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人文教育对建筑学人才培养的启示

人文教育对建筑学人才培养的启示

所谓人文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其核心在于“人性”的培养、“人格”的塑造,这其实是对教育这项社会活动本质的追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越来越倾向于知识的传授、越来越注重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而对于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尊严、价值、幸福等关键属性却往往被忽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始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来重新将“人”的教育纳入教育体系的核心,真正的人才必定是懂得继承祖先优良文化传统,懂得益在先,利在后,且有着过硬的技术能力的人。文章通过探讨人文教育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推理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核心理念,总结了在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来确保教育的真正目的得以实现。

一、现代大学的人文教育使命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古人对大学之道就有阐述,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或许就是大学之“大”的含义,这样的人才称之为“大”人。中国高等教育一百多年以来,一直以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宗旨,久而久之,中国文化中最优良的传统价值理念逐渐被忽视,现代大学教育应将以下几点作为自己的责任。

1.教育是要激发人本性中美好的一面,应叫学生懂得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文化。

人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一个人的一切成就都仰仗于生命的存在。人要尊重他人的生命,有仁爱之心,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并心存感恩。校园中屡有发生的轻视生命的悲剧,大学生们对待在灾难中失去生命的人们的冷漠表现,告诉我们生命教育是当下大学教育的紧迫使命之一。再者,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对地球这个生命体的健康成长负有很大责任,为求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唯利是图,等到我们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时,回头谈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人们似乎仍然有些停不下来。爱护地球,人人有责,我们的大学有责任将环境保护作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极强的文化凝聚力的民族,而在当今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奋起直追的阶段,西方新技术新信息却爆炸式的来到人们面前,如果我们不加以提醒,下一代就有可能会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我们的大学有责任强化民族文化意识,相信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灵才会更加丰盈,更有责任感。

2.培养能力而不仅是传授知识。

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欣赏能力等。真正的学习,不是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并且将所学知识能应用到实践当中。中国延续多年的高考制度,使得孩子们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就是找到标准答案,会做题,能拿高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一旦上了大学,就迷失了方向,没有主见,只会随波逐流。真正的创新源自心灵的解放。大学教育是走在社会思想前沿的,大学要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解放思想,大胆寻求真谛,而不是用一些时髦的词汇来虚张声势。要不停的减少矫揉造作,更多的关注有价值的东西。“新意”,无论是新的技术带来的革新,还是旧的文化催发的新思想,皆为新意。正如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大智慧。人的幸福感除了来自于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外,也可以来自对艺术的欣赏,哪怕只是简单的一曲音乐,一幅画,一段文字。艺术修养的提升,离不开之前提到的传统文化的灌输,也离不开大学校园内艺术文化氛围的塑造。

二、用人文教育思维模式思考建筑学学科教育

上世纪二十年代,梁思成先生从西方引进了现代建筑学理论后,我国开始了真正的建筑学学科教育。一直以来,建筑学学科在我国归属在工科门类,然而,这个特殊的学科却包含了许多人文色彩。有人说,建筑的本质就是建造,建筑是基于技术的,其所关注的焦点在于新材料、新技术、新的建造方式、新形式、新感觉,并充分利用信息-媒体技术所提供的新可能性来表达人类之新的精神。笔者认为,建筑师在建造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更加倾向于对建筑的功能与空间以及建筑形式的设计,新的技术、材料等是为设计服务的,建筑设计蕴涵了许多文化意义。文章接下来先讨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有独立见解,不随波逐流。

中国的学生们经过十几年的应试教育走进大学,思维较为僵化,但这种僵化思维是可以在科学的引导下被扭转的。如果教师们懂得教育原理,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他们思考,鼓励他们有自己真正的见解,去除脑海中一味迎合老师或者寻求标准答案的思维模式。

2.懂得厚积薄发,培养职业道德。

当代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Hadid)有句关于建筑师的评价:Architectsarelatebloomers,意思为建筑师大器晚成,之所以这么说,或许是因为成为一个出色的建筑师所需要积累的知识有太多太多,包括历史、艺术、文学、社会学、物理、哲学、心理学、材料、象征学、行政过程以及其他无数领域的知识等。还要不断适应时展而进步。厚积薄发的道理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真正的仰望星空。

3.学会欣赏,细心发现美。

任何艺术作品的整体效果都离不开对细节的处理,建筑设计的过程需要考虑的细节有很多方面,需要通盘考虑。这样的习惯并非每个人生来就具备,是在不断欣赏与训练中实现的。

4.勤于实践,训练空间思维。

画图与做模型,是建筑学专业永恒的主题,存在于脑海中的设计思路并非那么容易的就能呈现于图纸之上,“手脑合一”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才能实现,而这也是建筑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生命、自然与文化教育,将培养目标融合到实际教学中。

1.从课程入手,调整课程体系,不拘一格,将更深层次的建筑思想融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将相对更加有价值的知识点突出,辅助内容为之让道。在学校公共课程中,建议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大纲重新按照当今社会的要求进行调整,纳入更多的生命教育等方面内容。

2.办讲座,一方面安排固定内容的讲座,主要介绍中西方建筑大师的建筑设计作品及其精神、以及建筑技术前沿等,另一方面不固定的邀请知名建筑师来校讲座,学生与建筑大师面对面交流起到的效果更加显著。

3.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观国内外优秀建筑,亲身去体验优秀建筑的空间与形式,建筑作为一件艺术作品对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展示也在此时更加直观的表达给了学生。

4.理解建造实验的意义。刚进校不久,学生们就进入了实际的建造实验当中,活动纸板房的建造、木桥实验等,由于课程环节一个接一个的紧密连接,往往这些实验的意义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向学生传达,学生们或许过多的将精力放在了完成实验的成就感上,而实际上反过来思考每一个实验的真正意义才是更加重要的,在此就要求每一位老师能更确切的把握教育的理念,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

三、结语

笔者作为教育学研究者与工作者,面向的问题既是广泛的也是专门的。广泛的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专门的是人文教育与笔者所接触的建筑学教育之间的错综关系。笔者通过观察建筑学教育的实践、读关于建筑学教育核心价值探讨的文章以及与建筑学教育专业人士探讨建筑学教育模式,通过人文学者思辨的方式,来思考建筑学教育,逐步总结建筑学教育应有的方式方法,供从事建筑学教育实践的人们参考。

作者:冯昕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