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中小学布局教育

农村中小学布局教育

摘要:本文在对河南中原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情况调研的基础上,反思了当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的胜利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促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健康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导投入保障体系;大力加强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造;结合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

要害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义务教导;反思

2009年4月,我随华中师范大学组织的《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问题研究》课题组,深入河南中原地区市县农村开展调研。调研了解到,中原地区市县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从2009年开始,持续至今已有5年,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中的高中已基本完成预定调动任务,初中已完成92%,小学已完成70%。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既有胜利经验,也存在不少问题。反思其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对于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工作,促进农村基础教导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的主要胜利经验

(一)政府重视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政府合理利用资源分配权、人事调度权、政策制度制定权进行统一调控,有利于中小学布局顺利调动。调查发现,凡政府高度重视的地方,中小学布局调动进展就顺利,调动效果就好;凡政府不够重视的地方,中小学布局调动进展就慢,调动效果不理想。中原地区某县,中小学布局调动走在当地最前列,该县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将其列入教导强县的工作内容之一,县委领导和教导局局长亲自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制定了全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统一规划,就调动后的中小学服务半径、学校数量、规模、学校建造标准、学校教学设施配备等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方案,并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实施。为了筹措建造资金,该县政府除了加大财政拨付力度外,县领导还带头捐款建校。在县领导的带动下,一年内社会各界就捐款近2千万用于中小学布局调动建造。该县计划于2009年建成规范化小学100所,初中20所,高中4所,现已完成86%的调动与建造任务。在中原地区,高度重视布局调动工作的县大约有1/3,这些县中小学布局调动效果都比较好。相比之下,其他重视程度不高的县,中小学布局调动的步伐缓慢,矛盾和困难较多,效果较差。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应保持的基本原则。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造标准是保证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但这并不等于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中要“一刀切”“大一统”。不顾实际,不考虑农村学生的需要硬性开展布局调动,会损害农村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导致部分学生流失,不利于九年义务教导成果的巩固和提高。中原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的一条胜利经验就是把政府的统一规划与不同地方的实际条件、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在顾全大局、重视整体效益和资源优化的前提下,兼顾偏远、山区、经济落伍、人口分散村落的家长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例如,在偏远山区的村落里仍旧保留教学点,配备必要的师资和教学设施,加强统一治理。对经济落伍,人口分散的村落,保留原小学,并加强建造与治理。小学低年级儿童原则上就近在教学点和小学就读,高年级学生可到中央村小学(村联办小学)或镇中央小学就读。中央村小学服务半径为2公里,初中集中到镇办寄宿制学校,高中集中到县城。在现有条件下,小学建寄宿制学校有一定困难。因此,政府不强制要求,根据不同的条件和需要情况而定。由于当地政府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中既加强了统一调控和统一规划,又保持了注重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分步实施的原则,因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方面优化了教导资源,促进了教导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又解决了偏远山区、落伍地方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广大民众对此比较满足。

(三)行政调控与胜利经验示范相结合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的合理选择方式。华中师范大学范先佐教授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的方式分为三种;示范方式,即政府以胜利的经验来推动整个区域内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调动。强制方式,即政府利用手中把握的资源,用行政方法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进行直接的控制和干预,以达到政府意愿目标。示范与强制相结合的方式,即两者的结合运用。并认为示范的方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河南中原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的实践表明,行政调控与胜利经验示范相结合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的合理选择方式。有的乡镇政府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中只是开会、发文件、提要求,详细怎么调动,主要靠村民和村干部的自觉自愿。大多数村民和村干部不愿把自己村的学校撤掉,结果导致70%的村小学布局调动受阻。还有一些乡镇政府在布局调动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采取行政手段,按政府意愿强行撤并学校,群众基本不参与决策,处于被动位置,由于缺乏与群众沟通,群众对调动持消极态度,甚至对抗,40%的地方调动难以推行。中原地区某县在中小学布局调动中把行政调控与胜利经验示范结合起来,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政府制定统一的学校布局调动规划和统一的学校建造标准,并在全县强力推行,哪里碰到问题,就做哪里的工作;另一方面,政府有意识率先加强一批定点学校的建造,使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明显改善,吸引周边学生就学,组织村民参观先进布局定点学校,通过比较找到自己村学校的差距,愿意让孩子到定点学校上学。该县采取这种方式妥善处理了各种矛盾,布局调动进展快、效果好,群众满足率达93%。

(四)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与加强薄弱学校建造结合起来,是促进义务教导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薄弱学校是指学校基础设施、师资水平、教导质量等明显低于国家办学条件标准的最低要求,在本地区同类学校中处于差等位置的学校。薄弱学校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主要是这类学校长期以来生源减少,投入不足,导致办学条件越来越差,教学质量越来越低。薄弱学校的存在侵害了部分农民子女受教导的平等权,违背了义务教导基础性、公共性、平等性的要求。要使“普九”成果得以巩固和提高,必须改造和消除薄弱学校,促进教导均衡发展。中原地区有3个县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过程中,不是采取简朴的撤并、减缩学校的办法,而是制定统一的办学条件标准,加强学校建造。凡是被确定为定点学校但不符合办学条件标准者,由政府主导投资建造,达到标准要求。2009年以来,每个县平均投入近6000万元,把全县中小学危房基本改造完毕,70%的小学拥有了整洁的校园、操场、图书室、体音美和实验器材、电脑和桌凳齐全的教室;大部分初中除具备上述条件外,还建造了卫生食堂、水冲厕所、学生宿舍、多媒体教室、远程教导系统。经过改造,当地中小学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南中原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以政府为主导,保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大薄弱学校建造的力度,优化了教导资源,促进了义务教导的均衡发展,达到了初始的预定目标。但在调动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损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的成果,降低农村中小学教导质量。

(一)教导经费投入严峻不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不是简朴的撤并、减缩学校,调动的根本动力是优化教导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质量。但是,我们调查发现,一些县开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的初始动力是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追求规模效益。中央实行“以县为主”的治理体制以来,义务教导的投入责任已由乡镇政府移交给县级政府。这一体制的确立给县级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开支压力,不少县的财力薄弱,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承担义务教导的经费投入确有较大困难。面对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这些财力困难县主要采取撤并、减缩学校数量的方式,以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减轻财政压力。由于只是简朴减少学校数量,很少增加投入,因而很难实现优化教导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导质量的目的。还有一些县,虽然政府也十分重视学校布局调动工作,也试图通过布局调动加强学校建造,改善办学条件,但由于财力困难,感到无能为力。据一个县的教导局测算,该县要把全部中小学建成标准化学校,需要资金1亿多,按目前财力,需要10年以上时间才能完成。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只能先重点建造一批中央学校,其它村联办小学的建造只有不断推后,使原本规划的统一的标准化学校建造目标难以实现。

(二)教导资源配置不合理。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认为,政府对中小学应当实行公平的财政政策,从根本上改变教导资源配置向名校、强校倾斜的不公平做法。调查发现,在中原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中,大多数县存在教导资源配置向示范性高中、重点初中、中央小学倾斜的情况,个别地方甚至把建造“窗口学校”作为政绩工程。笔者看到,一些城市学校和县重点高中、初中校园建造十分漂亮甚至豪华,教学设施现代化程度很高,一些“窗口学校”有校园网站、电控自动门、体育馆、科技大楼等。而当地的农村初中、小学却是一片凄惨景象:小学没有图书室,没有像样的操场,教师没有办公室,许多学校缺少基本的体音美教学器材,偶尔见到一两台电脑,上面落满了灰尘,因怕费电长期不敢使用(有的学校没人会用)。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中教导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做法直接妨碍了教导的均衡发展,制约着教导公平理想的实现。

(三)寄宿制学校的建造与治理困难重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动,使教导资源得到整合,办学规模有所扩大,但同时也因学生上学路途距离的增加,给学生带来了许多不便。寄宿制学校的建造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上学远和家人无暇照顾的困难。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在现实情况下有以下积极意义:减少了学生的辍学、流失率,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系统教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能力。但是,农村寄宿学校的建造与治理也面临许多困难。调查发现,中原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很少,初中基本上实行寄宿制。从目前实行寄宿制的学校看,面临的主要困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