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文化教学案例

红色文化教学案例

红色文化教学案例

红色文化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一、问题的提出

“05方案”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列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经过近10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对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1]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让我们看到“纲要”课教学确实也存在诸多问题,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学的生动性、吸引力和说服力不够,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部分学生的被动性、消极性和对待“纲要”课的无所谓的态度。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一直在关注“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找到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在调查和访谈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学生对基本史实、基本观点、大概脉络、主要人物、重大事件等比较熟悉(特别是文科生),大学“纲要”课,只看教材,还没有中学的详细、生动,所以学生认为似乎没有再学的必要。

二是空间的距离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笔者所在学校属于省属高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全省各地,毕业后大多留在本省工作。了解浙江的过去,知晓浙江的省情,是学生的迫切需要,再加上本乡本土的亲近感,涉及到本省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学生学习热情较高。比较而言,对于其他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由于空间的距离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型教学方式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可否认,有些教师采用“灌输”型教学方式也能把课讲得非常精彩,深受学生喜爱。但照本宣科式的“灌输”型教学方式,由于缺乏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排斥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是教学效果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入脑入心,直接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在与毕业班的学生交流中,部分学生反应,上课听了,笔记记了,考前背了,考试成绩也不错,但是不久就又忘记了。究其原因,是没有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缺少独立的思考,缺少真正的体验和感悟,当然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基于上述原因和表现,如何利用新的优质教学资源充实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纲要”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已经显得非常必要。笔者认为充分利用浙江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大大提升“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路径探析

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探讨由来已久,近些年来逐渐形成热潮。但是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共识。本文所讲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浙江省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红色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在各个历史时期浙江省都曾涌现出大批英雄人物和永远值得后人铭记的英雄事迹,革命遗迹遗址遍布全省,如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宁波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台州市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纪念地、温州市浙南革命根据地旧址、丽水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旧址、湖州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及司令部旧址、杭州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萧山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等。目前浙江省拥有部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家,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0多家。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感染力强,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明显,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易接近性及很强的文化传承和政治导向价值。这是浙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为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进“纲要”教学改革提供了最根本的前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恰当的材料,在进行教学的同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恰当的帮助,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掌握规定的目标。有效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关注教学效益、关注反思教学,其核心是强调学生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笔者将浙江红色文化资源引入“纲要”教学,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试图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期找到可以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一)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法学院,1870年由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教授(C.C.Langdell)首创,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案例教学不是简单的阐述事实的课堂举例,而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它具有开放性、探索性、互动性等特点,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等的良好习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典型案例,学生通过阅读熟悉案例后,在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以有效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典型案例材料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浙江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纲要》课教学提供了大量具有本土亲和力的案例,但不是每一个案例都可以用于课堂教学。案例选择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败。高度的启发性是经典案例的特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孔子关于启发性教学的言论对后世影响至深。选择案例时,必须关注此案例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发学生思想碰撞。

案例选择还要求教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实际能力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更要贴近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困惑点和问题点,才能加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3]例如,在《纲要》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教学中,授课对象是文学班的同学,笔者选择了“南湖红船”作为本章案例。 “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红船,一直接受着人们特别是共产党人的瞻仰。”[4] “南湖红船”无疑与本章核心内容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此外,案例富有启发性,可以在很多方面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例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诞生与嘉兴南湖?是偶然还是必然?因为是文学班的同学,文科基础较好,所以笔者又引导学生将讨论引向深入,由南湖红船引申至“红船精神”。“南湖红船”案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思考和交流中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研究型教学

造成《纲要》课“上课听了,笔记记了,考前背了,考试过了,考后忘了”这一弊端的主要原因是所学内容没有真正入脑入心,倘如此,《纲要》课“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5]的教学目标将无法实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研究型教学,可以把大学生的问题意识、求真的态度与探索精神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问题,从而有效克服上述弊端。

研究型教学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学生选题、自主探索、小组讨论、课堂交流。教师要全程关注,关键时给予点拨和指导。四个环节当中学生选题是前提,学生选题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跑题,选题必须与教材内容相关,必须在浙江红色文化资源范围内选取。可以选取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可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杰出代表、普通百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最终成果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调研报告。在不跑题的前提下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引导具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组成小组。自主探索是关键,这个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纸质资源。如通过网上图书馆和期刊网查阅相关文献,充分利用好图书馆、档案馆收集相关资料,鼓励学生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等。资料收集完成后指导学生分析解读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实践,以发现问题、寻找规律直至得出结论,最后形成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小组讨论是完善,同一小组的同学充分发表自己意见,达成共识,补充资料、修正观点、完善结论,在生生互动中共同进步和提高。课堂交流是拓展和升华,课堂交流时,教师可以是主持者,也可以是平等的参与者,不同小组的成员共同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可见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非常之重要。浙江红色文化资源是浙江省高等院校进行《纲要》课实践教学的优质资源,以其独有的特点和功能在《纲要》课时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红色文化资源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和载体直观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不懈追求,让学生重回当年、触摸历史,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把握历史脉搏及其内在的规律性,顺利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利用浙江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纲要》课实践教学,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

浙江展览馆纪念馆博物馆众多,馆藏丰富,从时间段限上来看,贯穿了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参观考察不是红色旅游,考察前要要求学生查阅收集相关资料、明确考察目的,考察后要提交相关报告。通过参观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浙商博物馆等,将感性认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拓展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学生们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触摸历史,触及心灵,升华感情,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求。单向性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2.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虚拟实践教学

实地参观考察固然重要,但是一个年级的学生动辄三四千人,受师资力量、经费、时空等限制,再加上对安全因素的考量,让所有同学都能参加实地参观考察难度较大。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再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虚拟实践教学,则是个较好的选择。例如,在参观浙江博物馆“钱江潮――浙江现代革命历史陈列展厅”时,教师和实地参观的学生代表用照相机摄像机把陈列展示的珍贵历史照片、地图、藏品、油画、雕塑作品以及音频视频资料拍录下来,做成多媒体课件,再现了“南湖红船和中共一大”、“大革命的洪流”、“土地革命的风暴”、“钱江两岸的抗日烽火”、“走向解放之路”等五个部分。虽然大部分同学没有亲临展厅,但课件逼真的效果让他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虚拟实践教学中加强了对党领导浙江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浙江解放的历史进程的认识,增强了拥护党的领导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利用网络技术建设红色网站也是进行虚拟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收集和分析浙江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图片、重要文献、重大事件、音频视频等分门别类,建设以红色文献、红色档案、红色人物、红色音频、红色视频、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论坛为主要版块的红色教学网站,一方面可以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红色论坛的师生交流,可以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解决思想困惑,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切实提高《纲要》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红色文化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层党支部建设;红色基因;创新实践

高校基层党组织、团组织以培养优秀共青团员、发展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最终任务,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围绕“传承红色精神、树立红色榜样、彰显红色力量”的宗旨,结合基层党团组织建设与学生专业特色、学科属性、学生特点,探索党建创新实践路径,重点开展了“红色精神”“红色理论”“红色行动”等系列活动。

1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实践探索的必要性

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规范化要求来看,以《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为基础,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弘扬“支部建在连上”光荣传统,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为加强党支部建设做出了全面规范,进一步明确了党支部的发展目标,强化支部在人才培养的示范引领作用,重点打造全方位素质过硬的党支部。从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过程性来看,支部在思想引领、活动开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党员对支部建设的总体规划性不强、对支部活动的意义认识不深刻,开展活动任务化、形式化,难以突出专业特色,凸显活动亮点;另一方面高校支部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结合度不高,不能很好地将学科基础、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实现高校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双赢。

2高校学生党建创新工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围绕“传承红色精神、树立红色榜样、彰显红色力量”的宗旨,重点开展了“红色精神”“红色理论”“红色行动”等系列活动。“红色精神”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历史使命感,发挥教工党员的力量,开展“思政第一课”“课程思政”等系列活动;“红色理论”以青年大学习为主,重点提升大学生理论素养,开展“经典书目导读”“红色经典文艺作品”赏析等;“红色行动”以引导青年学生投身社会,旨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党员进社区、进中小学等志愿科普活动。

2.1秉承红色精神,坚定红色信念

2.1.1对话优秀党员、革命英雄事迹,注重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党支部、团支部的思想作风、理念信念教育。在活动阵地方面,通过“思政第一课”、主题团日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等模式,构建课程思政大平台;在活动内容方面,学习革命先烈先进事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实地参观革命教育基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对话优秀党员,向革命先烈表达崇高的敬意,弘扬革命先烈忠贞爱国的精神,激发青年学习爱国热情;在活动形式方面,将理想信念教育蕴于社会实践之中,通过开展红色趣味运动会,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重温革命年代奋斗的艰辛,感悟革命前辈的爱国信念,感叹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青年学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2.1.2严格规章制度建设,注重仪式教育基层党委严格规章制度,通过制定党建工作资料汇编、建立党建工作台账,明确支部委员责任清单,严抓组织纪律教育;坚持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党员积分管理和评比表彰制度,强化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党性原则;严格队伍进出机制,细化委员选拔标准,量化党员评比制度,规范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教育引导党员严格执行组织生活纪律;强化仪式教育,通过党课开班仪式、新党员入党宣誓、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支部委员换届等仪式,使每个同志接收党性教育,更加牢记党员宗旨,明确党员义务。

2.2研读红色理论,争当理论先锋

2.2.1注重青年大学习,红色理论争当先锋基层党支部、全体团支部作为党团建设的主阵地,充分利用好校园内各类活动,将校园文化活动转化为党团建设的重要载体。党支部“人人讲党课”活动、团支部“品国学经典、扬中华精神”经典书目品鉴、“红歌、红色书目分享会”等主题的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在青年群体中营造青年大学习的氛围,促进青年学子和学生党员教育的常态化,在开展读书会、研讨会的同时,运用公众号、网站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会议精神的学习和宣传。2.2.2规范发展党员程序,红色理论牢记于心规范党员发展程序,把好“三个关口”,提升发展党员质量。一是把好“计划关”。做好发展党员计划,根据上一年度发展党员情况特点,制定本年度计划数量。二是把好“思想关”。及时对党员开展思想状况调查与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三是把好“质量关”。根据发展党员工作程序,明确相关规定,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党员发展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注重党员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注重其学习工作表现、综合素质等各方面表现,真正将优秀成员吸纳进党组织。

2.3践行红色行动,彰显红色力量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力抓手,开展“红色行动”系列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投身社会,参加志愿活动,服务社会,以身作则、树立示范,树立党员榜样风采。增强青年学子社会责任感和红色使命感。2.3.1红色志愿活动鼓励青年党团干部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去,通过参与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积极投身社会工作,为高校党建工作搭建实践载体。2.3.2红色示范榜样认真落实“”制度,结合专业特色,要求每位党员同志走上讲台,不仅锻炼了师范生的讲课能力,也鼓励党员积极关注时事,坚定政治立场,讲好青春故事,要求党员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全面发展,通过评比、表彰先进党员事迹,强化学风建设,形成人心向学、人人向优秀看齐的氛围。

3高校学生党建创新工作模式的实践成效分析

高校党建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已成为各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工作的主阵地,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活动的开展,探索和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方法,从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强化社会责任感三个维度,引导广大学生党员和青年学子注重红色精神、红色理论、红色实践,将高校党团建设有机结合,锻造出学生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为青年学子的教育、学生党员的发展与培养工作开辟了工作思路,切实提高了学生党员培养质量,强化了学生党组织队伍建设,提升了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一个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实践过程。

3.1政治引领,增强基层内生动力

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突出学生党支部的政治功能,提升其组织力,是贯彻党的思想,落实党的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基层党支部应该通过组织建设正确把握政治方向,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引领方向,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持鲜明的政治立场,学习中央各项会议文件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

3.2知行合一,打造支部品牌特色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鲜明导向,以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为目标,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打造优质特色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党建品牌的示范、引导、激励效应。加强知行合一的理论修养、创新的活动形式与载体有机结合,学生党员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活动都体现着党务工作者的智慧与创新思维,“人人讲党课”“党员五个一”技能评比、“党团知识竞赛”等新颖的活动形式,充分调动了广大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示范引领作用。

3.3规范模式,形成规范系统运行

总书记强调,“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只有党的基层组织强起来,党员队伍强起来、党的工作强起来,才能凝聚逐梦前行的力量。高校学生支部更应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化运作模式,尤其在当下党建工作的规范化的新形势下,要求高校党建工作必须实现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本案例中的红色基因传承系列活动将党员发展、党员教育、党日活动、“”、团支部团员教育培养等有机结合,实现党建工作的系统化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灿.艺术院校基层党组织“1+2+3”党建模式创新实践探索———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4):65-66.

[2]张振,陆卫明.城市基层党建创新的空间逻辑与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基于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的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0,(06):40-49.

[3]让党支部强起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建创新案例四则[J].秘书工作,2020,(08):19-22.

[4]贺文琴.论“三性三型”活动的开展与创新———基于三个案例活动的分析看高校学生党支部活动的创新[J].大学教育,2015,(03):82-84.

[5]杨帆,黄鑫.“党员身份”如何塑造有效的社区动员———基于30个“党建”案例的探索性研究[J].秘书,2020,(02):15-23.

红色文化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图案 二维构成课程 应用

少数民族图案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构成形式和强烈的色彩搭配,成为最具民族特色的代表,它是记录民族历史、表达民族信仰的渠道。而二维构成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它包含了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两部分,主要研究图形、色彩构成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少数民族图案应用于二维构成课程当中,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宣扬民族文化。

一、少数民族图案在二维构成课程当中的应用意义?

(一)为课程教学提供丰富资源。我国除了汉族以外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通过刺绣、织锦、印染、木刻等形式将图案装饰在服饰、建筑和生活用品上。这些图案记录了民族的历史和信仰,传递了对生活的期望。在院校二维构成课程中进行少数民 族图案的运用,能通过充分挖掘民族图案的深层意义更好地掌握图案视觉表达形式和艺术表现特征,进而更好地了解图案的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等知识。因此,应用少数民族图案,能够为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二)推动课程教学的发展。就现阶段而言,很多院校设立的艺术设计专业都缺乏地域特色和针对性,在课程教学中严重受西方设计思潮影响,以至于学生一味进行西方艺术表达形式的模仿,设计出的作品大多缺少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而在二维构成课程中应用少数民族图案,则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少数民族图案视觉表达内容和艺术形式变化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并且通过解构图案重新进行传统文化的审视,从而给予这些图案新的设计意蕴。在二维构成课程中应用少数民族图案,有助于推动院校课程教学水平的发展。

(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需要。作为民族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图案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够体现该地区人民的风格和审美,是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民生活习惯和审美都严重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在院校课程中应用少数民族图案,则能发现过去被忽视的各种传统艺术风格和样式,从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此基础上,传统文化才能被引入到现代艺术设计,并且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1]。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到一起,则能实现文化创新。因此,在二维构成课程中应用少数民族图案,不仅能够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也能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二维构成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使用的二维构成课程教学材料都还是国内艺术设计专业设立初期引进的欧美国家的教学样板。课程内容在设计上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进行变化和更新,缺乏时效性。

(二)教学内容缺乏地域性。我国二维构成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都是千遍一律,仅涉及构成的基础知识,没有考虑学校所处区域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使得学生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一概不知,无法将课堂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接触的民族艺术文化相结合。

三、少数民族图案在二维构成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因我所在高校地处广西,为了使所探的少数民族图案与二维构成课程结合更加紧密,下文举例都是以广西少数民族图案为例。

(一)通过收集少数民族图案开展课程教学。开展二维构成课程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加强“点、线、面”的观察和理解,并研究不同平面元素在色彩和空间等方面的关系,从而对平面视觉形式产生感性和理性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加强学生创意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从而为学生开展艺术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2]。而学生能否获得创造力,取决于其知识水平、心理素质和思维能力。接触与图案构成有关的知识,则能使学生通过开阔眼界获得知识水平的提高,并且形成更加丰富的思维,继而更好地把握点、线、面和色彩等元素。

(二)通过解构少数民族图案平面元素开展课程教学。在开展二维构成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在二维空间中讲解点、线、面的构成关系和形式法则。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这些理论过于复杂和抽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广西少数民族图案拥有丰富的几何形体,并且有独特的构图形式法则。对这些图案进行解构,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平面构成”的知识。比如,对称是常见的构成形式,能够体现平衡的完美形体。在学习这一形式法则时,可以以壮族织锦被面上的龙凤图案为例,教师可以在图案的中心位置上进行垂直轴线的绘制,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图案。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两边的图案是完整对称的,能够展现力的平衡,并给人带来整齐、平和的视觉感受。而在学习骨格这一构图形式时,为使学生认识到骨格在构图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列举瑶族妇女刺绣在背带或小孩被面上的菱形组合图案。该图案以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菱形为骨格,所以整个图案也是以菱形为基本形状,体现出较强的规律性。此外,广西少数民族图案还采用了较多的构图形式,能够为学生学习各种构图形式法则提供素材。例如,白裤瑶男子裤子膝盖部分的图案就采用了渐变的构成形式,竖线条的高低变化产生了节奏和韵律。

(三)通过解构少数民族图案色彩元素开展课程教学。“色彩构成”知识是二维构成课程教学需要重点教授的内容,而广西少数民族图案大多拥有绚丽的颜色,能够为学习这一知识提供良好的素材。在具体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解构图案色彩元素引导学生把握图案的色彩构成规律,并透过图案色彩构成感受少数民族的热情和勇敢的品性。例如,以壮族织锦被面图案为例,被面一般是为新婚的新人及刚出生的婴儿准备。婴儿被整体为红色,突出了新生命降临的喜庆,图案以黑色、蓝色、黄色和绿色线条勾勒。红黄蓝三原色的运用使得被面给人艳丽、活泼喜庆的感觉。小面积蓝色和绿色的运用缓解了大面积红色带给人的热辣感,黑色的均匀分布使得图案整体统一,不至于过分凌乱,局部黄色的使用突显了图案的活力。通过解构这些色彩元素,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启发,更好地理解色彩与面积之间的关系。此外,色彩构成讲求色彩情感的表达,所以需要注意色彩的使用是否能符合设计的目的。不同颜色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有着不同象征意义。例如瑶族服饰图案有很多都是使用红色刺绣。瑶民认为红色记录着一段久远的战役,表达了他们对英勇善战的瑶王的缅怀,象征着那场战役中瑶王负伤流出的鲜血。同时整个民族在瑶王的带领下从那场惨烈的战斗中存活了下来,所以红色也象征了再生的希望。通过学习这些图案,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色彩如何为设计目的服务。

(四)通过实现少数民族图案创新开展课程教学。在学维构成课程时,学生需要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点、线、面和色彩等元素的认识,并且学会运用这些知识。但就目前来看,很多学生的作业都缺乏新意,所以大量地开展练习也无法达到使学生灵活应用二维构成知识的目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少数民族图案创新设计,从而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学习到的知识。例如在对少数民族图案平面构成进行创新设计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少数民族图案当中的不同元素进行提取,将它们分解成基本单元,在保持基本单元所蕴含文化含义完整性的基础上改变单元的原有骨骼构成方式,这样既保留了图案原始的寓意,同时在图案视觉效果上有所创新。或者可以指导学生将几个有相似寓意或相近形态的图案进行组合创新,创造符合形式美法则的新图案;在对少数民族图案色彩构成进行创新设计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原本少数民族图案的色彩单独抽离出来,运用到现代图形当中,这样设计的图案既有现代装饰美感,又具有少数民族特点。或者指导学生保留少数民族图案样式,将色彩的三属性进行调整,使其符合学生的设计意图,更具当代化。

在二维构成课程中应用少数民族图案,不仅能够为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也能够使课程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此外,加强少数民族图案的应用,也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因此,院校还应加强少数民族图案在二维构成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便在推动院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同时,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红色文化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参与性教学 三维目标 发现教学 疑问教学 探究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chieve Chemistry Teaching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under Participatory Teaching

LIU Huawei

(Binghui Middle School, Tianchang, Anhui 239300)

Abstract High school chemistry curriculum standards build a "knowledge and skills" "Process and Methods", "emotions and values" fusion of high school chemistry curriculum objectives system. Participatory teaching can be a good melt this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in a furnace, so should be fully utilized in teaching has some creative teaching resources to carry out actively involved in teaching, it's very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classroom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participatory teaching;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doubt teaching; inquiry experimental design

0 前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和谐发展,化学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而进行。要实现新课程标准制定的目标,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要为学生的发展做好各种支持和服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学,学生的学又促进教师不断思索和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参与性教学是指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地交往和互动,达到认知共振,思维同步,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参与性教学内涵在于“人的发展”,这点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1 参与性教学的基本路径

1.1 发现教学

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一些事实和问题的独立探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教学的基本途径为:创设情境、鼓励猜想、解释验证、获取结论。

【案例1】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1)创设情境。

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哪些相似性和递变性?

(2)鼓励猜想。

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的碱金属原子结构上的异同及金属钠的性质,从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入手,经比较、分析,对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作出推测。

(3)解释验证并获取结论。

学生实验:锂和钾分别与氧气、水的反应。抓住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方面,与钠和氧气、水的反应进行对比,在相类似的反应中找出它们的差异和性质的变化规律。说明前面对碱金属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的推测是正确的。

(4)评价。

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时固然要重结果,但更要重视参与的过程,尽可能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对知识的掌握很牢靠”, “你的思路很有创意”“你很有感染力”等等,即便是指出不足,也尽可能委婉,给学生树立信心,使教学持续健康地发展。

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创设诱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疑惑,从而形成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回忆、思考、讨论,最后通过教师评价,使学生更加自信,对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数学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发现教学的践行,对参与性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尝试和渗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疑问教学

疑问教学是参与性教学设计的另一条重要路径。Cotton(1988)的研究指出,教师花费一半的课堂时间进行课堂提问。疑问教学的基本途径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假设和验证假设。

【案例2】甲酸能发生银镜反应吗

(1)提出问题。

甲酸能发生银镜反应吗?

(2)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从分子结构来看,甲酸结构中既含有羧基又含有醛基,既然有醛基,就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3)形成假设。

甲酸能发生银镜反应。

(4)验证假设。

实验证明向新制银氨溶液中滴加2~3滴甲酸溶液,水浴加热,最终有银镜生成。

(5)讨论并得出结论。

有同学提出,银氨溶液本身呈碱性,银镜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所以滴加的是甲酸溶液,实际参加银镜反应的是甲酸盐。

结论:不论是甲酸还是甲酸某酯参加银镜反应,实际起作用的是甲酸盐。

由此案例可以看出,教师进行在疑问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设计出难度适中,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清晰的语言、激情的方式来感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鼓励学生勤于回答,敢于质疑。

1.3 探究实验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逐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案例3】二氧化硫与红色酚酞的作用

实验:SO2通入红色酚酞,酚酞褪色

(1)提出假设。

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SO2的化学性质,经分析、讨论,对酚酞褪色的原因作出猜想:

①SO2具有漂白性,使红色酚酞褪色;

②酚酞呈红色说明其中含有碱,而SO2具有酸性,可以将碱中和,使溶液变为中性,而酚酞在中性时是无色的,所以体现出红色酚酞褪色。

(2)设计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回忆:SO2漂白的特征——不稳定,受热颜色又会恢复。设计实验:将褪色后的酚酞溶液加热,看颜色是否恢复来验证猜想①是否正确。

再引导学生讨论:如果酚酞因为SO2的酸性而褪色,再使其变成碱性,那么溶液又会变红。设计实验:向褪色后的酚酞溶液中加足量的NaOH溶液,看颜色是否变红来验证猜想②是否正确。

(3)实验操作和结论。

操作:将褪色后酚酞取出少许分置于两支试管中,把试管甲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向试管乙中滴加足量的NaOH溶液,振荡。

现象:试管甲中溶液未变红,试管乙溶液变红。

结论:猜想①错误,猜想②是正确的。

(4)实验方案的评价。

以上案例遵循“实验设疑—分组讨论—实验探究—得到结论”的模式,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还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这些是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全面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因此,化学参与性教学设计的第三条重要路径,就是提高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的能力。

2 小结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如何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将新型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实现学生学科成绩和多方面的能力全面发展,这些都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参与性教学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恰恰与学生、家长、教师的需要相吻合,也与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契合。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参与性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森.论参与性教学的背景、内涵及实施[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

[2] Cotton,K.Monitoring student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M].Portland, OR:Northwest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1988.

[3] 刘知新,何少华,毕华林.化学课程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01-103.

红色文化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案例教学法病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291-02

案例教学法是指把案例引入教学课堂环节,以案例为基本教学素材,选择一些具有实际、生动,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案例,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更强调教师的引导,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学生思路的扩展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课程性质、特点及教学要求

病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性学科,在医学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重要性在医疗活动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强的情况下显得越来越突出,且病理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在临床课和将来病理医学事业上的发展。另外,病理学的建立又是以病理尸体解剖检查为基础的,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为案例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运用和推广提供了基础。

2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过程

精选和编写典型的临床和尸检病例是实施病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选择的病例,应该表现一个明确的目标和鲜明的主题,至少应该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程中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横向联系,融会贯通。如有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尸检病例,可以在课前安排尸检实教,通过尸检学生对病变的形态特征,有非常直观的印象,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可以加深对疾病的理解和记忆。开展课前的小组讨论,对于学生建立自信和掌握教材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学生可以发表自己见解和主张,增强了病例教学的效果。另外,在课堂中增加了联系临床实际的应用性内容,将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主要通过以下步骤:首先教师在课前通过病例提出问题,利用问题导入新课,在授课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我们把这种教学方法成为病例导入法。如讲“炎症”时,以常见病和多发病疖子为例,提出以下问题:疖子局部组织会发生什么的变化?为何会出现红、肿、热、痛?又如讲“栓赛”时问同学,病人住院治疗,需要注射药物时,护理人员为什么在注射时一定要排尽注射器中的空气?等等。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把所讲的相关内容与导入的病例的图片及大体标本展现给学生,我们把它称为病例展示法。这种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肿瘤”时,可以给学生展示生长在不同的器官具有不同的颜色、形状、数目、大小的肿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的欲望。最后,授完一堂课后给学生举几个典型的实例,引导学生从病因学、发病机制、病理学改变及临床表现等几个方面对病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主要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对该内容有比较深刻的印象,由此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和欲望。如讲“泌尿系统疾病”时,举例:12岁女孩。三天前出现眼睑浮肿,并有尿量少和尿色变红。以前有多次扁桃体发炎病史,查体:面色苍白,有浮肿,心率快,血压20/12.0kpa,化验检查:尿蛋白(++)。

大体:儿童双侧肾脏轻度肿大,包膜紧张,表面光滑,充血、色较红,表面切面多见出血点。显微镜下多数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球囊变窄。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肿胀增生及炎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管腔内可见管型。间质充血、少量白细胞浸润。问:本例患儿为什么有少尿、血尿和蛋白尿现象?血压升高和面部浮肿是怎样发生的?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对肾小球肾炎疾病的全面理解。

3病理学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只有在对理论知识透彻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开展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达到教学目的。其次多媒体教学在病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实施“案例教学法”提供了条件,因此,可以收集与病例有关的症状体征大体及镜下检查等图片资料,使学生仿佛亲临案例现场,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小结

案例教学法在病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改善病理学的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