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素质论文

素质论文范文精选

素质论文

素质论文范文第1篇

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培养制度

(一)健全培训制度,扩大培训范围

2002年中组部编写的“全国干部学习读本”尚未涉及媒介素养内容,如今,将媒介素养内容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素质教育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已成必然。自2003年国新办举办首届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到今天我国已经实施了各级单位发言人制度,培训范围不断扩大,从新闻发言人培训逐渐过渡到了党政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培训,如2004年四川省曾对近7000名省级部门副处级以上的干部进行“如何面对媒体”的培训。当然由于各种条件局限,媒介素养培训至今仍未涉及党政干部的全员。当务之急应在此基础上,扩大人员培训范围,从高层领导干部到基层领导干部,从党政机关发言人逐渐过渡到党政机关各单位、各部门工作人员,都需要进行系统的媒介素养培训。①

(二)将媒介素养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的招聘体系中

将党政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纳入选聘、任用机制,公务员考试、招聘中应增加媒介素养的内容。在招考公务员时,考题要包含新闻传播知识,在公务员上岗前要进行媒体认知的训练。浙江台州市天台县2012年在干部选拔考题中,把微博写作列入试题中,这在全国属首创②。其实在这样的考试中,不仅要让考生写微博,更要让考生去回应别人的微博,这样的回应过程,才最能考察出官员微博运用的素养。

(三)将媒介素养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监管机制中

结合媒介素养教育的特点和我国干部考核机制,党政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考评应采用多样性的方式,可按部门为单位,也可制定细化考核指标。一是完善更新党政领导干部考核指标的“德能勤绩”的内涵:领导干部的“德”包括权力观、执政观、自我角色认知、公关意识,其中应增加媒介认知——媒介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信息者会有私利、偏见、倾向,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对媒介特点、功能有基本认识,对媒介与自己的关系、对自己的责任义务有清楚的认识,要了解媒体的表达方式。领导干部的“能”应该包括与媒体、公众的沟通能力,利用媒体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二是年终部门和领导考核时采取民意调查方法,将领导干部应对媒体、使用媒体履行职责的情况作为调查的一项内容。

发展培训机构,开展多种多样的培训形式

(一)健全培训机构,利用各种途径,系统地开展培养工作

首先要引入党校和行政学院的培训科目,或将党校、行政学院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培训基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专项培训。其次,可以与专业教育院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邀请专业院校专家作讲座,或以课题形式进行合作研究。此外,还可利用行政渠道发放党政干部读本,通过制发公文、召开会议的形式督促广大党政干部强化媒介素养,这样也不失为一种好途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作为一种社会运动,提升党政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也应纳入社会体系中。创新党政干部媒介素养培养方法包括由民间组织、教育研究机构、大众媒介、党政组织等共同推动的手段分阶段、分层次提升党政干部媒介素养。

(二)理论讲座和专题培训相结合

党政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开展长期的活动、采取多样化的方式。首先,各级党政部门可经常邀请上级机关的领导、专业院校的专家举办理论讲座,强化理论认识和专业知识。其次,可举办短期班,培训方式以案例教学为主,辅以实战演示,重点培训面对媒介、利用媒介进行本职工作的能力,增加课堂互动交流和新闻模拟演练环节,安排媒体记者现场提问,考验学员的应变能力。在全国范围内邀请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学者、具有实践经验的党政部门新闻发言人、媒介的业务领导为党政新闻发言人授课,授课内容可以从实例切入,分析媒介性质功能等等。③总之,要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党政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培养重点和层次

(一)提升法律意识和党性修养

一个人媒介素养的高低实质上取决于综合素质,而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缺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服务意识、法律意识淡薄,不把违背《信息公开条例》当成违法行为,不把拒绝媒体监督视为违法之举,反而认为干部可以高踞法律之上,身处法律之外④。再者,一些领导应对媒体的失言、失态,并非是因为缺乏应对记者的语言技巧,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缺乏党性修养、人文修养的本性展露。因此,欲提升党政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必然要重点强化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党性修养和人文素质,这也是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培养工作中最深层、最核心的问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二)培养领导干部良好的心理素质

领导干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媒介素养中观层面的问题,二者相互影响。首先培养领导干部面对媒体的开放心态。当今社会,传媒资源已成为执政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领导干部应对媒体要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加强与媒体的互动,按照《信息公开条例》把重大事项公开,坦然接受媒体的监督;二是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要及时提供媒体所需要的信息,做好媒体采访报道的服务工作,须知封锁消息不可能更不可取。其次,锻炼领导干部接受媒体监督的宽广心胸。要通过媒体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有了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才能减少批评性报道的诱发因素。

素质论文范文第2篇

21世纪是信息与通讯高度发展的网络时代,互联网给整个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数字化”的计算机网络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发展,已变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计算机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影响是客观的和多方面的,问题是社会、家长和学校如何面对这一影响。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杰罗姆•辛格说得好:“汽车有危险,不过负责任的家长会教导孩子怎样过马路和扣上安全带。”德育工作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的自身素质如何从根本上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水平和实际效果。网络时代的到来无疑对他们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德育工作者要有危机意识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当前,要想占领互联网这一新阵地,在网上唱响主旋律,开辟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就必须建立一支新型的德育工作者队伍。但是,目前德育工作者队伍中不少人还比较缺乏网络技术知识,这就成为充分发挥网络技术育人功能的一大障碍。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我国互联网用户中80.8%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社会网络化的不断发展,网络参与者的低龄化成为一大趋势。就像大多数新技术革命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伦理道德上的困惑一样,网络对于青少年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带给人们大量的信息,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带给人们更高效的学习与工作方式,带给人们新时代的行为理念;另一方面网上多样的思想与观念也给青少年带来思想和观念上的困惑和迷茫,网上大量的暴力、色情信息、反动言论也在侵蚀着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和道德观念,网络上的交往、交流方式亦会导致网络参与者行为上的种种问题。德育是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手段,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网络时代青少年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对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据共青团湖南省委的一次调查发现,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者有4.3%的人根本不用电脑,43.6%的人认为电脑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作用不大或根本没有作用,有37.1%的人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这种情况很难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所以,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者一定要有危机意识,要意识到在信息化时代不懂计算机,不会利用网络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文盲”,自己不深度“触网”,就无法了解学生们在网上的所作所为,不能承担起网上“引路人”和督导者的角色,也就无法更有针对性地去做好e时代青少年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了。

二德育工作者要有国家意识

网络无国界,网民有国家。国家是公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公民的国家意识是指公民对国家制度、国家政权、国家文化特色、国家利益等的认同和维护,它也是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互联网缩短了国家之间的距离,却不能改变国家之间的差别。众所周知,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一直耿耿于怀,他们利用一切手段对中国采取西化、分化、弱化政策。网络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凭借其经济、技术、信息资源的优势,大肆进行网络信息扩张,企图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民主自由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弱化我国青少年的国家意识,以此来颠覆社会主义中国。要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势必要求我们的广大德育工作者努力增强国家意识,用合乎我国利益的国家意识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坚定理想和信念,提高意识形态的攻防能力和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袭渗透能力。

三德育工作者要有网络意识

首先,要有信息资源意识。网络时代,信息是最重要的资源,而信息获取的时间、速度往往直接关系到信息本身的价值。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时空的突破,将整个地球上不同地域之间的距离缩短为零。由于时空距离被大大缩小,我们为获取信息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也被减到最小,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也是最经济的教育信息资源。在网络时代,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是对德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因为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其次,要有网络技术意识。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需具有在这个社会生存所必需的技术。如果你移居到美国,你就必须学会驾驶汽车,否则就无法上学、无法工作、无法购物,因为美国是个长在轮子上的国家。当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网络时代的时候,使用网络的基本技术是德育工作者进入网络社会的通行证,也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再次,要有网络教育意识。网络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模式,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途径、教育方法、教育观念。在网络社会,学生可以在家里带着问题去访问世界著名的教授,可以在家里查询数据,可以在网上做各种实验……网络带来的教育革命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问题,每个德育工作者都要思考和研究它。超级秘书网

四德育工作者要有角色意识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德育的观念、方式、方法,同时,对德育工作者的角色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使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者的角色有了一些新的期待。

1•导师的角色。网络时代教师的角色由德育思想的“灌输者”转变为德育过程的“导航者”。表现在:①引导: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品德发展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②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和发展道德辨识能力。③诱导:“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无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德育工作者的责任就在于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也就是说,要创设适宜的育人环境,激励学生自主发展,养成优良品德。④辅导: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使他们能够在不同媒体尤其是计算机网络上找到所需信息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目标任务,解决成长中的迷惘、困惑。⑤教导: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朋友和榜样,教导学生养成符合时代精神的各种优秀品质,抵制网络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素质论文范文第3篇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文化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文化性,其实质就是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所谓“育人”,就是对人进行教化、教育,必须在充分尊重人的内在因素,调动人的内在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因而,育人之根本就是“以人为本”,真正关注学生的成才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具体而言:第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根据自身内在的需求,通过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去接受教育的过程。两者必须同时兼顾,因而,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该“备学生”,即充分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专业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喜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能真正解决学生在成长成才中的困惑,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其成为优秀的职业劳动人才。第二,要更新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不能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对立起来,不能只强调社会价值,却忽视了个人价值的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要把握好两者的平衡关系,不能只喊“高大上”的口号,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使教育既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够满足个人的需要。

二、借鉴文化素质教育之丰富内涵,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视野

(一)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人文文化因素,要增加课程的人文内涵,首先就要充分拓展课程所包含的人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在课程的每一个专题中都可以恰如其分地渗透人文科学知识,既可以让课程体现人文性,又丰富了课程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着重培育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忠贞的爱国热情、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引导学生自觉地追求生命中的真、善、美。

(二)拓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人文意蕴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也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大特色和重要任务。这些实践项目多以演讲、辩论以及表演的方式进行,要完成这些项目,学生就必须学习和运用历史、文学、音乐等文化知识,还要掌握演讲、辩论等技巧,可以说这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良好契机。

三、借鉴文化素质教育之多元教学法

素质论文范文第4篇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过程考核都包括课题开题、中期考核和毕业答辩3部分,这一方式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当前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考核指标体系固化,灵活性不足,对指标完成质量的重视度不足;考核时间管理固化,与科研工作的运行实际存在脱节;考核的机制老化,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1课题开题时要有明确的研究思路

开题环节是研究生进入项目研究的第一步,从培养目标管理的角度看,它是对初期工作的阶段性考核与汇报;从学生个人角度看,它是督促其积累并学习资料、发现并探讨存在问题、设计并理清研究思路的过程;从导师的角度看,它是了解学生科研潜力、研究兴趣、存在的不足与优势的一种途径。开题报告的撰写和开题答辩,有利于帮学生理顺研究方案,指出存在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开拓研究思路。以项目实践为导向的开题管理要注重其实效性并尊重科研发展规律,打破将开题安排在全部课程结束以后的惯例和对入学年限的限定,只要积累足够、方案可行、条件适合即可进入项目的研究。开题报告的撰写上,导师要把好学生科研写作的第一关。研究现状分析上要求背景知识的论述要有归纳整理,最忌简单的罗列和人云亦云的抄袭;研究方案要具体可行,要结合现有的实验条件与研究目的进行,最忌闭门造车;拟实现的成果指标要适度,既不要盲目高大上,更不要成为已经案例的重复仿制。

2中期考核时要有实质的科研内容

以项目实践为导向进行中期检查时应注重其科研任务的进展质量并对其完成进度进行评估。中期限检查的内容应注重实效,理论研究要有模型、推导、分析、验证,实验研究要有过程、数据、分析、结论,阶段成果要具体,要结合开题报告中研究方案的实际,并对当前的进度做出估计。中期检查作为过程质量监控,汇报内容与开题计划有所偏离甚至存在较大差异是可能的,也符合科技项目发展的实际。重要的是结合项目实际,对后期的工作任务与要求及时调整,发现不足调整思路,帮助学生达到毕业有关要求。

3学位论文要注重科技性与原创性学位

论文作为研究生对所开展科研工作的总结和申请学位的主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和学习能力的综合表现,但近些年来不断出现学术不端、学术造假等事件,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科技性。即文要对题(研究目标),要有着严谨而科学的论证、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思路并进行了实践,对实践中所得到的理论与数据进行了必要的验证,项目实施过程中所用到的设施、适应性范围与实验条件应明确说明。加强学位论文管理,重点在确保内容的原创性表述,研究成果的真实性证明和数据的可靠性说明。以项目实践为导向的学位论文管理,关键在制度,责任在导师,效果靠审查。作为贯穿研究生学习科研全过程的引路人,主要由导师对研究生提供全面的指导和监督。

二以项目实践为导向的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

做为国家科技人才储备的一重要培养途径,研究生教育质量应涉及专业技能、人文素养、思想品德和创新潜力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整个社会价值标准日益多元化、生源年龄日益年轻化、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当前,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以项目实践为导向的师生互动、同学互动、项目组内互动和企业实践,是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建立并坚持定期汇报制度

加强师生间的沟通科研工作需要有效的团队协作,纪律与沟通是协作的保障,通过定期汇报制度,有利于树立工作的纪律感与紧迫感。汇报的主要目的是定期与导师就工作、生活和思想上的问题进行沟通,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通过沟通变得明确,工作中的偏离通过沟通及时纠正,个人思想上的疑惑与压力得到舒缓。汇报制度应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认真分析、小心求证,不仅要自我总结与自我找茬,更重要的是进行理性的思考。汇报者在提出困难或问题的同时,也要给出解决思路。学生当前所面临着的思想、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与导师及时进行沟通。

2参加各类企业实践和技术调研

研究与工作相结合近十年来我国的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各高校工程实践条件较为缺乏,培养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和理论研究为主,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方面培养较为薄弱,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明显。以项目实践为导向,要注重安排学生到有关企业进行技术调研。有条件的研究所或高校,可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方式,企业结合实际需要提出研究任务并作为研究生选题,学校利用企业的设施与条件承接项目,高校派学生到企业提供的研究场所助研锻炼。研究即是工作、科研即是实践。导师应定期指导、检查工作进度,并做好与企业的沟通。学生对导师负责、导师对企业负责,企业对项目提供支撑并对学生的培养情况作出协同评价。

3积极参加各类讲座和对外学术交流

素质论文范文第5篇

素质教育毕业论文

中国的教育体制我想就是每个人都沿着固定的模式一路走来,在同一个阶层的人们所掌握知识水平都差不多,如果父母或师长告诉你,这件事是不应该做的,那么他就会牢记一辈子.致使他会把他的经验告诉他的孙子,我们丢失了正常能力,失去了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观察世界的能力.替而代之的是,我们把世界概括成一套简单的题目,头脑中的固定模式从不会使我们感到惊讶,因为在我们标准形象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几乎视而不见,所以,当我们把所有劳工领导人归类为势力小人,把所有诗人看作梦想家,把所有政治家视为虚情假意的欢迎者,就暴露了我们的局限性.

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作为国家的主人和民族的一分子,曾经或现在的受教育者或教育者,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注教育.

对于教育制度,受教育者或教育者都认为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对于应试教育有些人可能这样理解:应试教育有利的一面是能加快孩子们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但诸如个人能力、综合素质、创造性等则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弊端相当多.

应试教育的最直[本文转载自[接后果是导致教育产品供给的短缺.其结果导致教育的高收费,更重要的是,它仿佛是一架考试的机器,因为它推动着学历教育向前迈进;它使得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为考试忙不停.否则,就会因考试不及格宁被淘汰.在这种体制下,孩子们努力学习知识,以通过各种考试.

学校考试以其对学习成果的显示,对学习方向引导,对学生的激励,在这一过程中起了控制器,调节器和加速器的作用.当然考试的控制、调节、加速效应是应接作用与学生学习的考试不但对学生学习的促进、调节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它还集中体现着人的智力、技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因此,它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人的本恒.但现实生活中,我国的学校考试出现了异化现象,产生了与人的本性、人的社会化过程相分离的运动.考试本来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的手段,却被当成了追求的目的,学生的发展倒成了争取考试合格的手段.考试过程中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却变成了分数关系.考试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强制力量,学生失去了自身学习的动力.最终学生把考试视为自己的对立面,把自己看成被分数奴役的人.

面对如此问题,无庸置疑,考试要改革,考试要面向未来的教育,考试要与社会发展同步,考试要服务与人类的自我特点,这是考试的基本方向.考试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考试要体现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要创造一个使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环境.

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而学校教育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重视很多智力好的学生的教育,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教育;第二重视知识的教育,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第三重视智商,忽略了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对诸多弊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自各自特色”.

因此,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方式应运而生.

“素质教育”这个次越来越广泛应用,与此同时,要求对统治教育上干年的所谓”应试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又这样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呢?

所谓素质教育,既培养一个人的中和素质,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步入社会不会有一种贪图和盲从感,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既有广泛的知识又有各方面的技能和创造力,这才是我们社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因此,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打破已有应试教育机制,建立起强有力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也是我国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革除传统教育的弊端,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现在,我国教育界正在推行素质教育,以便培养真正适合与社会发展的人才.但素质教育在学校实行的是传统教育,家庭进行的是实惠教育,而社会给学生的又是商品经济教育.这些虽然有些偏激,却也反映了现实中的一些情况.

要推行素质教育,学校方面是改革的首要环节,理应首先改革陈旧的学校教育体制,但在学校上面自始自终指挥着的高考指挥棒却一直没有被撤除.因此任何一所学校都不敢贸然改革,都持着一种等等看,不争先的态度,素质教育的推行就难免只能作为一句苍白的口号.

首先,在学校里,学生们不得已而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学一些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们本应充实的大脑,却限制在书本这个小天地中,这不能不说是学生的一大悲哀!由于这种局限性使许多人宁愿磨平自己的棱角去适应它,而有些[本文转载自[人是不愿失去自己的个性的.于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抗议.有的逃了,去了国外;有的则是把怨气撒在了自己的亲人身上.记得前几年有一个中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分数的高低而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这件事是触目惊心的,也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所以兴起了一阵“减负”风,但是当学生把一个圆圈都认为是零,老师认为对,而在一片应和声中蹦出一个声音:“这是一正圆的嘴巴”。老师便认为是错的,我们这样得到安慰?

其次,在家庭中,家长为了使孩子不在枯燥的学习中失去兴趣,想尽所有方法让孩子啃书本,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怪现象”!

最后是社会方向。学生犁镜千辛万苦冲出重围,跨进理想的大学校门,受到了高等教育,但在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时就难免会发现社会的本质与自己原来的想象都有如此大的差别!社会里的知识,过去在学校中根本没有涉及过,一些人即使取得了学习方面的各种竞争的的胜利,最后却在步入社会时吃了败仗,那些过去在学习方面不出众的人,却能在社会竞争中一马当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中国学生要经历如此多且不兼容的教育呢?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现在教育体制在某些方面的落后!解决的方法也只有一个,这就是推行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具有健康、丰富个性的创造性人才。前国家教育委副主任柳斌曾把素质教育定义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和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教育。

全面培养学生的技能知识素质教育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本质特征就是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具有健康、个性、丰富的创造性人才。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想法和做法,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所以人的本质特征是创造。良好的个性意识和个性能力强烈地影响个人创造力的发展,这是人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健康、丰富的个性是创造性人才多具备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里和应变力,就必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那么,什么又是个性呢?

教育界认为:所谓的个性,不仅仅包含每个人个性的这种狭隘意义,它还包括家庭、学校地区企业,国有文化的时代的个性等。这里强调的个性,并不是自由放纵和无组织无纪律不负责任等。而是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扩大选择的自由和各自特色。对与每个人来说,就是要求具有鲜明的个性,这样才能善于独立思考,有主见,有韧性,有活力。

个性教育对于调动人的内在积极因素和潜力,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和增进人类福利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提出了尊重个性发展和实行个性教育的原则,即发展个人能力,根据个人能力和个性给予受教育的机会,主张持这一原则贯穿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并在教育的目的上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的个性。

个性的核心内容是主体性和创造性。素质教育之所以要把培养学生既可的个性作为首要目标,原因就在于:个体的主体性是个人生活的中心,没有个体的主体性,就谈不是自我的选择。而自我的选择是个人价值的自我确证,有选择才有个人自主的尊严,这是个人自由也是社会自由的保证。

独立、自由是人格独立的标志,人格的独立和受到尊重,是一个人个性是否健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也是能否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对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宣传和培养,却相对忽略个体意识品质和独立益友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创造能力方向的意义与作用。

发展个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创造力。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才能难以形成。而且随着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21世纪教学将更注重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因材施教,并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正确引导,把这些作为我们推想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做到各尽其才,使每个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最先提出的,虽不是现阶段的新提法,但它却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因材施教。教师是关键:一个监视这样才算是真正进行了因材施教呢?老师必须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根据情况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进行教育。学生好比一本书,只有你读懂他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只有你理解了,才能真正热爱他们;只有你热爱了,才能真正奉献你的所有。所以,老师真正的了解和喜欢学生,才能因材施教。