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区域经济增长机理

区域经济增长机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在部分地区高速增长的对照下,显得尤其突出。

一、技术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虽然持续高速增长,但中国的部分地区却旧貌依然,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在部分地区高速增长的对照下,显得尤其突出。各界专家,采用目前分析经济增长因素的最主要方法即将有形与无形增长因素同时加以研究、计算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方法,并结合中国二元经济的特点,在详细描述了中国大部分省级地区在改革开放后经济不均衡增长的格局后,分析了地区经济增长差距扩大的原因和后果,弥补了目前国内关于在省级地区层次上进行经济增长间比较研究的空缺:张慧文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西部大开发的需求,研究了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地区形象的关系,认为把形象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构筑经济增长的支撑力,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桁林认为经济增长来源于劳动积累、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归根结蒂也来源与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因而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康江峰、白帆认为由于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增加来推动,而在诸多的生产要素中,投资的增长尤为重要,技术进步和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吴文丽运用经济增长理论,以新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对我国东中西部各地区1978~1998年劳动、资本、技术的增长率及对GDP的贡献进行分析,比较东中西部地区在要素投入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方面的差异。通过研究指出: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要素投入来拉动;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和北京这些省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趋于饱和,其资本利用效率低下,应着重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而西部地区的省市应该是资金首先投向的地方,要提高其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提高整个地区的综合生产率。

当前,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技术要素的制度激励已成为技术创新及与经济增长形成互动循环的重要环节。与其他要素不同,技术要素按贡献分配更为复杂,有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周振华从技术要素内涵界定、基本属性及其按贡献分配依据等方面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重点分析了技术要素特性及其对收益分配的影响,并从理论上概括与归纳了技术要素按贡献分配的方式类型,阐述了技术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分类原则及机制设计框架。

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经济增长可视为一国经济总量扩张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统一。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国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束缚了产业结构效率的发挥。孙健、周浩运用产业结构效率约束的理论分析,对这些约束因素做了详尽的阐述,并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变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低层次、低效率的现状的建议。朱慧明、韩玉启利用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产出的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测算了各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指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增长造成了我国的结构调整;同时,通过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证明了扩大第三产业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能引导我国地区经济的良性增长。而刘伟认为,过去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第三产业拉动的,第三产业的结构扩张会降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规模的正效应,因此只有通过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效率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面对区域间的产业结构扭曲,产业组织的低水平生产过剩,何雄浪、严红认为只有以产业调整为核心,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增强中小企业活力,大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我国国民经济才能克服区域产业结构失调的现象,使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尽快起飞,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差异。

三、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沈秀双研究认为,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供给一方转向需求一方,投资成为最积极的需求因素,更肩负起“扩大内需、启动消费、拉动经济”的重任。而李忠、任文举通过对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考察,发现这时期中国经济运行的总特征是投资成了支撑中国经济的决定力量,结果造成了经济的大起大落。李忠、任文举通过理论的探讨发现消费需求才是社会需求中的最终决定力量,并通过消费调节投资需求,进而支撑中国及地区经济的增长。卢嘉瑞、王智刚针对近年来我国通货紧缩、内需不足、市场低迷的情况,对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内需对推动经济稳健增长起决定性作用,投资需求是实现经济稳健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而消费需求是实现经济稳健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扩大内需应坚持投资与消费的“双拉动”。范剑平通过剖析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发现,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呈明显的投资主导型模式,且政府投资拉动略强于社会投资;在消费领域,政府消费率节节上升,居民消费率保持低位,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减弱。分析认为,为了进一步增强经济自主性增长动力,应对社会投资实行更大力度的多方面鼓励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由目前的投资主导型向居民消费、社会双拉动型转换。

四、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江晓薇认为我国要防止陷入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经常出现的贫困陷阱之中,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总量拉动增长转向提高生产素质推动的增长,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效应使之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近年来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陈浪南研究发现FDI的存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存在线性相关关系,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加。FDI除了直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外,还通过技术这一渠道发挥效力。程惠芳利用FDI与开放型内生增长模型实证分析了1975~1999年FDI对我国的影响,发现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积极作用,其作用机理是FDI促进我国在资本深化的情况下的自主创新能力,FDI项目的技术溢出和技术转移提升我国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赵熙,唐五湘.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比较[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0,(1).

[2]张慧文.西部地区形象与西部经济增长机制的形成[J].甘肃社会科学,2003,(1).

[3]桁林.是什么因素创造了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J].浙江学刊,2003,(3).

[4]康白峰,白帆.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联性的回归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

[5]吴文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作用比较[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6]周振华.技术要素按贡献分配的理论分析[J].学术月刊,2003,(5).

[7]孙健,周浩.我国产业结构低效率因素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3,(1).

[8]朱慧明,韩玉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运筹与管理,2003,(4).

[9]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10]何雄浪,严红.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J].西昌高等农业专科学校学报,2003,(3).

[11]沈秀双.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学术交流,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