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课程改革历史教学

课程改革历史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切身地感受到一堂课最重要的是看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被激发,调动,课堂里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息,学生是否在体验感悟中学习,要让学生思维活动起来关键是设计好问题,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和讨论。传统历史教学的一个严重弊端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这必然出现以教师讲为主的“一枝粉笔一张嘴”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灌输多,学生独立思考少;注重结果多,指导过程少。这就使学生逐渐养成了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化。教师要潜身心地钻研教材,利用教材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变化的要求,精心设问置疑,问题提出后,应该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努力营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为探究式学习创造条件。

在历史学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已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借助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热情,促进进取精神。讲《唐朝的衰落和灭亡》时,事先准备的小黑板上写着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的一段话:“开元之治,几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然后提问:“大家想想,这种说法我们能同意吗?如果不同意,我们用哪些史实为杨贵妃‘平反’呢?唐朝衰落的原因到底在哪里?”这一激一问,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一个个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历史责任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认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竟相回答,渐次归结出唐朝衰落的原因。这样,同学们对唐衰落的原因既概括得清清楚楚,又记得牢实。

二、巧妙的创设教学情景

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教师上课也不例外。我在教学中力求语言形象、生动、风趣、富于情感。讲爱国诗人屈原,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介绍他忧国忧民的生平事迹和投江自尽的殉国壮举,引起同学们共鸣。在他们心里,一种对屈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事迹和伟大品格就深深地印在他们脑海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习兴趣;既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又在诗一般的情景中受到陶冶。

三、启发性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思源于疑”,由疑问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解决问题是青少年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若能创造性地驾驭教材,设计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就会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讲“西安事变”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张学良、杨虎城扣押后该如何处置,是杀、是关、还是放?”同学们对这样的问题十分感兴趣,顿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而且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四、精讲巧练题后作业精益求精

新编历史教材图文并茂,大小字相间,容量较大。如果教师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有可能在45分钟内完不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强调一个“精”字,尽量精讲: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主次分明。在学生做练习方面,强调一个“巧”字,“巧”在习题少,目标高,负担轻,效果好。根据大纲的要求,可大胆地对课后练习题进行增删,并吸取有关练习题的精华,将每课中的重点、难点编成有份量、有代表性的3—6小题,让学生做练习。带领学生走进书本,走出题海。

五、善于鼓励表扬促进后进生的发展

后进生底子薄,基础差,成绩上不去,心里压力大。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的成绩,哪怕是一点点,及时提出表扬,给予肯定和鼓励,给他们一种上进的动力,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六、努力提高全体学生协调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基础好的同学带动基础差的同学,基础一般的同学向基础好的同学看齐,大家一起进步,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现在,面对新课程的改革,但愿我们的历史教师也会交出一份满足的答卷,但这必须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为前提。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获取历史知识或材料的过程中,在评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论辩中,在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中,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在引导学生“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中,都能使学生带着信任的眼光,不时地点点头。无论是课堂上学生论辩的出色,还是老师面对学生的反驳,还是从网络上下载有效的信息,拥有高素养专业的历史教师都运用自如。尽管我们说新课程的主要方法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但主导者的专业素养差、职业道德低,主导者就会把主体者引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