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就业可行性医学论文

就业可行性医学论文

一、医学本科毕业生基层就业可行性分析

1.严峻的就业形势所迫。

医学院校经过多年扩招,所培养的医学卫生人才已远远超出城市大中型公立医院的需求,医院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更倾向于引进高学历和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医学本科毕业生想进公立大中型医院工作越来越困难,已经成为就业市场的既定事实。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医院、民营医院、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匮乏,对医学本科毕业生需求量大,是吸纳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大户”。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了解决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和中坚力量。

2.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趋势推动。

2009年11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调查显示,7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尤其是分布的不均衡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最需解决的问题,大中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庭冷落,针对此问题,79.5%的调查者认为应调整医学生就业格局,鼓励医学毕业生分流至基层医院就业,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人才支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居民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社区医疗服务的需求愈发旺盛。特别是随着“新农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对医学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医学本科生到基层医疗单位工作是顺应整个医疗行业发展趋势的需要。

3.国家政策鼓励基层就业。

高校医学毕业生作为我国医疗领域内的宝贵人力资源,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激活医学生人力资源,大力引导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其中,《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文件的印发(中办发〔2005〕18号)正式拉开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序幕。《新医改》的出台指出,引导医学本科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严重匮乏这一瓶颈问题的关键所在,标志着医学毕业生就业方向将向基层转移。同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出台的“乡镇卫生院招考”、“大学生村官”等举措,明确提出在基层服务的医学毕业生可以享受相应优惠政策,如学费、助学贷款代偿,研究生考试加分,公务员录取优先等,显示政府引导和鼓励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决心和力度。

4.医学本科生有一定的基层就业意愿。

医学本科生有一定的基层就业意愿且有不断增强的趋势。笔者在2012至2014年期间,连续3年对在校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做了一个关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调研,2012年有45%的学生有基层工作的意愿,2013年比例增为56%,2014年这一比例继续提高至63%,其中男生比女生更愿意去基层就业,农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意愿更为强烈。这一方面体现出大力倡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一方面彰显了医学本科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调查还显示,医学生择业最关注的前三个因素分别是薪酬待遇(92%)、社会保障条件(89%)和职业发展空间(73%),其中基层医疗机构薪酬待遇低是医学本科生放弃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相信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影响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客观因素不断被克服,越来越多的医学本科生会加入到服务基层的行列中。

二、影响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的因素

1.基层医疗机构现实环境不如人意。

由于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相对城市而言,大部分基层地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对落后,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与城市仍差距较大;同时,与城市大中型医疗机构相比,基层医疗单位学习进修机会少,硬件条件差,普遍待遇较低;加之基层单位人才综合管理机制不完善,对引进的毕业生缺乏合理规划任用和有效指导,只管引进不管培养,致使个人发展空间受限。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严重挫伤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积极性,阻碍医学本科生全身心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2.高校基层就业指导亟待加强。

按照现有医学教育模式,医学本科生大学阶段80%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剩下约20%的时间也是在学校安排的教学医院学习(一般均为市级医疗卫生机构),鲜有机会接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之较少关注外界信息,不了解现行医疗卫生机构目前的发展情况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以致大部分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观念流于传统,不愿意去基层就业。因此亟需高校给予医学本科生及时的就业指导,将更多的基层就业信息传达到毕业生中去,高校作为医学教育的组织和实践者,要充分发挥基层就业政策的“宣讲员”和“扬声器”作用,搭建好学生与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桥梁。但目前高校基层就业指导工作滞后性严重,工作模式单一,缺乏主动性、深入性和持续性,大部分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观念流于传统,不愿意去基层就业。

3.传统就业观念影响。

影响医学本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观念既包括毕业生个人就业观,也包括家庭就业观。以2014年笔者调查结果为例,在决定是否到基层就业问题上,71%的学生会选择顺从家人的意见,20%的同学表示会考虑但不盲从,仅有8%的学生表示会坚持自己的想法。由此可见,家庭传统就业观对其子女择业有重要影响。即使部分有基层就业意愿,最终还是会选择在大城市就业,一是为了顾及父母颜面,另一方面为了能尽快照顾家庭、回报父母;另外,部分毕业生个人就业观陈旧,表现为具有浓厚的区域观念和经济意识,择业时将单位定位在大城市、大医院,追求高薪、追求舒适、追求名气。

三、构建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长效机制

1.政府加强政策引导,让人才“下得去”。

尽管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医学本科毕业生基层就业,但对于教育成本高、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高的医学生而言,目前的政策力度显然还不够,相关优惠政策的制定需更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首先可以在人员编制、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政策,不仅要参照大城市标准,甚至要向基层医疗工作人员倾斜;其次,可以在培训进修、学历提升、流动机制等方面制定更优惠政策,让在基层就业的医学本科毕业生“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切实体会到在基层就业的良好前景和个人广阔的发展空间;再次,可以从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财政投入,改善基层医疗机构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为基层医疗工作者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后,政府应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台、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用,多管齐下,继续拓宽基层就业信息的途径。

2.基层医疗机构深化改革,让人才“留得住”。

首先,基层医疗机构要提高自身软硬件水平以吸引人才,基层医疗机构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的设备设施,为后续扩大自身规模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要注重自身软环境建设,改善卫生人员人文工作环境,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和保障留住人才;其次,基层医疗机构要加强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后续培养,可采取岗前培训、定向培养等方式,定期选拔毕业生到城市大中型医院参加专业培训、进修和深造,为毕业生提升自身业务技能提供强有力保障;最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有前瞻性的人才观,牢牢抓住高校扩招后医学生源充足的机会,主动“走出去”,加强与医学院校的联系,积极“引进来”,加快储备人才,不断加强人才市场建设。

3.高校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让人才“用得上”。

首先,高校应完善医学培养目标、改革医学教学模式,将医学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医学院校要认真研究相关政策,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有重点培养面向基层的专业性实用性较强的人才以满足广大基层医院对人才的需要;其次,要加强毕业生基层就业指导力度,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为载体,帮助大学生及时掌握国家相关政策,清晰认识基层医疗行业发展趋势;再次,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网络宣传、专家讲座等形式,利用周围基层就业先进人物的鲜活事例帮助医学本科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从基层岗位做起,从基础工作做起”的就业观,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回报社会紧密结合起来;最后,高校还应保持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帮助学生家长认清当前医疗行业发展和医学生就业形势,转变家庭传统就业观念。随着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进行,医学院校本科生就业问题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医学本科生就业存在一个矛盾现象:一方面我国医学人才匮乏,基层亟需补充大量卫生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医学生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就业形势严峻。建立医学本科毕业生基层就业机制长效机制,既能突破医学生就业难问题,又能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匮乏问题。应建立起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导,基层用人单位和学校主动参与并各尽其责的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市场,为促进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和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作贡献。

作者:陶香林 单位:皖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