资金用于罗珊政府搬迁出“罗塘谈判”旧址办公和用于“罗塘谈判”布展等资金,此外自2008年以来,上级每年下拨给县纪念馆10万元左右的免费开放资金,除此之外,没有下拨更多的革命旧居旧址的维修与保护资金。二是县财政投入维修和保护资金的情况。2003年,在县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投资150万元新建了调查陈列馆和按原貌修复了红军医院旧址。2008年,争取民间资金4万元,对中共县委旧址进行了维修。2011年,县政府下拨30多万元对调查的整体环境进行再次改造。今年,又投入107万元对“罗塘谈判”进行布展。同时,今年县财政又下拨4万元给项山乡政府对“罗福嶂会议”旧址进行维修。此外,县财政今年又下拨了30万元给县纪念馆用于挖掘整理《调查》的史料、申报革命旧址编制维修方案等方面的费用,今年也下拨了5万元给我局,用于编制“求是园”项目的经费。可以说,去年以来,是我县对红色文化资源投入最多的时期。三是请求上级给予关心和支持。由于是贫困县,要对现有的革命旧居旧址进行全面的修缮不太可能,只能逐年增加。但由于的革命旧居旧址基本上是明清时期及二十世纪初建造的土木结构建筑,多数革命旧址因年久失修而损坏严重,有的甚至成了危房,如不及时加以维修,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如在罗福嶂会议的旧居在10多年前已倒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2.利用情况。如前所说,由于的革命旧居旧址缺少维修和保护资金,因而影响了开发利用。除调查旧址外,大多数革命旧址都还处沉睡状态。调查旧址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也是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接待参观人数突破了5万人次,较好地促进了我县旅游业的发展,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还较低,远远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和提升,以实现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化。

三、红色文化的创作和宣传情况

1.红色文化的创作情况。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县创作了《毛委员来到马蹄岗》歌曲。1993年,出版了《古柏》一书,2003年,印刷了《调查》(内部资料)一书,同时还出版了《调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一书,书中收入了原中央党史办副主任石仲泉等领导和海外内专家、学者的论文。2011年县纪念馆印刷了由外国传教士鲍斯菲德夫妇分别撰写的《的故事》和《发生在的故事》两本书。这两本书作为了解调查旧址来历的内部参考资料。今年4月,县纪念馆还整理出版了《调查史料选编》一书。此外,县内外的广大党史专家和学者,在《党史文汇》、《山西党史》等刊物中,发表了大量的有关《调查》和古柏烈士等方面的文章。

2.宣传推介情况。2003年11月,我县承办了全国性的“纪念同志诞辰110周年暨《调查》发表73周年”的学术研讨会,邀请了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等中外学者参加,同时,还邀请了总政歌舞剧团的演员来我县宣传演出。去年,电视台来我县摄制《调查》专题片并在旅游栏目播放。近期,市电视台也来我县拍摄《红色档案》节目。今年,为迎接中央调研组来我县的调研,县委、县政府专门制作了《马蹄声声寄深情》专题片。此外,在央视和省市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陆续播发过有关红色文化的稿件。

四、发展红色文化的主要举措及政策制定情况

1.主要举措。一是制定了革命旧居旧址的保护规划。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成果,我县拟订了县文物保护与维修规划。将35处革命旧居旧址中的21处红色文物列入振兴赣南苏区文物保护的项目当中。二是将文物保护与维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今年已预拨了30万元给纪念馆作为向省、市文物部申报编制维修方案的配套经费,同时还下拨了4万给项山乡政府作为维修“罗福嶂会议”旧址的经费。三是积极向上争取文物维修经费。今年2月,省政办公厅已将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古柏烈士纪念碑、调查旧址等文物列入我省向国家部委争取维修经费的项目。省文化厅也下发了《关于协调国家有关部委对县革命旧址维修项目进行立项的办理意见》(赣文厅字〔2012〕3号)。四是积极申报国保和省保文物单位。调查旧址为省保单位,也是待国务院正式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司马第围屋及古柏烈士旧居等2处为待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是打造“求是园”项目。为唱响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祥地这一红色文化品牌,我县将计划兴建“求是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为3.2亿,即将调查旧址扩建为“求是园”,同时,维修和保护一批革命旧居旧址,修缮和保护一片历史街区。具体说,就是扩建一个调查陈列馆新馆,以展示《调查》一书中所涉及的政治、交通、商业、人口、土地、山林、借贷、教育、医疗、宗教、文化、妇女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像一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画卷呈在世人面前。同时,修缮和保护一批革命旧居旧址,对搞调查时所走访的民居、店铺和作坊等街区进行修缮和保护。该项目既保护文物又开辟一条红色旅游的线路。六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境内的主要出口路悬挂“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祥地”等固定的大型宣传牌。整理和出版《调查史料》等出版物,邀请国家、省、市媒体来我县拍摄和撰写专题,举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创作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等。

五、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建议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一、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义

(一)激活学生认知兴趣,提高理论感染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内容多、课时总量偏少、大班集体上课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现实困境。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教师一言堂灌输,就教材讲教材,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缺少生动性和感染力,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失去学习了解理论的兴趣,甚至反感排斥。高校周边的本土红色文化往往是学生熟悉或听说过的,他们对发生于当地的名人大事有着天然的好奇、亲近和接纳感。教师充分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这种乡土亲近感、地域零距离及“红色教育直观生动、感染力强”[3]的优势,把本土红色文化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有效化解教学资源单一、教学内容单调、课堂气氛沉闷的尴尬,拉近理论与学生的距离,激活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兴趣,提高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拓展教育教学方式,增强理论自觉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优秀思想品质、高尚道德修养、良好政治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优良素质的形成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教化,而红色文化就是这样一种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品格养成教育于一体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它承接着过去,启迪着现实,昭示着未来,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和鲜明的现实性,是时代精神不断发展创新的坚实文化基质,是当代大学生宝贵的精神食粮[4]。挖掘内涵丰富、价值恒久的本土红色文化,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拓展创新教学方式。例如,改变课堂单一讲述法,用多媒体技术以影像、图片等形式直观展示当地革命历史人物事迹,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震撼冲击;鼓励学生课前搜集地方红色史料并在课堂上讨论,在师生互动、学生参与过程中给学生以精神教育;改变坐而论道、足不出户的教学模式,增加课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直观感受革命先辈英勇奋斗的足迹。这些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使本土红色文化的精神气质与力量得到彰显和印证,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的自觉自信。

二、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策略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发挥本土红色文化的特色优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现。

第一,提高价值认知,形成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保障机制。思想上是否重视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是本土红色文化能否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保障。因此,高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应提高对本土红色文化的价值认知,对红色文化研究提供配套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制订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创设有利于本土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良性大环境。例如,增加课题研究立项,鼓励教师整理研究红色文化资料,并将成果纳入奖惩考核机制;主动联系地方红色教育基地,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实行免费开放;对红色实践考察活动在车辆安排、时间调整、经费来源等方面予以支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等。这些措施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效机制保障。

第二,提升教师素养,打造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优秀团队。邓小平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将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其育人功效,必须拥有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团队。首先,教师应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对所教的理论能“诚教之,笃信之,躬行之”。其次,教师应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在远离红色文化时空的当下,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运用本土红色文化消解学生的精神困惑,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持续深化教育理念和提高教学能力。第三,教师应有团结敬业态度和对理论的长期研究精神。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分散,研究力量薄弱,要形成系统规模的教育教学体系,仅靠个人一时的兴趣热情是无法实现的。只有教师具备教书育人的端正态度、长期钻研的耐性、团队协作的努力、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红色文化才能够创造性地融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并永久传承和泽被后世。

第三,立足基础阵地,改革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阵地和主要环节。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一言堂灌输模式,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上,高校教师可以先极富创意地导入当地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抓住学生眼球,点燃学生激情,震撼学生心灵,让学生心驰神往,然后,再适时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思考问题。

第四,加强实践环节,营造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软性环境。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利用地缘上的优势与便利,一方面积极扩展校外红色实践渠道,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与革命品质;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红色公益活动,让学生深入基层,接受最直接的教育和锻炼。另一方面,要丰富校内红色主题活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环境,为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营造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软性文化氛围。

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旨和根本所在。面对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受到冲击与挑战的严峻形势,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需要坚持和突出正确的导向性。这种导向性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本土红色文化素材的运用,教师必须严肃把关,充分搜集和严格筛选红色史料,本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将其导入教育教学活动,力求服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

(二)适当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红色文化的选材与运用,要注意适当、适度和因地制宜。第一,本土红色文化素材要真实可信,涉及的红色人物和故事必须确有其人其事。教师引用例证时不能掺杂个人乡土情结,绝不信口夸张或随意编造,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奉行严谨求实的态度,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客观、全面地考察,不溢美,不掩恶,不苛求,不以偏概全。第二,教师引用具体的红色故事来讲透重大理论问题和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是辅助性的,只可适度,不宜喧宾夺主,要防止偏离、背弃主题。第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注意根据高校地域条件、资源特色、经费状况等具体情形,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三)整体性原则

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长期工程,其规范、持续、健康地开展,需要高校各主管部门和教学单位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一,高校各管理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制定制度,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本土红色文化教学与实践活动,避免混乱无序、重复浪费情况出现。第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适当增加红色文化实践教学课时。第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单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是难以胜任的,可以纳入如历史、文学、旅游等其他专业课教师及乡土特色人才、校外同行专家,组成专兼具备的人力资源库。第四,形式与效果统一。科学规范的考评监督机制,是防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流于形式的深层保证。于教师,学校要建立激励考评机制,使教师有更好的制度保障和更大的工作动力。于学生,要打破传统的闭卷考核方法,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实践活动提交的论文或调查报告综合评定成绩。

(四)合力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