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素质教育下美育的作用

素质教育下美育的作用

一、关于美育对提高学生智力的实效性

科学研究表明:大脑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主要包括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控制右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着重进行逻辑分析的辐合式思维,它支配着人们的语言、计算、分类、概念、行动、回忆、逻辑推理和时间观念,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等功能,因而形成语言的、分析的、数字的、抽象的、直线的思维模式。而右半球则控制着左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着重音乐、绘画、想象、虚构、感受和求异,进行形象的、直觉的、发散式思维的智力活动,它支配着人们的图形识别、音乐感知、形象记忆、情绪调节、艺术欣赏等知觉以及想象力、模仿力、感受力等,具有不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等功能,形成非语言的、形象的、直觉的、具体的思维模式。以上说明人类的逻辑思维主要依赖左脑,形象思维主要依赖右脑。然而无论从家庭教育的启蒙来看还是从严谨有序的学校培养方式来看,现行的教育模式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左脑的开发。从小学开始学生的左脑因不断开发逐渐变得发达而占优势,不少学生因少用甚至弃用右脑而变得呆板、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国现代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教授特别强调要设置“美育”课程,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力、理解力、鉴赏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智力活动的空间,注重开发学生的右脑智力潜能,使两个脑半球平衡协调发展。众所周知,智力是智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对左脑智力的过度开发导致右脑的能力还处于亟待开发的状态,而对右脑能力的开发,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尤其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开发核心。美育不是单纯地传授艺术知识与培养艺术技能,它还能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认知能力,促进其形成完整的智力结构,即美育实际上是提高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个性,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由此可见,以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的的美育具有更好地开发智力的辅助作用,是充分挖掘大脑潜力、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的一项重要的措施。

二、关于美育对提高学生素质的实效性

我国原来的教育方针是没有单独的美育的,而是把它视为德育的一部分或手段,认为美育没有独立的价值,这主要是受苏联的影响。而实际上德育和美育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前者是一种规范教育,强调个性对社会的服从,主要以说教、灌输的方式实施;后者是一种解放教育,注重发展个性,主要以诱发、引导的方式实施。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是方法、手段以及效果却大不相同。美育对德育也有积极的影响,它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l力的手段,通过美并利用美进行教育,以提高德育的效果。德育与美育只能结合,不能分离,也不能互相代替,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是因为:一方面,美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用美的形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通过精美的画面呈现出来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以美引善,能使学生在感受到美的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教育不带有说教的强制性,却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美育并不等同于德育。审美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包含善与美,一些好的绘画作品还承载了对社会美的评判,往往同善恶的道德判断紧密相连,有利于人们在伦理道德领域中辨善恶、知羞耻。这一点早在古代就可见一斑,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图》,就是根据西晋朝中大臣张华为了讽谏擅权祸国的贾皇后,而收集历史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的《女史箴》描绘而成的。《女史箴》在当时被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顾恺之以其独有的春蚕吐丝般的高古游丝描的生动笔触,将这样一篇说教与规谏的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宣扬了宫廷妇女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从而达到劝诫和警示的作用。由此可见,美育和德育共同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引导学生追求人生的积极意义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德育帮助人树立行为规范,作用于人的“良知”,使人获得基本的道德意识观念,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意味;而美育则是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无意识层面,通过寓教于乐的感官审美方式,达到熏陶人的道德、净化人的精神的目的,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品质、性格、胸襟等深层因素。从这方面来看,较之德育,美育更人性化。综上所述,加强美育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21世纪中国的复兴,是要在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使人民创造出更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原创性和智慧性的发明;而美育正是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的源泉。为使拥有高科技的、数字化的社会保持精神的健康平衡和社会安定,就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道德意识,这是提高未来人们整体素质的核心把握。让我们同心协力,加大力度提倡美育,这也是对当下时代呼唤和谐社会的积极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