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前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教学浅议

学前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教学浅议

【摘要】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加强对壮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培养中职学生对壮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并促进壮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开展壮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壮民族文化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是以壮族为主体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区,有壮、汉、苗、瑶等世居民族,共同构成一幅绚丽多姿的广西民族文化画卷。壮文化既包括物质形态的内容,如自然环境、建筑、工艺、壁画及服装服饰等,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内容,即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如文学艺术、民俗风情、山歌、舞蹈等。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历来是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传承壮民族文化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探索中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中职学校是非常重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学前教育专业除了培养学生声乐、钢琴、舞蹈、简笔画等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了解自身的价值与不足,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广西的中职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加强对壮民族文化的教学也是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中职学校、社会、政府等多层面、多元化的引导、传播和教育,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壮民族文化,从而促进壮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壮民族文化所蕴含的历史、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是在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等因素下孕育、产生并传承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壮民族开放包容、亲和友善、谦让内敛的文化品格形成了独特的壮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壮民族的生存环境、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壮民族文化是一个有着自身内在生存和发展逻辑的文化样态,有其特殊的整体性面貌。中职学校可以从教师、学生、学校、社会等四个层面来加强对学生在壮民族文化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一、教师努力提升专业技能,增强自身知识储备

首先,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除了从网上等途径获取壮民族文化相关知识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空余时间深入壮族地区去了解和学习壮民族文化,在整体上形成对壮民族文化的系统认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通过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并有效促进壮文化的传播。其次,利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课程的优势,根植于壮族地区文化沃土,将壮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分享优秀的壮民族文化,比如“布洛陀”神话形象、“蚂拐”图腾、“那”文化体系、壮族三月三歌圩、壮族人物刘三姐、壮锦等知识,引导学生对壮民族民间文学、民俗风情、建筑、服饰、美术与音乐等方面进行解读,加深学生对壮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文化自信。其次,适当甄选壮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开设相关课程,通过科学设计、精心组织一些符合中职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课堂活动,创设壮民族文化的教学情境,提升学习的趣味性。例如,音乐课上教学生唱一些经典的山歌,组织山歌对唱活动;美术课上布置一些涉及民间传说、寓言、谚语或建筑、历史人物等的主题绘画或手工制作,如绘制铜鼓、临摹花山崖壁画、描绘壮锦图案等;舞蹈课上穿插一些壮民族舞蹈,如扁担舞、采茶舞、绣球舞等;体育课上组织壮民族民间的游戏、特色体育项目,如抛绣球、走板鞋、抢花炮等。此外,还可以尝试播放壮语电视或电台节目,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拓宽学生的民族文化视野,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壮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现状。

二、充分利用现代主流媒体、书籍查阅相关资料,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领悟壮民族文化

在了解壮民族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单纯的阅读会让学生觉得枯燥,缺乏吸引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充分抓住合适的时机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例如,根据壮民族的历史、习俗、神话等内容开展创编、排演、小视频拍摄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壮民族文化的阅读热情和求知欲望,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对壮民族文化面貌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学生还能收获到阅读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使学生慢慢了解更多的壮族文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理解“壮锦”的由来及其作用,领会“壮族山歌”的意义与价值。另外,也可以利用平台媒介拓展活动形式,把壮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比赛中,例如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绘画比赛、朗诵比赛、歌唱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分享欲望,从而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身穿壮民族服装、佩戴壮民族饰品、唱响壮语山歌或编排壮文化戏剧,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更深切地体验和感受到壮民族的文化特色,让壮民族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传承壮民族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三、建立良好的民族文化校园氛围

良好的民族文化校园氛围对壮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园是一个以师生为主体的空间,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创设出育人环境,它以物质为载体、制度为保障、活动为形式,在校园内创造出良好的物质、制度和精神环境,积极地影响、启迪以至要求、规范、教育师生对人生真谛的追求,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因此,学校既要重视壮民族文化推广的重要性,更要有清晰的规划,了解壮民族文化在促进民族融合、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适当增加经费,加强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将壮民族文化融入校园。例如,学校可以以优秀的壮民族传统文化为灵感,并针对寝室、教室、场馆、景观、广场等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融入绣球、壮锦、花山、铜鼓等壮文化元素彰显壮民族文化特色,赋予校园建设以壮民族文化内涵。同时,可以通过张贴栏、光荣榜、名人故事、至理名言、校园壮文化指示牌等方式,加强壮民族文化寓言、谚语、风俗、礼仪、艺术、特色体育、建筑、历史人物等方面内容的宣传。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兴建壮民族文化展示馆,集中展示壮族人口、语言、历史发展、生产文化、民俗风情、生活礼仪、禁忌、宗教信仰、壮剧等内容。通过全方位的改造和提升,营造浓厚、良好的壮文化校园氛围,让学生在整洁、美观、高雅、温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浸染民族文化,感受到壮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并自觉地接受壮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实现更好的成长。

四、组建壮文化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壮文化

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下乡、采风、实习、夏令营或冬令营等壮文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多倾听壮族本地人的交流和对话,多接触和课堂上不一样的事物,多收集关于壮民族文化的资料,将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并在不断反思和总结的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自己。其次,也可以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利用壮族地区的春节、三月三歌节、六月六插秧节、七月七祖宗节等节日,充分发掘壮族节日中的文化特色,开展“一节一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春节,通过包粽子主题活动,让学生体验壮族丰富的美食文化和绿色、环保的饮食习惯,突出团圆美满的主题;参与三月三歌节,可以让学生在盛装对歌、抛绣球、竹竿舞、抢花炮等活动中充分感受壮族的活动仪式、节日氛围,以及壮族人民热情开朗和团结拼搏的精神,并且对三月三节日的来由和意义有更深的理解。再次,也可以通过夏令营或冬令营等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到具有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地区去,通过参观崇左石林风景区、大明山景区、宁明花山崖画、德天跨国瀑布、凭祥友谊关、百色起义纪念馆等活动体验壮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最后,还可组织学生到地方博物馆、文化宫等地参观、考察和学习,通过实地的环境考察和亲身体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学习壮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加坚定地努力学习并承担起传播壮文化的职责。综上所述,传承与发展壮民族文化是一项长期、艰巨和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中职学校应承担起重责并树立全员参与的意识,努力克服困难,在围绕继承传统、博采众长、结合时代需要,契合我国国情和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上,通过教师、学生、学校、社会等四个层面形成的合力,多元化、多层次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壮民族文化的引导、传播和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壮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对壮民族文化的吸收,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并形成壮民族文化的积累和渗透,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互鉴与共存,有利于促进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以及共同发展,更有利于传承和推进壮民族文化的发展。

作者:王冬梅 单位:广西商贸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