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用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目前,高校主要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则在学生的认知特点基础上,通过营造情景和经历将教学内容生动呈现于学生面前,引导学生亲身进入情境中建构心理知识。经过精心设计的体验式教学能够启发学生充分进行自我探索,助人自助。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存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较单一。

大部分高校已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理论灌输式教学未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自我教育和自助心理调试能力的发展。同时,因为教学硬件和师资因素的制约,目前主要以大班制教学为主。师生比过高导致难以开展深度交流,单一的教学模式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课程目标过于模糊

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部分高校是必修课,但这门课程目标仍在于预防和矫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未能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心理资本进行挖掘开发,从而培育积极心理素质。

3.课程内容不够贴近学生需求

不同年级的学生存在独特各异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但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未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未能充分为学生提供适应其个性发展和契合其心理需求的课程内容。另外,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够与时俱进,容易忽略目前大学生关心的各类热点话题。

二、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遵循的原则

1.以生为本,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将教学内容通过精心设计融入真实生活的情景当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引导其参与其中,激发学生主动体验、主动思考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置于主题的地位。同时,注重关注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化需求,帮助每个学生开展自助。

2.注重正面激励,营造良好氛围。

积极的力量一直是支持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正面的激励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营造充满信任的良好沟通氛围。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非同寻常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鼓励,尊重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

3.动态反馈,积极关注学生动态。

在体验式教学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感悟体验、实践提升的过程中,应当相互信任和尊重,根据学生的动态发展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引导和启发,将学生的思考和发现体验变成一件快乐地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灵活转换自身引导者、观察者、协调者的角色,将学生的表现和有价值理论观点及时反馈与分享。

三、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1.科学设计课程,注重大学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达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目的,更要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作为重点目标。体验式教学将学生个体的心理发展作为主线、通过直接的参与体验达到情绪和情感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开展自我的主动探究和感受,在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助人自助”同时也兼顾了心理问题的预防。立足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自信心、信服感等积极心理感受,将心理宣传、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心理自助、心理互助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基础上,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理知识的实际运用。引导学生体验情境并将感受主动内化,在实践当中增强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提升心理素质。体验式教学中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感悟体验成正比,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增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体验的相似性。

3.注重分享与点评体验的感受。

在体验活动结束后,要注重引导学生互相分享和交流在体验过程中的感受,通过朋辈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增强学生倾听和表达的能力。教师通过活动过程中有价值的“心理行为点”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并引导学生开展深层次的思考,以小组互动和班级互动的形式将活动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教师在最后进行总结性评价,对积极表现给予鼓励和肯定,进一步将心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通过积极正面的鼓励和引导,突出榜样的示范性作用。总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建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将心理知识更好地内化成心理素质,外化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效果的同时,更保障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作者:谭琳 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