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交通工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交通工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交通工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作者:马健霄韩宝睿邬岚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伴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成就辈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出行质量和范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不断凸现,社会对交通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目前我国100余所高校设有交通工程本科专业,50多所学校培养交通工程专业研究生,而这一发展是在短短的10年时间增加了80%,这种跨越式的发展,一方面体现出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现有该专业人才的短缺,促使该专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人才市场要求也对各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交通科学的需要,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能力”的宽口径现代交通人才。我们需要本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精神,建立适应发展要求的交通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要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广、基础知识扎实、面向市场经济和工程实际,迅速适应社会需求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1专业培养目标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建立于2001年,经过七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为积极主动地适应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真正从大交通上拓宽专业面,提高学生知识面和就业面。我们在分析当代交通科学的特点和趋势基础上,经过广泛的社会需求调研,结合我校的特点和专业优势,确定了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够在道路交通规划与设计部门、城市规划部门、交通运营与管理技术部门、交通景观设计、物流管理或相关研究部门,从事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交通设施设计与施工、交通管理与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专业定位

交通工程学科是研究交通工具在空间移动的特性和规律的学科,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综合性交叉学科,除了基本的交通理论外,还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电子学等多学科知识。从研究目标上有交通管理、交通安全、交通规划、交通设施设计等。可见,交通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为了办出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特色,考虑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切实做好专业定位。我校的交通工程专业是依托交通土建学科发展和建设的,为发挥我校土木工程的优势,经过全方位的调研,确定了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定位: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以交通土建为专业背景,突出放在道路交通设施规划设计之上。同时,考虑到我校2004年制定各个专业培养计划时要求“注重各学科交叉,淡化专业,强调专业的特色”的方针,结合我校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突出优势,在对交通工程专业定位上充分考虑环境与道路及交通特性的关系,增设了交通环境等相关课程和课程设计,将交通设计同交通景观相结合,改变了以往只注重路内治理,忽略环境对行车特性的影响。

3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和城市交通结构的速变,要求交通人才培养工作者应顺应时展,积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制定切实可行,立竿见影的改革措施和方法,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基本目标。为此,应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必须进行调整。

3.1制定新课程体系应遵循的原则1)体现本科教育重个性、强能力的思路。2)适应现代交通发展的人才市场需要,培养高质量人才,根据各高校自身特点,应有不同侧重点,不能盲目跟从。3)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走多学科联合培养道路。4)突出自我特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3.2教学理念调整依据现代交通科学的特点和社会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按照“大交通”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认为强调实践与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理念的主导思想。在教学中提倡教师对原有课程进行改革,大胆引进实践环节。同时,注重课堂以外的训练,利用网络资源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每门专业课,结合专业实验室,开设相关实验,制定合理的实验大纲;对与培养方向密切相关的课程要求教室在规定课程学时内增加实验学时,要求教师尽量将科研项目的思路融入课堂教学。在本科四年级增设“交通工程案例分析”课程,增强学生对本科阶段所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综合应用能力。

3.3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为了体现交通工程专业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在研究国内本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不断进行交通工程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3.3.1构建课程平台,实施宽口径教学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形成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组成的三级课程结构,共享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加强专业课程之间的互通性。为适应“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我们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等力学课程引入专业基础课程,加强了学生的力学基础,以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科研的需要。

3.3.2以课程平台为依托,改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模式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在学校教学改革的框架下,以课程平台为依托,改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模式。1)科研结合教学。鼓励教师将所进行的科研活动直接引入课题教学范围,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让学有余力的高年级优秀本科生直接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本学科资深教授给本科生开设《交通工程案例分析》必修课,将本专业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实施方法传授给学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的兴趣。2)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交通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将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培养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为此,我们增加了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交通环境等课程的实验学时,让学生充分利用我们已有的交通模拟实验室和交通控制实验室,熟悉仪器的使用,加深对理论更加直观的理解。同时,我们增加了土木工程测量、道路勘测等课程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实地实习,增加实践经验。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多媒体教学要避免将教材内容全部写入课件,应以纲要、提示、工程案例、代表的图片、视屏等为骨架。4)结合交通工程新领域,进行课程创新。交通工程是一门发展中的交叉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智能交通系统(IT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诱导系统(RS)等学科技术逐渐渗透到交通工程学科的研究范畴。为此,在原有的C语言、CAD、交通仿真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photoshop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素质,增强能力。5)结合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体现专业特色。结合我校的特色和学科优势,为了办出学科特色,通过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我们增加了道路景观设计和安全设施检测课程。

4专业建设

4.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科的水平。而我校的交通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师资队伍整体比较年轻,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水平,我们选派年轻教师到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将其研究方向和专业建设目标联系起来,实施培养过程实时跟踪,促进了学科队伍的发展,也加强了和同行的交流。同时,我们邀请同其他高校、企业知名教授为我校的兼职教授。

4.2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为了搞好专业建设,积极组织师生参加行业学术活动,加强和同行的交流合作。同时,我专业定期举办“交通人”学术沙龙,邀请相关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交通研究的前沿问题,扩大了学生视野,加强了交流与合作。

4.3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完善为实现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发展目标,在不断完善原有的“交通模拟实验室”和“交通控制实验室”的基础之上,在学校的支持下,正在建设“交通安全检测实验室”。前两个实验室是继东南大学之后,江苏省第二家拥有相关科研设备的高校。而正在建设中的“交通安全检测实验室”结合我院学科优势,作为我专业重点规划建设的项目,目前是江苏省唯一一家拥有相关设备的实验室,力争成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有影响力的实验室。同时,为便于学生进入实验室,目前已经将两个实验室建设为开放性实验室,借助该实验室,学生所完成的作品在“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中多个获奖。

4.4丰富多彩的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项目,结合交通工程本科毕业生工作去向,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分别在江苏省内的交通科研部门、交通管理部门、规划部门和交通施工部门建立了6个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需求,同时也从实习基地能够反馈用户需求信息和要求,有利于促动培养方案的进一步调整,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