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物流改革发展

物流改革发展

一、我国物流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一)理论研究

1、物流基础理论

物流概念传入我国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我国的学者、研究人员对物流的发展历史、内涵等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也应看到,对物流的基础理论、物流系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微观物流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我国对物流的研究起始于物资系统,但由于物流概念本身界定的相对模糊,因此,仍有很多人将物流与物资流通混为一谈。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物流一词起源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已成为一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单纯依赖商流赚取利润的机会愈来愈少。因此企业逐渐将目光转向素有“第三利润源”之称的物流,纷纷投资兴建不同类型的流通中心、物流中心或者配送中心,想以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尽管物流一词引入我国已有二十年的时间,但却很难找到系统研究物流配送的参考资料。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地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消费对象也要求有不同类型的物流中心、流通中心以及配送中心,同样很难得到满意的答案。

另外,物流基础设施状况、全国及区域内商品流向、企业的物流成本等一些基本数据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部门作过详细的调查分析,这也造成我国目前物流政策还未出台的重要原因。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目前仍有必要加大对物流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如物流基本概念的界定研究、物流对经济的影响、中国物流基础设施状况、计算机在物流中的应用(不仅是建立MIS系统)等,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使理论研究起到为实践服务的作用,应逐渐将研究中心转到微观物流上,将研究视点从定性转到定量分析上。

2.物流体制

(1)物流管理体制

物流体制改革是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物流发展的方向问题。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物流是始终存在的,但是由于“纵向体制”的影响,在建立物流管理体制时往往忽视物流系统的存在,而过多地依照纵向行政管理原则来对物流进行调控。在现代生产条件下,物流是一体化的经济运行过程,运输、仓储、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都具有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内在联系、同时,这种内在联系又是建立在以市场运行机制和专业化、社会化的基础之上的。从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体制来看,物流管理的分散化,严重影响了物流的发展,如涉及物流系统的各环节——运输、包装、储存信息等分别由铁道部、交通部、民航局、内贸局、工商总局、外经贸部、信息产业部以及军队后勤系统等进行管理。

(2)物流研究体制

物流管理体制的分散化限制了物流系统的发展。同样,在研究体制上由于纵向行政体制的影响,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跨行业、跨系统的物流研究、管理机构。虽然物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分别在其行政体系中有具体行业的研究机构,但研究领域仍只局限在本行业,行政隶属关系、资料的匮乏,限制了对物流全系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一些物流研究团体尽管召开过一些全国性的研讨会,但从与会者的隶属关系看,大多成为系统内部的研讨,很难在全国造成影响。由于这一原因,使得我国目前还未成立诸如美国或日本那样全国性的学术或行业团体,更谈不上对企业进行咨询指导以及输出物流管理;在研究资料上,虽然已有多部物流研究论著及杂志,但全面反映物流系统全貌的年鉴、手册以及行业标准等尚未面世,这也成为物流研究、应用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

(二)政策研究

物流政策是物流发展的基础,国外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认识到物流产业的重要性,并加大国家宏观的调控能力,在政策、税收等各方面促进物流业的发展。日本早在60年代就已着手对全国范围的物流体系、物流产业进行规划研究,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当调整政策。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几年前日本政府制定了“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推动物流业的发展,保持日本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去年,在产业再造计划中,又将物流产业作为重点投资领域。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得目前物流业划分不明确,物流行业管理职责不清晰,严重影响了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进程。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出台法律、法规,协调、规划物流产业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前景,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三)实践研究

作为物流理论今后的研究方向,我认为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1.生产企业内部物流研究

随着供应链理论的发展,生产与流通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物流已不仅发生在流通领域,生产企业的内部物流、采购物流等同样对企业的利润会产生重要影响。但由于我国的物流体制的原因,研究的重点更多地放在流通领域,而忽略了对生产企业物流的研究,或微观物流研究投入不足等,使这部分研究相对滞后。

2.流通企业物流研究。

流通企业包括物资流通企业、商业流通企业和一般储运企业。流通企业物流在我国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的流通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国外物流企业终究会进入中国,现在的流通企业将如何面对这一事实,如何重组、改造目前的流通企业:使之成为现代综合物流业,占领市场,应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3.物流结点研究

物流系统是由物流的各项功能和物流形态组成。物流形态是由线(LINE)、手段(CARRIER)和节点(NODE)组成。线是指公路、铁路、空路、海路等;手段是指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节点则是指车站、集散中心、仓库、港口、机场等设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对生产、流通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在流通领域则出现了物流合理化的动向。而如何有效的利用点与线的关系,如何加速建设流通节点,特别是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设计、建设、管理等问题的研究,如何充分发挥运输、保管、装卸、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机能,成为物流合理化的巨大源泉。在我国物流的早期研究中,很多人侧重于对线的功能的研究,而忽视了对节点的研究,这也是影响我国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4.消费者物流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也带来了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特别是近几年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物流提供了新的商机。因为电子商务的完成只是流通中商流形式的结束,只是一种无形交易,离商品到消费者手中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物流完成其实物的转移,完成其流通的全过程,而这种物流形式的特点在我国的物流研究中还是空白。另外,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诸如搬家、快递、临时储存等领域,家庭内部物流形式,废弃物物流等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研究和利用。

5.物流管理技术

物流技术是物流管理的重要保证,而物流合理化又是企业追求的目的。虽然过去我国的仓储、运输、包装、装卸等技术的研究比较发达,但物流技术对物流合理化的影响,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而这些都是二十一世纪企业发展的关键。

6.网络经济对物流的影响

物流是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重要支撑保障,而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样也推动着物流业向现代化转化的进程,这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的物流产业刚刚兴起,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还相对落后,作为物流产业如何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升其技术含量,如何把传统物流业改造成电子物流业、现代物流业,也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有志之士,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物流教育的普及、人才的培养等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物流的教育体系、知识结构也需要重新构建。虽然,物流专业取消对人才培养是个损失,但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发展;给物流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可以以更灵活的方式,多种渠道办学。

物流教育的普及、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专著、教材、手册等;但由于各种原因,系统介绍宏观物流、微观物流的书籍和杂志还很有限,在市场上还很难看到物流丛书类、工具类的图书资料,这些都需要各行业的有志人士共同努力。

随着国际交住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了解更多的有关中国物流的情况,同时,我国的物流界也应当了解和掌握国外物流发展动态,使之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物流学术团体、物流企业的交流,如通过中国物流主页、国际研讨会、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扩大中国物流的影响。

(三)实践研究

作为物流理论今后的研究方向,我认为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1.生产企业内部物流研究

随着供应链理论的发展,生产与流通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物流已不仅发生在流通领域,生产企业的内部物流、采购物流等同样对企业的利润会产生重要影响。但由于我国的物流体制的原因,研究的重点更多地放在流通领域,而忽略了对生产企业物流的研究,或微观物流研究投入不足等,使这部分研究相对滞后。

2.流通企业物流研究。

流通企业包括物资流通企业、商业流通企业和一般储运企业。流通企业物流在我国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的流通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国外物流企业终究会进入中国,现在的流通企业将如何面对这一事实,如何重组、改造目前的流通企业:使之成为现代综合物流业,占领市场,应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3.物流结点研究

物流系统是由物流的各项功能和物流形态组成。物流形态是由线(LINE)、手段(CARRIER)和节点(NODE)组成。线是指公路、铁路、空路、海路等;手段是指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节点则是指车站、集散中心、仓库、港口、机场等设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对生产、流通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在流通领域则出现了物流合理化的动向。而如何有效的利用点与线的关系,如何加速建设流通节点,特别是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设计、建设、管理等问题的研究,如何充分发挥运输、保管、装卸、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机能,成为物流合理化的巨大源泉。在我国物流的早期研究中,很多人侧重于对线的功能的研究,而忽视了对节点的研究,这也是影响我国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4.消费者物流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也带来了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特别是近几年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物流提供了新的商机。因为电子商务的完成只是流通中商流形式的结束,只是一种无形交易,离商品到消费者手中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物流完成其实物的转移,完成其流通的全过程,而这种物流形式的特点在我国的物流研究中还是空白。另外,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诸如搬家、快递、临时储存等领域,家庭内部物流形式,废弃物物流等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研究和利用。

5.物流管理技术

物流技术是物流管理的重要保证,而物流合理化又是企业追求的目的。虽然过去我国的仓储、运输、包装、装卸等技术的研究比较发达,但物流技术对物流合理化的影响,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而这些都是二十一世纪企业发展的关键。

6.网络经济对物流的影响

物流是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重要支撑保障,而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样也推动着物流业向现代化转化的进程,这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的物流产业刚刚兴起,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还相对落后,作为物流产业如何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升其技术含量,如何把传统物流业改造成电子物流业、现代物流业,也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有志之士,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物流教育的普及、人才的培养等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物流的教育体系、知识结构也需要重新构建。虽然,物流专业取消对人才培养是个损失,但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发展;给物流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可以以更灵活的方式,多种渠道办学。

物流教育的普及、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专著、教材、手册等;但由于各种原因,系统介绍宏观物流、微观物流的书籍和杂志还很有限,在市场上还很难看到物流丛书类、工具类的图书资料,这些都需要各行业的有志人士共同努力。

随着国际交住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了解更多的有关中国物流的情况,同时,我国的物流界也应当了解和掌握国外物流发展动态,使之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物流学术团体、物流企业的交流,如通过中国物流主页、国际研讨会、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扩大中国物流的影响。

2.3影响投标决策的主观因素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工程投标决策研究就是知已知彼的研究。这个“已”就是影响投标决策的主观因素,“彼”就是影响投标决策的客观因素。

(1)技术方面的实力

1)有精通本行业的造价工程师、工程师、会计师和管理专家组成的组织机构。

2)有工程项目设计、施工专业特长,能解决技术难度大和各类工程施工中的技术难题的能力。

3)有与招标项目同类型工程的施工经验。

4)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合作伙伴,如实力强的分包商、合营伙伴和人。

(2)经济方面的实力

1)具有垫付资金的能力。如预付款是多少?在什么条件下拿到预付款?应注意有的业主要求“带资承包工程”,根本没有预付款。所谓“带资承包工程”,是指工程由承包商筹资兴建,从建设中期或建成后某一时期开始,业主分批偿还承包商的投资及利息,但有时这种利率低于银行贷款利息。承包这种工程时,承包商需投入大部分工程项目建设投资,而不止是一般承包所需的少量流动资金。遇上这种项目须要慎重对待。

2)具有一定的固定资产和机具设备及其投入所需的资金。大型施工机械的投入,不可能一次摊销。因此,新增施工机械将会占用一定资金。另外,为完成项目必须要有一批周转材料,如模板、脚手架等,这也是占用资金的组成部分。

3)具有一定的资金周转用来支付施工用款。因为,对已完成的工程量需要监理工程师确认后并经过一定手续、一定的时间后才能将工程款拨入。

4)具有支付各种担保的能力。担保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费用也较高,诸如投标保函(或担保)、履约保函(或担保)、预付款保函(或担保)、缺陷责任期保函(或担保)等等。

5)具有支付各种纳税和保险的能力。

6)由于不可抗力带来的风险。即使是属于业主的风险,承包商也会有损失;如果不属于业主,则承包商损失更大,要有财力承担不可抗力带来的风险。

(3)管理方面的实力

目前,公路建筑承包市场属于买方市场,承包工程的合同价格由作为买方的发包方起支配作用。承包商为打开承包工程的局面,应以低报价甚至低利润取胜。为此,承包商必须在成本控制上下功夫,向管理要效益。如缩短工期,进行定额管理,辅以奖罚办法,减少管理人员,工人一专多能,节约材料,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特别是要有“重质量”、“重合同”的意识,并有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4)信誉方面的实力

承包商一定要有良好的信誉,这是投标中标的一条重要标准。要建立良好的信誉,就必须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或按国际惯例办事,同时,认真履约,保证工程的施工安全、工期和质量,而且,各方面的实力雄厚。

2.4决定投标或弃标的客观因素及情况

(1)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的情况

业主的合法地位、支付能力、履约信誉;监理工程师处理问题的公正性、合理性等,也是投标决策的影响因素。

(2)竞争对手和竞争形势的分析

是否投标,应注意竞争对手的实力、优势及投标环境的优劣情况。另外,竞争对手的在建工程情况也十分重要。如果对手的在建工程即将完工,可能急于获得新承包项目心切,投标报价不会很高;如果对手的在建工程规模大、时间长,如仍参加投标,则标价可能很高。从总的竞争形势来看,大型工程的承包公司技术水平高,善于管理大型复杂工程,其适应性强,可以承包大型工程;中小型工程由中小型工程公司或当地的工程公司承包可能性大。因为,当地中小型公司在当地自己熟悉的材料、劳力供应渠道;管理人员相对比较少;有自己惯用的特殊施工方法等优势。

(3)风险问题

在国内承包工程,其风险相对要小一些,对国际承包工程则风险要大得多。

投标与否,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需要投标人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系统地积累资料,并作出全面的分析,才能使投标作出正确决策。

决定投标与否,更重要的是它的效益性。投标人应对承包工程的成本、利润进行预测和分析,以供投标决策之用。

3小结

公路工程项目投标工作是公路施工企业的头等大事,随着公路市场日益完善,法律法规逐渐健全,公路工程项目投标中的组织与决策工作愈显重要,要想在公路建筑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把这一项工作做好,使企业能够得以生存与发展。

二、我国物流发展沿革

物流概念本身作为舶来品,引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但物流各环节的运作很早就存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八十年代初,在物资部专业刊物《物资经济研究通讯》上刊登了由北京物资学院王之泰教授撰写的“物流浅谈”一文。文章较为系统地讲述了物流的概念、物流的管理、物流的结构以及物流信息等,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将物流概念介绍进我国。从那以后在我国的报刊、杂志、词典以及论著中,开始出现物流一词。

进入如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产权关系的明确,生产企业及其他流通企业开始认识物流。同时,对物流的研究也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渗透。特别是近几年网络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对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使物流走进了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