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市场调研

区域市场调研

区域市场调研

区域市场调研范文第1篇

2015年上半年,河南省GDP增长7.8%,增速高于全国整体水平。从经济层面上看,尽管河南经济形势依然面临巨大压力,但是市场活力保持良好的势头。据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5年河南省将继续加快航空港枢纽建设,确保机场二期工程、郑州至机场城际铁路建成投用,基本建成外围高速公路网。

另外,河南省政府还将充分发挥重大基础设施投资的拉动作用。坚持突出重点、弥补短板、强化弱项、综合提升,加快建设一批交通、能源、信息等重大项目。因此从政府对市场投资情况看,河南省发展将持续保持较强的市场动力。与经济形势相关联的中央空调行业中,市场也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低迷。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上半年河南省中央空调市场容量达到9.5亿元,同比下滑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河南市场容量占比中看,郑州、洛阳、南阳和许昌地区市场发展势头较好。项目以郑州为中心,向其他地区辐射。

市场竞争紊乱

由于河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环境等因素造成了河南省中央空调市场有很强的包容性。市场上不乏销售规模过亿元的品牌,年销量几十万元的厂家在河南也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由于市场容量并非无限制扩大,厂家在竞争中所面临的市场压力和风险依然很大。一方面,因一些三四线品牌的低价冲击,极大扰乱了河南中央空调行业所形成的市场价格体系。尤其是山东德州地区的一些小厂家在河南市场十分活跃,它们很少在河南当地设立办事机构,仅通过一人甚至几人在市场上寻找项目,并负责设备的销售。然而,在接洽项目过程中,他们往往又缺少专业完善的施工团队,仅仅靠借用其他安装队伍来进行安装。完工后,他们便转移市场。从而使产品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上均得不到根本保障。这是河南工程市场的施工紊乱一种体现形式。

此外,河南招投标市场上除了品牌之间竞争激烈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陪标现象严重。据行业人士指出,这种陪标现象的发生率几乎占到整个中央空调设备招投标市场的三分之一。一些工程商在参加招投标时,往往报出几个品牌作为投标对象,并且将其意在中标的品牌与其他陪标品牌的价格差和其他中标参数有意拉开,从而增加项目的中标率。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形势的改变,河南中央空调市场上低价中标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招标中,山寨横行、贴牌伪造和虚标参数等现象是造成河南中央空调行业发展紊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如何净化和规范河南省招投标市场,并且形成一种良好的市场氛围?麦克维尔河南分公司总经理于洪认为,“市场不光要打生产的假,还有销售的假、服务的假,希望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良好市场氛围,提高违法成本。”当然这是对于在市场上形成良好口碑且具有实力的一线大品牌需要对此紧密的配合。同时主管部门也应当加强市场监管,行业品牌也应当提高自律,尤其是媒体在对该类型的宣传,共同建好中央空调良性发展的生态圈。

重心在地产

房地产作为当前经济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空调市场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房地产市拉动。因此,在河南市场中房地产占中央空调市场销量极大的比重。有行业人士做过预测,河南中央空调在地产项目上的金额可能会占到整个市场份额的七成。一些全国性的大型地产商如恒大、万科、绿地、龙湖、碧桂园等早先都曾纷纷入驻郑州。另外,阳光100、易居集团等当地较有实力的地产商也不断加强对地产领域的开拓,尤其是针对写字楼项目,这部分中央空调销量占比十分庞大。

然而随着地产政策的紧绷,目前房地产市场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一些开发商资金链断裂、破产、销售量下滑等情况,这的确给河南省的中央空调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资金紧张更是影响中央空调设备的交货时间和出货量。有不少厂家反映,对于一些大的地产商而言,资金紧张导致签订项目的付款方式上有所改变。也有设备不能及时供货,甚至项目搁置的现象,这已经成为中央空调在地产界不争的事实。另外,也有不少资金实力紧张的地产商开始寻找全垫资的工程商来操作项目。也有房地产普遍用房子作为付款金额,这就导致了工程商的压力逐渐增大。

另一方面,资金紧张造成了民间融资现象的频繁发生,河南省的16个地级市借贷现象十分严重,进一步加剧了融资风险。一些非法融资现象变得愈演愈烈,一些小的房地产商崩盘现象在河南时有发生。因此,一些中央空调厂家在选择与地产合作的同时也将会对地产商的资金周转情况进行考量,从而尽可能的规避目前存在的资金回笼上潜在风险。

综上所述,尽管未来地产行业依然是支撑河南中央空调市场的重要领域,但是资金紧张现象在短期内依然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麦克维尔河南分公司总经理于洪认为,“未来,资金链将更紧,会有更多的二级市场地产项目流产。”不管是从厂家还是工程商的角度而言,地产行业的确是块大蛋糕,但是如何规避企业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风险问题,避免由于全部垫资、甚至拖垮企业的现象,这的确是企业值得思考的问题。

涌向新兴市场

公建项目下滑,工矿企业项目数量减少对于河南工装市场来说都不是利好消息。不过,河南由于庞大的地域市场作为支撑,避免了市场销量出现大幅度下滑。尽管如此,未来,河南公建项目和工矿企业项目仍会持续走低。中央空调项目将会更多的涌向医疗、教育、轨道交通以及民用市场等领域,尤其是民用市场的发展将会吸引更多的厂家进入。海信日立河南分公司总经理徐国强表示,受制于房地产不景气,未来将更加看好河南的民间市场。

现如今,政府把更多的投资方向转向医疗、教育以及轨道交通等领域。这也成为厂家更多关注的市场。例如,美的中央空调在河南扩大人员专门负责不同领域市场,尤其是针对轨道交通领域,美的取得显著成绩。在医疗教育领域中,尽管前几年,河南经历过一批大规模的新建医疗项目,但是新建项目仍然不断增加,在郑州乃至河南地区的县级市场这种项目也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与之对应的学校项目这些年并没有明显减少,市场处于稳定的状态。对于轨道交通领域,河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要发挥地域优势,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除了计划新建郑州当地的地铁项目,高铁项目增长最为明显。但是从体量上看,这些项目规模并不大,但是数量可观,未来将成为品牌角逐的重要领域。

此外,河南当地民间资本投资加快,加速了小型项目数量的增长。特别是一些临街商铺、餐饮娱乐等场所对装修档次的提升,这部分项目单体规模不大,但是数量喜人。渠道有优势的厂家在民用小型项目中收获颇丰。

品牌集中度增强

随着当前河南市场竞争环境的持续恶化,资金环境面临的压力继续增大。在招投标中,价格成为甲方最为关切的重要因素。尽管在招标法中规定,价格并不是中标的直接因素,但是这在整个招标中所占的比重依然很大。可以说,除了在一些公建项目中,一些中小项目甚至一些地产项目把价格因素作为选择品牌的首要条件。然而在传统意义上来看,在行业中的品牌等级中,价格差别也是拉开品牌等级的一个要素。然而这种现行的资金压力对一线、甚至二线品牌的压力巨大。他们由于本身的产品价格体系相对较高,因而在销售产品的同时面临与三四线品牌来自价格上的竞争。迫于市场压力和公司高层决策的关系,一些一线品牌开始在产品上放价,甚至有将产品的价格幅度下调了20%,这些价格下调的品牌以开利和特灵最具代表。一方面一线品牌的价格下调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一线品牌的价格体系,这也造成了甲方对一线品牌的价格抱有怀疑的态度;另一方面,一线品牌的价格下调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部分二线、甚至三四线品牌的市场生存空间。

有行业人士分析认为,以前在招投标中,一线品牌的价格与三四线品牌的价格差保持在20%甚至30%以上,而现在一线品牌产品价格下调后,与三四线品牌的价格差可能保持在10%以内。由于甲方资金可能不足,垫资方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尤其是甲方在出于售后方面的担忧,会和价格下降的一线品牌合作,那么这就导致了三四线品牌的价格优势开始逐渐消失,进而导致这些品牌将会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从而加速了整个市场行业洗牌的进程。

【家装市场分析】

市场处于起步阶段

从工程与家装占比情况看,河南中央空调市场依然以传统的工程占主导。随着河南经济的发展以及消费观念的不断跟进,尤其是以郑州、洛阳等经济相对强势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带动,家用中央空调市场有了迅猛的发展,家装市场成为河南中央空调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目前的发展情况看,河南地区的家装零售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整体的市场需求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其一,从厂家的角度而言,厂家在市场上布局专卖店的时间相对较短,厂家的家装零售渠道布局并没有完善,且专卖店的盈利仍有一定空间,因而市场有一个上升空间。其二,河南的家用空调市场庞大。家用中央空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抢占了部分家用空调市场,特别是一些高端客户群。以郑州为例,房地产住宅需求旺盛。一些地产商为了促进房屋销售采用买房送家用中央空调这一政策。但是奇怪的是,房价较低的房屋配套赠送的家用中央空调现象越多,尤其是对风管机销售有很大促进作用。其三,除郑州以外的其他地级市亦或是县级市场,由于消费者的消费水平相对减弱,风管机的价格优势就得到进一步体现。因此,格力、美的等国产品牌则能够通过家用机渠道来拓展风管机销售带动家装零售市场的销量。其四,河南地区的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并不高,只要有厂家对该市场投入强大的推广就可以收获理想的市场份额。

总之,随着河南家装市场的持续放量,未来该市场走势将持续向好。有行业人士预测,未来两三年内,家装市场将成为一个增长点,市场增长量将会在50%以上。

竞争激烈化程度加深

河南未来家装市场将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在前期的市场布局阶段,厂家之间会处于血拼的状态。而目前,市场上家装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预测市场将会在3~5年的时间,随着行业洗牌的不断进行,品牌集中度也会相对变得更高。目前,河南家装零售市场上,不管是国产品牌还是日韩系品牌、乃至欧美品牌都在向家装市场转移更多的注意力。他们往往采取的主要方式仍是通过布局专卖店来开拓市场。

在当前,河南家装市场份额仍然集中在大金、日立(青岛)和国产品牌格力、美的手中。由于他们在前期的市场积淀和市场推广中做了足够的准备,因而市场销量较大。其中,大金作为河南地区最早涉足家装市场品牌,家装份额在其整个市场销量中较大比重。也有不少品牌在家装零售市场的增长迅猛,例如,美的中央空调在家装零售市场上的业绩都在成倍的增长,日立(青岛)在家装市场的份额也上升了六成以上。另外,江森自控约克在轻商产品上的投入力度很大,并且在前期的市场推广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家装市场销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此外,麦克维尔等品牌也在不断推进这部分市场。

随着越来越多的品牌不断加入,市场竞争将会不断加剧。

【机型特征分析】

从传统意义上看,一直以来河南是以传统水机为主导的市场。近些年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产品的市场格局不断趋于调整。多联机市场份额的增大不断侵蚀部分水机市场。2015年上半年,河南市场的水机份额已经与从2014年同期相比下滑至29.3%。虽然从整体形势上看,水机的下滑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项目数量的减少尤其是大型项目的锐减是水机市场下滑的主要原因。另外,水机市场不断恶化,这从几大品牌大力发展轻商产品市场就可见一斑。因此未来水机将会持续走低。尽管河南地区的县级市场中仍然有一些新建的商业综合体项目,但因资金短缺,停工现象严重,这对厂家的出货造成很大影响。

此外,与之成鲜明对比的多联机则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市场份额已经上升至28.7%。尽管资金对大多联机产品在政府公建和房地产市场领域的应用受到较深的影响,但是多联机的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更是为其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提供了必要条件,特别是河南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销量占整个河南中央空调市场绝大部分比重,这更是给多联机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另外,家装小多联的不断发力,也给多联机销量的提高投入新的动力。

不过,水地源热泵产品的确面临不小的市场压力。一方面前几年河南地区的对水地源热泵产品有补贴,这一政策引导了不少厂家纷纷竞争该领域。但是由于水地源热泵对安装技术要求甚高,尤其是之前不少的地源热泵项目面临着地下水回灌难题,以及项目失败案例的不断增加,特别是节能补贴减少了,这给甲方在使用地源热泵产品时有很大的顾虑。该市场下滑已经不可避免。目前,河南水地源热泵项目多集中在一些县级市场,例如新乡、鹤壁、平顶山等地。

由于工矿企业项目数量的减少,溴化锂市场成为河南机型中下滑幅度最高的一个产品,市场占有率仅存3.6%。单元机市场的比例不断增加,其中与国产品牌在家装零售市场的投入力度和增幅比例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目前河南家装市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消费者对中央空调产品的接受度不断提高,这对单元机的放量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都将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

【渠道特征分析】

厂家篇

郑州作为河南省省会,经济领先其他地级市,尤其是项目数量在郑州地区集中度较高,因此厂家在对该市场的投入时间和力度都相对较大。目前大多厂家都在郑州设立分公司或事务所等办事机构。由于河南在地里位置上可分为豫北和豫南区域,因此厂家以此作为分界点来划分区域管理。例如,美的在南阳就设立分公司管辖豫南市场。但是与美的市场管理方式不同的是,大都数厂家均在郑州设置一个办事机构,并且在各个地级市设置常驻业务员负责市场渠道对接。这在很大程度上覆盖了厂家对整个河南市场的控制力度。

但是不同的厂家在人员的配置上各有不同,一些有实力的厂家自然能将自己的业务员覆盖全省,而对于一些进驻市场较晚,开发力度较弱的品牌则无暇顾及整个市场。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随着河南省项目数量的减少,优质项目的缺失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出现,势必要厂家不断加快对市场人力的投入。有市场人士表示,未来厂家必须靠人海战术来维持市场发展。

经销商篇

河南地区的经销商数量庞大,但是大都集中在郑州市场上,整体市场规模普遍不大。从设备销售额来看,市场销量在5 000万元为市场一线大户,这些经销商主要是以地产或者以批发为主要销售来源。随着河南垫资现象的愈演愈烈,房地产业基本采用全垫资的手段来做项目,这在很大程度上拖垮了工程商的资金周转。

另外,房地产商的以房抵资的现象称为一种支付手段。工程商在拿到房屋后又不得不以中间商的形式将房屋出售,这就加大了工程商的市场运作难度。因此河南市场上不少工程商都面临着这种压力。有市场大户工程商希望能够联合市场主力工程商来进行项目操作,希望能够渡过这种垫资的困境,但是行业人士认为,这仅仅只是权宜之计,并非能够长久的解决垫资带来的难题。

另一方面,工程上的不景气,在很大上逼迫了一些工程商开始转型家装市场。由于在传统工程领域积淀的专业的安装队伍,在家装推广上并没有带来很大的优势,因此这类工程商在家装推广上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家装与工装在操作模式上的不同,也有不少工程商并不愿意转型家装市场。不过,与之相反的是,作为市场零售大户,河南易达电器开始逐步去放弃家装市场的业务板块,转而做中小项目市场。由于家装与工装的销售观念上有很大不同,工程商的队伍中的年龄在40多岁以上并不适合去做家装业务,反而在工程上这些人员更占有年龄优势。因此经销商在工程和家装业务的相互转换将始终贯穿着整个河南市场的发展。

专卖店篇

在郑州市场上,零售商开设专卖店的同时,每年的业务规模要在300万元以上才会保持盈利的空间。因此,成本的压力对于渠道商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目前,国产品牌如美的、格力在家装专业店的数量上投入力度较大,店面广泛,尤其是格力凭借家用机渠道店销售的风管机产品现已深入到了河南县乡市场。大金进驻市场时间久,Proshop店有广泛布局。日立(青岛)从地级市场建店不断向郑州靠拢,专卖店投入力度很大,2015年预计投入更多。由于河南的家装零售处于起步阶段,例如其他日系品牌东芝、三菱电机、富士通、三菱重工在市场上的专卖店数量较少。

但是河南专卖店市场的确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厂家直接对接用户趋势明显,导致核心经销商流失严重;另外,厂家在抢占家装市场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设了许多零售店,但是店面成本高利润相对低,专卖店存活率难以保证。此外,零售店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尽管厂家乃至渠道商都在寻找差别,但是从现阶段看,未来的发展方向仍然无法逃出集成化、一体化的智能家居方向。有经销商表示,智能家居的利润空间要远比单独销售中央空调产品的要高很多,未来将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然而,河南的智能家居体验店数量不多,专卖店仍以传统的中央空调体验店为主。一方面,由于河南地区的消费理念相对滞后,消费者对智能家居的接受程度不高,这就限制了智能家居的发展。另外,对于集成化的体验店来说,除了新风系统是消费者乐于接受的产品之外,地暖则并没有明显的增长。一是由于河南处于集中供暖区对地暖的需求并不是强,再加上中央空调产品安装队伍本身对地暖安装并不专业,尤其是地暖在价格上的参差不齐,甚至没有中央空调产品的利润高,因此一些渠道商并不愿意去涉及地暖业务。

【渠道分述】

转向中小项目

——河南易达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 安书智

说起河南易达电器,在郑州行业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具有28年从业经验的公司董事长安书智这些年来把易达电器打造成了郑州乃至河南省的一张名片。

在早些年中,易达电器一直与大金保持密切的合作。据安书智向《中央空调市场》表示,早在1996年,大金还没有在国内建厂,易达便与大金开始合作。随着公司业务的需求和市场的不断发展,易达电器与开利、三菱重工、日立、约克等品牌也都先后有过合作。这种合作让易达电器在河南迅速崛起。现如今,易达电器在河南市场上的年销量一直保持过亿的规模,这在当地遥遥领先。如今,易达电器将品牌合作的重点转向富士通、三菱重工等品牌。

在发展中,易达电器一直以零售作为公司的主营业务,这些让易达电器在销量上保持一定的稳定状态,尽管在一些项目上易达电器依然会有所收获。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安书智认为,零售市场和工装市场都将会面临着一定的困境。未来预计工装市场大项目仍将会呈下降趋势。对于零售市场,其一,现在厂家直接对接用户趋势明显,导致核心经销商流失严重;其二,大家在抢占家装市场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设了许多零售店,但是店面的利润率的太低,开的快倒闭的也快,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毫无益处。安书智表示,尽管家装市场增量大,但是基数太小,价格太透明,加之公司员工年龄结构不适合家装零售,企业未来定位是在保持零售市场的份额下将重点是转向中小工程。因此,易达电器为了保持店面利润率,缩减了店面数量,并且建立了严格的考核体系,通过奖金、提成、股份多种方法提升员工积极性。

高效节能是未来趋势

——河南中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伟

隶属于中伟集团的河南中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是河南市场上少有的同时拥有机电安装工程二级资质,市政工程二级资质,装饰装修二级资质的多元化发展企业。

公司董事长徐伟认为中国城市化进程将大大加快,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如何避免环境恶化、资源过度消耗,将是一个巨大的课题,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中伟公司发展规划和美意的“节能、高效、环保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理念匹配度非常高,因此确定了“能源环境中的高科技系统集成”作为战略发展方向,研发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回收,和美意密切合作,利用水地源热泵技术,形成局域网范围内冷暖系统配送。而作为美意的老牌合作工程商,公司成立以来,先后承接了郑州空港培训中心、平顶山平开集团、平顶山飞宇国际汽车城、郑州市市场发展局、红旗渠酒店等多项重点工程。

在徐伟看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自己的施工队伍,队伍经验丰富、作风顽强、施工方案创新。公司工程管理上一直坚持做到五个确保,一是确保工程质量为优良,满意率为100%;二是确保工期要求;三是安全生产事故率为“零”;四是工程验收工作尤其重要、持续改进、善于发现问题、整改问题、消除工程质量安全隐患;五是确保售后服务工作、省内5小时内到达现场、省外48小时内到达现场处理。

未来,徐伟认为,公司将以国内、国际市场为导向,以美意为依靠,实施“依托河南、扩展全国、开拓海外”的市场经营战略,发挥“诚信、创新、超越、共赢”的企业精神,不断创新,以一流的技术队伍,丰富的施工经验,为客户提供值得信赖的全面服务,全力创建一流的绿色节能创新型工程运营商,成为行业示范领导者。

冷暖美学工艺的追求者

——河南居为上商贸有限公司经理 张朝阳

前些年,张朝阳在日本留学,回国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工作,后因机缘巧合与德国留学回来的朋友一起回到河南开设了河南居为上商贸有限公司。

2011年,张朝阳在到河南对市场进行调研时发现,在安装上河南的市场很乱、很落后,安装工艺上的做法普遍粗劣,但是市场潜力的确很大。为了能够迅速在当地市场推广开来,张朝阳开始把公司发展基点定在了地级市场,而非竞争激励的郑州。为此自己主打的“冷暖美学工艺”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满足人不断提高的生活质量。在满足基本制冷制热的需求下,保持整体家庭装修风格协调一致,整个家庭冷暖舒适,空气清新。

在选择品牌时,松下成为张朝阳的主推产品。“一方面,松下的全系列产品以及质量标准能够满足公司的业务需求,这不仅包括了松下的空调产品,甚至包括了松下的其他家居系列产品在内。另外,松下的产品定位中高端,这与我们的理念非常相似。”在张朝阳看来,我们一直都是在坚持走专业化的道路,严格的人员筛选标准、科学的管理方法、标准工艺的制定都是我们一直坚持在执行的,这有利于行业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2015年6月1日,张朝阳把松下专卖店开到了郑州的居然之家。店面对地暖、空调、新风等一系列的产品展示。张朝阳认为,“这主要是为了能够把同一种产品,不同价格的差异清楚地展现给客户,而当顾客真真切切的看到二者之间的差距后,自然会选择我们的产品。”

从6月1日开店以来到年末,张朝阳估计店面销量预计能突破1 000万元。就现有实现的单店规模在居然之家居于首位。提及这些,张朝阳充满自信地说道。

市场是“危”“机”并存

——郑州安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飞

郑州安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一直以来是日立(青岛)在郑州当地的知名工程商,并且在地产中享有很高的市场声誉。“日立首先是性价比高,而且现在项目以地产为主,我们合作比较多的大型房地产商虽然给的价格不高,但是对产品的前期设计、项目跟踪,安装售后服务要求很高。在这点上日立完全能满足要求。”陈飞告诉《中央空调市场》。

从目前来看,大的房地产商在项目中安装中央空调是普遍趋势,一方面可以给项目带来定位高端的形象;另一方面可以为地产商带来更高的利润,因此郑州的中央空调刚需市场仍会存在较大的上涨空间。

现如今,安通机电有3块业务,一是地产作为核心产业;二是公建项目;三是家装业务。安通机电原本一直从事工装,但从2014年开始涉足家装市场。陈飞认为,由于之前预料到工装市场会陷入困境,公司需要寻找下一个增长点。“从现在来看,我们去年进入家装市场可以说是抓对了时机,因为郑州的家装市场从去年刚刚起步。一方面是老百姓经济实力提高了,需求扩大了,对我们来说是机遇,我们要合理引导,加大宣传来吸引这一部分的高端用户。”为此,公司接下来计划加大对家装方面的资源投入,增加零售市场人员,并且再开设一个日立专卖店。

现如今,行业浮躁心理太过严重,行业环境需要净化,特别是现在的工装市场环境低迷,这对企业来说应当具备控制风险的能力,才能把握市场。因此在陈飞看来,未来的市场将是“危”“机”并存。

用心服务客户

——郑州卓高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金怀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逆市扩张业务的人不能说没有,但也是很少了,李金怀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

作为日立在郑州的一家家装专业店,说起和日立的合作,李金怀看中的是产品的品质。“日立作为技术主导型企业,在经过多年的接触中发现,产品的故障率非常低,让我们在售后上省了许多事。”李金怀认为。在中央空调行业摸爬滚打了10年,李金怀接触的空调厂家众多,日立对渠道商的一诺千金,让他在这些年能够一直忠实于日立品牌的重要原因。“而正是有厂家作为坚强的后盾,自己才能后顾无忧,全力投身于市场销售。”李金怀表示。

作为其主要业务的家装市场,李金怀认为,随着老百姓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家庭中央空调潜在需求非常大;而现在各个厂家、经销商、零售商都在花大力气推广家装业务,这也进一步加快了家装市场的开拓速度。因此,未来家装市场依然处于增长状态。

李金怀开设的日立专卖店位于郑州北区。该店主要的服务群体为周边的小区以及高端客户群体。由于店面位置良好,店面业绩优异,同时由于市场拓展顺利,整个店面的营业额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如何有效的去增强公司业务,李金怀认为,专卖店产品品质很重要,但是服务不可忽略。而李金怀就是通过服务来增强市场口碑,提高顾客上门率。

如今,现有的店面已无法满足业务扩展的需求,李金怀开始着手开设新的专卖店。在他看来,郑州家装市场才刚刚起步,未来是抢占家装市场的关键期,经过一年多的推广,日立品牌在家装市场认知度也得到了迅速提高。

推广国产品牌

——河南科创节能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献民

作为河南当地为数不多的拥有机电安装二级(资质)的企业,河南科创可以说是深耕河南市场多年,经营的产品从设备、安装到材料,均能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服务。

科创多年以来一直和盾安合作。王献民说,盾安的产品品质较好,由于进驻时间早,有良好的市场口碑。特别是产品的性价比高,在市场推广中也是十分顺畅。在售后服务上的及时性也是王献民在当初选择盾安作为公司合作的主力品牌的又一原因。以工程安装作为公司主营业务,王献民在项目中选择时除了甲方指定外,更倾向于推广国产品牌。他认为,国产品牌相较于其他品牌在性价比上更具有优势性。

和一般工程商不同的是,科创不做地产项目,王献民认为地产项目回款不好。因此,公司所以从事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医院、银行、工矿企业等领域。从市场上看,科创所服务的这些领域对公司的业绩并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据王献民统计,公司所服务的这些项目数量也都较为平稳。“销量预计和2014年持平,只是资金回笼的速度变慢了。”王献民表示。

王献民认为,河南中央空调市场需要净化。市场销售的产品靠的是品质和服务。因此,未来河南会淘汰一大批没有品质、没有服务的企业。对企业未来的规划,王献民坦言,两三年以内是工程商处于困难时期,能扛过这段时间就行。王献民还告诉《中央空调市场》:“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才能带领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为此自己挤时间参加了清华大学的mba班,现在每个星期都要去北京上课。”

专注美的 专注地产

——河南波涛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旭

在现在工装不景气,家装如火如荼的市场现状下,很多人都想在家装市场上分一杯羹。然而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令他们浅尝则止,再回过身去,发现老本行也丢了。而波涛机电一直执着于工装,正因这份专注也收获了市场巨大的回报。

作为美的中央空调在郑州地区的工程商,波涛机电一直专注于河南房地产市场。另外,波涛机电顺利拿下了美的中央空调小多联机产品在许昌和濮阳地区的总代理。公司总经理王旭认为,这部分市场的潜力很大,与家装零售市场兴起密切相关,未来公司还将拓展该部分市场,扩大小多联的代理区域。

由于现在工建项目屈指可数,王旭介绍公司现在主要以房地产项目为主,美的中央空调在河南地区大的地产项目基本都是由波涛机电操作。从目前波涛机电的发展来看,公司并没有把公司定位于工程安装,而是更加侧重于设备的销售。“如果现在在现在行业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经销商仍然走工程安装的路,就只是快死和慢死的问题。”王旭分析道。由于现在经济形势差,垫资情况严重,资金无法流动,公司运转陷入困境,目前市场上许多工程商不堪垫资重负的状况就是最好的证明。王旭认为做地产项目最重要的是付款方式。因为垫资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在波涛机电的公司结构中,员工有40多人,而业务只有三四个,但2015年公司的业绩相比2014年有大幅提高。王旭表示,地产项目关键在于核心朋友圈的维护。因此公司最重要的是沉下心来做好产品体验。当然,波涛机电还将继续专注于美的,并且把美的始终作为公司唯一的合作品牌。王旭认为,美的在市场上操作灵活,正因如此美的也为公司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市场平台。

坚信日立品质 家装制胜未来

——鹤壁卓尔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唐保伟

对于2011年进入行业的唐保伟来说,公司做到如今的成绩可以说是完完全全是由日立大力扶持的。

唐保伟告诉《中央空调市场》,如果没有厂家的大力扶持,很多经销商是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日立在渠道开发,终端销售,团队管理等方面对渠道的支持力度非常之大。以培训为例,目前日立对经销商团队的培训频率、专业性都越来越高。培训从2011的半年一次提高到现在的一周两次,而且还细分为销售、安装、售后等,增强了员工的专业性,提高了队伍的整体素质。

2014年以前,卓尔电器一直以鹤壁市场作为主力,随着业务的扩展,卓尔电器将专业店开到了郑州。在郑州开店后,唐保伟面临着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唐保伟最大的压力是找不到目标客户。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郑州处于家装市场推广的初期的阶段,市场对品牌的认知度并没有那么强烈,甚至当地很多高端家装消费者对中央空调完全不了解,而他们起初都是选择家用机产品,但是通过介绍、对比后,他们都选择了家用中央空调。“这部分占销售额比例高达1/3”唐保伟告诉《中央空调市场》。也正因为这一点,唐保伟认为从郑州市场目前人口比例和多联机销量来看,郑州多联机市场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对于厂家和渠道来看,只要加大推广就会有市场。

唐保伟认为,智能家居未来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特别是目前在郑州市场上还是比较少的,新风、地暖、净水全套技术整合在郑州也是不太成熟。因此公司将继续发挥日立的技术优势,并且重点发展智能家居,率先发力,抢占市场。

【设计院】

把脉郑州市场

——郑州大学综合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王建华

作为郑州区暖通设计领域的权威人士,郑州大学设计研究院的副总工程师王建华奋斗在设计市场的第一线,说起今年的市场,王建华老师直摇头,工装项目的减少直接导致设计院日子非常难过,王建华老师估计设计院的日子还得熬一阵,现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主动走出去扩大业务范围,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应对不景气的市场环境。

王建华老师认为近年来的郑州市场高端小区配套多联机持续,低端小区使用风管机,写字楼配套多联机、模块机趋势仍将持续,同时预计未来的郑州市场会呈现两大特征:

一是品牌外退内进的趋势仍会持续。随着家装市场从去年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国产品牌在分体机、柜式机上较高的市场普及率会让他们在家装市场的推广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且相较于外资品牌,国产品牌在抢占市场方面无论是从积极性还是投入方面力度都是更高的。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性价比高,如果能进一步增强价格优势的话,在竞争中会占据更主动的位置。

二是市场将迎来洗牌。 郑州市场上目前无论是品牌、厂家还是商家都处于历史的的高峰时期,现在一方面工装市场不景气,而且前景不容乐观的,市场容量呈逐步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家装市场虽然处于市场快速发展期,但是需要长时间的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因此郑州中央空调市场会逐步迎来一个洗牌的过程,一些技术力量弱、售后服务差的中小品牌会逐步被淘汰出市场,市场会得到进一步的净化,市场集中度会有明显的提高。

技术创新是大势所趋

——郑州市建筑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王华强

刚见面,就谈起了郑州的天气,王华强老师说郑州几乎每个月在环保部发布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排行榜上都是倒数,王华强老师认为改善郑州的空气质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而中央空调能耗作为城市建筑能耗的一个大头,存在很大的节能空间,而自己作为暖通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倡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是责无旁贷的。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现在暖通行业也在向着节能高效的大方向在发展。而灵活多变节能表现比较好的多联机就受到写字楼、高端房地产的青睐,最近在郑州市场上增长迅猛,这些变化都是大势所趋,因为它顺应了国家提倡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时代要求。

同时王华强老师也希望大家多关注国产品牌在技术上的创新,比如像海尔最新的磁悬浮技术采用了R134a环保冷媒,最高能效12.18,解决了传统机型的装机系统过大、部分功放过大、机型CPU不高等问题,在业界是公认的节能效果很好,占地面积小。海尔磁悬浮虽然初期投资高,但是长期试用的角度来看,节省了大笔的维护、运行费用,绝对是消费者受益较多的产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意识的提高、国家能耗政策的调控,消费者看待中央空调投资眼光也放远了,从过去的仅关注前期投资到现在注重长期受益和回报率的投资价值理念转变,也预示着节能高效的产品发展必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海尔磁悬浮只是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的国产品牌企业投身于技术创新的时代浪潮。

【编辑感言】

余明

对于客商的这个话题,在很多作家的笔下都有过详细的描述,他们是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文化,或者是一个经济的产物。更多的是不管他们漂白在外时间与久,只要有相同的文化,他们就会有归属感。

客商文化

作为南来北往的一个落脚点,郑州不能算的上是国际化大都市,但是郑州更像是南北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这一点不可否认。这里呈现的不仅有河南当地本身的传统氛围,更具有南北交融后所展现出的新的生活风貌。在古代,南北文化交流一方面除了人口的大迁徙,民族融合之外,商业化发展是是带动不同地域融合的又一重要原因。现如今,郑州亦是如此。客商文化也成为了郑州的一道风景。

郑州的这种商业化城市却缺少了其独有的文化氛围。人们想到河南可能会在脑海中的第一印象是洛阳、开封。对于郑州恐怕仅仅只有登封少林寺了吧。似乎这三个字与郑州又没有太多的联系。因此,如何用一句话概括郑州的话,那么商业化的城市对郑州来说显得太过于贴切。

有位在市场打拼了三十多年的行业人说过,郑州适合经商,并不适合居住。或许这正代表着郑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呈现出它本身应该具有的商业化气息。亦或体现的是郑州在发展中的商业化气息太过浮躁。在郑州的这些天里,笔者虽然没有到处走走,看看,但是从别人的生活中看到的是,郑州缺少点让人内心沉淀、安逸的东西。我想这也许是文化底蕴的差别。文化底蕴浓厚的地域能够沉淀出让人内心平静的东西,或者有令人留恋的东西,我想这就是文化给人带来的独有魅力。但是郑州除了冠有河南省会的称号,GDP领导全省外,确实给人留下不了什么。说郑州是培育商人的沃土,这一点的确有不少的因素在里面。单不说,政府对郑州的经济投入,城市建设等方方面面,的确给郑州带来了发展,也给南来北往的客商提供了创富的机遇,甚至在整体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郑州中央空调行业依然可以保持稳定,这一点自然有经济动力因素在里面。但是,对于在郑州的客商来说,他们除了对当地经济敏感之外,还有对属于自己文化的认同。除了生意上的往来,对于相同地域文化的认同这也是很多当地的客商满心欢喜的接待路过郑州的同乡之客的原因所在。

对于客商的这个话题,在很多作家的笔下都有过详细的描述,他们是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文化,或者是一个经济的产物。更多的是不管他们漂白在外时间与久,只要有相同的文化,他们就会有归属感。

郑州,一座落寞的城市

真正的精神,来自于特色和个性,来自于对城市的记忆。就像谈起开封,就想到宋朝,谈起洛阳,就想到武则天,谈起南京,就想到民国,谈起上海,就想到金融。

郑州,开封,洛阳三座城市放在一起,我的第一感觉是洛阳厉害,好多朝的古都;开封,被王夫之评价为“郁郁乎文哉”的北宋都城,我甚至立即想起“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而说到郑州,我想了好一阵,却想不起来什么,我想肯定有什么是我不知道的,百度了好一阵,却发现我期待中的作为一座历史名城的形象并没有建立起来,相反搜到最多的是郑州天气质量如何如何差的新闻,心中也不免有些失落,谁不希望去的是曾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城市啊!

区域市场调研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对于促进区域产业集聚和产业转型有重要影响,对促进我国区域内部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有重要支撑意义。金融危机过后,随着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区域经济发展策略面临重大调整。本文以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探讨其实施市场性金融支持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性关系,并对其互动机制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市场性金融支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就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其市场性金融支持政策应该从市场性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两个层面着手设计,以充分落实国家的产业和金融政策。

关键词:金融支持 区域经济 战略性新兴产业 耦合

引言

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证。金融危机过后,随着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区域经济发展策略面临重大调整。在此背景下,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将对区域产业集聚和产业转型产生更大影响,积极调整金融支持政策,促进我国区域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将是新形势下我国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调整的重中之重。四川作为我国的西部大省,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也越来越突出,能否应对金融危机以来要素成本上升、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力度不够的挑战,加快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将是四川未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研究述评

从研究现状看,国内外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基于金融支持对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等的助推作用而展开。Rajan等(1998)从金融发展水平角度考察了其与国家产业增长的关系,认为金融体系的发育程度不同,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进而会制约一国经济发展。Beck等(2002)实证考察了银行等金融市场对产业增长的作用,认为金融支持能够促进高外部融资产业和高研发投入产业的显著增长。Fisman等(2003)则从资源配置角度,探讨了金融市场与产业增长的关联性,认为二者的互动关系显著。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对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考察的研究不多,研究视角则主要集中在金融支持的产业结构优化效果和产业升级的带动效果方面,比如,范方志等(2003)通过区域划分,研究了不同区域金融发展程度下产业结构升级的不同效果,认为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地区金融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明显,叶耀明等(2004)实证分析了长三角区域金融发展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中的作用。陈志楣等(2007)进一步分析了金融机构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及其机理,认为二者有较高的相关性。

不过,就现有研究来看,针对金融危机以来国内产业转移加速背景下进行金融支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不多,能够结合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落后地区的金融支持政策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的文献就更少。因此,本文以产业转移背景下四川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基于市场化金融支持理论,探讨四川省实施市场性金融支持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性关系,并对其互动机制进行了总结。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背景下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新形势下我国产业转移趋势

在我国,产业转移实质上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产业转移是生产力资源的空间配置行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金融危机以来,随着我国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策略面临重大调整。在此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将面临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这将极大促进我国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受惠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产业政策,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起飞”,而相对产生的挤出效应则使得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长期滞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明显不足,这与我国经济增长长期过重依赖东部地区的增长有极大关系,因此,能否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后劲,与中西部地区能否加快增长有直接关系。

从当前产业转移的趋势来看,东部地区要素溢出的趋势加强,部分产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转移趋势明显,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逐步增强。同时,新形势下的产业转移规模巨大,产业类型的多元化趋势明显,随着西部地区政策环境趋于优化,四川等省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政策在促进产业转移承接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强。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将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但是,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将可能制约中西部地区区域产业集聚和产业转型升级。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新的概念,其内涵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而提出的,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设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纳入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充分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的表现。而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在改造已有产业的基础上,实质是产业升级和选择新的主导产业的过程,也离不开金融、技术管理等要素的综合支撑。在产业转移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肩负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有利于落后地区实现“后发优势”。

以四川省为例,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省份,其近年来除了大量承接东部地区产业的转移,还积极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产业转移提供了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一方面,通过引进传统产业,四川省本地产业发展的基础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四川省积极运用已有的资源和工业基础,充分与承接产业对接,在消化吸收过程中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新形势下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发展先机。不过,作为产业发展重要支撑的金融支持落后问题,也不断制约着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金融支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升级的基础,从金融发展和深化的角度看,有效的金融支撑系统决定了未来几年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也关系着四川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机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

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具有生命周期,会经历起步、发展、成熟、衰退等不同发展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经历这样几个过程。从产业性质和产业生命周期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传统产业而建立,一般性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产业,因此,在起步阶段受传统产业的影响较大,而从一般性产业发展而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发展期后,又会呈现出潜力递减而规模递增的状况,导致该产业在国民经济比重中处于重要上升阶段,进而可能发展成为一国经济的主导产业。进入成熟期后,产业潜力降至最低,规模达到稳定状态,此时面临产业的升级,尤其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金融支持。对于处于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通过产业升级,才能促进其成为国民经济主导性产业,进而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市场性金融支持主要是指通过市场性的金融支持机制推进资本市场下金融体系的建立。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培育期,未来发展和升级的任务较为艰巨,更离不开金融支持。市场性金融支持就是基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一方面,通过定位政策支持作用,引导产业规模增长的效应,使得市场性金融支持成为助推产业规模增长的动力。另一方面,进入成熟期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面临潜力下降的问题,此时其增长的动力机制为技术创新,并作为产业发展的外生力量,促进产业升级。总之,市场性金融支持要定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升级过程和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目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升级,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耦合机制

市场性金融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升级的过程,实际上是金融市场发展基础上的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以四川为例,通过市场性金融支持,能够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目标的实现。进入发展期后,金融支持能够加快资金二次配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在成熟阶段,面对产业升级的需要,市场性金融支持可以通过市场配置,实现金融资金的三次配置,由此可以形成二者的互动机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市场性金融支持能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撑,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二者的耦合性关系具体表现为: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直接金融体系能够提供直接的金融支持,而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则能够提供间接支持,市场性的金融支持则通过市场配置金融资源,与上述的直接和间接支持相呼应,通过作用于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体系,能够高效发挥市场性金融的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起步和培育、发展与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以金融支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

如前所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特性,而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发展和成熟等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市场性金融支持策略。通过市场性金融支持,可以促进资金配置和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里主要从直接金融支持和间接金融支持两个角度进行政策思路设计。

(一)市场性直接金融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市场性直接金融支持主要作用于直接金融体系,而依据产业生命周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发展过程又需要不同的政策支持。首先,在起步和培育时期,要加快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提升股权交易的效果,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时获取资金保障。同时,要推进资本市场金融产品的创新,完善资本市场,以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期的高风险性。其次,在发展阶段,要加强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促进信息披露,提升资本市场的并购功能,充分运用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快速实现发展目标。同时,这一时期要继续推进资本市场产品创新,完善多元化市场体系。再次,在产业升级阶段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熟期,要分别实现技术升级、规模升级,以此解决产业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完善证券发行制度,促进市场性支持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促进多层次市场建设和转换机制的建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规模升级。

(二)市场性间接金融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市场性间接金融支持是基于银行信贷系统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机制,主要有以下思路:首先,在起步和培育期,要充分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风险背景下信贷不足的状况,可以考虑设立专门贷款机构,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提供充分的信贷资金支撑。其次,在发展阶段,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和产业链基础较好,要推进产权质押融资等信贷产品的创新,通过引导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取资金支持。再次,在升级阶段,要优化金融支持环境,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建立与商业银行的协作机制,克服信贷风险。此外,政府要加快信用机制建设,克服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同时,要加强信贷管理,落实贷款评审制度,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制度体系,比如,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成熟期时有稳定且较为庞大的现金收益能力,要建立相应的信贷管理制度和贷款评审规则,充分发挥市场性信贷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安林丽,王素霞,宋万杰.金融创新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研究[J].经济观察,2010

2.巴曙松.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和重构[J].金融改革与创新,2010

区域市场调研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国家、省市的主体功能区区划方案分别将于2007年底、2008年底出台。划分四类主体功能区之后,制定实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成为构建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区域开发榕局的重要保障。加强对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的研究.是理论工作者面临的新任务。本文对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中需要加以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按照《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6]85号)的要求,国家、省市的主体功能区区划方案分别将于2007年底、2008年底出台。四类主体功能区划分之后,制定实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是“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据此,主体功能区建设将引发我国经济社会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加强对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的研究,是学术界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失衡的现状,是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起点。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认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目标、政策重点及政策手段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目前的这种空间失衡状况,与过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首先需要对我国制定实旖区域政策的历史进行认真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许多大胆的探索。“六五”计划沿用对国土空间的沿海、内陆二分区划,力求通过沿海率先发展、地区协作和国土开发整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七五”计划提出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并对三大地带及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途径、发展政策进行了差异化的规定。“八五”计划沿用“七五”计划的空间区划框架,对各地带的发展战略、国土开发整治和环境保护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九五”计划提出了七大经济区的构想,“十五”计划则详细阐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每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虽然实施这些政策的成就不容怀疑,但这些政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制定实施区域政策的实践对主体功能区建设有什么启示和借鉴,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从“六五”到“十五”,区域协调发展,主要是指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区域协调发展的落脚点是区域繁荣。区域政策的目标在于增强区域自身的发展能力,缩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途径一是加快落后地区的开发,二是加大对落后地区的帮扶。全面的区域开发,推动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但也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目益突兀。“十一五”规划从人的全面发展、缓解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的角度,将区域发展不协调界定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空间失衡,并将区域协调发展的落脚点归结为人的富裕和全面发展,区域政策的目标则从缩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转向缩小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

建设主体功能区,一方面要通过空间管制,规范空间开发秩序,缓解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另一方面要力求增强区域自身的发展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和社会总体生活水平。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设计,需要在总结我国制定实施区域政策历史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成因,充分借鉴以往的区域政策在增强区域自身发展能力方面的经验,以期达到缓解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和增强区域自身发展能力双赢的政策效果。

二、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研究的思路

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是纠正经济社会发展现有的空间失衡、构建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区域开发格局的重要保障。主体功能区划格局、主体功能区建设目标,集中反应了国家对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区域开发格局构思;由于这种开发格局是在区域政策驱动下逐步形成的,因此,主体功能区划格局和建设目标决定了政策需求。区域政策由不同的政府部门供给,当不同政府部1]制定的区域政策合理分工、彼此协调,且区域政策供给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经济主体对政策的需求,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就处于均衡状态,政府的政策资源实现了最优配置。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一是要弥补市场失灵,维护市场运行秩序,二是要向市场传递政府意图,强化对市场运行的引导,叠加政策信号和市场信号,使市场主体的行为选择既满足其追求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又与政府的政策意图一致。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永远不可能完全满足市场主体利用区域政策获利的需求,主体功能区建设成就的大小,一是取决于政府拥有的政策资源,二是取决于政策撬动市场的能力,取决于政府推动和市场形成二者的合力大小。

基于经济人假设,市场主体追求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欲望是无尽的,其利用公共政策优惠而获利的欲望也是无尽的;市场主体往往是根据已有的政策供给调整政策需求也就是说,政策需求常常是随着政策供给变动而变化。但在政策实践中,如果将政府的政策供给与市场的政策需求在一定时点上形成的胶着状态定义为政策均衡,这种均衡往往是多方利益妥协的折衷均衡,是政府政策供给主导下的均衡。

基于对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均衡的分析,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研究大致分为区域政策需求研究、区域政策供给研究、不同区域政策分工格局研究三大部分,其中区域政策供给研究是重点。区域政策供给研究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区域政策供给能力研究。在全面清理政府掌握的政策资源摸清政府财政家底的基础上,对政府建设主体功能区的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其次,区域政策的针对性研究。全面审视空间失衡的现状及成因,明确分类指导的区域政策针对的区域问题,并对该项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新的区域问题进行研究。第三,政策制定、实施主体间的协调性研究。对不同的区域政策制定主体,以及区域政策制定主体和实施主体之间的协调状况进行评估,提出协调政策制定主体和实施主体利益诉求的对策建议。第四,分类指导的区域政策供给研究。在全面吸收前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分类指导的区域政策建议。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研究各部分的重点及相互关系可用如下技术路线图表示:

三、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研究的几个重点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长时间艰苦的努力,囿于精力和能力,在本文中,笔者仅对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研究中需要予以特别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

1、区域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协调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依靠行政区推行的跨行政区经济社会管理,涉及政府和市场两个主体,包括推进和形成两个相互独立、彼此又有密切联系的过程。在推进的过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在形成的过程中,市场起主导作用。政府推进,就是政府利用政策杠杆,对市场主体施加影响,以期形成不同主体功能区间合理分工,差异发展的格局;市场形成,就是指不同主体功能区间合理分工,差异发展的格局只能是在市场主体追逐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形成。政府推进和市场形成能否统筹协调,有机契合。政府与市场的统筹协调,关键在于政府运用区域政策弥补市场失灵,叠加政策信号和市场信号,强化对市场运行的引导,使市场主体的行为选择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与政府的政策意图一致。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有中央政府和省(直辖市)政府两级制定主体,各级政府都是区域政策的实施主体。中央和省(直辖市)政府制定的区域政策,除了本级政府外,更重要的是依靠下级政府实施。不同层级政府间、同层级的不同政府间往往存在价值取向的差异和利益诉求的冲突。制定实施区域政策,必须正视这种差异和冲突。制定区域政策,必须明确该项政策所针对的区域问题,合理设计政策目标,并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引发的利益格局调整,以及因政策实施而引发的区域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实施区域政策,要通过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政策实施机制、政策实施评估及效果反馈机制,统筹协调不同的政策制定主体,以及政策制定主体和实施主体间的关系。

2、协调区域政策与主体功能区区划、主体功能区区域规划

对国土空间进行主体功能区区划、编制实施主体功能区区域规划、制定实施分类指导的区域政策,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三个重要环节。从统筹协调政府推进和市场形成这个角度来看,这三个环节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主体功能区区划格局、主体功能区区域规划对未来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区域开发格局的设计,决定了区域政策的需求;当前政府的财力、政府与市场的协调程度,以及区域政策制定主体与实施主体之间的协调程度,决定了区域政策的有效供给能力。统筹协调主体功能区区划、主体功能区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是平衡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供给和政策需求,促使区域政策发挥最大效益的重要途径。

在国家、各省市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即将出台,主体功能区区域规划编制尚未开始的背景下,加强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的研究,一是可以在全面评估政府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供给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主体功能区划方案的修改、调整建议;二是在深入研究各项区域政策的作用对象、作用效果的基础上,为编制实施主体功能区区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在仔细审视研究主体功能区划、主体功能区区域规划和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彼此间的协调程度的基础上探索统筹协调区域政策的制定主体、实施主体、政策作用对象间的利益诉求的途径,并为确定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阶段性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3、分类指导的区域政策间的分工与协调

区域市场调研范文第4篇

建立区域电网电力市场,将面临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例如市场模式设计、市场交易方式;电价机制、及其调控;转供,开设输电通道;期货和现货合同等问题。本文仅就区域电网电力市场模式设计及其相关问题,予以探讨。

一、建立区域电网市场已具备前期条件

1、电厂具备良好运行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电力系统的发电企业先后经过企业整顿、升级、双达标、创一流等阶段性重点性整治、改造、提高和创优工作,电厂的设备水平、安全环境、人员素质、科技手段、管理能力和效益实力,得到全方位总体提高,发电设备处于稳定可靠、环保效能的良好运行状态,已能满足区域市场的需要。地方投资主体的电厂,亦参照了上述做法。

2、电网基本框架已构筑

最近几年,随着西电东送战略部署实施步伐的加快,以及首批电源、电网项目的顺利进行和相继投产;同时,各省市“城乡两网”改造的预期完成,更好地提高了电网输、送、受电能的整体功能。至2000年底,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总长度分别为:500千伏25910千米、330千伏8524千米、220千伏l22597千米。220千伏及以上主干网骨架已形成,提高了区域联网能力。

3、五大集团资源配置相当

“五大”发电主体,同等参与市场“公平、公开、公正”竞争。5家发电集团公司的资产规模、质量大致相当,地域分布基本合理,在各区域电力市场中的份额均不超过20%,平均可控容量约为3200万千瓦,权益容量在2000万千瓦左右。为五大集团参与竞争,提供了“透明、公开”市场平台。

4、有良好的区域网间输送技术与市场条件

随着西电东送项目实施,跨区联络线建设的加快,省市际交易和区域交换电力能力提高。尤在当前电力供应趋紧的形势下,区域内和大区联网效益作用更为显著。同时,随改革的深入,要求打破省际壁垒、开放市场等行政措施的配套,更为建立区域性市场奠定了市场基础。

5、高峰负荷错时性

各大电网根据发展形势和用电需求预测,为保证用电站可靠和持续性,均作出高峰负荷错时性按排。如华东电网,2003年高峰时段至少错峰340万千瓦。这种错时性按排,不仅有效地缓和了高峰用电,还为区域电力市场中省际间负荷的互剂,提供了交易平台。

6、有模拟或竞价电力市场的经验

早在区域电力市场建设前,不少省、市结合经济责任制考核,就推出了以指标考核为主体的内部模拟电力市场,其实质内容除技术支持系统原因,不能实时交易结算外,其它基本具备市场要素雏型。1998年始,浙江、上海等试点省、市建立发电侧电力市场,研究和制订并实时运作,取得了成功经验,为建立区域电力市场奠定了市场的硬件、软件基础;同时培训了市场运作人员队伍,增强了竞价上网意识。

综上所述,当前开展区域电力市场试点、建立工作,时机已基本成熟。

二、区域电网电力市场模式框架设计

1、区域电网电力市场主体:区域电网电力市场主体是区域电网公司、省网公司及直接准予进入区域电网的独立发电公司。

2、区域电网电力市场结构:约束参与和自愿参与相结合的结构模式。省网公司必须参与,独立发电公司自愿参与并取得准入资格。

3、区域电网电力市场特点:区域电网电力市场的运作和调度,由区域电网公司本级的电力市场交易中心负责操作。该中心应依据市场交易规则,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市场运作。

结算中心设在区域内各省、市电网公司所在地。

区域交易中心和省网结算中心,都接受同级电力监管机构的监管。

4、区域电网电力市场性质:主要表现为:它是有多个购买者市场,购买者可以是电网经营企业,也可以是准入的独立发电公司(主要是处在区域接网处的电厂,购进电量作为转供电量向邻域市场上市);它是一个批发市场,电量成交在多个购买者之间。市场初期,不直接向大用户售电;市场后期,先采用省网公司集中购售、加收过网费的模式试点直供;后逐步开放,向大用户直接购电。

5、区域电网电力市场竞价模式:

5.1设计区域电网电力市场竞价模式的指导思想:

从我国区域电网的现状出发,引入竞争机制,在省网电力市场“竞价上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交换电量的竞争力度,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激励电网经营和发电企业强化管理,提高效率,降低上网电价。

借鉴我国建立省网级电力市场的运作经验,区域电网电力市场竞价模式为:多个购买者+差价合约多个购买者:指代表所有电力用户,统一收购市场竞价上网电力的区域电网公司;指需要进行电力交换的区域内各省网公司和国家级独立发电公司(如三峡发电总公司)。

同时,多个购买者自身,通过各自区域内同级电力市场,向发电企业竞价购电。

区域市场组建初期,可以是区域电网公司统一上网电量的购售。

差价合约:指买卖双方的一种期货合同。用于抑制现货市场价格波动、过大引起的金融风波。

5.2交易种类:现货交易和合同交易。

5.3竞价电量份额:建议采用全电量竞价上网;部分电量按市场清算价结算,部分电量按合同价结算。市场初期,建议按市场清算价结算的电量比例不超过20%,以后视市场发育情况逐年递增,直至全部。

5.4市场价格机制:与竞价电量额度匹配。前期采取过渡电价:市场卖方报价,满足需求的系统边际价格为市场清算价;合同电量按合同价。同时根据区域市场规则要求,规定市场上限价格。市场后期,全电量完全竞价,取消合同价后,以一部制电价结算。

5.5交易方式:

5.5.1现货实时交易,指交易当日二十四小时内。

5.5.2期货日前交易,指交易前一日二十四小时内。

5.5.3期货合同交易,指合同期有效期内。

6、建立电价调节库;

在上网电价与销售电价形成联动机制之前,上网机组竞价产生的差价部分资金,由电力监管机构负责监用,用以规避电力市场价格波动、市场管制时段等产生的风险。该资金的使用,应以国家电监会规定规范、透明操作。

7、区域电力市场的辅助服务:

进入区域电力市场的所有发电机组,都有义务承担电力系统的备用、调频、无功、黑启动等辅助服务。市场初期,对实施辅助服务的机组,建立合理的按上网电量计算的补偿机制;中期,可对备用和调频等辅助服务,初步建立竞争市场;市场远期,则可进一步完善竞争市场。

8、区域电力市场的电力监管机构:

按照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相关规定,设立区城电力市场的监管机构。

三、建立区域市场配套的相关措施

在建立电力市场的过程中,如何使得建立的电力市场,既促进电力工业高效率、高效益发展,又保证电网高度安全可靠,同时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矛盾的焦点在打破省际壁垒与统一调度上。

1、制定区域电力市场监管办法、运营规则

在总结省级电网“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经验基础上,结合省级发电市场规则和监管办法的实践经验,制订《区域电力市场运营规则》、《区域电力市场监管办法》等市场运作必须具备的约束性文件,确保区域电力市场的正常运营。

2、建立区域电力市场交易调度中心

具体负责区域电力市场交易运作与调度,市场信息,履行市场监管机构授予的其它职能。

3、建立和规范区域电网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

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是应用计算机、量测和通信技术,把市场规则的具体执行计算机化的支持系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满足“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在省级发电市场支持系统基础上,研制和开发区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

结合实践,建议采用浙江省网“预调度+实时调度的电力系统运作模式”,作为区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雏型模式。按《区域电力市场运营规则》编排交易程序。

4、理顺电价机制、促进电价改革

将电价划分为上网电价、输电电价、配电电价和终端销售电价。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配电价格由政府制定。同时尽快制订发电排放的环保折价标准。

四、其他需同步研究的问题

建立区域电力市场后,现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电职能随之发生变化。在建立区域电力市场试点工作中,我们要加以重点研究。

1、网调与省调在市场中的功能定位

网调与省调进入市场电力交易平台的主体,分别是区域公司电力市场交易中心、省网公司电力市场交易中心。两个交易中心分别主持两个交易平台,同时分别向上一级电网或其它同级电网电力市场,归口提交本网电力交易标的。

两级调度的其它职能不变。

到进入完全竞争阶段,上下级电网交易中心应是单纯的供售电契约关系。

涉及电网系统安全等调度指令,仍需网、省两级调度按规程严行。

根据电网统一调度的原则,在网厂分开后,为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网调与省调,对电厂应继续按电网现有规定和《区域电力市场运营规则》,加强调度运行管理。

2、缺电风险和历史遗留问题的研究

2.1电力体制改革后,原网、省公司行政管电职能已分别移交同级经贸委,但区域、省网公司仍要协助政府主管部门“三做好”,即做好电力建设的规划、发展建议工作;做好相应的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做好同级电网缺电预案,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服务。

2.2区域、省网公司有职责搜集电力市场信息,研究电能价格波动规律,及时根据市场供需关系的规律性变化,及早提出弥补缺电风险的建议,供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2.3慎重、规范处理历史遗留问题,针对“一机一价”、“一厂一价”等涉及历史定价的状况,要区别不同投资主体、机组经营期限、合同电价等情况,既慎重又规范地予以妥善处理。既要兑现承诺,又要结合电力市场建立和运作的实际,还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分期分批解决此类问题。

3、管理模式与市场模式的协调

进入区域市场运营后,网、省两级电力(网)公司的职能与其相应的企业管理模式,亦将随市场模式重新整合。但管理职责界面的划定应与建立区域电力市场相适应。建议在市场过渡阶段,在管理模式与市场模式的协调上,尚需协调和磨合。参照浙江电网电力市场的作法,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3.1关于市场运营机构问题。区域电力市场进入试运后,要明确市场运营机构。在现“网公司电力调度通讯中心”上加挂“某某区域电力市场交易调度中心”名称,增加承担市场交易职能。

3.2关于年度合约电量的预测、计算、分解与调整职能。此项工作由区域电网公司计划与规划部门履行适宜。

3.3关于购电合同的准备、修改、签约及发电市场的实时与合同的财务结算职能。此项工作由区域电网公司财务与产权部门履行适宜。

3.4关于电力市场的前期培训工作。此项工作涉及到市场运作机构和各有关职能部门,建议由网公司总经理工作部牵头为宜。

区域市场调研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环渤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宏观调控

环渤海区域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环渤海地区处于日渐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和对外交往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作为中国北方核心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环渤海地区具备良好的基础,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组合优势尤为突出,同时环渤海地区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海洋经济”和“大陆经济”的连接枢纽,强大的创新能力、发达的金融业也使这里成为外商在北方投资最密集的地区。全球80多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其中40%以上设在北京;而天津拥有的外商投资企业有1万余家;大连的外资企业数量和质量在全国达到一流。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区。①

环渤海地区已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环渤海地区在保持了诸如钢铁、原油、原盐等传统的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迅猛。环渤海区域经济已进入到一个跨越式发展期,未来环渤海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会进一步增大,渤海区域沿海经济走廊相互协作的逐步深入,环渤海5省市提速发展的态势将会进一步明显。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加速时期,由此带动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也将为“环渤海经济圈”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环渤海地区未来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从一定意义上说,环渤海经济圈是保证中国政治和经济稳定的核心地区,是“三北”地区发展的引擎,是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前沿,它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但随着渤海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区域间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如何界定和发挥政府职能已成为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高层次的区域协调机制,消除地方保护,促进区域“共同市场”的形成

二战后,随着区域合作组织如欧盟、美加墨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非盟等等成立与发展,国际间这种经济合作组织已经迅速得以发展,且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影响。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有关国际上区域集团引起的“管辖权统一”的理论,“管辖权统一”对各种特殊利益集团是一种制约,它极大地减少了贸易壁垒的长度,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增长。奥尔森指出:“由于在相互独立的国家之间实行了自由贸易,就不能通过任何方式再利用政府的强制权利来加强卡特尔组织所需要的对产出的限制了。同时,也没有任何方式在所有国家中间再去建立维护特殊利益集团利益的法律,因为并没有任何共同的政府存在。”奥尔森所谓的“管辖权统一”就是指国家间经济合作制度。“管辖权统一”理论不仅适用于国际间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同样也适用于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各省市之间的合作。

(一)进一步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的作用,加大区域间政府的合作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深的前提下,加强区域联合发展已成为环渤海各省市的共识。目前,环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以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系会为代表的协调机制。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通过20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和不懈努力,为环渤海区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环渤海乃至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如2004年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系会通过了《2•12廊坊共识》、《5•21北京建议》、《6•26廊坊框架》,第一次将环渤海的发展与东北亚的发展结合起来,第一次建立了官、学、商共同参与的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的对话磋商机制,第一次实现了环渤海地区领导人联手打造中国第三增长极的“全家福”;2008年联席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推进环渤海区域合作的天津倡议》确定了环渤海区域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给环渤海区域合作带来崭新的工作局面。

自联席会第十二次会议以来,各成员市围绕《推进环渤海区域合作天津倡议》和工作议案狠抓落实,环渤海区域合作不断扩大,经贸交流日趋活跃,合作成果日益显著,科技、交通、旅游、环保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合作机制更加完善和健全。同时,还分别成立环渤海区域环保合作网络组织、环渤海区域口岸合作组织、环渤海区域人才协作联盟。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环渤海地区项目合作签约仪式,集中签订了16个合作项目,合作金额达182.69亿元。

(二)加强政府协调机制,逐步建立统一有效的权威性区域协调机构

政府要在环渤海城市群中发挥协调作用,逐步由低层次松散型到高层次紧密型的环渤海区域性协调机构,作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本着共同发展的目的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综合安排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金融、资源开发等内容,协调解决区域联合的重大事项,制定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推进区域合作的进程,最终形成一个有效的统一指挥与协调权威性机构,以利于形成统一协调的行动。因此,各级政府应建立政府协作、区域合作市场中介组织参与等法律制度,保证在区域横向合作活动中,政府逐步实现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有限型政府、从审批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从高成本型政府转变为高效率型政府、从传统型政府转变为现代型政府的职能转变。

为了协调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保证区域横向合作计划的有效实施,各级政府还可以考虑成立环渤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构或区域性的经济协调专业职能机构,负责区域经济开发的统筹、协调和监督。同时为发挥区域经济发展中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建立区域性联合经济自治组织,协调区域内各类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区域性联合经济自治组织应由区域内各类企业自愿参与,代表区域内企业的共同利益,反映企业的共同要求和愿望,沟通政府与企业的联系,加强行业的内部协作关系,搞好区域内企业的自身管理,促进区域性各类企业的共同发展。

此外,为适应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渤海区域间政府应在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市长联系会作用的基础上,有步骤、分阶段地建立环渤海区域间协调机制,包括社会团体、高等院校及学术机构、行业协会等之间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多元化的区域合作机制体系。还可以针对区域经济联合的具体合作内容成立相关专题工作组,协调区域合作中的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冲突问题,以谋求共同发展的目标。

区域间各级政府多层次的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走向成功的关键。目前,环渤海区域发展的种种制约和障碍清楚地表明,区域内各省市间迫切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管辖权统一”,以消除地方壁垒,减小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制约,促进区域“共同市场”的顺利形成。各级政府应当把握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从提高区域间联合紧密度、健全统一的市场机制、建立交流合作长效机制、提升区域合作层次等方面入手,通过组建环渤海企业合作促进会,从深层次上推动了区域合作的发展。

二、充分利用环渤海的科技资源优势,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力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环渤海经济圈已经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开始形成。北京有中国最大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天津开发区已成长为环渤海沿海经济活跃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it制造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讯设备、液晶显示器等生产基地;各级政府应当结合本地的实际,充分利用环渤海区域的强大科技资源优势,制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的相关规定,鼓励本地企业创造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进而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各地政府应推动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重大科研课题的联合攻关,加快建立区域科技项目合作机制和成果转化平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并且,结合本地实际,对与外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重大科研课题合作研发的当事人给予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包括提供资金资助、给予物质奖励、优先职称评定和聘用等方面,以此发展研发机构,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培育自主品牌,提高技术研发转化能力。应建立健全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和区域性人才市场,完善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区域内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鼓励和保障人力资源在区域间合理流动,各地政府应该对流动人才的户籍迁移、社会保障、子女的入学入托等问题给予当地居民同样待遇。充分利用本地区高科技人员集中的优势,进一步发展跨区域、跨国际的科工贸、科工农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体,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

政府可以采取适当优惠扶持鼓励建立区域内技术市场,完善持续激励自主创新和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体现技术参与收益分配的制度,加大鼓励区域间技术服务优惠政策的力度,对科技中介机构开展区域间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给予税收扶持;加强区域技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市场公共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技术市场的信息化建设,结合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面向社会、辐射全国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支持区域性技术交易网络的建设。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口岸最集中的地区,是最大的粮食、煤炭、原油等进出口物资中转基地。要充分发挥本地区港口群的优势,扩大国内外经济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尽快实现与国际市场对接,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联合发展,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三、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制订区域宏观调控法律规范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区域间各省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不正当竞争、地区保护和市场条块分割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环渤海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要打破行政和市场壁垒,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则必须依赖政府的宏观调控。美国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不平衡,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注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并制定了相应的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法律规范。为了对落后地区进行治理开发和促进经济发展,美国分别于1933年通过了《麻梭浅滩与田纳西流域开发法》、1961年颁布《地区再开发法》、1965年《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等一系列法案,并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领导、组织管理和规划落后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这些立法举措,一方面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各级主体的行为提供了法律规范,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协调机制。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并注重依靠法律制度来保证其实施,这是美、日等发达国家发展区域经济的主要措施,这一成功经验,也完全适用于环渤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制度的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并且,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基本性宏观调控立法还处于空白。由于没有统一的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基本法,从而也使得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制度难以建立,也就无法更好地发挥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尽快制订宏观调控基本法是极其必要的。但在没有基本法的前提下,环渤海区域各省市政府也应积极探讨制订相关的法律性文件,予以促进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实行联席会议制度,自2004年以来,环渤海经济合作联席会议通过了《廊坊共识》、《北京倡议》、《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即《廊坊框架》),以及《中国北方环渤海11城市旅游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环渤海信息产业合作框架协议》等专门性文件。这些文件就其性质来看,都是政府间的协议,属于行政契约,而不是法律性文件;就其内容来看,大多是一些原则性规定,以及各省市政府间一种意向或共识,对于经济合作协调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并不多,且缺乏相应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的规定。对于文件相关的解释、合作争议的解决、违约责任的承担等问题都没有具体的规定,这种缺乏法律强制机制和实施机制的区域经济合作不具有稳定性,也就无法起到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环渤海区域政府应当积极探索,本着合作的精神与共同发展的目的,达成具有相应法律效力的区域性法律规范文件,这样,才能真正保证环渤海区域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