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工业软件研发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探析

工业软件研发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探析

我国正加快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支撑,工业软件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制造强国战略”的逐步落地,人们对于智能制造和工业软件的关注也在日益增强。2020年,哈工大、哈工程因为被禁用工科“神器”MATLAB(商业数学软件《矩阵实验室》)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工业软件的发展对当前我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和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制约。当前我国工业软件核心技术无法做到自控,自主工业软件的缺失极有可能会导致丧失产业发展的主动权。中国制造业规模占全球近30%,但工业软件的市场份额不足6%。至今,国内80%的规划软件、50%的制作软件、95%的效劳软件无法做到自主可控。而过度依赖国外工业软件,意味着产业活动只能沿着国外的知识体系、技术路线、设计思想和管理经验进行,会导致我国制造业被锁定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目前,我国工业软件行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关键技术、需求结合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工业软件的核心算法尚未掌握,如CAD(三维制图软件)的几何内核算法和CAE(计算机辅助工程)有限次元算法,国内软件企业仍需通过授权经营或整体购买的方式进行使用;二是与工业应用需求结合不紧密,国产工业软件多为标准化通用型产品,对产品定制和二次开发的相关经验积累不足,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工业实际业务与特定场景需求。二是市场成熟度较低,企业竞争力不强。当前我国软件企业整体不强,软件产品多集中在OA(办公自动化)、CRM(客户关系管理)等门槛较低的软件类型,而国外产品在MES(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主流工业软件市场上占据主导,稳定性与可用性均强于国内产品。同时,国内工业软件产品虽然价格较低,但是性能参差不齐,与其他厂商软件的兼容性较差,持续服务水平无法保证,市场对国内产品的信心和认可程度总体偏弱。三是产业价值链仍不完善,新兴产业环节主体缺失。由于市场环境不够完善、关键技术存在差距等原因,我国工业软件产业链缺少高技术附加值的增值服务供应商,如结合信息技术与行业需求的行业应用服务商、工程技术咨询服务商等。同时,在一些新兴的产业环节,国内企业受限于多方面考虑尚未进行有效布局,如工业整体数字解决方案、工业数据分析应用系统、工业大数据平台等。四是工业软件产业所需复合型人才稀缺。工业软件的研发和应用需要大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工业技术,且具备一定企业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该类人才成材率低、培养难度大导致工业软件人才大量缺口。同时,受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人力成本上升较快,软件企业人力成本支出压力日益增大。此外,国外软件企业加快在华布局,也使得国内各企业间争夺人才的现象更加激烈,许多国内企业依靠实施工业软件项目培养出的工业软件人才流失严重。五是工业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滞后。工业软件的主要用户是企业用户,部分中小型工业企业为了节省资金而选择盗版软件或是放任员工使用盗版软件,且由于工业软件与生产过程的紧耦合性,盗版软件带来的安全风险问题可能会使整个工业企业承受严重的损失。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免费意识”的形成,使得国内企业不愿意投巨额资金进行工业软件的研发,从此进入工业软件企业凋零的恶性循环。为此建议:

一、建立工业软件核心技术体系

一是加快建立标准体系,制定工业软件集成、评测标准,工业云、工业大数据标准体系,工业云领域基础及关键技术、服务标准,数据质量、数据共享和交易等工业大数据标准。二是围绕环节需求,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突破工业控制系统关键技术,推动中高端数控系统、伺服系统和控制系统研发。三是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协同攻关,将关键技术突破、产品规模商用和产业生态培育紧密结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上下游环节互动合作。

二、打造多方协作共赢产业生态

一是出台支持政策,加强云计算、大数据在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构建面向行业的工业云服务平台,建立企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提供数据驱动的企业管理、业务协同、能源管控服务。同时,构建服务产品生命周期和制造全业务活动的工业大数据平台,开发云端工业数据处理平台。二是促进软件技术与工业领域深度融合,推动工业软件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结合,共同开发工业软件,打造工业领域与软件信息领域的技术交流与需求对接平台,鼓励发展与工业领域紧密结合的定制化软件与解决方案。三是积极鼓励建立工业软件产业园,通过行业补贴、税收减免、优先解决户口等立体手段,吸纳创业企业、人才进驻园区。

三、营造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环境

一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二是完善软件价值评估体系,制定并推广软件价值评估规范,开发软件定价工具。三是加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做好正版软件预装和软件正版化工作。四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强软件工程、软件评测、软件质量保障、人才服务、企业孵化和品牌推广等公共服务能力。

四、完善软件人才培育培养机制

一是推进信息技术新工科和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具有世界水平的软件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创新团队。二是推动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培养机制,构建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体、继续教育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建立适应软件产业发展需求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人才评价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知识产权共享与利益分配机制。

作者:钱锋 单位:华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